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微塑料污染现状及其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 被引量:29
1
作者 武芳竹 曾江宁 +4 位作者 徐晓群 王有基 刘强 徐旭丹 黄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5-98,共14页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鉴于微塑料特殊的理化性质,其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愈发受到关注。本文在综述海洋微塑料来源、类型和分布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鱼类摄入微塑料的途径及其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表明,全...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鉴于微塑料特殊的理化性质,其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愈发受到关注。本文在综述海洋微塑料来源、类型和分布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鱼类摄入微塑料的途径及其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表明,全球近岸、大洋和极地海域均有微塑料分布,我国微塑料污染亦较为严重。微塑料会对包括鱼类在内的海洋生物生存造成威胁,其被鱼类摄入的主要途径是经口误食,微塑料进入鱼体后可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迁移,消化道是主要蓄积器官。微塑料对海洋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主要包括:(1)影响生殖与精卵发生;(2)降低存活率;(3)影响生长发育;(4)扰乱行为;(5)导致组织病变与炎症反应;(6)导致代谢紊乱;(7)干扰神经系统;(8)导致氧化应激;(9)干扰内分泌等。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迁移扩散过程、不同浓度和粒径微塑料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及致毒机制研究、微塑料和其他典型海洋污染物对鱼类的联合毒性效应,以及微塑料与海洋酸化、缺氧、升温等全球环境问题的叠加效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分布 鱼类 生态毒理效应
下载PDF
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23
2
作者 刘道平 欧阳志云 +9 位作者 张玉钧 邹红菲 钟林生 徐基良 曾江宁 金崑 钟永德 吴江洲 叶文 杨宇明 《自然保护地》 2021年第1期1-12,共12页
自然保护地是中国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针对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自然保护地是中国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针对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来自国内自然保护地领域的12位专家分别研讨了中国自然保护地立法、管理制度、规划分区和公众参与等内容。专家一致认为,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体系非常紧迫,同时需厘清存在的主要问题,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勇于迎接时代的挑战。通过立法不断完善管理框架、管理内容和目标、管理方法与途径,根据自然保护地功能和主要保护对象特点确定相应的保护管理机制与方式,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和维度研究,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广泛、合理、高效的公众参与制度,通过特许经营促进自然保护地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效管理;加强监测与基础研究,创新基础理论、突破关键技术、提升生态功能,创建成果集成示范,发挥样板作用;突出自然保护地规划的基本定位,从理念、目标、层级、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遵循相关原则,系统评估和区分各类型保护地的功能定位并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国家公园 机遇 挑战
下载PDF
海洋功能区划与海洋生态红线关系探讨 被引量:13
3
作者 高月鑫 曾江宁 +3 位作者 黄伟 陈全震 寿鹿 徐晓群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8年第1期33-39,共7页
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是我国"五位一体"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为进一步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结点上探求深入开展生态红线工作的可能性,文章对比了实施多年的海洋功能区划与历史新阶段提出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和内涵,剖析... 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是我国"五位一体"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为进一步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结点上探求深入开展生态红线工作的可能性,文章对比了实施多年的海洋功能区划与历史新阶段提出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和内涵,剖析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指出海洋功能区划与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在法律地位和管控制度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在划分目标、空间管理及划分方法上具有差异性,海洋功能区划以"使用"为主,海洋生态红线以"保护"引领。在此基础上,建议未来海洋生态红线工作的开展可从海洋功能区划借鉴经验,建立完善的管控评估制度,确立生态保护红线的优先地位,处理好海洋功能区划与海洋生态红线区划的关系。同时,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应以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和提高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作为一项参考指标,限制低承载区的开发利用,保证海洋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功能区划 海洋生态红线 空间规划 海洋管理 生态文明
下载PDF
象山港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中长期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骆鑫 曾江宁 +1 位作者 徐晓群 杜萍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4-87,共14页
为更好地了解象山港海湾浮游动物群落的现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分别于2015年1、4、7、10月在象山港海域进行了25个站位的4个航次生态综合调查,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鉴定出98种浮游动物和20类浮游幼体,优势种共21种,无4季共有优势种。浮游... 为更好地了解象山港海湾浮游动物群落的现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分别于2015年1、4、7、10月在象山港海域进行了25个站位的4个航次生态综合调查,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鉴定出98种浮游动物和20类浮游幼体,优势种共21种,无4季共有优势种。浮游动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平均丰度(ind/m3):夏季(186.2±96.4)>春季(152.6±112.1)>秋季(56.8±30.2)>冬季(15.4±22.2);平均生物量(mg/m3):春季(90±75)>夏季(52±24)>秋季(26±19)>冬季(14±11);平均多样性指数:秋季(2.305±0.370)>夏季(1.908±0.449)>春季(1.622±0.578)>冬季(1.348±0.474)。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表明,春、夏和秋季3个季节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区域性差异,港口部和口外部海域的群落聚类明显,与其他群落之间相似度最低。分析象山港近35年的浮游动物历史数据表明,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下降可能与陆源排污、水产养殖污染和滨海电厂建设等人类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港 浮游动物 聚类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 中长期变化
下载PDF
象山港三种不同养殖方式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杜萍 徐晓群 +6 位作者 徐旭丹 周孔霖 骆鑫 陈全震 曾江宁 寿鹿 张德民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19-1733,共15页
为探究不同营养类型养殖方式对半封闭海湾浮游生态系统的影响,于2015年在象山港的鱼类网箱养殖、牡蛎筏式养殖和海带筏式养殖3种养殖区内外分别进行大、中型和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及相关环境因子的四季研究。结果显示,牡蛎养殖区内大... 为探究不同营养类型养殖方式对半封闭海湾浮游生态系统的影响,于2015年在象山港的鱼类网箱养殖、牡蛎筏式养殖和海带筏式养殖3种养殖区内外分别进行大、中型和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及相关环境因子的四季研究。结果显示,牡蛎养殖区内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明显,夏、秋季优势种太平洋纺锤水蚤的优势度下降,冬季优势种腹针胸刺水蚤的优势度上升;网箱养殖区内浮游动物群落变化不明显,变化主要为大、中型浮游动物优势种,春、冬季腹针胸刺水蚤的优势度下降,秋季优势种种类组成变化明显;海带养殖区内浮游动物群落和优势种变化均不明显。此外,3种养殖方式对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丰度和α多样性均未产生明显影响。结合象山港的水文特征和养殖区内外的环境因子,研究表明,牡蛎养殖区浮游动物群落变化是牡蛎滤食行为和铁港水交换能力差的综合结果,而浮游动物优势种变化可能与水体总磷含量较高有关;因目前网箱养殖规模小且西沪港水动力条件较好,网箱区内局部环境和浮游动物的变化较小;海带养殖因面积小且仅春、冬季养殖,不足以对水质和浮游动物产生影响。此外,本研究显示不同环境中,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异较中、小型浮游动物明显,这可能与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的稳定性较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养殖 海带养殖 牡蛎养殖 浮游动物 海湾
下载PDF
全球海岸带国家蓝碳资源价值与类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冯翠翠 龚语嫣 +4 位作者 叶观琼 曾江宁 唐剑武 方秦华 杜建国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本研究梳理了全球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分布、碳封存量和封存价值,并根据经济、科技、蓝碳封存量三个指标对各海岸带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分布最广...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本研究梳理了全球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分布、碳封存量和封存价值,并根据经济、科技、蓝碳封存量三个指标对各海岸带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分布最广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美国,而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巴西碳埋藏量最高。全球每年蓝碳埋藏价值在碳交易和碳税价格下分别为3.47×109美元和2.35×109美元。中国拥有丰富的海岸带蓝碳资源,生态系统面积排名第10,年封存量排名第21;然而蓝碳自然资源的赋存禀赋与现有碳价格体系下的价值匹配性较差,基于碳交易价格的中国海岸带蓝碳埋藏价值全球排名第27,基于碳税价格仅排名第39。碳价格低迷将会导致在国际蓝碳交易中处于劣势,中国后续应不断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国具有在蓝碳研究以及修复投入与实践方面的优势,以及贝藻养殖、海洋牧场等特色蓝碳资源,可结合不同类型的蓝碳国家经济科技条件与自然条件制定多元合作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 碳达峰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国际合作
下载PDF
2017年夏季长江口浮游植物暖水种增多现象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孙振皓 盛留洋 +4 位作者 江新琴 马晓 王斌 曾江宁 江志兵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2-90,共9页
长江口海域环境因长期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双重压力而发生改变,可能导致该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发生较大变化。于2017年8月对长江口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并与历史资料比较,探究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其变化特征。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 长江口海域环境因长期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双重压力而发生改变,可能导致该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发生较大变化。于2017年8月对长江口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并与历史资料比较,探究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其变化特征。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86属205种(含变种、变型和未定种),总细胞丰度为1.47×10^(5)个/L,其中硅藻、甲藻丰度分别占浮游植物细胞总丰度的95.82%、1.19%;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距端假管藻(Pseudosolenia calcar-avis)、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翼鼻状藻(Proboscia alata)和巨圆筛藻(Coscinodiscus gigas)等暖水种为主要优势种,平均丰度分别为56.35×10^(3)、3.30×10^(3)、3.05×10^(3)、2.64×10^(3)、1.89×10^(3)和1.71×10^(3)个/L,合计为68.94×10^(3)个/L,占浮游植物总丰度的47.00%;各暖水种的丰度高值区均位于长江冲淡水与台湾暖流交汇形成的锋面。相关性分析表明,劳氏角毛藻、距端假管藻丰度与磷酸盐呈显著负相关,巨圆筛藻丰度与溶解无机氮呈显著正相关,距端假管藻丰度与盐度呈明显正相关,劳氏角毛藻和巨圆筛藻丰度与盐度呈明显负相关。对比近30年夏季长江口浮游植物优势种变化,发现暖水种明显增多,且分布范围向北扩展,推测该现象与海水温度升高和暖流水势力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浮游植物 暖水种 水温
下载PDF
浙江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冯翠翠 叶观琼 +2 位作者 曾江宁 林颖 朱静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4-591,共8页
自海洋生态文明提出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个沿海省市已开展了全方位的海洋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工作。本文在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包含社区、经济、管治、文化、资源和生态6个子系统共34个指标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 自海洋生态文明提出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个沿海省市已开展了全方位的海洋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工作。本文在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包含社区、经济、管治、文化、资源和生态6个子系统共34个指标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极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主、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最终得到2010—2016年浙江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浙江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总体较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存在地区及系统间发展不平衡现象,后续应继续加强生态恢复和资源保护,完善管理体系,加强区域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文明 指标体系 浙江省 绩效评估
下载PDF
基于一体化战略的长三角海洋保护地建设历程与未来趋势 被引量:2
9
作者 曾江宁 曾旭 +1 位作者 叶观琼 邓邦平 《自然保护地》 2021年第1期60-71,共12页
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地,也是中国构建陆海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示范区。为了评估长三角海洋生态空间的安全格局,本文梳理了长三角区域已经建设的各类型海洋保护地,回顾并评估了该区域海洋保护地的... 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地,也是中国构建陆海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示范区。为了评估长三角海洋生态空间的安全格局,本文梳理了长三角区域已经建设的各类型海洋保护地,回顾并评估了该区域海洋保护地的建设效果。该区域存在海洋保护对象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受到海洋多重生态灾害威胁、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生存现状与生境条件均不乐观等问题。建议长三角海洋保护地亟待开展自然保护地科学体系构建、实现保护区网络连通、建设一体化管理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保护地 空间规划 生态安全 生态网络 海洋产业 区域法
下载PDF
淤泥质潮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碳库:夏季温岭隘顽湾的启示
10
作者 田素杰 汤雁滨 +6 位作者 于培松 刘诚刚 刘清河 张荣良 寿鹿 曾江宁 廖一波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2-112,共11页
潮间带是连接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带状区域,其中,淤泥质潮滩是重要而容易被忽视的CO 2自然汇集生境,该生境中不同门类的大型底栖动物在促进碳的输入、传递和存储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本文以夏季浙江东部沿海隘顽湾淤泥质... 潮间带是连接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带状区域,其中,淤泥质潮滩是重要而容易被忽视的CO 2自然汇集生境,该生境中不同门类的大型底栖动物在促进碳的输入、传递和存储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本文以夏季浙江东部沿海隘顽湾淤泥质潮滩断面作为切入点,研究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碳库。结果显示,隘顽湾淤泥质潮滩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105.2±37.2 ind m^(2),平均生物量为46.9±6.4 g m^(2),其生境内主要类群组成为甲壳类动物和软体动物,生态系统健康程度整体表现为优秀。隘顽湾潮滩中大型底栖动物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其他类(包括鱼类、纽虫)动物(40.95%)、多毛类动物(22.98%)、甲壳类动物(17.24%)、棘皮动物(15.90%)和软体动物(10.76%)。估算研究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碳库约为163.90 Mg,其中甲壳类动物为最大贡献者,占比59.80%。淤泥质潮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生物碳库大小的探究,可作为我国蓝碳调查体系构建的重要科学依据,也可为进一步量化沿海生境整体碳库大小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蓝碳生态系统 生物碳库 淤泥质潮滩
下载PDF
浙江苍南无居民海岛岩相潮间带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瀚仁 廖一波 +6 位作者 寿鹿 曾江宁 汤雁滨 刘清河 谭勇华 吕兑安 程杰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8-79,共12页
为了解浙江苍南海域无居民海岛岩相潮间带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于2019年3月对该海域内11个无居民海岛进行了潮间带生物调查,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鉴定,并计算了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11个无居民海岛共鉴定出58种潮间带生物,... 为了解浙江苍南海域无居民海岛岩相潮间带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于2019年3月对该海域内11个无居民海岛进行了潮间带生物调查,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鉴定,并计算了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11个无居民海岛共鉴定出58种潮间带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57±205 ind/m^(2)和2847.83±1032.50 g/m^(2),各断面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范围分别为1.07~1.61,0.66~0.83和0.54~1.30。与大陆沿岸潮间带相比,无居民海岛生态系统独特,拥有更多的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需要重视并加强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居民海岛 潮间带生物群落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资源保护
下载PDF
共建“一带一路”中阿海洋资源环境合作的重点领域与推进策略
12
作者 毛洋洋 曾江宁 +1 位作者 洪丽莎 谢慧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28-37,共10页
在中阿合作论坛的推动下,打造中阿蓝色经济通道、共建海洋合作中心成为加强中阿合作的又一重要方向。虽然中阿合作历史悠久、成果众多,但学界关于双方在海洋领域合作的研究却非常缺乏。分析中阿在海洋资源环境合作的重点领域和推进策略... 在中阿合作论坛的推动下,打造中阿蓝色经济通道、共建海洋合作中心成为加强中阿合作的又一重要方向。虽然中阿合作历史悠久、成果众多,但学界关于双方在海洋领域合作的研究却非常缺乏。分析中阿在海洋资源环境合作的重点领域和推进策略,将对打开中阿海洋合作大门、响应国家“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政策和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参考。本研究将阿拉伯国家所属和紧邻的海洋区域分为地中海区域、红海—亚丁湾区域、海湾区域以及其他区域,分别对其海洋资源环境情况进行介绍。通过对中阿海洋合作的现实基础进行分析,指出中阿合作基础良好,可根据阿拉伯国家的海洋情况深入探索在海洋渔业开发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海洋资源环境领域开展合作,并通过加强阿拉伯国家海洋科技发展情况研究、从双边合作带动多边合作、利用中阿合作平台以多元合作促进更广泛国际海洋合作等策略,推动中阿在海洋资源环境领域的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阿拉伯国家 海洋资源环境 中阿合作 海洋生态
下载PDF
藤壶亚目物种的系统发育学研究进展
13
作者 刘瀚仁 汤雁滨 +4 位作者 刘清河 廖一波 寿鹿 曾江宁 陈全震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1年第11期97-103,共7页
藤壶亚目是目前为止海洋生物群落中种类最丰富和最重要的类群之一,也是海洋污损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岩石潮间带栖息地、深海热液口,有的物种会附着在红树林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上。文章综述了藤壶亚目的起源以及分类系统... 藤壶亚目是目前为止海洋生物群落中种类最丰富和最重要的类群之一,也是海洋污损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岩石潮间带栖息地、深海热液口,有的物种会附着在红树林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上。文章综述了藤壶亚目的起源以及分类系统的建立和发展,认为藤壶亚目在下白垩纪从有柄目分化而来,其中篱藤壶科(小藤壶总科)是最早分化出的一支,而后逐渐分化为星板藤壶总科、厚藤壶总科、鲸藤壶总科、笠藤壶总科、小藤壶总科和藤壶总科6支;总结了国内藤壶亚目的研究进展;比较了藤壶亚目系统发育学的研究方法;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即结合形态学方法与分子系统学方法研究藤壶亚目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为今后研究藤壶亚目物种的分类及防治等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发育学 无柄目 藤壶亚目 分子系统学 污损生物
下载PDF
外来养殖鱼类的入侵风险评估及防控对策——以尼罗罗非鱼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徐旭丹 刘强 +3 位作者 黄伟 杜萍 寿鹿 曾江宁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8-288,共11页
【目的】筛选合适的指标建立一套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并对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防控提出对策建议。【方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外来养殖鱼类中典型入侵物种的入侵过程、影响危害和入侵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和... 【目的】筛选合适的指标建立一套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并对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防控提出对策建议。【方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外来养殖鱼类中典型入侵物种的入侵过程、影响危害和入侵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和归纳,从适应能力、繁殖能力、扩散能力3方面指示其入侵性;从对生物的影响和对环境的影响2方面指示其生态影响;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方面指示环境可入侵性,以上述3方面为框架进行评估体系构建。【结果】筛选20个指标构建了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并举例说明该评估体系的应用。从法规政策、科学研究、治理技术和公众参与等4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外来养殖鱼类生物入侵风险防控对策。【结论】防范和治理入侵生物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外来养殖鱼类的管理,既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而置生态风险于不顾,也不能片面放大外来养殖良种的入侵风险。科学管控的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建设、加强风险评估、发展防治手段、促进公众参与,使外来鱼类养殖业在严格受控的前提下发挥其经济效益,将其潜在的生态危害效应降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外来养殖鱼类 生物入侵 风险评估
下载PDF
甬江口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子
15
作者 欧奕君 江志兵 +5 位作者 徐满秋 于培松 杜伟 王德刚 蒋雨露 曾江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9-1378,共10页
为探究小型河口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变化特点,于丰水期、平水期及枯水期采集甬江口表层水样,分析浮游植物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9门123属358种,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物种数分别为276、154和151种,丰度分别为(170.45&... 为探究小型河口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变化特点,于丰水期、平水期及枯水期采集甬江口表层水样,分析浮游植物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9门123属358种,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物种数分别为276、154和151种,丰度分别为(170.45±225.43)×10~3、(51.92±30.28)×10~3和(31.65±12.79)×10^(3)cells·L^(-1)。浮游植物群落以硅藻为主,优势种有梅尼小环藻、中肋骨条藻、具槽帕拉藻等。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在丰水期由口门内向口门外呈下降趋势,在平水期和枯水期空间差异较小。多维尺度分析和相似性分析表明,不同区域(口门内、口门和口门外)与不同水文期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均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在丰水期,浮游植物丰度与温度、溶解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在平水期,丰度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在枯水期,丰度与环境因子无明显相关性。冗余分析表明,温度、盐度、铵氮和活性磷酸盐分别解释了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19.5%、11.9%、9.4%和8.2%。甬江口浮游植物群落以硅藻主导,温度、盐度和营养盐是其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江口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原文传递
“双碳”背景下宁波市海洋碳汇发展路径研究
16
作者 宋蝶 钱利炜 +3 位作者 胡秋成 陈丽君 李洁 曾江宁 《自然资源情报》 2024年第2期33-38,共6页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具有巨大的储碳潜力。海洋碳汇发展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宁波市是海洋大市,“双碳”背景下海洋碳汇发展是宁波的突出优势和特色所在,是实现宁波“双碳”目标的重要方式。本文总结归纳...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具有巨大的储碳潜力。海洋碳汇发展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宁波市是海洋大市,“双碳”背景下海洋碳汇发展是宁波的突出优势和特色所在,是实现宁波“双碳”目标的重要方式。本文总结归纳海洋碳汇发展情况,科学研判宁波市海洋碳汇发展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海洋碳汇发展路径,拟为宁波实现海洋碳汇能力提升、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等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碳汇 碳达峰碳中和 发展路径 价值实现
下载PDF
2021—2022年春、秋季嵊泗列岛浮游植物群落状况及长期变化特征
17
作者 詹琳 江志兵 +6 位作者 杜伟 孙振皓 王德刚 蒋雨露 杜萍 李宏亮 曾江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867-5881,共15页
为更好地了解嵊泗列岛海域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影响下的生态现状以及变化特征,于2020年秋季和2021年春季在该海域进行了浮游植物的拖网与水样采集及环境要素分析。水采样品中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54属105种。其中,硅藻33属68种,甲藻14属30... 为更好地了解嵊泗列岛海域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影响下的生态现状以及变化特征,于2020年秋季和2021年春季在该海域进行了浮游植物的拖网与水样采集及环境要素分析。水采样品中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54属105种。其中,硅藻33属68种,甲藻14属30种,蓝藻、金藻和隐藻各2属2种,绿藻1属1种。春、秋季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为骨条藻(Skeletonema spp.),并在秋季占据绝对优势(Y=0.975)。春季平均细胞丰度[(7.17±7.78)个/mL]明显低于秋季[(77.23±73.44)个/mL]。春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秋季。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丰度与水温和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冗余分析显示,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水温、营养盐密切相关。网采样品中共检出浮游植物4门46属94种,硅藻占比最大;春、秋季平均细胞丰度分别为838.17×10^(3)和19406.43×10^(3)个/m^(3)。与水样相比,骨条藻仍为主要优势种,且优势度更高;网采获得的秋季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23和0.05)低于水采(分别为0.38和0.10)。将本次网采结果与1990年、2007年调查资料对比发现,嵊泗列岛春、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发生了明显改变:丰度明显升高,硅甲藻占比无明显变化,暖水种种类数明显增加,骨条藻优势地位增强,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这可能与变暖与富营养化加剧相关。近30年来,溶解无机氮在春季无显著变化,但在秋季显著升高;活性磷酸盐浓度在春、秋季均显著降低;氮磷比在春、秋季均显著升高。浮游植物的变化特征较好地指示了嵊泗列岛海域在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下的生态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嵊泗列岛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富营养化 长期变化
下载PDF
基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海岛城市规划研究——以舟山群岛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洁 龚语嫣 +2 位作者 刘家沂 叶观琼 曾江宁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2年第3期84-93,共10页
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与海岛振兴战略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课题之一,当前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战略部署,都为大型海岛城市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舟山市是我国第一大群岛城市,地处长江口要冲,... 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与海岛振兴战略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课题之一,当前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战略部署,都为大型海岛城市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舟山市是我国第一大群岛城市,地处长江口要冲,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国际级群岛新区的交汇地,对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和示范区探索意义。文章将在分析舟山群岛的地理区位、资源环境、生态系统、人文历史现状基础上,对标国家战略定位,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外海岛成功的开发经验,提出促进舟山群岛全面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从交叉学科角度提出需要优先关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海定陆的流域统筹发展、智慧绿色港口建立等研究方向的建议,以便为丰富重要窗口的科学与技术内涵、舟山群岛“十四五”规划实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舟山群岛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陆海统筹 智慧港口
下载PDF
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双边联合海洋研究中心共建 被引量:1
19
作者 洪丽莎 毛洋洋 曾江宁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9年第6期18-20,32,共4页
为促进国际海洋合作,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文章概述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共建双边联合海洋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已与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建立6个双边联合海洋研究中心,建设... 为促进国际海洋合作,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文章概述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共建双边联合海洋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已与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建立6个双边联合海洋研究中心,建设和运行成效显著,但仍存在配套资金支持不足等问题;应制订发展规划、推进低敏感领域合作、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保障联合海洋研究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命运共同体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合作 互利共赢 东盟
下载PDF
中国海洋生态系统累积影响的空间量化评估
20
作者 江曲图 丁洁琼 +1 位作者 叶观琼 曾江宁 《海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6-156,共11页
海洋生态系统累积影响评估是科学认知该系统对外界扰动响应与反馈规律的生态学方法。为了探索和揭示其中的内在规律,本文以我国部分近陆海域为研究范围,选取海洋渔业、海洋航运、陆源及近海、气候变化4种类型下的16个生态压力因子,通过... 海洋生态系统累积影响评估是科学认知该系统对外界扰动响应与反馈规律的生态学方法。为了探索和揭示其中的内在规律,本文以我国部分近陆海域为研究范围,选取海洋渔业、海洋航运、陆源及近海、气候变化4种类型下的16个生态压力因子,通过空间量化和标准化,在1 km×1 km空间格栅尺度下,针对研究范围内9种海洋生境类型,进行了累积暴露度和累积影响度评估。结果显示:研究海域累积暴露度总体呈现近岸高于远海,并向外海一侧逐步递减;陆源污染、渔业捕捞对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影响度较大,总体来看气候变化影响度最大;我国近海分别有22.8%和7.6%的海域受影响程度较高和极高,其中长三角海域受人类活动影响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人类活动 海洋生态系统 空间累积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