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roving plasma sterilization by constructing a plasma photocatalytic system with a needle array corona discharge and Au plasmonic nanocatalyst
1
作者 朱斌 李其玮 +3 位作者 高亚楠 闫妍 朱益民 徐力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11-119,共9页
Efficient sterilization by a plasma photocatalytic system(PPS)requires strong synergy between plasma and photocatalyst to inactivate microorganisms while suppressing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pollutants.Here,we repor... Efficient sterilization by a plasma photocatalytic system(PPS)requires strong synergy between plasma and photocatalyst to inactivate microorganisms while suppressing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pollutants.Here,we report that a PPS constructed from a needle array corona discharge and Au/TiO2plasmonic nanocatalyst could remarkably improve the steriliz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E.coli)and alleviate formation of the discharge pollutant O3.At 6 kV,the combination of corona discharge and Au/TiO2achieves sterilization efficiency of 100%within an exposure time of 5 min.At 5 kV and an exposure time of 8 min,the presence of Au/TiO2improves sterilization efficiency of the corona discharge from 73%to 91%and reduces the O3concentration from 0.38 to 0.04 ppm,whereas the presence of TiO2reduces the ster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O3concentration to 66%and 0.17 ppm,respectively.The Au/TiO2in the PPS enables a uniform corona discharge,enhanc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lasma,E.coli and nanocatalysts,and suppresses the formation of O3.Further,the Au/TiO2can be excited by ultraviolet-visible light emitted from the plasma to generate electron-hole pairs,and thus contributes to the formation of reactive radicals and the oxidative inactivation of E.coli.The PPS constructed from a needle array corona discharge and Au-based plasmonic nanocatalyst provides a promising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high-efficiency sterilization techniq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a photocatalysis STERILIZATION corona discharge Au/TiO2 nanocatalyst synergetic effect
下载PDF
尿源性卵泡刺激素用于促排卵治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与经济性:基于102 061个体外受精周期的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朱依敏 高悦 +16 位作者 乃东红 胡琳莉 靳镭 钟影 武泽 郝桂敏 伍琼芳 管一春 姜宏 张翠莲 刘敏利 王晓红 滕晓明 段金良 李理然 张玥 叶虹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10-518,共9页
目的:探讨尿源性卵泡刺激素(uFSH)与重组卵泡刺激素(rFSH)在控制性促排卵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费用差异。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来自全国16家生殖中心,所收集周期的取卵时间为2015年5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使用uFSH(uFS... 目的:探讨尿源性卵泡刺激素(uFSH)与重组卵泡刺激素(rFSH)在控制性促排卵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费用差异。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来自全国16家生殖中心,所收集周期的取卵时间为2015年5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使用uFSH(uFSH组)或rFSH(rFSH组)作为起始促性腺激素(Gn)进行控制性促排卵,并使用体外受精(IVF)和(或)卵母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进行受精的新鲜周期。由于同一患者可多次接受IVF周期治疗且在同一中心内进行的周期间不独立,故使用广义估计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纳入调整的变量包括年龄、体质指数、抗苗勒管激素水平、不孕原因、促排卵方案、受精方式、移植胚胎数、Gn使用天数。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2 061个新鲜周期进行分析。在有效性方面,当控制不平衡的基线特征后,与rFSH组相比,uFSH组的高获卵数(定义为获卵数>15个)率显著降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方案: OR=0.642, P<0.0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方案: OR=0.556, P=0.001)。对比于rFSH组,无论激动剂方案还是拮抗剂方案,uFSH组每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和每移植周期的活产率均显著增加( OR=1.179、1.169, P均<0.01)。在安全性方面,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激动剂方案中,与rFSH组相比,uFSH组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OR=0.644, P=0.002);在所有方案中,uFSH组与rFSH组的异位妊娠率和多胎妊娠率差异均不显著( P=0.890、0.470)。在费用方面,与rFSH组相比,uFSH组的人均Gn总花费降低( P<0.01),rFSH组的预计成本为6 734元,uFSH组为3 880元。 结论:对于接受控制性促排卵的患者,uFSH相对于rFSH在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泡刺激素 妊娠率 超排卵 治疗结果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经济学 医学
原文传递
肌醇应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庆芳 朱依敏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43-1148,共6页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月经周期紊乱和生育障碍等症状,占无排卵性不孕症的75%。目前多项临床研究证实,肌醇可以改善PCOS患者内分泌及代谢情况,改善高...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月经周期紊乱和生育障碍等症状,占无排卵性不孕症的75%。目前多项临床研究证实,肌醇可以改善PCOS患者内分泌及代谢情况,改善高雄激素血症、氧化应激异常及妊娠结局,且以肌肉肌醇∶D-手性肌醇为40∶1的比例治疗效果最佳。另外,以肌醇为基础的联合用药对PCOS患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如二甲双胍、枸橼酸氯米芬及口服避孕药等与肌醇的联合用药。此外,针对PCOS患者肌醇耐受的问题,也有研究进行了探索,本文就此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不孕症 肌醇 联合用药 妊娠结局
原文传递
多针电晕放电协同Ag/TiO_(2)纳米催化剂脱除空气中低浓度甲苯研究
4
作者 闫妍 朱斌 +1 位作者 徐力 朱益民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68-1576,共9页
采用多针电晕放电与Ag/TiO_(2)纳米催化剂的原位耦合构建等离子体催化系统,对系统的放电特性进行诊断,并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研究等离子体催化系统对空气中低浓度甲苯的脱除性能,并监测系统脱除甲苯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副产物臭氧;探讨... 采用多针电晕放电与Ag/TiO_(2)纳米催化剂的原位耦合构建等离子体催化系统,对系统的放电特性进行诊断,并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研究等离子体催化系统对空气中低浓度甲苯的脱除性能,并监测系统脱除甲苯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副产物臭氧;探讨等离子体催化系统脱除低浓度甲苯及控制副产物臭氧生成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放电电压高于7.0 kV时,等离子体可弥散于整个放电间隙内,Ag/TiO_(2)纳米催化剂的涂覆未影响放电的正常进行,利于反应气体、等离子体及催化剂间的相互作用;Ag/TiO_(2)纳米催化剂的Ag粒子粒径约为6.5 nm,可以创造大量高活性Ag-TiO_(2)界面位点,并能吸收利用等离子体辐射的紫外-可见光;当放电电压为7.5 kV时,单纯多针电晕放电所得甲苯转化率与CO_(2)选择性分别为21%与7%,等离子体催化系统则使二者分别提升至83%与61%,并将过程中副产物臭氧的浓度由5.12 mg/m^(3)降至0.02 mg/m^(3)以下;多针电晕放电协同Ag/TiO_(2)纳米催化剂系统所展现的优异性能可归因于光、电及界面催化间产生的高效协同作用对反应活性物种转化路径的调控和对甲苯脱除反应路径的拓展。本研究工作可为等离子体催化技术在室内空气净化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催化 甲苯脱除 空气净化 协同作用
原文传递
东西向玻璃窗外遮阳优化研究
5
作者 何轶敏 朱培根 宋桦 《洁净与空调技术》 2017年第1期13-16,共4页
为了合理调节进入室内的太阳光线,减少空调能耗。创立了外遮阳百叶理论计算模型,得到了百叶下太阳阴影长度与其宽度、旋转角、太阳高度角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以杭州某联合工房为例,建立了计算模拟模型,运用Ecotect软件模拟分析了在冬... 为了合理调节进入室内的太阳光线,减少空调能耗。创立了外遮阳百叶理论计算模型,得到了百叶下太阳阴影长度与其宽度、旋转角、太阳高度角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以杭州某联合工房为例,建立了计算模拟模型,运用Ecotect软件模拟分析了在冬季工况下遮阳百叶不同旋转角和夏季工况下水平遮阳板不同长度并创新性的研究了在冬夏季时遮阳板开孔孔径对玻璃窗总辐射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冬季工况下,百叶倾斜角能有效的增加直射辐射量,但在30°至40°之间变化不明显;②夏季工况下,遮阳板1.8m时,能遮挡20%的直射辐射,当长度再增加时,效果不显著;③夏季,遮阳板孔径越小,遮阳效果越明显;冬季,孔径大小对遮阳板遮阳效果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遮阳 节能 太阳辐射 遮阳板 百叶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被引量:145
6
作者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祝益民 黄寒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5,共7页
降钙素原(PCT)是早期、严重、侵袭性细菌感染的标志物,血清PCT<0.05 μg/L时多不支持细菌感染;血清PCT>2.00 μg/L需考虑脓毒症并提示病情严重;在进行结果判读时需注意结合临床表现,排除局部感染及非感染因素所致血清PCT升高;动... 降钙素原(PCT)是早期、严重、侵袭性细菌感染的标志物,血清PCT<0.05 μg/L时多不支持细菌感染;血清PCT>2.00 μg/L需考虑脓毒症并提示病情严重;在进行结果判读时需注意结合临床表现,排除局部感染及非感染因素所致血清PCT升高;动态的血清PCT监测对病情的评估与预后判断非常重要,尤其在重症患儿。动态血清PCT监测可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当血清PCT<0.25 μg/L排除细菌感染时不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当血清PCT<0.50 μg/L或峰值降低幅度≥80%,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停用抗菌药物。对于新生儿期血清PCT的判读需注意排除早期生理性升高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降钙素原 临床应用 感染性疾病 抗菌药物使用 专家 儿童 检测 细菌感染
原文传递
孕期体重变化对3个月龄内小婴儿喂养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鲁洁 夏浩业 +2 位作者 朱一民 代旭 朱文丽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2-214,共3页
目的分析妇女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变化对产后3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抽取北京、济南等地分娩后3个月内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孕前超重肥胖是产后纯母乳喂养的危险因素(OR=0.494,95%CI:0.248~0.983,P<0.05)。不同... 目的分析妇女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变化对产后3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抽取北京、济南等地分娩后3个月内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孕前超重肥胖是产后纯母乳喂养的危险因素(OR=0.494,95%CI:0.248~0.983,P<0.05)。不同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与产后3个月内纯母乳喂养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孕前超重肥胖孕期增重过多、孕前消瘦孕期增重不足不利于产后纯母乳喂养。妇女应尽量在孕前获得理想体重,孕期保持适宜增重,以促进婴儿纯母乳喂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期增重 孕前体重 母乳喂养 体质指数
原文传递
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物理创新性实验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2
8
作者 丁益民 田文秀 朱蓉 《物理通报》 2016年第12期88-90,共3页
针对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实际,提出了一种依托数字传感和数字仿真技术改进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方式,并简要阐述了创新性实验教学方式、设计思路和教学实践.
关键词 大学物理教学 创新性实验 DIS传感器 数字仿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