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LC的云平台污水处理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12
1
作者 孙洁 许清河 +2 位作者 于凤臣 朱杰 张瑞新 《电气传动》 2021年第16期51-56,共6页
针对污水处理行业日趋智能化、复杂化导致生产过程中所出现数据传输不稳定、信息更新不及时、远程监控困难等问题,利用物联网技术、智能网关实现下位机不同数据协议融合,利用遥信消息队列传输(MQTT)技术和云平台服务器搭建基于可编程逻... 针对污水处理行业日趋智能化、复杂化导致生产过程中所出现数据传输不稳定、信息更新不及时、远程监控困难等问题,利用物联网技术、智能网关实现下位机不同数据协议融合,利用遥信消息队列传输(MQTT)技术和云平台服务器搭建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云平台污水处理控制系统。详细介绍了污水处理功能组成结构、数据采集和传输原理、实现远程监控,并通过数据传输性能实验,证明了云平台服务器在数据传输能力、稳定性、实时性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物联网 遥信消息队列传输(MQTT)技术 云平台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下载PDF
中亚萨吾尔山冰川反照率变化及物质平衡估算
2
作者 余凤臣 王璞玉 +2 位作者 刘琳 李宏亮 张正勇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2期489-501,共13页
冰川反照率影响着冰川表面能量收支状况,其强烈的反馈机制是驱动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MOD10A1和MYD10A1反照率产品、萨吾尔山冰川物质平衡大地测量法结果、木斯岛冰川实测反照率及物质平衡,开展了2000—2022年萨吾尔山... 冰川反照率影响着冰川表面能量收支状况,其强烈的反馈机制是驱动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MOD10A1和MYD10A1反照率产品、萨吾尔山冰川物质平衡大地测量法结果、木斯岛冰川实测反照率及物质平衡,开展了2000—2022年萨吾尔山冰川反照率变化及物质平衡估算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2年,消融期内萨吾尔山冰川平均反照率下降了约0.035,变化速率约为0.0015 a^(-1)。最小反照率最早出现时间为6月16日,最晚出现时间为9月8日,平均以10 d·(10a)^(-1)的速率提前。在95%的置信水平下,木斯岛冰川反照率-物质平衡模型(A-Ms模型,即单条冰川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84。基于冰川编目及现场环境考察,将萨吾尔山冰川划分为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和悬冰川,对应类型的A-Mr模型(区域冰川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1、0.74和0.72。2000—2020年,A-Ms模型重建萨吾尔山冰川物质平衡值为-1.24 m w.e.·a^(-1),A-Mr模型相应的重建值为-0.90 m w.e.·a^(-1),A-Mr模型模拟结果更能反映萨吾尔山冰川的物质损失状况。与亚洲高山区各山地冰川相比,萨吾尔山冰川物质损失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反照率 冰川物质平衡 萨吾尔山 木斯岛冰川 MODIS
下载PDF
托木尔峰青冰滩72号冰川表碛区夏季消融模拟研究
3
作者 何捷 王璞玉 +5 位作者 李宏亮 李忠勤 周平 牟建新 余凤臣 戴玉萍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95-1607,共13页
表碛覆盖型冰川在我国西部分布广泛,由于该类型冰川消融区域不同程度的被岩石碎屑所覆盖,消融状况与非表碛覆盖型冰川有较大差异,因此,开展表碛覆盖型冰川的消融模拟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以冰面气象数据为驱动,使用表碛覆盖型冰川能量平... 表碛覆盖型冰川在我国西部分布广泛,由于该类型冰川消融区域不同程度的被岩石碎屑所覆盖,消融状况与非表碛覆盖型冰川有较大差异,因此,开展表碛覆盖型冰川的消融模拟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以冰面气象数据为驱动,使用表碛覆盖型冰川能量平衡模型对天山托木尔峰青冰滩72号冰川表碛区进行能量和消融模拟。基于热传导过程和能量平衡方程,模型计算了表碛表面温度以及表碛层内部温度,并通过表碛内部温度估算下覆冰的消融量。结果表明:2008年夏季期间模型模拟的消融量为0.39 m w.e.,与消融花杆数据进行验证取得了较高的模拟精度(R2=0.92,RMSE=±0.03 m w.e.),表碛表面温度和内部10 cm深处温度的模拟值也与实测数据拟合较好(R2分别为0.91和0.60)。在表碛区的能量交换过程中,净短波辐射是唯一的能量收入项,感热通量是最大的能量支出项(49.7%),其次分别为传导热通量(消融耗热)(25.8%),净长波辐射(19.8%)和潜热通量(4.6%),降水热量不足1%。云量对表碛区的气象和能量特征有着显著的影响,阴天条件下表碛区的入射短波辐射峰值从晴天的854 W·m^(-2)降至587 W·m^(-2),下行长波辐射和相对湿度增加,平均消融量比晴天减少了12%。此外,对表碛关键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模拟的消融量对导热系数的变化最为敏感,反照率和表面粗糙度的变化量同样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冰滩72号冰川 天山托木尔峰 表碛 能量平衡 消融模拟
下载PDF
萨吾尔山木斯岛冰川反照率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余凤臣 王璞玉 +6 位作者 刘琳 李宏亮 张正勇 王统霞 何捷 高煜 张明羽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17-1729,共13页
冰川反照率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对于评估冰川能量物质平衡及认识冰川消融过程至关重要。本文基于高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 OLI影像和高时间分辨率的MOD10A1产品,并结合冰面反照率实测数据,开展了2011—2021年北疆萨吾尔山木斯岛冰川表面反照... 冰川反照率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对于评估冰川能量物质平衡及认识冰川消融过程至关重要。本文基于高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 OLI影像和高时间分辨率的MOD10A1产品,并结合冰面反照率实测数据,开展了2011—2021年北疆萨吾尔山木斯岛冰川表面反照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冰川物质平衡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Landsat反演反照率和MOD10A1反照率与同期内冰面实测反照率的相关性分别为0.95和0.62,均显示木斯岛冰川表面反照率存在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在空间尺度上,冰面反照率沿主流线整体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但由于局部地形差异,反照率在海拔3 600 m以下区域随海拔升高出现下降趋势;在同一海拔处,反照率沿冰川两侧边缘向中部递增。2011—2021年,冰川年均反照率微弱增加,消融期内(5—8月)平均反照率与全年平均反照率的变化速率分别为0.0024 a-1和0.0017 a-1;逐月反照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6—8月冰面反照率较低(0.330),12月—次年2月冰面反照率较高(0.586);消融期内冰川消融区反照率下降幅度大于积累区。研究进一步表明,夏季(6—8月)平均反照率与冰川物质平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84,P<0.01),气温、固态降水、云量、太阳入射角、吸光性杂质等是影响冰川反照率变化的重要因素。该研究将对冰川消融过程和机理、能量物质平衡模拟等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斯岛冰川 冰川反照率 时空变化 MOD10A1 Landsat OLI
下载PDF
中国天山山体效应评估及空间分异归因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明羽 张正勇 +6 位作者 刘琳 张雪莹 康紫薇 陈泓瑾 高煜 王统霞 余凤臣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54-1270,共17页
山体效应是隆起山地产生的热力效应,其对山区水热条件格局和生态地理过程有着普遍且深远的影响,也是山地科学相关研究的突破口之一。本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进行中国天山气温空间降尺度反演,开展研究区山体效应估算和时空... 山体效应是隆起山地产生的热力效应,其对山区水热条件格局和生态地理过程有着普遍且深远的影响,也是山地科学相关研究的突破口之一。本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进行中国天山气温空间降尺度反演,开展研究区山体效应估算和时空格局分析,借助地理探测器及GWR模型探析中国天山山体效应时空异质性成因规律。结果表明:①中国天山气温格局复杂多样,整体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气温的地带性特征明显,且与海拔、内外程度均呈负相关。②研究区山体增温效应普遍且突出,同海拔气温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均呈阶梯式递增;大型沟谷和山间盆地等地貌单元削弱了同海拔气温的纬度地带性和海拔依赖性特征,其中天山南脉、额尔宾及巴里坤等隆起区山体增温效应尤其明显。③影响中国天山山体效应整体格局的主导因子为地形及区位,其中内外程度与高程的贡献突出;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山体效应空间分异的影响大于单一因子,地形与气候、降水、NDVI等因子的交互作用强烈。④主要驱动因子对研究区山体效应空间变化的作用方向及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绝对高程与山体效应强度呈显著正相关,降水和NDVI则以负反馈作用为主。总体而言,地形与降水、下垫面等因子耦合形成独特的山地环流系统和气候特征,进而增强天山山体效应的时空异质性。本文研究结果是对山体效应成因分析及其生态效应研究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体效应 空间降尺度 地理探测器 地理加权回归 中国天山
原文传递
2000—2019年青藏高原山体效应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6
作者 高煜 刘琳 +7 位作者 张正勇 田浩 陈泓瑾 张雪莹 张明羽 王统霞 康紫薇 余凤臣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42-1861,共20页
山体效应(MEE)是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应,其引起的水热组合空间分异深刻影响了山地及内部分区的地理生态格局与环境演变。本文基于MOD11C3和气象观测数据构建地—气温回归模型模拟青藏高原气温分布,估算并分析了2000—2019年高原全域及各地... 山体效应(MEE)是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应,其引起的水热组合空间分异深刻影响了山地及内部分区的地理生态格局与环境演变。本文基于MOD11C3和气象观测数据构建地—气温回归模型模拟青藏高原气温分布,估算并分析了2000—2019年高原全域及各地貌分区山体效应时空分异特征及动态演变格局,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揭示不同时空尺度下研究区山体效应的成因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19年高原全域山体效应均值为4.13℃,整体呈现由东北向西南向心圈层增强的空间格局和海拔垂向递减特征,与经、纬度均呈显著负相关;高原地貌分区山体效应多年均值为5.06℃,且各地貌分区内部空间分异更加明显和复杂,山体效应得以更精细和规律地刻画。(2)高原山体效应季节性差异显著,干季山体效应略强于湿季;干季山体效应呈西北弱、东南强的分异格局,而湿季则呈西强东弱特征。(3)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区山体效应呈现不对称线性增强规律,其年际倾向率为0.26℃/10a,表现出东强西弱、以腹地为核心向边缘递减的“环状”特征,山体效应弱区显著增强,强区变幅较小。干季山体效应波动幅度及变化速率均大于湿季,干季是山体效应变化的主要贡献季节。(4)高原山体效应时空格局的驱动过程存在一定尺度效应。宏观尺度下山体效应受三维地带性因素主控,其中纬度地带性贡献度达36.37%,奠定了高原山体效应分布的整体基调,而微地形因素及下垫面、气候等差异对山体效应有区域性影响;地貌分区尺度下高原山体效应空间分异仍受纬度控制,但海拔对其贡献更为突出,进而可划为6个地形主导型和3个位置主导型分区;同时NDVI和气压等因子又增强了研究区山体效应的季节尺度空间差异。文本可为深化山地科学规律认知、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体效应 时空分异 地貌分区 地理探测器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中国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及适应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戴玉萍 王璞玉 +3 位作者 张正勇 刘琳 李宏亮 余凤臣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2期525-538,共14页
冰川是冰冻圈重要的组成要素,作为我国西部干旱区重要的淡水资源,冰川变化的脆弱性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中国阿尔泰山为例,基于遥感影像分析了1990—2020年间阿尔泰山冰川变化的特征,构建了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的评估... 冰川是冰冻圈重要的组成要素,作为我国西部干旱区重要的淡水资源,冰川变化的脆弱性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中国阿尔泰山为例,基于遥感影像分析了1990—2020年间阿尔泰山冰川变化的特征,构建了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的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分析得到2000—2020年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的时空演变格局,并利用障碍度模型深入探析了冰川变化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1990—2020年的近30年间,我国阿尔泰山冰川的面积和储量均减小了约20%,且不同县市冰川面积变化率存在较大的差异,青河县冰川面积缩小率最大,达到73%,布尔津县的冰川面积缩小率最小,仅为18%。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随时间呈先缓慢下降、后加速上升的趋势,区域差异在不断下降。在空间分布上阿尔泰山西北部和东部地区冰川变化脆弱性中等偏高;西南部地区冰川变化脆弱性偏低;中部地区冰川变化脆弱性在全局范围内最低。适应能力的提升能有效降低阿尔泰山地区冰川变化的脆弱性,以2010年为分界点,阿尔泰山冰川变化适应能力在前期依赖于区域经济和水资源状况的提升和改善,在后期适应能力的提升向社会公共收入与投资以及公共服务质量倾斜明显,各县市适应能力提升途径更加多元且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脆弱性 适应能力 中国阿尔泰山 障碍度模型
下载PDF
中国天山山体效应评估及空间分异归因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明羽 张正勇 +6 位作者 刘琳 张雪莹 康紫薇 陈泓瑾 高煜 王统霞 余凤臣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3年第10期2031-2051,共21页
The mass elevation effect(MEE)is a thermal effect,in which heating produced by long wave radiation on a mountain surface generates atmospheric uplift,which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and natu... The mass elevation effect(MEE)is a thermal effect,in which heating produced by long wave radiation on a mountain surface generates atmospheric uplift,which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and natural geographical processes in mountainous areas.Based on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field observations,a spatial downscaling inversion of temperature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n China was conducted,and the MEE was estimated and a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The Geo Detector model(GDM)and a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model were applied to explor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heterogeneity of the study area.Four key results can be obtained.(1)The temperature pattern is complex and diverse,and the overall temperature presented a pattern of high in the south and east,but low in the north and west.There were clear zonal features of temperature that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ltitude,and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areas of the mountains.(2)The warming effect of mountains was prominent,and the temperature at the same altitude increased in steps from west to east and north to south.Geomorphological units,such as large valleys and intermontane basins,weakened the latitudinal zonality and altitudinal dependence of temperature at the same altitude,with the warming effect of mountains in the southern Tianshan Mountains.(3)The domin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overall pattern of the MEE were topography and location,among whic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areas of the mountains,and the absolute elevation played a prominent role.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actors had a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mountain effects than single factors,and there was a strong interaction between terrain and climate,precipitation,n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and other factors.(4)There was a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 direction and intensity of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MEE.Absolute elevation was signif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s elevation effect spatial downscaling GeoDetector GWR Tianshan Mountains
原文传递
MIAEKF算法对锂电池荷电状态估算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孙洁 刘梦 +2 位作者 刘晓悦 孙晔 于凤臣 《现代电子技术》 2022年第16期115-120,共6页
为弥补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估算锂离子动力电池的荷电状态(SOC)时误差大的缺点,从而更加有效地监测电池的状态,文中以二阶RC等效电路模型为基础,建立数学关系简单、易于工程实现的状态空间模型。在递推最小二乘法的基础上加入自适应因子... 为弥补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估算锂离子动力电池的荷电状态(SOC)时误差大的缺点,从而更加有效地监测电池的状态,文中以二阶RC等效电路模型为基础,建立数学关系简单、易于工程实现的状态空间模型。在递推最小二乘法的基础上加入自适应因子来辨识二阶电路模型中相应的参数,并进行电路模型精确度验证;然后,结合多创新的自适应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MIAEKF)对电池荷电状态(SOC)进行精准估算;最后,利用Matlab数值软件编程该算法并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多创新的自适应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估算电池SOC的平均误差最小为1.12%,估算的最大误差为2.69%,说明基于多创新的自适应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在估算过程中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快的收敛速度,对锂离子电池荷电状态的精度有较精准的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电状态 MIAEKF算法 电池模型 参数辨识 锂离子电池 荷电状态估算 仿真验证
下载PDF
烟色离褶伞工厂化栽培菌株的初步筛选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莹 刘娜 +3 位作者 张士义 张敏 冯虎 于凤臣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5-129,共5页
以10株烟色离褶伞菌株为试材,按照拮抗、固体和液体菌落生长、农艺性状栽培试验的方法,进行不同烟色离褶伞菌株亲缘关系和菌株生长特性研究,以期为烟色离褶伞工厂化栽培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通过拮抗试验初步判定出A、B、E、F、I菌... 以10株烟色离褶伞菌株为试材,按照拮抗、固体和液体菌落生长、农艺性状栽培试验的方法,进行不同烟色离褶伞菌株亲缘关系和菌株生长特性研究,以期为烟色离褶伞工厂化栽培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通过拮抗试验初步判定出A、B、E、F、I菌株是各自独立菌株,C、D、J、G、H菌株为同一菌株。F菌株综合性状最佳,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时,菌丝生长均匀,且生长速度最快,达到(4.45±0.01)mm·d^(-1);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时,菌球密度最大,为188个·mL^(-1)。菌球直径最小,单个菌球直径为1.23 mm,生物量为253 mg·(10mL)^(-1)。在出菇栽培试验中,F菌株的污染率最低,出菇整齐,生物学效率显著高于其它菌株,达到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色离褶伞 拮抗 菌丝生长 栽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