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薄煤层开采软弱煤岩体巷道变形特征与稳定控制 被引量:68
1
作者 余伟健 吴根水 +5 位作者 刘海 王平 安百富 刘泽 黄钟 刘芳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668-2678,共11页
针对百色矿区薄煤层开采条件下半煤岩巷道大变形及难控制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首先,在巷道工程资料与数据的基础上,开展了薄煤层回采巷道工程地质特征的分析,发现薄煤层巷道围岩地质构造普遍较为复杂,岩体完整性差;现场监测了... 针对百色矿区薄煤层开采条件下半煤岩巷道大变形及难控制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首先,在巷道工程资料与数据的基础上,开展了薄煤层回采巷道工程地质特征的分析,发现薄煤层巷道围岩地质构造普遍较为复杂,岩体完整性差;现场监测了回采巷道围岩的变形全过程,分析了掘巷影响阶段、掘巷影响稳定阶段和工作面回采期阶段等时期的围岩工程行为及变形特征。然后,根据所收集的岩样和自制的煤岩组合体试样,分别进行了点载荷强度和不同高度比的煤岩组合体力学强度试验,结果表明,此类岩石力学强度较低,煤体与岩体破坏呈不均匀性。最后,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半煤岩巷道的滑移机制,推导了煤岩体层间滑移与巷道围岩失稳的本构方程,根据锚索的挤压承载和锚杆抗剪作用机理等阐明了软弱半煤岩巷道控制原理和支护要点,提出了以"顶板预应力长锚索+帮高刚度桁架锚索"为主体的"锚、网、索、梁"整体支护技术。支护试验表明:所提出的支护技术对于半煤岩巷道的控制效果较好,围岩变形在可控范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煤层开采 半煤岩巷道 岩石力学 稳定性控制 巷道支护
下载PDF
裂隙岩体巷道大变形特征与稳定性控制 被引量:48
2
作者 余伟健 吴根水 +1 位作者 安百富 张建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3-111,共9页
针对木孔矿深部裂隙岩体变形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及控制问题,采用现场调研与测试、实验室力学试验、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600 m(东翼)运输大巷围岩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段巷道变形较大,应力环境复杂,围岩... 针对木孔矿深部裂隙岩体变形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及控制问题,采用现场调研与测试、实验室力学试验、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600 m(东翼)运输大巷围岩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段巷道变形较大,应力环境复杂,围岩内部呈分区破裂形式分布,节理裂隙比较发育,为碎裂状结构类型。岩石力学试验结果表明,岩石的力学性质差异明显,岩体受到构造或结构面的影响较大;对该巷道的典型地段进行稳定性分级及描述,稳定性类别大多为V或IV类。因此,结合巷道围岩变形特点提出综合控制原则及关键技术,工程实践中采用"分次强化支护,实现内外承载"为核心的"锚杆、锚索和两步注浆壳体"联合支护技术,监测结果表明,新支护后的巷道围岩变形在可控范围之内,最终变形速度均未达到0.2 m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围岩 裂隙岩体 巷道变形 稳定性 围岩控制
原文传递
软弱破碎顶板巷道围岩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 被引量:47
3
作者 孙广京 王平 +5 位作者 冯涛 余伟健 尹中凯 蒋运良 刘海 李立新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09-215,共7页
针对软弱破碎顶板巷道支护困难的问题,通过现场调查和钻孔探测发现软弱破碎顶板巷道围岩具有自稳平衡拱结构,但极不稳定,在扰动作用下表现为局部到整体的连锁失稳特征。现场取样进行试验,发现顶板破碎岩块强度低,帮部煤块裂隙发育、底... 针对软弱破碎顶板巷道支护困难的问题,通过现场调查和钻孔探测发现软弱破碎顶板巷道围岩具有自稳平衡拱结构,但极不稳定,在扰动作用下表现为局部到整体的连锁失稳特征。现场取样进行试验,发现顶板破碎岩块强度低,帮部煤块裂隙发育、底板泥岩软弱是造成巷道全断面变形失稳的主要原因。原支护棚架架型不合理、接顶效果差、支护缺乏整体性以及支护系统不能协调变形是导致巷道失稳的直接原因。进一步试验表明,该巷道的软弱破碎岩样在侧限约束条件下压实后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在无侧限约束条件下则难以自稳。掺入一定水泥进行胶结后形成的弱胶结岩体,其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有明显提高。结合普氏自然平衡拱理论和"类双曲线"模型,构建了软弱破碎顶板巷道围岩"抛物线-半双曲线"破碎边界扩张模型,发现软弱破碎顶板载荷呈指数形式增长,当帮部煤体不稳定时顶板载荷急剧增加,而底鼓是造成帮部失稳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出了强力控制软弱破碎顶板,强化约束帮部煤体,加强隔水预防巷道底鼓的控制原理和"控顶先固帮,固帮先护底"的支护原则。针对州景煤矿5305工作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双层金属网+喷射混凝土+预支撑囧形棚架+可缩性纵向连接器"的组合控制技术,经初步的现场工程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支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破碎围岩 围岩变形 围岩控制 自稳平衡拱
下载PDF
煤-岩-锚组合锚固体单轴压缩试验及锚杆力学机制 被引量:46
4
作者 余伟健 吴根水 +3 位作者 刘泽 黄钟 刘芳芳 任恒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7-68,共12页
薄煤层开采条件下巷道复合围岩(煤层和岩层)的稳定与控制是煤矿资源开采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支护结构与煤岩体形成煤-岩-锚组合锚固体的破坏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水平方向加锚和未加锚倾斜煤岩组合体(角度设置为15°,30°和... 薄煤层开采条件下巷道复合围岩(煤层和岩层)的稳定与控制是煤矿资源开采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支护结构与煤岩体形成煤-岩-锚组合锚固体的破坏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水平方向加锚和未加锚倾斜煤岩组合体(角度设置为15°,30°和45°)试件进行一系列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无锚试件的应力-应变曲线在峰后阶段有较多微小的多峰起伏波动,出现了应力阶梯式下降;小角度(0°,15°)煤岩组合体破坏时煤体对煤-岩结构面作用的应力较均匀,破坏裂纹主要分布在煤体中,2种角度试件强度差异较小;组合角度增大(>15°),煤体发生拉剪破裂时,对煤-岩结构面形成了局部应力集中,煤体和岩体同时产生拉剪复合破坏,此时煤岩体强度由煤体、岩体以及锚杆共同作用;从环向应变规律来看,煤体与岩体环向应变累积值随组合倾角增加而增大,加锚试件应变累计值小于无锚试件,此外,煤体与岩体二者之间破坏累积发生了滞后效应,煤体提前于岩体50 s进入破坏。最后,对煤-岩-锚组合体力学机制进行探讨,分析锚杆与煤岩体结构面锚固角对煤岩系统强度的变化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与理论预测模型结果比较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倾斜煤岩组合体 加锚 非均匀破坏 煤-岩结构面
原文传递
采动影响下深埋软岩巷道变形特征与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33
5
作者 余伟健 李可 +3 位作者 张靖 韩森 廖泽 张宗堂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5-135,共11页
针对深埋软岩巷道虽布置在回采破坏范围之外,在回采反复扰动之下仍发生大变形的现象,采用现场调研、巷道围岩应力场分析和数值模拟试验等方法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巷道开挖应力场和煤层回采应力场的耦合应力计算模型,代... 针对深埋软岩巷道虽布置在回采破坏范围之外,在回采反复扰动之下仍发生大变形的现象,采用现场调研、巷道围岩应力场分析和数值模拟试验等方法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巷道开挖应力场和煤层回采应力场的耦合应力计算模型,代入相关数据后,发现邻近的C5煤层采空后引起的应力升高或降低幅度均在15%以下,认为单纯的应力改变一般不会造成支护整体失效或巷道大变形,反复扰动后围岩力学强度降低,致使其由弹塑性变形过渡到松动变形是关键原因。采用FLAC3D软件模拟了煤系倒转的情况及附近岩层中的巷道前期围岩变形可控、后期在回采反复扰动下应力分布特征与不均衡变形的过程。分析了持续性底鼓的原因及喷层、锚杆与锚索失效的原因。根据分析,提出了巷道的一次支护最佳状态和二次支护最佳时机,认为开挖后应优先喷浆允许巷道在弹塑性范围内充分变形以释放围岩应力后再进行强力支护,以达到一次支护最佳状态;认为二次支护的最佳时机是上区段采空之后下区段回采之前;认为施工工序和喷层厚度小导致喷层刚度与围岩协调作用不足是其失效的关键因素;认为需进行底板支护,以形成完整的支护结构,避免应力从底板释放是控制底鼓的关键因素;认为支护时机、锚杆长度和安装质量是锚杆与锚索失效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影响 力学模型 软岩巷道 不均衡变形 控制因素
下载PDF
岩-煤-岩组合体力学特性及裂隙演化规律 被引量:27
6
作者 余伟健 潘豹 +1 位作者 李可 沈文兵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55-1167,共13页
基于薄煤层开采及煤岩体巷道变形特点,探究煤岩体变形规律,根据不同岩层组合的力学性质,系统分析了岩和煤组合体的不均匀变形特征。通过不同高度比“岩-煤-岩”组合体的单轴加载试验,分析不同高度比煤岩组合体加载破坏规律,结果表明:组... 基于薄煤层开采及煤岩体巷道变形特点,探究煤岩体变形规律,根据不同岩层组合的力学性质,系统分析了岩和煤组合体的不均匀变形特征。通过不同高度比“岩-煤-岩”组合体的单轴加载试验,分析不同高度比煤岩组合体加载破坏规律,结果表明:组合体强度受中间煤体高度影响,试件单轴抗压强度随煤体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且试件的破坏形态随着煤体高度的增加由拉伸破坏转变成斜面剪切破坏,最终表现为煤体被挤出破坏。组合体试件破坏受煤体部分主导,两端砂岩对中间煤体起约束作用从而提高煤体强度,煤体中部受到其约束最小,且随着煤体高度的增加,所受影响迅速衰减。通过室内单轴加载与颗粒流等方式分析组合体裂隙发育全过程,结果表明,组合体裂隙发育的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裂隙孔隙压密阶段、裂隙产生并稳定发育阶段、裂隙加速发育并贯通阶段和破坏后阶段。煤体内部缺陷的存在与其自身较低的强度,导致组合体微裂隙最初于煤体内部生成(在煤体高度非常小时,裂隙自砂岩内部产生);随着试件荷载增大,随机分布在煤体的裂隙相互贯通并向砂岩部分延伸最终造成破坏;且最初的裂隙主要是轴压与端面效应产生的剪切裂纹,在加载至试件单轴抗压强度的80%左右时,试件内部张拉裂隙开始快速发育,组合体开始丧失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煤岩组合体 裂隙演化 单轴压缩 PFC模拟
下载PDF
软弱再生顶板巷道围岩失稳机理及其控制原理与技术 被引量:25
7
作者 王平 冯涛 +5 位作者 蒋运良 刘海 李立新 余伟健 朱永建 鲁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953-2965,共13页
针对软弱再生顶板巷道围岩大变形问题,结合现场调研、室内试验、理论分析等手段研究了软弱再生顶板围岩失稳机理,并提出了针对该类围岩的控制原理、支护原则和支护技术。研究表明:软弱再生顶板具有自稳平衡拱结构,但极其不稳定。在扰动... 针对软弱再生顶板巷道围岩大变形问题,结合现场调研、室内试验、理论分析等手段研究了软弱再生顶板围岩失稳机理,并提出了针对该类围岩的控制原理、支护原则和支护技术。研究表明:软弱再生顶板具有自稳平衡拱结构,但极其不稳定。在扰动作用下快速松散、破碎,表现出局部到整体的连锁失稳特征。基于再生顶板围岩条件提出再生顶板“抛物线-半双曲线”扩展力学模型,即再生顶板平衡拱边界在纵向上以“抛物线”形式向上扩展,横向上以“半双曲线”形式延伸。巷道底臌使得两帮整体下沉或两帮肩角处破坏造成再生顶板自稳平衡拱结构不断地向围岩深部转移。根据该模型计算发现,此时棚架上的载荷增加更快。再生顶板松散范围的非线性增加使得棚架上的荷载急剧增加,围岩变形量增大,最终导致巷道整体失稳。因此,提出了“护底→固帮→控顶”的软弱再生顶板围岩控制基本原理。结合州景煤矿再生顶板巷道实际情况,通过疏干排水防止底臌、改善棚架结构加强帮、顶支撑,形成了“强化整体约束、优化棚架结构和架间协同控制”的支护原则,具体形成了“双层金属网+预支撑囧型棚架+可缩性纵向连接器”的组合支护技术,经工程试验表明该支护技术可有效控制软弱再生顶板巷道围岩初期的稳定,后期回采时建议采用“三支一体”支护体系进行加强支护,控制再生顶板围岩回采期间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顶板 破坏机理 围岩控制 组合支护
下载PDF
基于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科教融合培养实施途径 被引量:25
8
作者 余伟健 《大学教育》 2021年第4期25-28,共4页
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助力"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应在研究生教学与培养过程中开展科研与教学融合工作,其具体实施途径如下:一是对校企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强化与企业联合,聘请企业实践导师,不断提... 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助力"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应在研究生教学与培养过程中开展科研与教学融合工作,其具体实施途径如下:一是对校企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强化与企业联合,聘请企业实践导师,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二是发挥优势特色学科影响力,突出科研成果的教学典型案例,激发学生从事本学科发展新动向研究工作的兴趣;三是要重视高水平研究生教材(著作式教材)建设,这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目的性和系统性,是科研与教学融合的最直接途径。以上措施均有利于指导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深化、研究生课程体系的优化、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的实施,证明了研究生的培养就是科研与教学、培养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创新能力 校企联合培养 高水平成果
下载PDF
裂隙发育岩体巷道围岩工程特征与变形控制 被引量:20
9
作者 余伟健 李可 +2 位作者 芦庆和 郭涵潇 杜少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408-3418,共11页
随着开采条件的复杂化,巷道围岩裂隙发育程度较高,极大的影响了围岩空间的稳定性,造成大量巷道难于维护。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裂隙岩体巷道工程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基于现场调研与理论研究分析了裂隙发育岩体巷道及典型支护结构体的... 随着开采条件的复杂化,巷道围岩裂隙发育程度较高,极大的影响了围岩空间的稳定性,造成大量巷道难于维护。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裂隙岩体巷道工程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基于现场调研与理论研究分析了裂隙发育岩体巷道及典型支护结构体的变形破坏特征,采用三测线不连续面量测方法对煤矿现场的裂隙发育情况作了调查统计,利用离散裂隙网络(DFN)在FLAC^(3D)软件中对矿山现场调查得到的裂隙进行了重构还原,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后认为,裂隙重构模型能作为支护设计时不同支护方式和支护参数效果对比的定性参考;分析了我国南方地区部分矿区常规支护方式下典型裂隙巷道围岩变形破裂特征;提出了提高支护系统的初期支护刚度与强度、充分利用深层稳固岩体的承载功能、扩大支护系统的承载面积、准确把握支护系统,尤其是被动支护与主动支护的临界支护刚度、有效提高裂隙岩体的完整性及承载强度等5个裂隙岩体控制要点;运用叠加压缩拱承载理论,提出了以“长、短”锚杆(锚索)承载体系和可控注浆加固“内、外”结构承载为基础的联合控制技术,基于数值计算验证认为,该方案能消除或减小巷道围岩拉应力区,有效阻止裂隙围岩体的拉剪破坏形成松动变形。现场监测数据表明:在4个月的观测期间内,巷道两帮移近量0.1 m,顶底板移近量0.12 m,最终变形速率低于0.2 mm/d,说明以“长、短”锚杆(锚索)并结合注浆加固的支护方案能有效控制裂隙岩体巷道的大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调查 裂隙重构 可控注浆 协调承载 变形控制
下载PDF
孕前保健男性年龄与精子DNA碎片、精液常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庾伟坚 路瑞静 +4 位作者 江凡 陈献 梁淑馨 胡蝶 周喜友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1年第1期30-33,37,共5页
目的探讨孕前保健男性年龄与精子DNA碎片、精液常规参数之间的临床关联。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于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生殖健康科就诊的孕前保健检查男性1237例,依据年龄截点将其分为3组(20~29岁,30~39岁和≥40岁)。采用染色... 目的探讨孕前保健男性年龄与精子DNA碎片、精液常规参数之间的临床关联。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于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生殖健康科就诊的孕前保健检查男性1237例,依据年龄截点将其分为3组(20~29岁,30~39岁和≥40岁)。采用染色质结构分析实验检测精子DNA碎片指数(DFI)、精子成熟度,同时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第五版标准操作规程检测各项精液常规临床参数。结果≥40岁男性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精子存活率与20~29岁男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岁男性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精子存活率、精液体积、不动精子百分率与30~39岁男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40岁男性精子DFI显著高于20~29岁、30~39岁的男性(P<0.001),且DFI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r=0.11,P<0.0001),尤表现在≥40岁男性精子DFI与年龄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18,P<0.0001)。男性精子DFI与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精液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精子存活率、非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呈负相关关系(r=-0.21、-0.11、-0.45、-0.45、-0.21,均P<0.05);而与禁欲天数、精液体积、不动精子百分率、头部畸形精子百分率呈正相关关系(r=0.14、0.13、0.46、0.21,均P<0.05)。年龄、精液体积、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精子成熟度、非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和不动精子百分率是男性精子DNA碎片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年龄影响精子活力,精子DNA碎片显著增加;男性精子DFI与其他精液常规参数呈紧密相关,可作为一项重要的男性精子质量评价指标,为全面客观评价孕前保健男性生育能力提供了有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 年龄 精子DNA碎片 精液常规参数
下载PDF
深井矸石充填综采工作面覆岩活动规律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孙广京 王平 +2 位作者 冯涛 余伟健 刘金海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62-570,共9页
以山东新巨龙煤矿1302N-1矸石充填综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结合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分析等手段对深井矸石充填综采工作面覆岩活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全部垮落法,深井矸石充填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矸石能够有效支撑顶板,矸石支撑... 以山东新巨龙煤矿1302N-1矸石充填综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结合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分析等手段对深井矸石充填综采工作面覆岩活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全部垮落法,深井矸石充填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矸石能够有效支撑顶板,矸石支撑强度可达2.1MPa。工作面覆岩压力较小,最大为27.61MPa。矸石充填后,前方煤体和上覆岩层所受的采动影响减小,最大支承压力为3.42MPa,地表下沉系数为0.06。1302N-1综采工作面矸石充填高度为2.8m,上覆岩层断裂与来压特征不明显,仅监测到6次微震事件,能量都小于1000 J,且多来自高位岩层。数值模拟表明:充填高度越高,覆岩塑性区范围越小,裂隙发育程度越低,覆岩下沉变形量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开采 矸石充填 覆岩运动 综采工作面
原文传递
不同倾角煤岩组合岩石力学试验及破坏特征 被引量:13
12
作者 沈文兵 余伟健 潘豹 《矿业工程研究》 2021年第1期1-8,共8页
薄煤层开采条件下多为煤层与岩层复合结构,为提供可靠的开采环境与支护稳定,深入研究煤岩体的岩石力学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RMT-150C岩石力学试验机分别对煤岩接触面倾角0°,15°,30°,45°,60°进行一次单轴压... 薄煤层开采条件下多为煤层与岩层复合结构,为提供可靠的开采环境与支护稳定,深入研究煤岩体的岩石力学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RMT-150C岩石力学试验机分别对煤岩接触面倾角0°,15°,30°,45°,60°进行一次单轴压缩试验,分析倾角不同的煤岩组合体强度和变形破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煤岩组合体的破坏强度接近煤单体的抗压强度,破坏主要集中于煤体部位.对于倾角30°以下裂纹主要分布于煤体,岩体完整性较好.倾角45°以上出现拉剪破坏,裂纹贯穿煤岩体,煤体裂纹多而密集,而岩体出现深部裂纹.在煤体部分与岩体部分峰后破坏后发生明显的滑移现象,主要发生滑移破坏并伴随着拉剪破坏.此外煤体的累计环向应变高于岩体的累计环向应变,煤体的环向应变片破坏30 s左右后岩体开始发生破坏,因此岩体的破坏滞后于煤体.两者破坏整体不一致,具有不均匀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煤岩组合体 倾角 煤-岩结构面
下载PDF
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塑性区演化规律及其控制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平 冯涛 +3 位作者 朱永建 余伟健 任恒 黄钟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0,共10页
针对深部软岩巷道大变形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工程试验等手段从巷道围岩塑性区演化规律探讨围岩控制原理.研究发现:深部高地应力软岩巷道塑性区轴比与应力集中之间的恶性循环,造成巷道围岩非均匀大变形,这是导致巷道失稳... 针对深部软岩巷道大变形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工程试验等手段从巷道围岩塑性区演化规律探讨围岩控制原理.研究发现:深部高地应力软岩巷道塑性区轴比与应力集中之间的恶性循环,造成巷道围岩非均匀大变形,这是导致巷道失稳的主要原因.控制巷道塑性区最大半径方向上的围岩变形,这是关键,提出了"强化最大破坏深度围岩强度,强力控制关键区域巷道表面变形,支护结构协同控制,支护-围岩协同变形"的"两强两协同"围岩控制原理.基于该原理,设计以"可缩性桁架锚索+锚杆(索)"为核心的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协同控制方案,经工程试验表明该方案可有效地改善巷道围岩的大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软岩巷道 塑性区轴比 控制原理
原文传递
固体充填回收房式煤柱塑性区及应力演化特征 被引量:9
14
作者 安百富 余伟健 +1 位作者 吴根水 王彩龙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09-616,共8页
为了提供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回收房式煤柱采场围岩稳定性控制的理论依据,分析得到了风积沙和黄土混合物料的力学特性和最佳配比,研究了充填物料所受不同初始夯实力、液压支架组对采场煤柱塑性区及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工... 为了提供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回收房式煤柱采场围岩稳定性控制的理论依据,分析得到了风积沙和黄土混合物料的力学特性和最佳配比,研究了充填物料所受不同初始夯实力、液压支架组对采场煤柱塑性区及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增加,煤柱塑性区最大截面积及煤柱所受应力逐渐增大并趋近于某一定值,且随着充填物料所受初始夯实力的增大,煤柱塑性区最大截面积及煤柱上最大压应力逐渐减小;液压支架可减少工作面周围煤柱的压应力及塑性区发育范围,但影响较小,且随着充填物料所受初始夯实力的增大,液压支架的作用逐渐减弱。结合分析结果和工程实际,设计采空区充填致密度临界值为1 684.70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充填 房式煤柱 初始夯实力 液压支架 充填致密度
原文传递
红土膏体充填材料及其物理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余伟健 万幸 +1 位作者 刘芳芳 王直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1-68,共8页
充填开采是实现矿山安全绿色开采的重要途径,但要求充填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且必须能满足充填工艺要求,为开发新型膏体充填材料,以广西百色州景煤矿为工程背景,使用取材方便、成本较低的红土代替粉煤灰,将其与煤矸石,胶结材料混合制... 充填开采是实现矿山安全绿色开采的重要途径,但要求充填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且必须能满足充填工艺要求,为开发新型膏体充填材料,以广西百色州景煤矿为工程背景,使用取材方便、成本较低的红土代替粉煤灰,将其与煤矸石,胶结材料混合制成红土膏体充填材料。通过试验测量不同固体材料质量比,不同干料质量分数的红土膏体充填材料的坍落度、扩展度、泌水率,并使用RYL-600剪切流变仪进行单轴压缩试验,测其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进而分析红土膏体充填材料的强度特性,以及材料配比与干料质量分数对其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与传统粉煤灰型充填材料相比,红土型充填材料强度差别不大,并且红土具有成本低、取材方便以及对环境无污染等优势;干料质量分数对充填体强度影响最大,当为80%时性能最优;随着红土掺量增加,充填体强度会降低,数据显示,红土与水泥质量比在1∶1、1∶2、2∶1时均满足充填要求,矸石、红土、水泥质量比为6∶2∶1时,充填材料既符合膏体充填工艺要求,又能减少充填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开采 红土 膏体充填材料 充填体强度
下载PDF
损伤石灰岩单轴再加载力学特性及破坏机理 被引量:8
16
作者 朱永建 任恒 +3 位作者 王平 余伟健 李鹏 张玉群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9-126,共8页
为研究卸荷损伤破坏围岩力学特性及破坏机理,选用RMT-150岩石力学试验系统进行三轴岩石加载-卸载过程,制备损伤岩石。结合AEwin声发射系统开展损伤石灰岩单轴再加载试验,测试应力-时间-能量累计值关系曲线,分析阐述岩石宏观破坏特征。... 为研究卸荷损伤破坏围岩力学特性及破坏机理,选用RMT-150岩石力学试验系统进行三轴岩石加载-卸载过程,制备损伤岩石。结合AEwin声发射系统开展损伤石灰岩单轴再加载试验,测试应力-时间-能量累计值关系曲线,分析阐述岩石宏观破坏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卸荷点的增加,损伤石灰岩破坏程度与破坏形式均发生较明显的变化。石灰岩破坏形式从脆性破坏向延性破坏转化,扩容现象越来越不明显;低于70%峰值强度卸荷点的损伤岩石单轴加载过程中声发射能量累计值增长规律趋于一致,可分为平稳阶段、稳定增长阶段、二次平稳3个阶段;岩石内部微裂纹分布方式对宏观破坏特征影响明显,岩石细观力学响应决定其宏观力学破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卸荷损伤 单轴再加载 声发射 微裂纹 宏观破坏
下载PDF
软弱破碎围岩压实–固结二次成岩机制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平 余伟健 +4 位作者 冯涛 朱永建 黄钟 任恒 赵训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884-1895,共12页
为研究软弱破碎围岩二次成岩机制,采用自制压实装置对二次成岩影响因素和成岩后的力学行为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软弱破碎围岩二次成岩过程可分为压实破碎和固结二次成岩2个阶段,偏芯挤压和对芯挤压是压实破碎阶段主要的2种力学机制,... 为研究软弱破碎围岩二次成岩机制,采用自制压实装置对二次成岩影响因素和成岩后的力学行为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软弱破碎围岩二次成岩过程可分为压实破碎和固结二次成岩2个阶段,偏芯挤压和对芯挤压是压实破碎阶段主要的2种力学机制,自胶结和粗粒块间黏结是固结二次成岩阶段的主要成岩机制。提出采用破断指数和固结指数分别表征岩块破断难易程度和固结二次成岩程度。统计结果表明岩样粒径越大,不规则系数越大,越难以压实成型。二次成岩受含水率影响,粒径<1 mm的岩粉其含水率需达到4.76%以上才能压实成型。二次成岩试件单轴抗压强度随粒径增大而线性减小,具有细粒试件类岩性,粗粒试件类塑性,应力加载波动性等力学性质。二次成岩试件的三轴抗压强度随含水率呈三次多项式增长,随压实应力线性增长,以及随岩样粒径呈三次多项式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二次成岩 破断指数 固结指数 力学性质
原文传递
经抗-CD38单抗Daratumumab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产生抗-Leb1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邵林楠 张力 +2 位作者 王霓 于卫建 周世航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经抗-CD38单抗Daratumumab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抗-Leb的鉴定及输血策略。方法血型鉴定、直接抗球试验、交叉配血及抗体鉴定均采用试管法。为了排除抗-CD38的干扰,凝聚胺试管法用于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患者血型为B RhD(+),直... 目的探讨经抗-CD38单抗Daratumumab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抗-Leb的鉴定及输血策略。方法血型鉴定、直接抗球试验、交叉配血及抗体鉴定均采用试管法。为了排除抗-CD38的干扰,凝聚胺试管法用于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患者血型为B RhD(+),直接抗球试验阴性,患者血浆中存在无临床意义的IgM性质抗-Leb。患者输注经盐水及凝聚胺配血相合的红细胞,未发生不良输血反应。结论当患者进行抗-CD38单抗治疗后,交叉配血试验可以使用凝聚胺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8 Daratumumab 达雷妥尤 抗-CD38 输血 凝聚胺
下载PDF
基于逾渗机理的含瓦斯煤体变形破坏机制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吴根水 余伟健 +3 位作者 王平 刘泽 刘芳芳 黄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24-734,共11页
针对含瓦斯煤岩在高应力环境下易发生松散破坏的问题,考虑煤体的多孔介质特征,研究了含瓦斯煤岩受应力扰动影响下的变形破坏规律。首先,基于逾渗理论提出了含瓦斯煤体的逾渗破坏概念,它的实质是含瓦斯煤岩发生逾渗行为后导致瓦斯突出使... 针对含瓦斯煤岩在高应力环境下易发生松散破坏的问题,考虑煤体的多孔介质特征,研究了含瓦斯煤岩受应力扰动影响下的变形破坏规律。首先,基于逾渗理论提出了含瓦斯煤体的逾渗破坏概念,它的实质是含瓦斯煤岩发生逾渗行为后导致瓦斯突出使煤体失稳破坏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动力破坏现象。然后通过理论分析了逾渗破坏分布区域并给出了逾渗破坏概率P_∞的计算公式,推导出了含瓦斯煤体的Biot型本构方程,表明含瓦斯煤体孔隙率与渗透系数和有效应力密切相关。结合含瓦斯煤体本构方程并在逾渗破坏区进行了应用,得到了逾渗破坏区半径R_p的计算公式。最后,对拟制备的含气类岩石试件进行了三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试件孔隙、裂隙增多,弹性模量和脆-延性破坏临界拐点应力值随之减小;同时,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值随试件内部气体孔隙增加均不同程度的降低,导致逾渗破坏区半径增大,并且其影响程度会随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的减小而增强。随着应力增加,试件内部孔隙、裂隙逐渐贯通,最终呈松散破坏即逾渗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瓦斯煤岩 逾渗破坏 类岩石 高应力 围岩变形
下载PDF
RhD阴性孕妇的RHD基因分型及Rh表型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霓 邵林楠 +3 位作者 周世航 张力 于卫建 梁晓华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8期795-797,共3页
目的对大连地区152例RhD阴性血孕妇的RHD基因进行分型,并分析不同RHD基因型的Rh C、c、E和e表型分布特征。方法用PCR-SSP法对孕妇的RHD基因进行分型;分别应用单克隆抗-C、抗-c、抗-E和抗-e鉴定孕妇的Rh表型。结果共发现105例RHD全缺失型... 目的对大连地区152例RhD阴性血孕妇的RHD基因进行分型,并分析不同RHD基因型的Rh C、c、E和e表型分布特征。方法用PCR-SSP法对孕妇的RHD基因进行分型;分别应用单克隆抗-C、抗-c、抗-E和抗-e鉴定孕妇的Rh表型。结果共发现105例RHD全缺失型,以ccee表型(85.7%)为主;19例RHD 1227A纯合型,以Ccee表型(78.9%)为主;14例RHD-CE(2-9)-D2型,均为Ccee表型;6例弱D15型,均有c和E抗原;4例RHD 1227A杂合型,均有C和e抗原;4例用此PCR-SSP法无法判断分型结果。结论大连地区RhD阴性孕妇的RHD基因型呈现多样性,其中大多数为RHD全缺失型,其次为RHD 1227A纯合型和RHD-CE(2-9)-D2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D阴性 RHD基因 基因分型 Rh表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