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小板抑制剂类药物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危兆胜 袁冠前 +6 位作者 谭俊 孙卫进 丁绍峰 季文伟 高丹丹 王振 梁国标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6-289,共4页
目的分析血小板抑制剂类药物对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153例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25例有口服阿司匹林... 目的分析血小板抑制剂类药物对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153例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25例有口服阿司匹林史(阿司匹林组),128例无应用血小板抑制类药物史(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分析血小板抑制剂类药物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出血位置及出血量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复查头颅CT,25例阿司匹林组患者中,2例(8.0%)发生再出血,其中1例为症状性再出血,再次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好转;另1例为无症状性再出血,保守治疗后好转。128例对照组患者中,8例(6.3%)发生再出血,其中2例为无症状性再出血,未行手术;6例为症状性再出血,家属放弃治疗。两组再出血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4,P〉0.05)。结论使用血小板抑制类药物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率较未使用者未明显增加。对此类有手术指征的患者若积极手术,可能会降低术后不良后果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阿司匹林 影响因素分析 术后再出血
原文传递
局部麻醉下ROSA机器人辅助SEEG电极植入的精准性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慧杰 袁冠前 +2 位作者 黄平 高丹丹 谭俊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1-364,共4页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ROSA机器人系统辅助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植入手术的精准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SEEG电极植入手术的47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采用麻醉...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ROSA机器人系统辅助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植入手术的精准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SEEG电极植入手术的47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采用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局部麻醉组(简称局麻组,37例)和全身麻醉组(简称全麻组,10例)。两组患者术后6 h内均行头颅三维重建CT检查,观察是否发生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并将CT数据通过医学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导入ROSA工作站,准确记录两组实际植入的每根电极与规划轨迹之间的横向误差。结果局麻组37例患者共进行41例次电极植入手术(4次为补充电极),累计植入电极353根;全麻组10例患者共进行12例次电极植入手术(其中1次为补充电极,1次为射频热凝术后半年重新植入电极),累计植入电极90根。局麻组的电极入点误差为(1.24±0.77)mm,靶点误差为(1.71±0.96)mm;全麻组的电极入点误差为(1.20±0.67)mm,靶点误差为(1.64±0.85)mm,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局麻组有1例(2.7%)患者在拔除电极时出现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血肿自行吸收,无神经系统损伤;全麻组无一例颅内出血。两组均无感染和电极折断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局部麻醉下行ROSA机器人系统辅助SEEG电极植入精准、安全,其电极入点误差和靶点误差与全身麻醉相比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立体定位技术 机器人 立体脑电图 精准性
原文传递
基于立体定向脑电图的颞叶致痫网络独立有效相干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尊钰 袁冠前 +3 位作者 黄平 王慧杰 姚美恒 李春胜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41-547,共7页
临床上,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广泛应用于记录患者颅内的电活动,其中基于SEEG构建的致痫网络能更好地描述癫痫发作的起源与传播过程,是神经外科确定致痫区的重要手段。本文以5例难治性颞叶癫痫和1例颞叶外癫痫患者的SEEG数据为基础,结合... 临床上,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广泛应用于记录患者颅内的电活动,其中基于SEEG构建的致痫网络能更好地描述癫痫发作的起源与传播过程,是神经外科确定致痫区的重要手段。本文以5例难治性颞叶癫痫和1例颞叶外癫痫患者的SEEG数据为基础,结合手术切除区域,分析了致痫网络中信息流出(出度值)、流入(入度值)节点与致痫区的相对关系。本文首先在对SEEG数据进行双极导联变换的基础上,对发作初期、中期和后期的SEEG以替代数据法和独立有效相干方法(iCoh)建立致痫网络,然后在δ、θ、α、β和γ频段上分别计算了网络节点的出度值和入度值。最后对患者致痫区内外节点的网络特征进行K-均值(K-means)聚类算法分析,将均值高的分类与致痫区通道进行比较,计算分类准确率。最终结果表明,出度值在δ、α和β频段下对颞叶癫痫的平均分类准确率分别为0.90、0.88和0.89,而网络节点的入度值无区分性。与之相比,颞叶外癫痫患者出度值在颞叶外区域高于颞叶区域。本文研究结果体现出颞叶癫痫患者的低频致痫网络出度值具有很高的分类准确率,今后或可为临床判断患者是否为颞叶癫痫提供一种量化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脑电图 颞叶癫痫 致痫网络 独立有效相干 出度值
原文传递
载脂蛋白Eε等位基因与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
4
作者 韩雨薇 王晨辰 +2 位作者 袁冠前 梁国标 李晓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2年第11期1331-1335,共5页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ε等位基因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01—2022-07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72例癫痫患者,应用基因芯片杂交方法检测外周血中APOE的基因分型,应用Addenbrooke认知评估量表评...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ε等位基因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01—2022-07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72例癫痫患者,应用基因芯片杂交方法检测外周血中APOE的基因分型,应用Addenbrooke认知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分析APOE*ε等位基因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携带APOE*ε4等位基因的癫痫患者认知功能评分[(78.24±12.25)分]低于APOE*ε4等位基因非携带的癫痫患者[(86.51±12.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E*ε2和ε3等位基因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无显著影响(P>0.05)。3种等位基因中,携带APOE*ε4等位基因的癫痫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最低[(78.24±12.25)分]。结论APOE*ε4等位基因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有显著影响,而APOE*ε2和ε3等位基因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认知功能 载脂蛋白E 等位基因 APOE*ε2 APOE*ε3 APOE*ε4
下载PDF
立体脑电图引导下的射频热凝毁损技术在难治性癫痫中的应用
5
作者 高丹丹 巩顺 +3 位作者 刘锡禹 高阳 周旭 袁冠前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phy,SEEG)引导下的射频热凝毁损(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C)技术在难治性癫痫中评估预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15例行SEEG引...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phy,SEEG)引导下的射频热凝毁损(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C)技术在难治性癫痫中评估预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15例行SEEG引导下的RF-TC治疗的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63岁,男10例,女5例。1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完善长程视频脑电监测(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phy,V-EEG)、头部MRI、PET等检查后,在机器人下行深部电极植入,监测发作定位明确后,均进行射频毁损治疗。结果15例患者毁损前先进行Mapping皮质电刺激,位于功能区者毁损前均进行预毁损,均在视频脑电监测下进行,预毁损有效输出功率1.1-1.5 W,时长10-15 s。毁损额定功率5-6 W,实际电极工作端输出的有效功率3-3.4 W,单次毁损总时长50 s(含升温时长15 s),温度72-76℃,毁损灶长径7-8 mm,短径5-6 mm,采用深部热凝毁损电极(法国ALCIS,电极直径0.8 mm,电极触点长度2 mm,触点间间距1.5 mm),采用相邻电极之间毁损。15例患者随访2-3年不等。8例患者毁损后EngelⅠ-Ⅲ级,7例患者毁损后进行二期手术切除,术后EngelⅠ-Ⅱ级。1例患者毁损后EngelⅢ级,调整药物治疗。结论SEEG引导的RF-TC手术是一种精准、安全的手术方式,可以减少癫痫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脑电图 药物难治性癫痫 射频热凝毁损
下载PDF
国产迷走神经刺激器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分析(附11例报告) 被引量:3
6
作者 高丹丹 袁冠前 +4 位作者 谭俊 孙卫进 危兆胜 梁国标 陶英群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6年第3期138-141,共4页
目的探讨国产迷走神经刺激器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分析。方法对11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国产迷走神经刺激手术治疗,术后2~4周开机,分次调试参数,脉冲发生器输出电流从0.2mA逐渐增加,刺激时间为30s,间歇5min,频率20~25Hz,脉宽250~... 目的探讨国产迷走神经刺激器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分析。方法对11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国产迷走神经刺激手术治疗,术后2~4周开机,分次调试参数,脉冲发生器输出电流从0.2mA逐渐增加,刺激时间为30s,间歇5min,频率20~25Hz,脉宽250~500us。结果本组共计11例,随访1年,1例(9%)病人术后发作完全停止;3例(27%)病人术后发作频率减少75%;3例(27%)发作频率减少50%以上;3例(27%)发作频率减少25~50%;1例(9%)无改善;63.6%的难治性癫痫患者发作减少50%以上。结论迷走神经刺激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效果与刺激时间及参数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刺激 难治性癫痫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