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certed versus stepwise mechanisms of cyclic proton transfer:Experiments, simulations, and current challenges
1
作者 程奕涵 朱禹丞 +1 位作者 李新征 方为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期36-50,共15页
Proton transfer(PT) is a process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in hydrogen(H)-bonded systems. At cryogenic or moderate temperatures, pronounced quantum tunneling may happen due to the light mass of H. Single PT processes ... Proton transfer(PT) is a process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in hydrogen(H)-bonded systems. At cryogenic or moderate temperatures, pronounced quantum tunneling may happen due to the light mass of H. Single PT processes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However, for PT involving multiple protons, our understanding remains in its infancy stage due to the complicated interplay between the high-dimensional nature of the process and the quantum nature of tunneling. Cyclic H-bonded systems are typical examples of this, where PT can happen separately via a “stepwise” mechanism or collectively via a “concerted” mechanism. In the first scenario, some protons hop first, typically resulting in metastable intermediate states(ISs) and the reaction pathway passes through multiple transition states. Whilst in the concerted mechanism, all protons move simultaneously, resulting in only one barrier along the path. Here, we review previous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probing quantum tunneling in several representative systems for cyclic PT, with more focus on recent theoretical findings with path-integral based methods. For gas-phase porphyrin and porphycene, as well as porphycene on a metal surfac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and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es. Yet, discrepancies in the PT kinetic isotope effects between experiment and theory appear in two systems,most noticeably in water tetramer adsorbed on NaCl(001) surface, and also hinted in porphycene adsorbed on Ag(110)surface. In ice Ih,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concerted PT remains even between experiments. Despite of the recent progress in both theoretical methods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multiple PT processes in cyclic H-bonded systems remain to be mysteri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ntum tunneling proton transfer hydrogen bonding
下载PDF
基于地质环境要素的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0
2
作者 刘运来 吴江鹏 +2 位作者 彭培宇 章广成 朱锐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8-62,67,共6页
城市地质环境条件直接控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地下工程的整体安全性和经济性,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评价的核心要素。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受区域内地形地貌、岩土体条件、水文地质、地质结构与地震效应、不良地质与地质... 城市地质环境条件直接控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地下工程的整体安全性和经济性,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评价的核心要素。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受区域内地形地貌、岩土体条件、水文地质、地质结构与地震效应、不良地质与地质灾害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在收集武汉市主城区大量钻孔数据以及其它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地下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评价标度以及群体判断矩阵的优化,建立了改进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并结合MAPGIS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对武汉市主城区浅层(0~15 m)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展开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评价区域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整体较好,适宜性差区域主要集中于汉口、武昌以及青山区靠近长江、汉江两岸的冲积平原等地,其评价结果亦可为武汉市主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提供指导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市主城区 地下空间 开发利用 地质环境 适宜性评价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某抽水蓄能电站二次系统接地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黄帅 禹荣勋 +5 位作者 程凤鸣 朱泽慧 宋雅楠 路鹏程 姜鹏 王林 《电瓷避雷器》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0-134,共5页
对某抽水蓄能电站二次系统的接地方案进行研究,结合其站内枢纽布置分散和地理位置特殊等特点,发现其在二次电缆的防护和二次设备柜体的等电位连接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提出了对二次电缆屏蔽层在控制处一端接地的基础上,对二次电缆全线穿... 对某抽水蓄能电站二次系统的接地方案进行研究,结合其站内枢纽布置分散和地理位置特殊等特点,发现其在二次电缆的防护和二次设备柜体的等电位连接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提出了对二次电缆屏蔽层在控制处一端接地的基础上,对二次电缆全线穿金属钢管和二次设备柜体的接地铜排在一点接地的基础上,去除接地铜排与室内等电位连接铜网之间相连的绝缘子,并使用短线技术就近接地的多点接地防护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通过电磁暂态仿真软件ATPEMTP仿真得出,在雷电流干扰下此优化措施既使二次电缆芯线感应电压大大降低,又消除了柜体接地铜排对柜内二次设备造成的反击,验证了优化措施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系统接地 二次电缆 等电位连接 反击 ATP-EMTP
原文传递
煤吸附CO_2气体的变形特征及孔隙影响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于鹏程 祝捷 +2 位作者 张博 陈孟达 李广亮 《煤炭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3-165,共3页
选取赵各庄和忻州窑的2组煤样,放置于不同压力的二氧化碳气体环境中,观测煤样的径向和轴向变形,并对煤样进行了低温液氮吸附,同时采用Langmuir方程表征煤样应变与气体压力的关系,拟合参数εmax和pL分别反映了煤的最大变形值和煤体变形... 选取赵各庄和忻州窑的2组煤样,放置于不同压力的二氧化碳气体环境中,观测煤样的径向和轴向变形,并对煤样进行了低温液氮吸附,同时采用Langmuir方程表征煤样应变与气体压力的关系,拟合参数εmax和pL分别反映了煤的最大变形值和煤体变形随气体压力的变化程度;忻州窑煤样的吸附变形和比表面积均大于赵各庄煤样,小孔和微孔含量丰富是造成煤样比表面积和吸附变形增加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吸附 孔隙结构 LANGMUIR方程
下载PDF
地震对IGS基准站坐标时序噪声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余新平 成英燕 +3 位作者 朱文娟 姚向东 闫忠宝 纪思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59-1064,共6页
选取日本7个IGS基准站在2011-03-11东日本大地震前后各3a的坐标时间序列,计算此区域的共模误差,利用CATS软件确定地震前后基准站各分量的最优噪声模型,分析共模误差和东日本大地震对基准站坐标时序噪声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模误差在N... 选取日本7个IGS基准站在2011-03-11东日本大地震前后各3a的坐标时间序列,计算此区域的共模误差,利用CATS软件确定地震前后基准站各分量的最优噪声模型,分析共模误差和东日本大地震对基准站坐标时序噪声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模误差在N、E、U方向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周期特性,且地震的发生导致其N、U方向均值分别增大2.1倍和1.5倍;利用空间滤波的方法剔除共模误差后,水平方向的闪烁噪声得到较明显的削弱;IGS基准站各分量表现出不同的噪声特性,其变化因站而异,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地震对基准站坐标时序噪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BP、FN和RW特性,且距离震中越近,这种影响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序列 共模误差 CATS软件 噪声模型 地震
下载PDF
急性低氧应激对麻醉大鼠心脏舒缩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纪巧荣 张昱 +3 位作者 刘杰 曹成珠 周振 张伟 《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低氧应激对麻醉大鼠左、右心室舒缩功能的影响。方法监测大鼠(n=7)在常氧(西宁,海拔2260m,氧百分含量为20.9%)和急性低氧(氧百分含量为15%)通气的状态下,心率(heart rate,HR)、左心室收缩压(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bloo... 目的探讨急性低氧应激对麻醉大鼠左、右心室舒缩功能的影响。方法监测大鼠(n=7)在常氧(西宁,海拔2260m,氧百分含量为20.9%)和急性低氧(氧百分含量为15%)通气的状态下,心率(heart rate,HR)、左心室收缩压(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blood pressure,LVSP)、右心室收缩压(Right ventricular systolic blood pressure,RVSP)和左右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及下降速率(±d P/dt_(max))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同时,比较低氧通气5 min前后的动脉血气,探讨急性低氧应激对麻醉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常氧通气相比,急性低氧通气下LVSP降低、RVSP升高,右心室±d P/dt_(max)升高,左心室±d P/dt_(max)明显降低,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低氧通气5 min后大鼠动脉血PaO_2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低氧应激可降低左心室的舒、缩能力,而右心室的舒、缩在急性低氧应激时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代偿性增强,但低氧应激对左心室的舒缩能力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应激 心室舒缩能力 左右心室±+dP/dtmax
下载PDF
山西沁水盆地天然气封存箱成藏机理与模式
7
作者 林玉祥 吴玉琛 +2 位作者 赵承锦 朱传真 李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95-102,共8页
依据沁水盆地现有勘探资料及研究成果,从构造特征、地下水及天然气分布等方面出发,综合分析盆地内天然气封存箱成藏模式。盆地内水动力条件复杂,地层水可依次划分为补水带、强径流带、弱径流带、交替阻滞带及泄水带5个区带。根据地下水... 依据沁水盆地现有勘探资料及研究成果,从构造特征、地下水及天然气分布等方面出发,综合分析盆地内天然气封存箱成藏模式。盆地内水动力条件复杂,地层水可依次划分为补水带、强径流带、弱径流带、交替阻滞带及泄水带5个区带。根据地下水动力条件与地层水矿化度的关系,并结合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趋势与盆地内地层含气量的展布特征,提出了由煤岩、泥岩等致密岩层组成的顶、底板,形成了在盆地内广泛展布的近同心圆状的"饼状"箱体模式。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盆地内致密砂岩气的成藏机理及封闭机理,发现区内"饼状"箱体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3#煤层上部山西组致密砂岩段箱体,下层为3#煤层与15#煤层之间的致密砂岩段箱体。上、下封存箱封存机理虽然不同,但自盆地边缘到盆地内部,再到盆地边缘,"饼状"箱体稳定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度 封存箱 成藏机理 地层水 水动力条件 “饼状”箱体 致密砂岩气 沁水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