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6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关闭/废弃矿井资源精准开发利用的科学思考 被引量:222
1
作者 袁亮 姜耀东 +3 位作者 王凯 赵毅鑫 郝宪杰 徐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20,共7页
当前我国煤炭产能中部分矿井已到达其生命周期或不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或开采成本高亏损严重,直接关闭或废弃此类矿井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还有可能诱发后续的安全、环境及社会等问题。我国关闭/废弃矿井剩余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无法... 当前我国煤炭产能中部分矿井已到达其生命周期或不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或开采成本高亏损严重,直接关闭或废弃此类矿井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还有可能诱发后续的安全、环境及社会等问题。我国关闭/废弃矿井剩余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无法照搬国外利用模式,开展整体战略、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迫在眉睫。系统阐述了我国关闭/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5个科学问题:地下煤炭气化高效转化与开发利用耦合机制、基于安全智能精准控制的地下空间储物环境保障机理、基于多场耦合的矿井水及非常规能源智能精准开发模式、构建关闭/废弃矿井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微电网输能模式、构建基于生态修复与环境支持的关闭/废弃矿井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和推动煤炭供给侧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开展我国关闭/废弃矿井资源精准开发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战略内涵,对于提高关闭/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闭/废弃矿井 资源开发利用 精准开发 供给侧改革
下载PDF
煤炭精准开采地质保障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57
2
作者 袁亮 张平松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277-2284,共8页
我国绿色煤炭资源量有限,实施煤炭精准智能开采是未来绿色采矿的必由之路,其中地质保障技术体系是重要的基础。从煤炭开采基础地质及其勘探、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地质钻探和矿井地质信息技术平台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矿井地质保障技... 我国绿色煤炭资源量有限,实施煤炭精准智能开采是未来绿色采矿的必由之路,其中地质保障技术体系是重要的基础。从煤炭开采基础地质及其勘探、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地质钻探和矿井地质信息技术平台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矿井地质保障技术体系的现状,提出了煤炭精准智能开采模式下矿井地质保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平台,采用地质调查、钻探、物探、化探、GIS等多种地学参数信息,构筑基于天空、地面、井孔、地下、采煤工作面、长钻孔等全空间、全方位地质动态模型的保障技术体系,为煤炭精准智能开采提供所需的透明地质条件;研发三维和四维地球物理精细探测新方法、新技术,研制震、电、磁、核、声、光等物理参数主、被动源综合探测与成像智能化仪器设备,实现对开采地质条件的精准判识;发展由探测到监测,以及与掘进机械、采煤机械等一体化的监控预报识别体系,对影响开采的多灾源地质因素进行智能预测及监控,不断建设和完善煤炭资源综合开发保障技术体系;结合移动智能终端APP,逐步完成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井下图、景、物、人、设备等人机共享共管,实现高度信息化和智慧化,切实保障矿井安全高效生产;通过进一步加强高素质复合型地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开展大尺度模拟实验和技术攻关,做到创新发展和技术引领,着力推进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煤炭 矿井地质 保障技术 精准智能开采
下载PDF
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风险精准判识及监控预警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8
3
作者 袁亮 姜耀东 +7 位作者 何学秋 窦林名 赵毅鑫 赵旭生 王凯 于庆 卢新明 李红臣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6-318,共13页
新一轮能源变革正在孕育,互联网+及智能化发展势头强劲,在总结我国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预防存在主要问题及思考煤矿监控预警如何面对新一轮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风险精准判识及监控预警新理念与关键技术。煤矿典型动力... 新一轮能源变革正在孕育,互联网+及智能化发展势头强劲,在总结我国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预防存在主要问题及思考煤矿监控预警如何面对新一轮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风险精准判识及监控预警新理念与关键技术。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风险精准判识及监控预警是在煤炭精准开采的理念指导下,基于多相多场耦合灾变孕育演化机理,利用灾害前兆信息采集传感与多网融合传输技术、多源海量前兆信息提取挖掘方法,能够实现煤矿典型动力灾害前兆信息深度感知、风险精准判识及监控预警的新模式新方法。该模式能够实现煤矿监控预警由传统的经验型、定性型向精准型、定量型转变,全面提升我国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风险判识及监控预警能力。凝练了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风险精准判识及监控预警的4个关键科学问题和8个主要研究方向,围绕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和预警平台搭建,重点阐述了12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实现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和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隐患在线监测、智能判识、实时精准预警提供了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典型动力灾害 煤炭精准开采 多场耦合 风险精准判识 监控预警
下载PDF
我国绿色煤炭资源量概念、模型及预测 被引量:112
4
作者 袁亮 张农 +1 位作者 阚甲广 王洋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基于我国煤炭资源赋存特征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绿色煤炭资源和绿色煤炭资源指数的概念.在煤矿安全、技术、经济、环境的四重效应约束条件下,建立了包括资源安全度、资源赋存度、生态恢复度、市场竞争度等4个方面和16个二级指标在内的绿... 基于我国煤炭资源赋存特征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绿色煤炭资源和绿色煤炭资源指数的概念.在煤矿安全、技术、经济、环境的四重效应约束条件下,建立了包括资源安全度、资源赋存度、生态恢复度、市场竞争度等4个方面和16个二级指标在内的绿色煤炭资源量评价体系,系统分析了我国五大区绿色煤炭资源量的分布.通过情景分析方法,对我国2020年、2030年和2050年的绿色煤炭资源量进行了分析预测.结果表明:绿色煤炭资源未来的存量并不富裕,绿色煤炭资源量的合理规划与开发是煤炭行业有序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对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绿色煤炭资源精准开采国家级研发平台、绿色煤炭资源开发复合型人才和煤炭高效回收及精准开釆的政策方面提出战略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煤炭资源 评价体系 情景分析 储量预测 战略建议
原文传递
煤炭精准开采透明地质条件的重构与思考 被引量:96
5
作者 袁亮 张平松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346-2356,共11页
矿井透明地质条件是煤炭精准开采智慧化的重要基础。结合矿井静态地质要素大数据信息库、多灾害源全程信息感知与监测、动态地质要素虚拟现实展示、特殊地质因素动态评判与风险判识、预警等智慧模块的交互应用,从静态与动态地质模型角... 矿井透明地质条件是煤炭精准开采智慧化的重要基础。结合矿井静态地质要素大数据信息库、多灾害源全程信息感知与监测、动态地质要素虚拟现实展示、特殊地质因素动态评判与风险判识、预警等智慧模块的交互应用,从静态与动态地质模型角度提出实现煤炭精准生产全过程地质条件透明化的思路。其一,静态地质模型通过采集“空-天-地-井-孔”全方位立体化探测模式数据,融合井巷建设基础地质信息,重构地下空间地质特征数字模型,为资源、构造、井巷等静态因素评价、浏览、计算等提供基础。其二,通过动态地质模型获取掘采工程扰动效应影响下,原生静态地下空间地质条件发生变形与破坏,由此而引起的应力应变场、地质地球物理场、渗流场、温度场、浓度场等状态发生改变的参量特征;以及工程动力学作用下,生产环境周边岩层的离层、裂隙、垮落、围岩失稳、底臌、冲击地压显现、应力集中与释放、煤与瓦斯涌突、突水溃沙等多种灾害源现象的动态地质信息变化量值。特别针对动态地质模型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状态及参数的显现不同,通过进一步加强多介质、多相、多态、多维、多源数据的有机融合,进行多参数联合反演,搭建井上下复合源信息监控平台,构建耦合信息、致灾因素、灾害前兆等多元信息数据库和时空四维地质信息系统,进行实时连续动态监控;并通过对静态地质模型参数注入和改造,反演地质及灾害源条件的变化状态,实现对煤层精细赋存条件、多灾害源受采掘影响致灾过程的透明化。同时,结合采掘要素对特殊地质条件进行探测与评价,从而实现整个矿井地质条件的透明重构。实施中,还需要利用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VR等技术,进行资源整合、集成和升级改造,将矿区分散的、零星的地质信息聚集起来,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地质条件 重构 精准开采 智慧矿井
下载PDF
再论废弃矿井利用面临的科学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82
6
作者 袁亮 杨科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24,共9页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关闭/废弃矿井数量逐年增多,仍遗留大量可开发利用资源,开展关闭/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意义重大。目前,相关研究工作仍相对滞后,难以系统解决遗留能源资源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方面存在的科学问题...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关闭/废弃矿井数量逐年增多,仍遗留大量可开发利用资源,开展关闭/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意义重大。目前,相关研究工作仍相对滞后,难以系统解决遗留能源资源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方面存在的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基于山西省关闭/废弃矿井资源禀赋与开发现状分析,结合关闭/废弃矿井遗留煤炭地下气化、遗留煤层气地面抽采、地下空间储能储物等重大需求,亟需研究关闭/废弃矿井能源资源协同综合利用评价方法、固-液-气及应力-位移-渗流-温度等多相多场动态演化机制、复杂遗留空间煤层气运移规律与储集成藏机理、复杂岩体多场耦合作用机理及稳定性控制等4个关键科学问题,攻克关闭/废弃矿井能源资源协同利用安全与风险评价技术、遗留煤炭地下气化炉构建及气化工艺、遗留煤层气资源地面抽采与利用、地下储库(储水、储油、储气等)库容探测与防渗等4项关键核心技术。基于矿井全生命周期绿色利用科学理念,以白家庄煤矿为例,提出了山西省关闭/废弃矿井遗留资源和空间资源“能源化、资源化、功能化”协同利用综合性解决方案,创新了“政产学研用金”协同机制为基础的关闭/废弃矿井能源资源精准开发与利用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闭/废弃矿井 煤层气 地下空间 矿井全生命周期 精准开发与利用
下载PDF
我国煤炭资源高效回收及节能战略研究 被引量:71
7
作者 袁亮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3-12,共10页
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正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和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大力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导能源;能满足安全、技... 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正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和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大力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导能源;能满足安全、技术、经济、环境等综合约束条件的绿色煤炭资源量约5000亿吨,仅占我国预测煤炭资源总量的1/10;煤炭资源平均回收率仅50%左右,相比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80%仍有较大差距;支撑我国煤炭安全、智能、高效回收的相关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亟待突破;为确保我国主导能源长期安全健康发展,实施煤炭技术革命、推动绿色煤炭资源精准开采、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煤炭资源量 高效回收 节能 战略
下载PDF
碳中和地质技术及其煤炭低碳化应用前瞻 被引量:66
8
作者 桑树勋 袁亮 +5 位作者 刘世奇 韩思杰 郑司建 刘统 周效志 王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30-1451,共22页
概述了碳中和地质技术的形成背景及其在碳中和知识体系中的定位,提出了碳中和地质技术的概念和内涵,评述了关键碳中和地质技术的国内外进展,分析讨论和前瞻了碳中和地质技术在煤炭低碳化开发利用进程中的重要应用方向、应用模式和发展... 概述了碳中和地质技术的形成背景及其在碳中和知识体系中的定位,提出了碳中和地质技术的概念和内涵,评述了关键碳中和地质技术的国内外进展,分析讨论和前瞻了碳中和地质技术在煤炭低碳化开发利用进程中的重要应用方向、应用模式和发展前景。已有研究工作表明:作为碳中和知识体系的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正在形成,在地球科学基本背景上碳中和相关学科群交叉融通形成了当前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和技术发展方向,碳中和地质技术是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生态地质与碳增汇技术、煤层中甲烷减排与资源化开发利用技术、化石能源低碳化开发利用地质技术、地热资源高效勘查与开发技术、新能源高效安全开发利用地质保障技术、矿化固碳地质技术和地球工程等构成了碳中和地质技术的当前核心内涵;以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大规模集群化部署与全流程技术、煤层甲烷接续高效抽采与低浓度瓦斯(含乏风瓦斯)利用技术、煤型关键金属探采选冶全流程技术、矿区生态地质修复重构与碳增汇技术、干热岩型地热地质新能源勘查开发利用技术、供能蓄能一体化水电和核电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地质工程保障技术、太阳辐射管理前沿技术探索为代表,关键碳中和地质技术已取得重要进展;CCUS将成为低排放燃煤发电、煤转化、煤制氢、煤制特种燃料、煤基材料等煤炭低碳洁净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的关键,煤炭基地或煤矿区CCUS以煤基CO_(2)源、煤系CO_(2)地质碳汇、CO_(2)矿化固定与采空区充填封存为技术特色且具有紧迫需求;从原位煤层气高效勘探开发、煤矿瓦斯井下-地面协同高效抽采、关闭矿井瓦斯高效抽采到低浓度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地质技术 煤炭低碳化 概念与内涵 关键进展 应用模式
下载PDF
2007—2016年全国煤矿瓦斯灾害事故发生规律分析 被引量:53
9
作者 刘业娇 袁亮 +1 位作者 薛俊华 田志超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4-128,共5页
为了研究全国煤矿瓦斯灾害事故发生规律,采用数据统计法,从煤矿企业性质、瓦斯事故类型、瓦斯事故等级和瓦斯事故发生地域4个方面,对2007—2016年期间389起煤矿瓦斯灾害事故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趋势图和柱状图直观显示了近10年全国煤矿瓦... 为了研究全国煤矿瓦斯灾害事故发生规律,采用数据统计法,从煤矿企业性质、瓦斯事故类型、瓦斯事故等级和瓦斯事故发生地域4个方面,对2007—2016年期间389起煤矿瓦斯灾害事故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趋势图和柱状图直观显示了近10年全国煤矿瓦斯灾害事故的发生特点和规律,并对瓦斯事故多发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瓦斯事故的预防对策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瓦斯灾害 事故特点 原因分析 预防对策 措施
下载PDF
矿山物联网人-机-环状态感知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50
10
作者 袁亮 俞啸 +6 位作者 丁恩杰 赵小虎 冯仕民 张达 刘统玉 王卫东 黄艳秋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2,共12页
物联网技术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特性为解决矿山安全生产问题提供了全新的途径,矿山"人-机-环"状态信息的实时精准感知是矿山物联网应用的基础。分析了矿山安全生产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围绕矿山物联网感知理论、智能传感技术、标... 物联网技术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特性为解决矿山安全生产问题提供了全新的途径,矿山"人-机-环"状态信息的实时精准感知是矿山物联网应用的基础。分析了矿山安全生产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围绕矿山物联网感知理论、智能传感技术、标准化方法、大数据分析服务几个关键问题,建立了基于信息物理系统和数字孪生的虚实融合感知理论模型,提出了矿山"人-机-环"信息统一描述方法,研究了矿用光学等多参数传感与能量自动捕获技术,规范了矿山物联网编码与交互协议标准,设计了矿山物联网融合通信网络服务架构,构建了矿山物联网大数据高效接入与深度分析应用服务体系,实现矿山安全生产状态信息的全面精准感知、实时高效交互与智能分析应用。为提升矿山安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预判、综合保障技术水平,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效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物联网 虚实融合感知 智能传感器 融合通信网络 大数据分析服务
下载PDF
我国煤岩动力灾害研究进展及面临的科技难题 被引量:44
11
作者 袁亮 王恩元 +2 位作者 马衍坤 刘玉冰 李晓亮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25-1845,共21页
随着我国浅部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煤矿开采转向深部将成为保障我国能源需求的新常态。针对深部煤炭资源开采面临的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及其复合动力灾害等问题,分析了我国煤岩动力灾害机理研究进展,阐述了煤岩动力灾害评价和监测预警... 随着我国浅部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煤矿开采转向深部将成为保障我国能源需求的新常态。针对深部煤炭资源开采面临的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及其复合动力灾害等问题,分析了我国煤岩动力灾害机理研究进展,阐述了煤岩动力灾害评价和监测预警关键技术,总结了煤岩动力灾害防治和风险管控措施及技术手段,提出了煤岩动力灾害预防及研究面临的科技难题和科学研究展望:在研究手段方面,研发能真实反映现场复杂地质条件、工程条件及其多场耦合作用过程的科研仪器,发展矿山动力灾害演化模拟与再现技术,揭示煤岩动力灾害的耦合演化机制;在危险区探测方面,进一步发展基于地球物理手段的工作面动力灾害危险区超前精细探测理论与技术,研发原位条件及采掘影响下煤岩层多参量时空分布钻测与反演技术;在风险评价方面,开展深部复杂地层和采掘工程耦合条件下灾害危险性评价关键指标及智能评价方法研究;在监测预警方面,建立煤矿多灾害融合监控预警平台,实现煤矿多灾害融合监控、智能预警和安全态势的准确分析;发展煤岩动力灾害的远程精准区域防治技术,实现煤岩动力灾害的超前区域防控;研究煤岩动力灾害事故数字化应急决策理论与关键技术,实现煤岩动力灾害智能应急决策。通过理论、技术及设备等系统研究,为实现动力灾害有效防控、保障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动力灾害 演化机理 风险评价 监测预警 防治与管控
下载PDF
巷道掘进揭煤诱导煤与瓦斯突出模拟试验系统 被引量:40
12
作者 袁亮 王伟 +4 位作者 王汉鹏 张冰 刘众众 余国锋 左宇军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5-214,共10页
为深入研究巷道掘进揭煤诱导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及其全过程多物理量信息规律,基于综合假说及CSIRO突出模型,研发了巷道掘进揭煤诱导煤与瓦斯突出模拟试验系统.试验系统的反力密封单元具备旋转功能,且实现了模型边界气密性;应力加载单元实... 为深入研究巷道掘进揭煤诱导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及其全过程多物理量信息规律,基于综合假说及CSIRO突出模型,研发了巷道掘进揭煤诱导煤与瓦斯突出模拟试验系统.试验系统的反力密封单元具备旋转功能,且实现了模型边界气密性;应力加载单元实现了对模型5 MPa真三轴地应力加载;气体充填单元实现了3 MPa气体自动稳压充填和快速补压;巷道掘进单元实现了巷道可视化伺服掘进和自动排渣;信息获取单元实现了突出全过程多物理量信息快速获取融合.并利用试验系统成功开展了真三轴地应力加载和1.1 MPa充气保压条件下巷道掘进揭煤诱导煤与瓦斯突出全过程相似模拟试验,得到与现场相似的突出孔洞位置及形状、突出粉煤质量与距离等现象及气压、温度、应力等多物理量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与瓦斯突出 巷道掘进揭煤 诱导致突 模拟试验 系统研发
原文传递
双碳目标下废弃矿井绿色低碳多能互补体系建设思考 被引量:39
13
作者 袁亮 张通 +4 位作者 张庆贺 江丙友 吕鑫 李姗姗 付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31-2139,共9页
双碳战略目标下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充分释放废弃矿井负碳增能潜力,创新风、光、水、热等新能源开发利用耦合新型物化储能协同发展模式,推进绿色循环低碳能源体系稳定发展。应对清洁能源稳定供给与煤炭工业净零发展挑... 双碳战略目标下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充分释放废弃矿井负碳增能潜力,创新风、光、水、热等新能源开发利用耦合新型物化储能协同发展模式,推进绿色循环低碳能源体系稳定发展。应对清洁能源稳定供给与煤炭工业净零发展挑战,提出废弃矿井绿色低碳多能互补体系,集成全息地质结构重构、多种能源融合、物化联合储能、碳固结利用、多网智慧调控、智能应急救援的产-储-固智慧新型负碳绿色能源供储体系,以地表地下联合空间为载体,多源数据融合数字孪生技术为支撑,风险智能判识预警与灾害应急救援为保障,实现废弃矿区多维度分级分类分区域联动清洁能源生产、储备、供给与碳捕集、封存、利用。凝练了废弃矿井绿色低碳多能互补体系发展面临的数字工程地质、多场时空耦合演化、功能地层空间维稳、风险超前精准预警和智能应急抢修救援等5个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数字孪生工程原态场景、工程扰动多场耦合灾变演化、创新多能互补技术体系、CO_(2)工程封存与生态碳汇、分布式智能电网建设、数字风险预警系统和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等7个主要研究方向,将为实现清洁能源稳续供给、碳永久封存、能-碳平衡循环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清洁能源 物化储能 生态工程固碳 智能网络
下载PDF
γ-干扰素释放试验联合肿瘤标志物CA-125在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14
作者 孙宇峰 张明新 +6 位作者 隋文君 袁梁 仝晓敬 王胜来 王玫 黄艳飞 鲁辛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99-604,共6页
目的探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联合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在活动性肺结核(PTB)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入组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103例活动性PTB患者(包括48例确诊及55例临床诊断患... 目的探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联合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在活动性肺结核(PTB)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入组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103例活动性PTB患者(包括48例确诊及55例临床诊断患者)、646例非PTB肺部疾病患者及60名健康对照者,分别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及电化学发光法进行全血IGRA及血清CA-125检测。比较活动期PTB患者与各类非PTB肺部疾病患者、健康对照者CA-125水平差异,并通过活动性PTB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各60例计算CA-125单独诊断活动性PTB的最佳cut-off值。而后通过剩余43例活动性PTB及所有非PTB肺部疾病患者进行CA-125、IGRA单独诊断及二者联合(即均为阳性)诊断活动性PTB的方法学评价。结果活动性PTB确诊组与临床诊断组CA-125水平分别为55.00(25.35,156.90)、81.50(39.40,138.00)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 093.00,P>0.05);男性与女性活动性PTB患者CA-125水平分别为69.15(29.43,125.28)、77.60(35.50,185.70)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 124.00,P>0.05)。活动性PTB组与其他各非PTB组间CA-125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CA-125诊断活动性PTB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933,诊断活动性PTB的最佳cut-off值为22.00 U/ml。将其单独用于活动性PTB诊断,准确率为70.5%(486/689)、敏感度为86.0%(37/43)、特异度为69.5%(449/646)。IGRA单独用于活动性PTB诊断的准确率为73.3%(480/689)、敏感度为90.7%(39/43)、特异度为68.3%(441/64)。IGRA联合CA-125用于活动性PTB诊断的准确率达90.6%(624/689)、敏感度为76.7%(33/43)、特异度为91.5%(591/646)。其准确率及假阳性率(8.5%,55/646)均明显低于IGRA、CA-125的单独应用(χ2=94.461、88.261,均P<0.001),但假阴性率为23.3%(10/43)。结论对于活动性PTB,尤其是无法获得病原学证据时,IGRA与CA-125的联合应用具有一定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抗原 肿瘤相关 碳水化合物 诊断
原文传递
揿针耳穴疗法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7
15
作者 何颖华 智建文 +3 位作者 贾菲 袁亮 杨祎 王晓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80-1282,1308,共4页
目的:观察揿针耳穴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揿针耳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氨酚羟考酮片5 mg,比较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情... 目的:观察揿针耳穴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揿针耳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氨酚羟考酮片5 mg,比较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及生活质量指标。结果:观察组镇痛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排尿障碍积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主要不良反应为埋针处不适,发生率12.5%(5/40),对照组主要不良反应及发生率包括恶心呕吐15%(6/40)、头晕头痛7.5%(3/40)、过敏反应2.5%(1/40)。结论:揿针耳穴疗法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疗效确切,与口服镇痛药比较有起效快、持续时间长、改善术后排尿障碍、不良反应轻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针 穴位疗法 揿针 术后疼痛 混合痔
下载PDF
不同变质程度煤系石墨结构特征 被引量:33
16
作者 刘钦甫 袁亮 +2 位作者 李阔 崔先健 余力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63-1669,共7页
煤系石墨形成于煤层的接触变质带,通常被当作煤开采利用而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为了了解煤系石墨在成矿过程中分子结构的变化,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拉曼光谱(Raman)等技术,对我国陕西凤县、湖南新化和湖南郴州鲁塘... 煤系石墨形成于煤层的接触变质带,通常被当作煤开采利用而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为了了解煤系石墨在成矿过程中分子结构的变化,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拉曼光谱(Raman)等技术,对我国陕西凤县、湖南新化和湖南郴州鲁塘地区处于不同变质程度煤系石墨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凤县样品石墨化度最低,仍处于超无烟煤阶段;新化石墨处于半石墨阶段,鲁塘样品石墨化程度最高,其结构比较完美,接近于三维有序理想石墨结构,但仍存在少量的无序化畴.XRD分析显示随着样品石墨化程度的升高,堆砌层数与堆砌延展度均增大;拉曼光谱中D峰减弱,G峰逐渐增强并尖锐,D峰与G峰的强度比和面积比均减小,显示碳原子sp2平面域增大.透射电子显微镜晶格像显示,由无烟煤向石墨结构转变过程中,煤的芳香片层首先形成类石墨结构的微柱体,然后这些微柱体之间相互联结,最后形成横向无限延展的石墨晶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石墨 石墨化度 微观结构 结晶学 矿物学
原文传递
基于改进双层蚁群算法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 被引量:32
17
作者 张恒 何丽 +1 位作者 袁亮 冉腾 《控制与决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3-313,共11页
为提升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能力,提出一种改进双层蚁群算法,将蚁群划分为引导层蚁群和普通层蚁群.为提升算法的收敛速度和路径的平滑程度,在设计引导层蚁群启发函数时加大终点栅格的吸引力,设计普通层蚁群启发函数的同时考虑起点、终... 为提升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能力,提出一种改进双层蚁群算法,将蚁群划分为引导层蚁群和普通层蚁群.为提升算法的收敛速度和路径的平滑程度,在设计引导层蚁群启发函数时加大终点栅格的吸引力,设计普通层蚁群启发函数的同时考虑起点、终点和转折点的影响;针对复杂环境下蚁群算法死锁严重的问题,为引导层蚁群设计应对死锁问题的自由寻路-剪枝策略,当引导层蚁群发生死锁时可以迅速跳出并优化路径;为进一步提升算法的运行效率,每一次迭代后仅对长度较短的路径进行信息素更新,并在信息素更新公式中引入次优路径抑制因子,充分发挥不同层蚁群在搜索过程中的协作优势,避免在迭代过程中陷入局部最优.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所提出算法在大规模环境及复杂障碍环境下的可行性、高效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机器人 路径规划 改进双层蚁群算法 信息素更新
原文传递
吸收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8
作者 王语林 袁亮 +1 位作者 刘发强 杨岳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27,共7页
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吸收法作为一种重要的VOCs末端处理技术,具有工艺简单、适应性强、二次污染少、投资运行成本低等优势。吸收剂与吸收设备是制约吸收法处理VOCs效... 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吸收法作为一种重要的VOCs末端处理技术,具有工艺简单、适应性强、二次污染少、投资运行成本低等优势。吸收剂与吸收设备是制约吸收法处理VOCs效率的关键因素,在介绍VOCs的危害及常见治理技术的基础上,简述4类常用VOCs吸收剂(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及离子液体)与2种常用VOCs吸收设备(填料塔与超重力旋转填料床)的最新国内外研究成果,概述VOCs吸收剂再生与重复利用的方法。最后,针对吸收法处理VOCs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重点研发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吸收剂 填料塔 超重力旋转填料床 再生
原文传递
底板突水灾害大数据预测预警平台 被引量:31
19
作者 余国锋 袁亮 +8 位作者 任波 李连崇 程关文 韩云春 牟文强 王四戌 魏廷双 郑群 马济国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502-3514,共13页
针对淮河能源集团当前开采深部A组煤,受底板水害严重威胁而缺乏有效的智能化、全覆盖预警技术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基于水文、充水水源及底板破坏实时监测物联网的多源信息大数据智能预警云平台而指导矿区内突水灾害事故预防的技术思路。... 针对淮河能源集团当前开采深部A组煤,受底板水害严重威胁而缺乏有效的智能化、全覆盖预警技术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基于水文、充水水源及底板破坏实时监测物联网的多源信息大数据智能预警云平台而指导矿区内突水灾害事故预防的技术思路。以张集煤矿回采A组煤的1612A工作面为工程背景,构建了观测水源、水位、水压、水质、水温等参数变化的水文监测物联网数据传输系统,实时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分析处理。而针对底板破坏深度则构建了微震实时监测物联网,传感器拾取底板破裂信号通过井上、井下的光纤环网传输到地面数据信号处理终端,实时监测反演底板破坏、导水裂隙通道分布。将回采、地质和监测数据各类因素考虑在内,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的预警模型,确定了煤矿安全评价的主控指标以及评判指标,搜集全国大量矿井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机器学习训练。集成数据采集、管理配置、设备监测、中控大屏、多维分析和故障预警5个模块,由网络集成技术和数据整合技术实现无缝连接,建立了煤矿底板突水灾害大数据预警云平台系统。将学习后的预警模型嵌入系统,基于整合的多源数据进行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估与预警,与微震数据互馈分析实时发布决策信息。最后,选定淮南等矿区内的5组矿井数据进行了评估验证,并对1612A工作面回采进行了预警分析。结果表明,选定的矿井计算预测结果合理;张集矿工作面发生突水灾害的概率较小,监测期内未发生预警信息;证实了大数据云平台在煤矿底板水害防治应用的可行性,为淮河能源集团开采A组煤预防底板水害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板水害 水文监测 微震监测 大数据 预测预警平台
下载PDF
复合氨基酸肥料增效剂对新疆棉花生长、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9
20
作者 许猛 袁亮 +3 位作者 李伟 李燕婷 赵秉强 赵来明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7-92,共6页
在新疆盐碱土条件下,以棉花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复合氨基酸肥料增效剂对棉花生长、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水溶肥料处理相比,配施复合氨基酸肥料增效剂能够促进棉花植株生长,增加叶面积和叶片SPAD值;促进地上部干物... 在新疆盐碱土条件下,以棉花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复合氨基酸肥料增效剂对棉花生长、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水溶肥料处理相比,配施复合氨基酸肥料增效剂能够促进棉花植株生长,增加叶面积和叶片SPAD值;促进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从而提高产量,实现籽棉增产32.19%,皮棉增产41.49%;促进棉花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肥料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效率分别提高54.22%、32.48%,差异显著,从而大幅度减少了化肥养分的损失。总之,复合氨基酸肥料增效剂在盐碱土棉花上具有良好的肥料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氨基酸肥料增效剂 味精尾液 棉花 盐碱土 水溶肥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