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LDH@MOF-76复合材料对于水溶液中铀酰的高效富集 被引量:12
1
作者 律志民 杨世民 +2 位作者 陈磊 李玉成 陈长伦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64,共12页
本文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层状氢氧化物/金属有机骨架(LDH@MOF-76)复合材料,并用于水溶液中铀(U(Ⅵ))的捕获.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比表面积分析发现,所制备的复合材料显示出典型的多孔棒状结构.通过批吸附实验评估了LDH@MOF-76对水溶液... 本文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层状氢氧化物/金属有机骨架(LDH@MOF-76)复合材料,并用于水溶液中铀(U(Ⅵ))的捕获.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比表面积分析发现,所制备的复合材料显示出典型的多孔棒状结构.通过批吸附实验评估了LDH@MOF-76对水溶液中U(Ⅵ)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 LDH@MOF-76能够快速有效地富集水溶液中的U(Ⅵ),并表现出高的吸附容量(433.91 mg/g),远远高于LDH (107.21 mg/g)和MOF-76(269.14 mg/g).这是由于LDH@MOF-76材料表面特殊的一维孔道对U(Ⅵ)的吸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LDH@MOF-76的再生实验,表明LDH@MOF-76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基于Zeta电位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学分析, U(Ⅵ)可能的去除机理涉及表面络合和静电吸引.此外,粒子内扩散模型为动力学吸附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本研究为废水中铀(Ⅵ)的去除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并且具有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DH@MOF-76 U(VI) 吸附 环境治理
原文传递
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On-Sit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Mine Dus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2
作者 Augustine Appiah yucheng li +3 位作者 Simon Appah Aram Idongesit Bassey Utip Benjamin M. Saalidong Zhigang li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2年第9期230-250,共21页
Prolonged exposure to coal dust leads to various lung disorders, including incurable coal workers’ pneumoconiosis (CWP), and endangers miners’ health in underground mine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longed exposure to coal dust leads to various lung disorders, including incurable coal workers’ pneumoconiosis (CWP), and endangers miners’ health in underground mine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in dust control technology, including chemical dust suppressants, foam dust removal, ultrasonic atomization, magnetized water dust suppression, double curtains of wind and fog, biological nano-film, and emerging microbial dust suppressants in the field of dust. The actual application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dust removal technologies. The current three directions of mine dus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re pointed out: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espirable dust, hydrophobic dust, and secondary dust, and the prospect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Given the treatment of respirable dus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dust generation mechanism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and to explore the migration and settlement laws of respirable dust by constructing a numerical model of dust dynamics;for the treatment of hydrophobic dust,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micro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coal dust is nee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ttability and continuously optimizing the wetting agent;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econdary dust in coal mines, emerging microbial dust suppression technologies need to be developed to explore the micro-action between microorganisms and coal dust molecules to achieve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st Control HYDROPHOBIC Reduction Efficiency SURFACTANT WETTABILITY
下载PDF
基于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视角提出张仲景文化品牌建设对策 被引量:1
3
作者 许二平 刘保光 +6 位作者 白明 刘雅琳 栗俞程 汪保英 陈毅恒 谢苗 董颖 《Chinese Medicine and Natural Products》 2023年第2期51-55,共5页
当今,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走向融合,有着内在的必然依据,它们孕育出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新业态给中医药文化发展和旅游业的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中医药产业文化代表的张仲景文化,应抓住机遇,借助健康旅游实现张仲景品牌建设的新突破... 当今,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走向融合,有着内在的必然依据,它们孕育出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新业态给中医药文化发展和旅游业的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中医药产业文化代表的张仲景文化,应抓住机遇,借助健康旅游实现张仲景品牌建设的新突破。主要建设策略有:积极推出以张仲景等中华名医事迹为题材的图书或影视剧;将中药材种植基地开辟为特色旅游观光园;创立中医药文化研究及传播基地,建设学、疗、游为一体的中医药疗养旅游基地;利用信息技术和文化媒体平台将张仲景中医药学绍介到千家万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 健康旅游 张仲景 品牌建设 名医事迹
下载PDF
太极拳运动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影响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淑珍 郑国华 +2 位作者 汪玉成 李姗 何坚 《康复学报》 2016年第2期57-62,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太极拳运动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太极、平衡、脑卒中"等为主题词对英文数据库Pub Med、SCI、Cochrane Library以及中文3大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2014年12月前发表的相关文献,并运用Review Manager... 目的:系统评价太极拳运动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太极、平衡、脑卒中"等为主题词对英文数据库Pub Med、SCI、Cochrane Library以及中文3大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2014年12月前发表的相关文献,并运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及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最终纳入7篇文献,共涉及629名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康复训练相比,全套太极拳训练(MD=6.36,P<0.01)及太极拳步法训练(MD=10.20,P<0.01)均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BBS指数;与基础治疗(RR=0.30,P=0.01)和力量活动度训练(RR=0.30,P=0.01)相比,太极拳训练能显著降低跌倒风险。结论:太极拳运动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康复训练;今后需更多设计良好的大样本研究来证实其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脑卒中 平衡功能 系统评价
下载PDF
不同中药化合物对吉非替尼肝毒性的保护作用研究
5
作者 尹小婷 栗敏 栗俞程 《Chinese Medicine and Natural Products》 CAS 2024年第2期76-83,共8页
目的:筛选对吉非替尼肝毒性具有较好保护作用的药物。方法:54只SPF级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吉非替尼组、谷胱甘肽组、川芎嗪组、水飞蓟素组、甘草酸组、黄芩苷组、芍药苷组和苦参碱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小鼠均灌胃给予40... 目的:筛选对吉非替尼肝毒性具有较好保护作用的药物。方法:54只SPF级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吉非替尼组、谷胱甘肽组、川芎嗪组、水飞蓟素组、甘草酸组、黄芩苷组、芍药苷组和苦参碱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小鼠均灌胃给予400mg·kg*'吉非替尼16天诱导肝损伤模型。各给药组小鼠每天于给予吉非替尼30 min后灌胃100 mg kg-1的相应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等体积0.5%CMC-Na,给药体积为10 mL.kg-1。末次给药30 min后,眼眶后静脉丛取血并脱颈椎处死小鼠,称取肝脏质量并计算肝脏指数;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采用生化试剂盒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的水平。含药培养基培养AML12细胞30 min后,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加入20μmoL.L-'吉非替尼培养24 h诱导细胞损伤。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生化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液中ALT、AST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水平。结果:动物实验表明,与吉非替尼组相比,甘草酸、黄芩苷显著升高小鼠体质量(P<0.01),降低肝脏指数及ALT、AST水平(P<0.05);川芎嗪和水飞蓟素显著升高小鼠体质量(P<0.01),降低AST水平(P<0.05);芍药苷、苦参碱显著降低ALT和AST水平(P<0.01)。HE染色显示,吉非替尼组小鼠肝脏组织呈现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肝索排列紊乱;谷胱甘肽、甘草酸、黄芩苷、芍药苷和苦参碱可显著减轻小鼠肝脏组织病理损伤。细胞实验表明,各药物均可不同程度减轻吉非替尼诱导的AML12细胞损伤,其中甘草酸、黄芩苷和芍药苷的保护作用较好,细胞存活率分别提高至96.4%、81.1%和78.2%。与吉非替尼组相比,甘草酸显著降低ALT、AST和LDH含量(P<0.05);水飞蓟素、黄芩苷和芍药苷显著降低ALT和LDH含量(P<0.05)。结论:甘草酸、黄芩苷和芍药苷对吉非替尼所致的肝毒性均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肝作用 中药化合物 肝毒性 吉非替尼 甘草酸
下载PDF
YBa_2Cu_3O_(7-δ)超导带材非均匀性对失超传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平 盛杰 +3 位作者 王禹程 李柱永 金之俭 洪智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90-1096,共7页
采用具有点缺陷含铜稳定层、域缺陷不含铜稳定层和域缺陷含铜稳定层的YBa_2Cu_3O_(7-δ)(YBCO)高温超导带材,在自场温度77K的液氮环境下通过试验研究了YBCO的非均匀性对其失超传播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了非均匀性YBCO的失超传播特性与缺... 采用具有点缺陷含铜稳定层、域缺陷不含铜稳定层和域缺陷含铜稳定层的YBa_2Cu_3O_(7-δ)(YBCO)高温超导带材,在自场温度77K的液氮环境下通过试验研究了YBCO的非均匀性对其失超传播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了非均匀性YBCO的失超传播特性与缺陷临界电流的关系,对比了具有点缺陷与域缺陷含铜稳定层的YBCO的失超传播特性,探讨了含铜稳定层对YBCO失超传播速度的影响,并将试验结果与其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具有点缺陷含铜稳定层的YBCO带材传输电流低于缺陷临界电流时,YBCO带材能够正常工作而未发生失超;当具有点缺陷含铜稳定层的YBCO带材传输电流高于缺陷临界电流且小于原带材的临界电流时,点缺陷区域发生失超,但其热点未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BA2CU3O7-Δ 超导带材 高温超导 非均匀性 失超 传播速度
下载PDF
马铃薯渣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物毒理学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禹程 李云亮 +2 位作者 杨雪 黄姗芬 马海乐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8-61,68,共5页
为探究马铃薯渣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物的毒理学特性,以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经口急性毒性试验、鼠伤寒沙门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评价马铃薯渣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物的食用安全性。结果表明:马铃薯... 为探究马铃薯渣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物的毒理学特性,以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经口急性毒性试验、鼠伤寒沙门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评价马铃薯渣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物的食用安全性。结果表明:马铃薯渣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物对雌雄小鼠的经口最大耐受剂量均大于15g·kg-1(BW),按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这一发酵物为无毒级;与对照相比,喂食马铃薯渣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物的小鼠经3项遗传毒性试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说明马铃薯渣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物无急性毒性、无诱变活性和致突变作用。这一研究提示马铃薯渣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物属于无毒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渣 发酵 毒理学 安全性评价
原文传递
芒柄花黄素改善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和神经炎症的作用研究
8
作者 李梦园 刘辉 +4 位作者 彭帅军 苏攀 许二平 白明 栗俞程 《Chinese Medicine and Natural Products》 2023年第3期126-132,共7页
目的:观察芒柄花黃素(formononetin,FMN)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和神经炎症的影响。方法: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LPS组、帕罗西江组(20 mg·kg^(-1))、FMN低剂量组(20 mg·kg^(-1)),FMN高... 目的:观察芒柄花黃素(formononetin,FMN)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和神经炎症的影响。方法: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LPS组、帕罗西江组(20 mg·kg^(-1))、FMN低剂量组(20 mg·kg^(-1)),FMN高剂量组(40 mg·kg^(-1)),每组8只,灌胃给药14天后采用糖水偏好实验(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和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观察小鼠抑郁样行为;采用晦联免疫吸附测定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晦链式反应实验(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测定小鼠海马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组织中小胶质细胞钙结合蛋白-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1,Iba-1)的表达水平以评价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LPS组小鼠糖水偏好率、中心区域活动时间、中心区域活动距离、进入中心区域的次数显著下降(P<0.01),TST不动时间显著延长(P<0.05),海马组织IL-6、IL-1β和TNF-α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海马组织CA1、CA3和DG区域Iba-1荧光强度显著增加(P<0.01)。与LPS组相比,FMN组小鼠糖水偏好率、中心区域活动时间、中心区域活动距离和进入中心区域的次数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TST不动时间显著缩短(P<0.01),海马组织IL-6、IL-1β和TNF-α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海马组织CA1、CA3和DG区域Iba-1荧光强度显著降低(P<0.01)。结论:FMN可能通过抑制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海马神经炎症,改善小鼠的抑郁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柄花黃素 抑郁症 脂多糖 神经炎症 促炎细胞因子 小胶质细胞活化
下载PDF
能源隧道热交换对土体及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玉成 李孟琳 《山西建筑》 2018年第10期56-58,共3页
结合国内外的学术研究,介绍了能源桩温度变化对土体热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温度变化对桩体结构和土体之间关系的影响,并探讨了能源隧道的热力性能,表明温度变化对土体的强度和变形性能、对桩—土的相互作用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能源隧道 温度效应 结构—土相互作用 热力性能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芽孢杆菌(Bacillussp.)A4的培养参数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莎莎 曹煜成 +5 位作者 胡晓娟 李卓佳 徐煜 杨铿 徐创文 文国樑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5-93,共9页
为了提高芽孢杆菌(Bacillus sp.)A4的菌浓度,采用响应面法对其培养参数进行优化。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筛选适合A4菌生长的碳源和氮源,采用Plackett-Burman实验方法确定影响菌浓度的显著因子;通过最陡爬坡实验逼近菌浓度最大值响应稳定区... 为了提高芽孢杆菌(Bacillus sp.)A4的菌浓度,采用响应面法对其培养参数进行优化。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筛选适合A4菌生长的碳源和氮源,采用Plackett-Burman实验方法确定影响菌浓度的显著因子;通过最陡爬坡实验逼近菌浓度最大值响应稳定区域;最后根据Box-Behnken实验确定显著因子的最佳水平,建立相关参数的回归方程,得到优化培养参数,并以摇瓶培养实验验证理论参数及方程的科学性。结果显示,最适碳源、氮源分别为玉米浆、大豆蛋白,且它们与温度均为显著影响A4菌浓度的因子,其最适水平分别为20.06 g·L^(-1)、13.29 g·L^(-1)、30.26℃。采用优化后的参数进行摇瓶培养(24 h),A4菌浓度达1.19×109CFU·mL^(-1),与理论计算值(1.24×109CFU·mL^(-1))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未优化菌株培养浓度(2.69×107CFU·mL^(-1))(P<0.01)。可见,运用响应面法优化芽孢杆菌A4的培养参数,能显著提高A4菌的菌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孢杆菌 溶藻菌 培养参数 响应面法
下载PDF
氟磷酸钙真空碳热还原反应机理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予成 陈秀敏 +1 位作者 李秋霞 杜远超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9-93,共5页
由于在高温下缺乏实验检测方法,反应的中间产物寿命短、浓度低,很难通过实验手段获得准确的分析数据,本文采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氟磷酸钙真空碳热还原的反应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723K下,Ca_5(PO_4)_3F与C摩尔比为1∶12时... 由于在高温下缺乏实验检测方法,反应的中间产物寿命短、浓度低,很难通过实验手段获得准确的分析数据,本文采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氟磷酸钙真空碳热还原的反应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723K下,Ca_5(PO_4)_3F与C摩尔比为1∶12时,Ca_5(PO_4)_3F中的P原子态密度(PDOS)比较接近单个P原子态密度,C原子与O原子具有明显的共价键特征,还原效果最好;PDOS结果显示在费米能级附近,Ca原子与P原子、C原子没有形成共价键,故没有出现中间产物Ca_3P_2和CaC_2;由此推测氟磷酸钙碳热还原反应机理,首先C与Ca5(PO4)3F中PO3-4反应,不断脱去PO3-4中的O原子,PO3-4→PO_3^(2-)→PO_2^-→PO→P,然后C与O^(2-)结合生成CO,Ca^(2+)分别与O^(2-)、F^-结合生成CaO、CaF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磷酸钙 真空 碳热还原 分子动力学模拟 机理
下载PDF
高温快速煅烧石灰的物化性质及微观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蔡金林 薛正良 +3 位作者 熊天宇 谢煜程 胡彬 李建立 《炼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48,共6页
转炉炼钢用石灰石代替活性石灰造渣是钢铁工业低碳和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研究了粒径为12.5~15 mm的石灰石在1 450℃下快速煅烧5~15 min时得到的石灰的物理化学性质、活性度及其与微观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石灰石在1 450℃下煅... 转炉炼钢用石灰石代替活性石灰造渣是钢铁工业低碳和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研究了粒径为12.5~15 mm的石灰石在1 450℃下快速煅烧5~15 min时得到的石灰的物理化学性质、活性度及其与微观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石灰石在1 450℃下煅烧5~10 min后,CO_2逸出留下的微气孔十分发达;继续延长煅烧时间CaO再结晶长大使微气孔逐渐消失,石灰结构致密化。反映在物化性质上,随着煅烧时间延长,石灰的气孔率迅速增加,10 min时达到最大值,之后迅速下降;体积密度的变化规律刚好相反;比表面积则随煅烧时间延长而下降。石灰的活性度在煅烧10 min时达到最大值。在高温快速煅烧条件下,CaCO_3分解由表及里,表层的CaO晶粒已经开始再结晶长大而致密化,颗粒内部CaCO_3仍在分解留下大量微气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石 高温煅烧 物化性质 微观结构 活性度
原文传递
暗挖电缆隧道四通竖井结构稳定性研究
13
作者 谢阳 赵玉成 +2 位作者 武淑敏 李占岭 郝斌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4期26-30,103,共6页
研究暗挖过程中竖井的稳定性,以四通竖井工程为背景,采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对真实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超前小导管注浆措施进行论证,对比分析了土体变形规律、喷射混凝土应力变化,并得出了注浆加固措施的影响效果,认为超前... 研究暗挖过程中竖井的稳定性,以四通竖井工程为背景,采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对真实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超前小导管注浆措施进行论证,对比分析了土体变形规律、喷射混凝土应力变化,并得出了注浆加固措施的影响效果,认为超前注浆加固是必需的施工步骤。将实际施工过程的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注浆与否对竖井的地表沉降范围影响不大,但对沉降值影响较大;注浆与否对坑底隆起值影响甚微,空间效应明显;水平位移的最大值出现在竖井底部,注浆与否对水平位移有明显影响;马头门附近的喷射混凝土应力变化显著,需要进行补强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四通竖井 稳定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