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酶制剂清除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吴倩 张昭寰 +5 位作者 童金蓉 黄振华 刘静 刘海泉 潘迎捷 赵勇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366-2378,共13页
食源性致病菌对人类健康与公众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形成生物被膜加剧了它们的致病与耐药风险。酶具有高度专一性,可靶向作用于生物被膜中的特殊物质,从而清除食源性致病菌的生物被膜,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文中... 食源性致病菌对人类健康与公众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形成生物被膜加剧了它们的致病与耐药风险。酶具有高度专一性,可靶向作用于生物被膜中的特殊物质,从而清除食源性致病菌的生物被膜,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文中系统地综述了相关酶制剂清除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根据酶制剂的不同作用靶点,着重介绍了群体感应抑制酶、环二鸟苷酸代谢酶、胞外基质水解酶等酶制剂的研究现状。文中还针对抗生物被膜酶制剂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的有效控制提供新的技术与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制剂 食源性致病菌 生物被膜 靶向清除
原文传递
副溶血性弧菌脂蛋白定位系统转运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童金蓉 张昭寰 +3 位作者 黄振华 刘海泉 潘迎捷 赵勇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242-2252,共11页
【目的】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脂蛋白定位系统(Localization of lipoprotein system,Lol)负责该菌脂蛋白的转运与定位,与其致病力及耐药性密切相关,对Lol系统转运蛋白进行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有助于推动副溶血性... 【目的】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脂蛋白定位系统(Localization of lipoprotein system,Lol)负责该菌脂蛋白的转运与定位,与其致病力及耐药性密切相关,对Lol系统转运蛋白进行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有助于推动副溶血性弧菌致病与耐药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方法】本文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结合ExPASy在线工具、SignalP 4.0 Server、TMHMM-2.0、STRING、SWISS-MODEL等软件,分析了副溶血性弧菌Lol系统转运蛋白LolA-E及LolCD2E的基本性质、蛋白互作关系及三级结构。【结果】LolA和LolB为酸性亲水蛋白,含信号肽位点,无跨膜区域。LolC和LolE为碱性疏水膜蛋白,LolCD2E为中性疏水膜蛋白,LolC-E及LolCD2E均无显著的信号肽位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显示,LolA–E五个蛋白的编码基因均共表达,负责脂蛋白的合成与转运,并与BamA、Pal、MacB、CmeC等外膜蛋白具有密切的互作关系。三级结构同源建模发现,副溶血性弧菌与大肠杆菌拥有相似的LolA和LolB结构,LolC-E含有MacB蛋白的同源结构,赋予了该系统消耗ATP运输脂蛋白的重要功能。此外,本研究还首次发现了副溶血性弧菌LolC和LolE中存在一段保守的Hook结构,是LolCD2E复合物与LolA结合并转运脂蛋白的关键区域。【结论】本研究为副溶血性弧菌Lol系统转运蛋白的表达纯化、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为后续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型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脂蛋白定位系统 生物信息学分析 蛋白三级结构
原文传递
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在食源性致病菌耐受及致病机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思琦 张昭寰 +3 位作者 穆丽丽 刘海泉 潘迎捷 赵勇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39-851,共13页
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是研究食源性致病菌耐受及致病机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其本质是在实验室模拟的条件下,重现人体消化过程中的化学、物理及生物作用,以研究食源性致病菌的耐受性、致病机理、肠道菌群互作及疫苗开发,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控制... 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是研究食源性致病菌耐受及致病机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其本质是在实验室模拟的条件下,重现人体消化过程中的化学、物理及生物作用,以研究食源性致病菌的耐受性、致病机理、肠道菌群互作及疫苗开发,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控制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综述了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在食源性致病菌研究中的应用,将现有胃肠道模型系统地划分为体外静态模型、体外动态模型、普通动物模型及人源化动物模型,并详细介绍了各类模型的概念及特性。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现有模型的不足,并对未来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耐受及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 体外模型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冷激条件下预形成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发展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俞文英 韩乔 +4 位作者 宋雪迎 刘海泉 Pradeep KMalakar 潘迎捷 赵勇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6-48,共13页
【目的】生物被膜可附着在食品或医药生物材料表面引起持续性的感染,而现今极少有关于温度变化对预形成生物被膜影响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冷激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预形成生物被膜的发展变化。【方法】以改进的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被膜总量... 【目的】生物被膜可附着在食品或医药生物材料表面引起持续性的感染,而现今极少有关于温度变化对预形成生物被膜影响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冷激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预形成生物被膜的发展变化。【方法】以改进的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被膜总量,以改进的超声法和Lowry法量化胞外多糖和蛋白质,以RNA试剂盒提取并纯化生物被膜形成的相关基因。同时,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直观显示了冷激条件下预形成生物被膜形态结构的变化,并深入分析了生物被膜结构的变化,以及生物被膜结构参数和基因转录的相关性。【结果】在冷激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总量增加,同时,副溶血性弧菌预形成的生物被膜胞外多聚物的主要成分胞外多糖和蛋白质也逐渐增加,被膜形成相关鞭毛基因和毒力基因的转录活跃。生物被膜的平均厚度(MT)、平均扩散距离(ADD)、孔隙率(P)、生物被膜粗糙度(BR)和均匀性(H)在冷激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这些参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而生物被膜结构参数与生物被膜相关基因转录的相关性较弱(P<0.05)。【结论】因此,4°C和10°C冷激不能完全抑制副溶血性弧菌预形成生物被膜的生长,风险评估人员在制定控制食源性感染风险的战略时应考虑到这一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激 预形成生物被膜 副溶血性弧菌 被膜相关基因的转录 被膜结构
原文传递
基于高通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方法定量分析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结构 被引量:1
5
作者 檀玲 郭林霞 +5 位作者 陈博文 张昭寰 王敬敬 刘海泉 潘迎捷 赵勇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5-726,共12页
【目的】副溶血性弧菌是水产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环境生存和传播至关重要。这项工作的目的是评估临床和环境中分离出的44株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形成的生物被膜的结构多样性。【方法】该研究基于共聚焦... 【目的】副溶血性弧菌是水产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环境生存和传播至关重要。这项工作的目的是评估临床和环境中分离出的44株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形成的生物被膜的结构多样性。【方法】该研究基于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的高通量方法,使用与高分辨率成像兼容的96孔微量滴定板,结合结构分析软件ISA-2来研究生物被膜形成和结构,分析22株食品与22株临床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形成的生物被膜结构参数(生物体积、平均厚度、粗糙系数)。【结果】CLSM图像显示,44株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在培养48h后能够形成3D结构,进一步比较分析了临床来源菌株与环境来源菌株形成的生物被膜结构异同,发现临床菌株生物被膜的变异系数比环境菌株生物被膜的变异系数小,且同时携带tdh和trh两种毒力因子的菌株生物被膜变异性最小。凝聚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可以分为致密且表面光滑(39%)、斑驳且表面粗糙(27%)、疏松且表面坑洼(34%),临床菌株易形成致密且表面光滑和斑驳且表面粗糙的生物被膜,而环境菌株易形成致密且表面光滑和疏松且表面坑洼的生物被膜。【结论】该研究深入了解了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结构差异性,为今后对临床和环境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采取不同的防控和清除措施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生物被膜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结构参数
原文传递
沙粒粒径与含沙量对离心泵空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赵伟国 韩向东 +2 位作者 李仁年 郑英杰 潘绪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7-124,共8页
为了研究沙粒粒径与含沙量对离心泵空化特性的影响,对含沙条件下与清水介质下离心泵内部空化流场进行数值计算。所采用沙粒粒径分别为0.005、0.010、0.015 mm,含沙量分别为0.5%、1.0%、1.5%。通过对清水介质外特性与平头圆柱空化流动进... 为了研究沙粒粒径与含沙量对离心泵空化特性的影响,对含沙条件下与清水介质下离心泵内部空化流场进行数值计算。所采用沙粒粒径分别为0.005、0.010、0.015 mm,含沙量分别为0.5%、1.0%、1.5%。通过对清水介质外特性与平头圆柱空化流动进行数值计算并与试验结果相对比,验证算法的可靠性。计算结果表明:含沙量为1.0%时,随粒径逐渐增大,沙粒对空化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沙粒粒径为0.010 mm时,随含沙量不断增多,沙粒对空化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高压条件下,清水介质中无空化泡产生,含沙水流中均有少量空化泡产生。空化充分发展时,与清水介质相比,含沙水中空化泡分布表现为先增大、后接近、再变小。在沙粒磨蚀与空蚀的共同作用下,含沙水流条件下的扬程均低于清水介质下的扬程,且分别随粒径、含沙量的增加,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计算机仿真 模型 空化 沙粒粒径 含沙量
下载PDF
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混合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董旭日 柴旭锋 +4 位作者 檀玲 齐家伟 刘海泉 潘迎捷 赵勇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08-1816,共9页
【目的】研究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VP)和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VC)混合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方法】在4、8、12、24、36、48、60、72 h测定单独条件下VP、VC及其混合后生物被膜的形成情况,通过结晶紫染色法、平板菌... 【目的】研究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VP)和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VC)混合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方法】在4、8、12、24、36、48、60、72 h测定单独条件下VP、VC及其混合后生物被膜的形成情况,通过结晶紫染色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胞外多糖、胞外蛋白,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观察混合生物被膜形成。【结果】虽然形成的混合生物被膜量介于VC和VP之间,但混合生物被膜在形成过程中,成熟期后生物被膜量的变化较小,对环境的抗性增强。混合生物被膜中拥有更多的活菌,混合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胞外蛋白和胞外多糖的变化体现出其可能在对抵御不适应环境中起重要作用,通过FISH可观察到不同时期生物被膜的变化过程。【结论】VC与VP共同形成生物被膜的过程中,混合生物被膜总量虽然减少,但混合生物被膜中拥有更多的活菌,这可能引起更大的危害。研究混合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被膜的变化,可为有害生物被膜的控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霍乱弧菌 混合生物被膜 荧光原位杂交
原文传递
四层结构的模糊神经网络电梯群控算法研究及程序实现 被引量:2
8
作者 许英杰 潘廷哲 +1 位作者 胡志男 黄景山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7年第9期1759-1764,共6页
为提高电梯群控系统的载客效率,减少系统运行能耗,提高运行稳定性,在传统模糊神经网络算法的原理上,设计了基于电梯群控模糊规则的四层模糊神经网络算法,确定四层模糊神经网络结构,定义模糊规则,测算隶属数值,推导隶属度函数,并且基于Ma... 为提高电梯群控系统的载客效率,减少系统运行能耗,提高运行稳定性,在传统模糊神经网络算法的原理上,设计了基于电梯群控模糊规则的四层模糊神经网络算法,确定四层模糊神经网络结构,定义模糊规则,测算隶属数值,推导隶属度函数,并且基于Matlab提出算法检验方案,给出验证结果。最后采用结构化编程思路在PLC中实现控制程序,并提出可变响应闭环的程序实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梯群控 模糊控制 四层神经网络 Matlab建模仿真检验
下载PDF
副溶血性弧菌CRISPR的检测及其结构分析
9
作者 刘伟奇 董旭日 +5 位作者 汤荣 陈雯静 洪庆 刘海泉 潘迎捷 赵勇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12-1620,共9页
【目的】检测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简称VP)中规律成簇间隔的短回文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并对不同来源的VP中CRISPR位点的结构多样性进行分析。【方法】根据CRISPR... 【目的】检测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简称VP)中规律成簇间隔的短回文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并对不同来源的VP中CRISPR位点的结构多样性进行分析。【方法】根据CRISPR DB数据库中公布的VP中确定的CRISPR结构序列CRISPR-1及文献中新发现的疑似CRISPR结构序列CRISPR-2设计引物,对不同来源的79株VP进行PCR扩增。利用CRISPR Finder分析CRISPR结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不同来源VP的CRISPR位点结构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79株VP中CRISPR-1的检出率为92.41%,CRISPR-2的检出率为96.20%,同时具有这2个位点的菌株占总数的89.87%,只有1株菌被检出不含有任何位点。分别比较不同来源的菌株CRISPR-1、CRISPR-2位点的重复序列发现不存在序列差异,而临床菌株的这2个CRISPR位点在间隔序列上比环境分离菌株存在更多的变异。2个CRISPR位点根据间隔序列的不同在VP中一共组成8种CRISPR谱型(编号A-H),除F谱型外,A-E、G谱型均只在临床分离菌株中发现,而在环境分离菌中还发现不含任何位点的H型。【结论】CRISPR在VP中普遍存在。环境分离菌株与临床分离菌株中CRISPR的结构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来源 副溶血性弧菌 CRISPR 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