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埋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马伊磊 孙文善 姜国芳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第4期449-452,共4页
目的观察微创埋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微创埋线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长效针灸新方法。方法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埋线组,每组30例。针刺组采用普通针刺,埋线组给予微创埋线治疗,分别在治... 目的观察微创埋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微创埋线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长效针灸新方法。方法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埋线组,每组30例。针刺组采用普通针刺,埋线组给予微创埋线治疗,分别在治疗1 d、3星期后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分,同时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双侧椎动脉血流变化。结果治疗1 d,埋线组眩晕症状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3星期,两组患者眩晕、颈肩痛症状、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及总分均有改善(P<0.05),且埋线组在改善患者眩晕和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方面较针刺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两侧椎动脉Vm均明显提高(P<0.05),且埋线组在治疗1 d及治疗3星期后均比针刺组改善明显(P<0.05);两组在治疗3星期后右侧椎动脉PI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总有效率83.3%,优于针刺组的60.0%(P<0.05)。结论微创埋线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症状,改善椎动脉血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穴位疗法 埋线 颈椎病 椎动脉型
下载PDF
顺铂腹腔持续热灌注化疗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杨鹏 郑益民 +1 位作者 吴一镭 陈文斌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233-235,共3页
目的 研究顺铂腹腔持续热灌注化疗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预后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行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在术后进行顺铂腹腔连续热灌注化疗(其化疗液为200mg/m2的顺铂... 目的 研究顺铂腹腔持续热灌注化疗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预后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行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在术后进行顺铂腹腔连续热灌注化疗(其化疗液为200mg/m2的顺铂将其与1L的生理盐水混合),1次/周,连续治疗3周.对照组则实施mFOLFOX6静脉化疗方案(奥沙利铂100mg/m2、亚叶酸钙400mg/m2、氟尿嘧啶400mg/m2),1次/2周,化疗12次.治疗结束后,分析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癌抗原19-9、癌抗原242)、免疫功能(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CD4+细胞/CD8+细胞的比值、自然杀伤细胞)、生活质量,以及复发率和转移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其复发率8.33%、转移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33%和25.00%(P〈0.05).观察组患者的癌胚抗原、癌抗原19-9、癌抗原242水平分别为(3.4±1.1)%、(17.5±7.1)%、(4.7±1.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2.8)%、(30.1±10.3)%、(20.3±4.5)%(P〈0.05),观察组的免疫功能的改善效果也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 对行根治术后的结直肠癌患者使用顺铂腹腔持续热灌注进行化疗,可显著降低复发率和肝转移率,提高其免疫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的水平,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铂腹腔持续热灌注化疗 结直肠癌 根治术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利用高频GPS资料研究2016年新西兰凯库拉地震的地表形变及预警震级 被引量:3
3
作者 宋闯 许才军 +2 位作者 温扬茂 易磊 徐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396-3405,共10页
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凯库拉地区发生了M_w7.8级地震.本文利用1 Hz高频GPS观测数据,基于GAMIT track解算模块,采用主分量分析(PCA)空间滤波方法获取了地震地表形变.同时从trackRTr模拟实时解算的动态位移中,提取P波5秒峰值位移(P_d)和... 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凯库拉地区发生了M_w7.8级地震.本文利用1 Hz高频GPS观测数据,基于GAMIT track解算模块,采用主分量分析(PCA)空间滤波方法获取了地震地表形变.同时从trackRTr模拟实时解算的动态位移中,提取P波5秒峰值位移(P_d)和地面峰值位移(PGD),并根据震级统计回归模型计算预警震级.结果表明:测站的动态形变时间长达2 min,距震源最近的HANM和KAIK站出现二次剧烈形变,震源北部测站的形变幅度大于南部,而高频GPS静态同震形变场表现出先逆冲后走滑的震源机制特征.不同GPS台站的P_d预警震级相差较大,最大震级差为M_w 2.5.综合考虑预警震级发布的时效性和可靠性,采用顾及空间分布的四台站PGD联合预警方法,其预警震级在震后23 s达到初始稳定(M_w7.56),在震后110 s达到最终稳定(M_w7.78),该震级与USGS矩张量反演震级(M_w7.8)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GPS 空间滤波 地震地表形变 地面峰值位移 预警震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