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核准制下"大发审委"(第十七届发行审核委员会)从严审核的自然实验,考察了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募股)从严审核的资源配置效应。研究发现,在严格的问责制度下,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本文基于核准制下"大发审委"(第十七届发行审核委员会)从严审核的自然实验,考察了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募股)从严审核的资源配置效应。研究发现,在严格的问责制度下,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简称发审委)倾向于显著地降低发审通过率,同时规避自身风险,选择财务指标良好的低风险企业(营业收入增长高的企业),而回避高风险但可能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研发费用高的企业)。其次,在从严审核时期,拟上市企业承担了更多的IPO费用以提高IPO审核通过率。此外,相较非"大发审委"时期的过会企业,"大发审委"审核通过的企业更可能出现业绩变脸,这样的审核标准忽略了企业未来的成长性和发展潜力,没有得到投资者的认同,市场表现也更差。展开更多
文摘本文基于核准制下"大发审委"(第十七届发行审核委员会)从严审核的自然实验,考察了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募股)从严审核的资源配置效应。研究发现,在严格的问责制度下,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简称发审委)倾向于显著地降低发审通过率,同时规避自身风险,选择财务指标良好的低风险企业(营业收入增长高的企业),而回避高风险但可能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研发费用高的企业)。其次,在从严审核时期,拟上市企业承担了更多的IPO费用以提高IPO审核通过率。此外,相较非"大发审委"时期的过会企业,"大发审委"审核通过的企业更可能出现业绩变脸,这样的审核标准忽略了企业未来的成长性和发展潜力,没有得到投资者的认同,市场表现也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