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中IL-1β和内毒素的表达与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10
1
作者 何光耀 唐军 +6 位作者 尧振兴 谢貌 比贝克 唐翔龙 周永 谭颂华 唐安洲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202-207,共6页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中IL-1β与内毒素表达,探讨其发病机制以及与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采集中耳积液行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技术及鲎试验动态浊度法检测中耳积液和血清中肿...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中IL-1β与内毒素表达,探讨其发病机制以及与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采集中耳积液行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技术及鲎试验动态浊度法检测中耳积液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内毒素的表达。结果 (1)细菌培养:普通组中有1例细菌培养为阳性,为鲍曼不动杆菌,放疗组有2例阳性,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内毒素:普通组及放疗组的中耳积液内毒素均显著高于各自血清中内毒素的表达值(P<0.05),且中耳积液内毒素含量放疗组高于普通组(P<0.05);(3)普通组及放疗组中耳积液的IL-1β、TNF-α表达均显著高于各自血清的表达值(P<0.05),但中耳积液中放疗组与普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放疗组中耳积液IL-1β表达值在咽鼓管功能障碍形态不全阻塞、完全阻塞、完全闭锁3组对比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特点为细菌培养低阳性率和局部中耳腔积液内毒素、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高表达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其迁延难愈,内毒素可能是重要因素;放疗后咽鼓管功能形态障碍程度与中耳积液IL-1β表达值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放射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 咽鼓管功能障碍 IL-1白细胞介素-1β 内毒素
下载PDF
饮用水中卤代含氮消毒副产物检测及生成研究进展
2
作者 董露露 姚振兴 +3 位作者 刘莉 张天旭 孙韶华 贾瑞宝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44-51,共8页
饮用水中卤代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是一类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三致”特性的消毒副产物。调研总结了世界范围内饮用水中卤代N-DBPs浓度水平及分布情况,汇总分析了卤乙腈、卤代硝基甲烷、卤代乙酰胺等前处理技术以及检测方法,系... 饮用水中卤代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是一类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三致”特性的消毒副产物。调研总结了世界范围内饮用水中卤代N-DBPs浓度水平及分布情况,汇总分析了卤乙腈、卤代硝基甲烷、卤代乙酰胺等前处理技术以及检测方法,系统比较了三类卤代N-DBPs的主要前体物和生成机制,提出了饮用水中卤代N-DBPs在检测分析与生成控制等方面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卤代含氮消毒副产物 检测方法 生成机制
原文传递
基于手机信令的城市机动化方式细分双层模型研究
3
作者 郭煜东 杨飞 +3 位作者 周涛 姚振兴 张楚良 魏胤呈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1-109,共9页
针对现阶段手机信令数据难以适用城市复杂出行环境,无法有效区分密集路网下机动化出行方式,本文提出一种考虑路径精准拟合与多维时空特征的双层识别模型。在出行路径识别层面,Savitzky-Golay(S-G)滤波能有效平滑信令数据相对实际出行路... 针对现阶段手机信令数据难以适用城市复杂出行环境,无法有效区分密集路网下机动化出行方式,本文提出一种考虑路径精准拟合与多维时空特征的双层识别模型。在出行路径识别层面,Savitzky-Golay(S-G)滤波能有效平滑信令数据相对实际出行路径的波动,线性插值算法能弥补信令数据时空缺失。在出行方式识别层面,探究了识别路径相似度、出行时间相似度、加速度、小波速度等关键因素,利用K-临近算法识别公交、小汽车。结果表明:本文提出方法能有效细分城市密集路网环境下的公交与小汽车出行,识别准确度分别达到88.29%和82.28%。在不同出行距离、出行时段、拥挤状态、道路等级、道路类型及识别路径相似度等角度,识别效果均优于随机森林等算法。研究支撑了基于信令数据的出行特征精准挖掘,为道路规划建设,公交线网规划等提供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机动化方式细分 双层模型 手机信令数据 密集道路网络
下载PDF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和Needleman-Wunsch序列匹配算法的都市圈出行方式识别
4
作者 尹怡晓 郭煜东 +3 位作者 郝萌 杨飞 姚振兴 崔占伟 《交通运输研究》 2023年第1期40-50,共11页
为弥补传统的居民出行调查方法在都市圈出行调查中的不足,提出一套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都市圈跨市出行方式识别算法,通过分析不同出行方式在出行路径、出行时间、出行地点方面的差异,实现高铁、大巴及小汽车3类主要跨市出行方式识别。首... 为弥补传统的居民出行调查方法在都市圈出行调查中的不足,提出一套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都市圈跨市出行方式识别算法,通过分析不同出行方式在出行路径、出行时间、出行地点方面的差异,实现高铁、大巴及小汽车3类主要跨市出行方式识别。首先,在成都市成华区和资阳市雁江区设计都市圈出行试验,招募志愿者采集出行手机信令数据;然后,分析都市圈跨市出行连接信号基站分布特征,再基于Needleman-Wunsch序列匹配算法提取出行路径信息,区分高铁出行和公路出行;最后,针对公路出行方式构建模糊识别模型,划分小汽车和大巴车出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志愿者出行识别中,通过与志愿者出行日志对比,所提模型出行路径识别准确率达93.80%,3种出行方式均被正确识别;在研究区域全部手机用户集计出行识别中,3种出行方式占比大致为12.79%,1.36%,85.85%,与成都交通发展研究院2021年公布的《成德眉资区域出行报告》中出行分担比基本相同(12.23%,1.36%,86.41%),证明所提算法识别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信令数据 都市圈交通 出行方式 Needleman-Wunsch 模糊识别模型
下载PDF
基于手机GPS定位数据的交通方式换乘点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姚振兴 许心越 +1 位作者 邵海鹏 杨飞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76-287,共12页
交通方式换乘点识别长期以来是手机大数据交通调查领域的一大技术难点,既有研究大多通过设置出行时间、距离阈值进行识别,算法经验性强,普适性不佳,且易将起讫点、信号控制、交通拥堵等停留误识别为换乘停留。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手机GP... 交通方式换乘点识别长期以来是手机大数据交通调查领域的一大技术难点,既有研究大多通过设置出行时间、距离阈值进行识别,算法经验性强,普适性不佳,且易将起讫点、信号控制、交通拥堵等停留误识别为换乘停留。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手机GPS定位数据的交通方式换乘点识别新方法:首先,构建模糊时空聚类算法识别个体运动-静止状态,算法同步实现了定位点时空密度双重聚类约束与聚类边界弹性需求,对个体运动状态识别效果更佳;其次,建立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交通方式换乘点识别,有效解决了起讫点、信号控制、交通拥堵等停留对换乘停留造成的干扰;最后,从出行链视角出发,提出了基于序列相似度算法的误差回溯自检与优化模型,能够有效修复换乘点漏识别与错误识别问题。此外,在成都市开展了大范围实测试验,由150名志愿者采集了近2 160 h得到的777.6万条数据被用于技术实证评估。试验结果表明:所述方法对交通方式换乘点平均识别准确率达89.3%,换乘时间平均识别误差控制在20 s以内;与既有空间聚类、小波分析算法相比,换乘点识别精度提升近10%,换乘时间误差最大可降低20 s以上,算法适用性与效果更佳。研究成果可为基于活动的交通需求模型演进提供数据支撑,为交通规划与管理部门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换乘点识别 模糊时空聚类 手机GPS定位数据 支持向量机 出行链
原文传递
基于多源数据的夜间出行需求空间效应及其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程小云 张学宇 +4 位作者 施澄 杨琦 刘钰倩 姚振兴 丁玲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88-301,共14页
为了揭示多维因素对出租车夜间出行需求的空间影响机制与局部关联特征,基于多源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分别从全局和局部视角研究多维因素对夜间出行需求影响的空间效应及其异质性。首先,利用出租车GPS数... 为了揭示多维因素对出租车夜间出行需求的空间影响机制与局部关联特征,基于多源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分别从全局和局部视角研究多维因素对夜间出行需求影响的空间效应及其异质性。首先,利用出租车GPS数据在分析夜间出行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明确夜间场景下的研究区域及时段划分;其次,从建成环境、人口分布、路网结构3个维度提出夜间出行需求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基于POI数据、手机信令数据和路网数据进行指标量化。在交通小区尺度下分时段构建空间杜宾模型,从全局视角探讨不同时段下主要影响因素对夜间出行需求的空间效应;通过构造距离负指数衰减形式的空间权重矩阵,量化分析关键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随地理距离变动的过程。最后,借助MGWR模型从局部视角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对夜间出行需求影响的空间异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解释变量对夜间出行需求的直接效应大多在0.05水平下显著,而溢出效应差异明显;美食与停车设施密度影响最为显著,两者的溢出效应在不同时段分别表现为负向和正向影响,即美食设施呈现出虹吸现象,停车设施具有诱发作用;停车和美食设施对夜间出行需求的空间溢出效应随距离变化均具有非线性衰减特征,分别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倒"U"形过程和负向先减弱后增强的过程,并在地理距离分别为1 500 m和1 000 m时,空间溢出效应达到最强;MGWR模型拟合效果优于经典GWR模型,局部回归系数的空间分布模式表明关键影响因素对夜间出行需求空间作用的异质特征显著。研究结论从夜间设施影响范围及强度的空间差异等方面为夜间交通需求的科学预测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夜间商业及交通配套设施的合理配置提供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计量模型 夜间出行 建成环境
原文传递
基于GPS轨迹数据的不同交通状态下交通方式识别流程优化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杨飞 姜海航 +3 位作者 刘好德 姚振兴 霍娅敏 周子一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3-89,105,共8页
基于GPS轨迹数据的交通调查技术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居民出行调查方式的不足,该技术在高峰拥堵时段的交通方式识别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针对公交车和小汽车识别精度较低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流程优化方法,加入基于短时傅里... 基于GPS轨迹数据的交通调查技术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居民出行调查方式的不足,该技术在高峰拥堵时段的交通方式识别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针对公交车和小汽车识别精度较低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流程优化方法,加入基于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的频域属性,利用遗传算法(GA)对SVM的惩罚系数和核参数进行联合优化,评估不同交通状态下交通方式和方式转换点的识别效果.结果表明:频域属性的加入能够有效提升交通方式识别精度,在道路畅通状态和一般拥堵状态下,交通方式和方式转换点的识别效果均较为理想;在严重拥堵状态下,机动化方式易与非机动化方式相混淆,方式转换点最大识别误差在13 min以内,相比于基于主观回忆的人工问卷调查方式仍具有参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交通方式识别 支持向量机 GPS轨迹数据 遗传算法 频域属性
下载PDF
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中气提和保温性能试验
8
作者 汤洁 潘松青 +3 位作者 姚振星 李光武 俞兴平 崔亚男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4-67,77,共5页
针对采用气提技术实现回流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研究了升液管浸没深度和气量对回流量的影响,计算并校核了效率系数η,同时对比了装置不同安装形式的保温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浸没深度和气量的增加,回流量逐渐增大,但气量的增加会对空气... 针对采用气提技术实现回流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研究了升液管浸没深度和气量对回流量的影响,计算并校核了效率系数η,同时对比了装置不同安装形式的保温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浸没深度和气量的增加,回流量逐渐增大,但气量的增加会对空气利用率产生不利影响。在试验条件下,效率系数η取值为0. 21~0. 60,且与浸没深度h、提升流量Q和空气用量W均呈负相关。相比地上装置,地埋装置具有更佳的保温效果和恒温稳定性,特别是在气温低于0℃的冬季,地埋装置具有明显的保温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气提 回流量 效率系数 保温
原文传递
长江三角洲南翼盐沼有机质分布及来源初探 被引量:2
9
作者 杨钦川 陈庆强 姚振兴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1,共11页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南翼最大淤涨带钻孔柱样进行沉积有机碳(POC)、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总氮(TN)、粒度的测定,研究长江三角洲南翼盐沼有机质分布及来源。结果表明: POC、TN 分布受控于长江入海泥沙及人类活动,有机质主要赋存于细颗...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南翼最大淤涨带钻孔柱样进行沉积有机碳(POC)、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总氮(TN)、粒度的测定,研究长江三角洲南翼盐沼有机质分布及来源。结果表明: POC、TN 分布受控于长江入海泥沙及人类活动,有机质主要赋存于细颗粒物质中(<16 μm),长江入海泥沙偏粗,有机质含量降低,围垦导致物质组成趋向均一化。δ13C 自陆向海方向增大,自陆向海盐沼陆相有机质比例下降,海相有机质比例上升。围垦活动使海相有机质比例上升,长江入海泥沙对盐沼发育影响力下降,但长江入海泥沙对盐沼发育仍起主导作用。此研究揭示流域水沙及人类活动对河口盐沼发育的影响,丰富海岸带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沼 有机质 长江三角洲 围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