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孔道电化学发展史中的思政元素探讨
1
作者 胡正利 王佳 +5 位作者 应佚伦 刘少创 马慧 章文伟 张剑荣 龙亿涛 《大学化学》 CAS 2024年第8期344-350,共7页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本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纳米孔道单分子分析技术发展历史中选取素材构建教学案例,凝练出脚踏实地、勇于探索、自主创新等思政元素,将纳米孔道电化学知识传授...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本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纳米孔道单分子分析技术发展历史中选取素材构建教学案例,凝练出脚踏实地、勇于探索、自主创新等思政元素,将纳米孔道电化学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通过情景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科学素养和责任意识,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培养德才兼备高水平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孔道电化学 发展史 教学案例 思政育人
下载PDF
基于纳米孔道的单分子时间组学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孟寅 蒋杰 +2 位作者 牛红艳 应佚伦 龙亿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148-2154,共7页
纳米孔道技术以其与单个分子尺寸匹配的、化学环境精准可控的传感界面以及逐个读取单个分子的特征,兼具高空间分辨特性、单分子特性和高通量特性.本文结合这三个特性,探讨了纳米孔道构建“单分子时间组学”的潜在优势与挑战.
关键词 纳米孔道 单分子 分子特性 尺寸匹配 分辨特性 高通量 优势与挑战 单个分子
原文传递
暗场显微镜下的彩色“纳米星”
3
作者 静超 龙亿涛 《电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29,共11页
具有独特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散射特性的贵金属纳米粒子,在可见光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吸收和散射光谱特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基于纳米金和纳米银溶液的可视化颜色传感器,被广泛应用在金属离子、生物分子、农药等灵敏检测。自2000年,暗场显... 具有独特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散射特性的贵金属纳米粒子,在可见光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吸收和散射光谱特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基于纳米金和纳米银溶液的可视化颜色传感器,被广泛应用在金属离子、生物分子、农药等灵敏检测。自2000年,暗场显微镜的出现,实现了纳米尺度下等离子共振散射光谱的精准获取,将传感尺度从传统的实验试管发展到单纳米颗粒界面。单颗粒检测消除了本体溶液中大量纳米粒子产生的平均效应,可提供更加准确的反应信息。纳米粒子的散射光谱主要取决于颗粒的尺寸、形貌、成分以及颗粒间耦合作用等,因此,具有特定散射颜色的单个纳米粒子,可以作为优异的纳米探针。这篇综述聚焦于单颗粒纳米传感,首先介绍了纳米粒子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的原理和发展历史。随后,主要讨论了单个贵金属纳米粒子作为颜色编码传感器,在生物分子、环境污染物以及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基于单颗粒的原位纳米光谱电化学传感及其在电催化反应中的应用。例如,利用纳米粒子的溶出和生长过程,精巧地设计了针对不同待测物的纳米探针。另一方面,对单纳米粒子结构演变过程的原位监测,也有助于对纳米材料制备机理的理解。最后,着重探讨了纳米颜色传感器信号提取放大的检测手段,包括将肉眼识别的颜色转换为可读的三原色信息以及偏振光检测技术等,进一步扩展单颗粒颜色传感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共振散射 暗场显微镜 颜色传感器 纳米电化学 单颗粒检测
下载PDF
单体电化学测量银纳米颗粒动态光解过程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梦洁 芦思珉 +1 位作者 王浩炜 龙亿涛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2-130,共9页
银纳米颗粒吸收光后会发生能量转换从而导致其晶体结构变化,分析光解过程中纳米颗粒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十分重要。本文利用具有高灵敏度、高时间分辨率和高通量性质的单体电化学测量技术,原位实时追踪单个银纳米颗粒的动态光解过程。当银... 银纳米颗粒吸收光后会发生能量转换从而导致其晶体结构变化,分析光解过程中纳米颗粒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十分重要。本文利用具有高灵敏度、高时间分辨率和高通量性质的单体电化学测量技术,原位实时追踪单个银纳米颗粒的动态光解过程。当银纳米颗粒与限域电极界面碰撞时,其会发生动态氧化,从而产生高通量的法拉第电流信号。激光照射会使银纳米颗粒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瞬态电流幅值降低和碰撞频率升高。通过统计高通量计时电流信号,实现了对银纳米颗粒在光照条件下的形貌和结构转变过程的定量评估。研究表明,单体电化学可精准获取光解过程中银纳米颗粒的结构变化信息,揭示颗粒之间物理化学性能的异质性,有助于在单颗粒尺度上对银光解动力学进行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解 单体电化学 随机碰撞电化学 银纳米颗粒
下载PDF
生物纳米孔道单分子多肽磷酸化识别与测量的创新综合实验
5
作者 胡正利 辛凯莉 +7 位作者 刘少创 钟诚兵 武雪原 应佚伦 孔璇凤 余晓冬 张剑荣 龙亿涛 《大学化学》 CAS 2022年第7期187-197,共11页
生物纳米孔道技术是一种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单分子电化学分析方法,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能够实现单分子DNA测序并广泛应用于多肽、蛋白质等单个生物分子的检测研究。本文探讨了将纳米孔道单分子测量方法引入大学实验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 生物纳米孔道技术是一种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单分子电化学分析方法,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能够实现单分子DNA测序并广泛应用于多肽、蛋白质等单个生物分子的检测研究。本文探讨了将纳米孔道单分子测量方法引入大学实验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介绍了生物纳米孔道单分子实验的教学意义、目的、内容及其组织实施方式。本实验采用“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针对具有一定化学、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并对科研感兴趣的二、三年级本科生,精心设计并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将纳米孔道单分子电化学及相关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科研视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此外,通过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合作完成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和综合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纳米孔道 单分子检测 多肽磷酸化 科教融合 化学综合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