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汉中洋县金水河口旧石器遗址出土石制品研究(英文) 被引量:5
1
作者 别婧婧 王社江 +9 位作者 夏楠 鹿化煜 王先彦 弋双文 夏文婷 张改课 Mathew L.FOX 张红艳 卓海昕 张文超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4-361,共18页
位于汉水左岸一级支流金水河第四级阶地的金水河口遗址是汉水流域发现较早的一处旧石器遗址。2014年6月~2015年2月,为了配合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引汉济渭”项目的实施,我们对金水流域金水镇附近的3个旧石器遗址进行了正... 位于汉水左岸一级支流金水河第四级阶地的金水河口遗址是汉水流域发现较早的一处旧石器遗址。2014年6月~2015年2月,为了配合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引汉济渭”项目的实施,我们对金水流域金水镇附近的3个旧石器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金水河口遗址即为其中之一。该遗址发掘面积370m^2,出土不同类型石制品1210件。研究显示在金水河口遗址生活的古人类主要选取附近河滩砾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及工具加工。石制品的岩性以石英和石英岩为主,硅质灰岩次之,并少量使用了石英砂岩和花岗岩原料。古人类主要使用锤击法剥片。遗址中石核的利用效率较低,近半数石片有直接使用的痕迹。加工工具的毛坯以石片为主。工具类型除了刮削器、凹缺器、石锥等小型工具之外,还有砍砸器、手镐、重型刮削器等重型工具。遗址中碎屑数量很少。石制品组合以刮削器等小型工具为主,也包含少量重型工具。相较于汉中盆地已发现的遗址,金水河口遗址的文化面貌与洛南盆地中更新世的龙牙洞遗址更相似,但是重型工具的比例更高。由于遗址堆积物已超出了钾长石红外后释光测年法(post-IRIRSL)的测年范畴,目前只能给出遗址的埋藏时间下限,即埋藏石制品地层的年代不晚于150ka。作为汉中盆地有明确测年的中更新世晚期遗址,金水河口遗址为我们系统了解汉江支流金水河流域和秦岭地区的石器工业特点、遗址地层堆积及年代等提供了新的、丰富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中盆地 金水河 金水河口遗址 石制品 第四级阶地 中更新世晚期
下载PDF
晋陕峡谷苏家岭和清水川口旧石器地点黄土地层释光年代与古环境 被引量:1
2
作者 文再忠 鹿化煜 +4 位作者 王社江 弋双文 张改课 石道明 张红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3-465,共13页
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地区发现了多处旧石器遗存,但是,这些重要的遗址点大多缺乏年代约束。新发现的苏家岭和清水川口旧石器地点位于陕西一侧黄河二、三级阶地上,黄土堆积中出土的石器类型以“石核-石片技术”组合为主要特征。本研究采集... 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地区发现了多处旧石器遗存,但是,这些重要的遗址点大多缺乏年代约束。新发现的苏家岭和清水川口旧石器地点位于陕西一侧黄河二、三级阶地上,黄土堆积中出土的石器类型以“石核-石片技术”组合为主要特征。本研究采集了苏家岭(黄土堆积厚度17.1 m)和清水川口(黄土堆积厚度4.7 m)共14个光释光样品,采用石英单片再生剂量法(SAR-OSL)和钾长石红外后释光法(pIR200IR290)测定了两个遗址点黄土序列的年代,同时测试了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和磁化率。结果表明,两处沉积物主体均为典型的风成黄土。石英SAR-OSL年龄与钾长石pIR200IR290年龄在25~50 ka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钾长石年龄与S1古土壤的预期年龄(MIS 5)相一致。苏家岭出土的石器所在地层年代范围为25~76 ka,洪积层的石核年代在76~95 ka间;清水川口出土的石器年代范围为31~42 ka。地层特征、磁化率和粒度证据表明,在晚更新世间冰阶和末次间冰期末期,晋陕峡谷地区相对暖湿的气候条件利于远古人类生存;同时,黄土高原南部苏家岭与北部清水川口的古环境存在区域的差异。苏家岭和清水川口地点出土的“石核-石片技术”组合表明,晚更新世古人类在中国北方广阔的区域活动,中国中部是晚更新世人类栖居的良好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地点 光释光测年 黄土地层 晚更新世古人类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泥河湾盆地油房遗址MIS 5阶段人类活动与气候、植被的关系
3
作者 李冰 杜天愉 +5 位作者 梅惠杰 吴玥洁 马卿皓 郭玉杰 弋双文 李月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2-1337,共16页
新的研究表明,油房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是一处既包含华北传统石片石器工业,又富含细石叶和细石核的文化遗址,为研究华北传统石片石器文化向细石器传统文化转变提供了新线索。油房遗址探沟2剖面(YFTG2)(0~53... 新的研究表明,油房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是一处既包含华北传统石片石器工业,又富含细石叶和细石核的文化遗址,为研究华北传统石片石器文化向细石器传统文化转变提供了新线索。油房遗址探沟2剖面(YFTG2)(0~535 cm)是泥河湾盆地旧石器中期的典型地层,年代大致为100.6±5.7~52.3±2.5 ka,主要包括MIS 5增温期和MIS 3初期温暖期,MIS 4沉积缺失。本研究基于孢粉和粒度等指标探讨了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活动的气候环境背景,结果表明:1)该遗址MIS 5阶段包括MIS 5d、MIS 5c和MIS 5b;其中MIS 5d(535~255 cm,100.6±5.7~92.1±2.9 ka),花粉组合以藜科(37.1%)和蒿属(23.2%)等草本为主,中值粒径偏粗(10.2~93.4μm),有机质含量为2.2%~4.4%,碳酸钙含量为1.7%~5.0%,指示在MIS 5d时期泥河湾盆地气候较为寒冷干燥;MIS 5c(255~180 cm,92.1±2.9~89.8±3.5 ka),松属(47.5%)和桦木属(15.8%)等乔灌木花粉显著增加,粒度中值粒径为19.4μm,碳酸钙含量降低(1.9%),指示MIS 5c阶段气候十分温暖湿润;MIS 5b(180~130 cm,89.8±3.5~87.7±4.4 ka),花粉组合仍以乔灌木为主(75.8%),桦木属(21.4%)含量达到最大值,蒿属增加(13.6%),有机质含量(5.0%)显著升高,碳酸钙含量(0.2%)显著降低,指示MIS 5b阶段泥河湾盆地气候相对凉湿;在MIS 3初期(130~0 cm,55.7±3.5~52.3±2.5 ka),乔灌木花粉含量下降(68.2%),桦木属(10.8%)含量减少,蒿属(15.6%)和藜科(5.3%)增加,中值粒径显著增大,为39.0μm,有机质含量略有下降(4.5%),碳酸钙含量上升至1.0%,指示气候较为温暖湿润。2)植被定量重建结果显示,在MIS 5d阶段,研究区草本植物盖度达78.1%,形成以禾本科(37.8%)、藜科(16.2%)和栎属(6.1%)为主的疏林草地景观;MIS 5c阶段乔灌木植被盖度达88.4%,形成以松属(46.2%)、鹅耳枥属(21.6%)和禾本科(4.7%)等为主的针阔混交林;MIS 5b阶段依然是以松属(42.8%)、桦木属(12.8%)、栎属(8.1%)、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5阶段 MIS 3初期 花粉 气候与植被 泥河湾盆地油房遗址
原文传递
黄河中游晋陕峡谷陕西侧龙门至壶口段新发现的石制品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改课 郭小宁 +3 位作者 弋双文 张红艳 赵汗青 王社江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0-480,共11页
2019-2020年,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陕西一侧龙门至壶口段新发现9处旷野旧石器地点,采集石制品136件,部分石制品直接采自地层剖面上。康家岭地点石制品的埋藏地层为马兰黄土底部的洪积碎屑层,时代可能为晚更新世早期。苏家岭地点有1件石制... 2019-2020年,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陕西一侧龙门至壶口段新发现9处旷野旧石器地点,采集石制品136件,部分石制品直接采自地层剖面上。康家岭地点石制品的埋藏地层为马兰黄土底部的洪积碎屑层,时代可能为晚更新世早期。苏家岭地点有1件石制品出自MIS3阶段弱古土壤层之下的洪积碎屑层,光释光年龄为距今7.2±0.7万年。其余大部分石制品的埋藏地层为马兰黄土层,时代为晚更新世中、晚期,其中凉泉沟地点埋藏石制品的黄土地层光释光年龄大于距今5万年。古人类加工石制品的原料主要为砾石,岩性以石英岩为主,其次为石英,此外还有少量燧石、细砂岩和硅质岩。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个体大小以中小型为主。石核和石片以自然台面者为主,剥片主要采用硬锤锤击法直接剥片,少量应用砸击法。石器有中小型的刮削器、凹缺器和大型的砍砸器,均属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产品。本次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进一步扩大了晋陕峡谷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时空分布范围,有助于后续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黄土 石制品 晚更新世 石器技术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两万年以来典型沉积物钾长石和石英光释光测年对比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颖 弋双文 +2 位作者 徐志伟 张昊辰 李徐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85,共17页
沙漠内部保存的晚第四纪沉积序列,是重建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材料。近年来,不同测年方法被用于测定风成、湖相等各类沉积物的年龄,特别是光释光测年技术在沙漠地区的应用越来越多。然而,对不同光释光测年技术能否获得相对年轻样品的... 沙漠内部保存的晚第四纪沉积序列,是重建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材料。近年来,不同测年方法被用于测定风成、湖相等各类沉积物的年龄,特别是光释光测年技术在沙漠地区的应用越来越多。然而,对不同光释光测年技术能否获得相对年轻样品的可靠年龄等问题,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本研究在腾格里沙漠不同点位采集了沉积物样品,开展了石英单片再生剂量法(SAR-OSL)和钾长石红外后释光法(pIRIR150)对比测试,尤其是针对钾长石pIRIR150进行了剂量恢复实验、衰退系数(g-值)以及残余剂量测定,进而探究钾长石pIRIR150技术在该地区沉积物测年中的适用性与可靠性。结果表明:钾长石pIRIR150释光信号总体晒退良好,30 h晒退后的残余剂量仅为0.07~0.27 Gy,并且在60 Gy的剂量范围内(对应研究区约两万年以内的样品),剂量恢复比率基本为1。经g-值校正后的钾长石pIRIR150年代结果总体上出现高估,而未校正的年代则与石英SAR-OSL年代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研究区沉积物样品的g-值校正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建立年代控制的基础上,本文发现不同点位重建的局地地貌格局变化具有强烈的异质性,但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与大范围的气候环境格局变化基本一致。在末次盛冰期及冰消期,沙丘活跃,植被退化,湖泊和绿洲面积相对缩小;而在早中全新世,沙丘流动性减弱,植被增多,湖泊和绿洲面积相对扩大。过去几百年以来,不同点位的沙丘也经历了多次活化与固定的转换,这与局地的环境变化和其他扰动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释光测年 pIRIR150 地貌格局重建 风沙环境变化 腾格里沙漠
原文传递
安徽巢湖地区2019年旧石器考古调查的新发现 被引量:2
6
作者 战世佳 董哲 +3 位作者 弋双文 张红艳 李浩 裴树文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27-935,共9页
2019年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巢湖地区开展旧石器考古野外调查,新发现16处旧石器地点、1处动物化石地点,并对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望城岗地点群进行复查,共获得石制品939件,动物化石4件。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砾石为主,类型可划分为... 2019年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巢湖地区开展旧石器考古野外调查,新发现16处旧石器地点、1处动物化石地点,并对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望城岗地点群进行复查,共获得石制品939件,动物化石4件。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砾石为主,类型可划分为剥片类、废片类、修理类和砸击品。石核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周身自然砾石面占比较低;废片类包括石片、断块和碎片,石片以V型和Ⅱ型为主,存在一定数量长度大于10 cm的大石片,部分石片保留直接使用痕迹;修理类多为以石片为毛坯,类型以刮削器为主,同时存在少量大型切割工具。根据对张家湾地点OSL年代学测试结果推测,巢湖地区发现旧石器地点的绝对年代不晚于距今12.5万年。这些地点的石器技术的典型特点是早期人类从大型石核上剥取大石片,并以之为毛坯加工重型工具。本次发现对进一步讨论中更新世人类在长江下游地区的石器技术多样性及该地区阿舍利技术大石片存在状况等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调查 巢湖地区 大石片生产 优质原料 中更新世
下载PDF
赣中玉华山泥炭地沉积来源的粒度端元法分析与2000 aBP以来气候环境重建 被引量:2
7
作者 尚广春 李亮 +3 位作者 马春梅 弋双文 赵琳 崔安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5-173,共9页
利用江西玉华山沼泽泥炭地YSH-2钻孔的沉积物进行AMS14C测年,建立年代框架,结合该孔粒度参数、粒级组分、粒级-标准偏差、端元分析法分析,探寻响应气候变化的粒级组分,重建2000 aBP以来气候环境。结果表明,玉华山泥炭地沉积物粒度组成... 利用江西玉华山沼泽泥炭地YSH-2钻孔的沉积物进行AMS14C测年,建立年代框架,结合该孔粒度参数、粒级组分、粒级-标准偏差、端元分析法分析,探寻响应气候变化的粒级组分,重建2000 aBP以来气候环境。结果表明,玉华山泥炭地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细粉砂(4~16μm)为主,中粗粉砂(16~64μm)次之;运用端元分析法得出3个端元,其中端元组分EM1代表水动力搬运来的较细组分,指示气候的干湿状况,EM2是反映土壤的成壤改造作用的组分,EM3是突发性的气候变化带来的组分。通过偏差法得出的敏感组分10.473~16.535μm,结合上述3个端元的变化规律,得出近2000 a的干湿变化:(1)0—300 AD阶段,降水逐渐增多,气候由干转湿;(2)300—500 AD气候由湿润转入干旱,但整体较干;(3)500—650 AD气候波动与突发性洪涝灾害都较少,是稳定且持续的湿润期;(4)650—900 AD,气候波动较大,变化频繁,总体偏干;(5)900—1400 AD是较为湿润的时期,其中有100年的频繁波动期;(6)1400—1800 AD为小冰期,此区域的气候变化分为湿-干-湿的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 粒度 标准-粒级偏差 端元分析法 干湿变化
下载PDF
陕西洋县绿豆梁旧石器遗址出土的石制品 被引量:1
8
作者 别婧婧 夏楠 +5 位作者 王社江 弋双文 鹿化煜 夏文婷 张改课 李葭萌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4,共10页
洋县绿豆梁遗址位于汉水北部一级支流金水河左岸的第四级阶地上。为了配合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南水北调西线“引汉济渭”工程的建设,2014~2015年对该地点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126 m^(2),出土和采集不同类型的石制品656件。研究显示,早... 洋县绿豆梁遗址位于汉水北部一级支流金水河左岸的第四级阶地上。为了配合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南水北调西线“引汉济渭”工程的建设,2014~2015年对该地点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126 m^(2),出土和采集不同类型的石制品656件。研究显示,早期人类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于河漫滩或阶地古老砾石层中的砾石,岩性包括石英、石英岩、硅质灰岩、石英砂岩、花岗岩等。硬锤打击法是最主要的剥片方式。石制品包含石锤、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碎屑等类型。遗址石器组合中既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钻等尺寸较小的轻型石器,也包含重型刮削器、砍砸器等重型石器。通过与位于相同阶地部位、相距2 km的金水河口遗址的测年数据和地层堆积序列对比,绿豆梁遗址的年代属于中更新世时期或更早的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梁遗址 中更新世 金水河 洋县 秦岭地区
下载PDF
河南渑池仰韶人遗址区黄土冲沟阶地的释光测年研究
9
作者 曾琼萱 孙雪峰 +1 位作者 弋双文 贾鑫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1-800,共10页
地貌变迁与古人类活动的关系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最为重要的新石器人类文明之一,文章以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区内西沟冲沟为研究对象,尝试建立仰韶人类活动与遗址区内冲沟地貌形成的先后关系。渑池仰韶... 地貌变迁与古人类活动的关系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最为重要的新石器人类文明之一,文章以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区内西沟冲沟为研究对象,尝试建立仰韶人类活动与遗址区内冲沟地貌形成的先后关系。渑池仰韶遗址区地处黄土高原东南缘黄土堆积区,文章利用释光测年方法测定了西沟冲沟阶地上覆堆积黄土的年代,粗略重建了阶地形成的时间为大约距今3万年和12万年前,分别对应深海氧同位素(MIS)3阶段和5阶段。而该时期渑池仰韶区域尚无古人类活动记录,所以释光测年结果证明仰韶遗址区内的冲沟完全是自然成因的,与遗址区仰韶人的地表活动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遗址 黄土侵蚀 石英光释光测年 富钾长石红外后红外释光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构建一流科研平台 建设一流实验技术队伍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弋双文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43-247,共5页
针对我国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近20年来实验技术人员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情况和放射性测试领域内国际一流科研团队的人员构成。提出只有从根本上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充分... 针对我国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近20年来实验技术人员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情况和放射性测试领域内国际一流科研团队的人员构成。提出只有从根本上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凝聚和重塑实验技术人员的创新力与核心竞争力,构建一支技术素养高、层次配置合理、人员数量稳定的创新型实验技术队伍,才能建设一流的实验平台,进而促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技术队伍 双一流 创新力
下载PDF
郑州邙山黄土碳酸盐和白云石含量记录的80 ka以来季风降水变化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邵可涵 鹿化煜 +4 位作者 陈久毅 顾心婕 褚博文 伍江 弋双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22-1630,共9页
揭示东亚季风气候精细变化过程和区域差异,是第四纪古气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季风影响显著的中原郑州黄土堆积上部31 m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密度光释光独立定年和619份样品的碳酸盐、白云石含量、磁化率测试,重建了约80 ka以来东亚... 揭示东亚季风气候精细变化过程和区域差异,是第四纪古气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季风影响显著的中原郑州黄土堆积上部31 m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密度光释光独立定年和619份样品的碳酸盐、白云石含量、磁化率测试,重建了约80 ka以来东亚季风降水/季风强度变化过程。黄土碳酸盐、白云石含量时间序列显示,末次间冰期末期以来,中原地区发生过数次季风降水增强事件,每次降水增强期持续时间短于岁差、偏心率等轨道周期,表明存在亚轨道时间尺度季风快速变化现象。中原黄土碳酸盐/白云石含量主要受土壤呼吸CO2的影响,土壤呼吸CO2含量由季风降水和土壤温度控制,因此,碳酸盐/白云石含量是东亚夏季风强度的良好替代指标。中原地区千年时间尺度的季风湿润和干旱事件与其他地区黄土、石笋记录具有同步性,证实在东亚季风降水核心区、中心区和边缘区千年时间尺度干湿变化的同步性,支持季风环流大空间同步增强的模式。这一季风降水型式与现代观测到的"南涝北旱"的"+-+"三极型季风降水分布不同,可能表明不同时间尺度季风降水型式有明显区别。进一步分析表明,季风降水增强/减少事件存在约22 ka和约1.6 ka的周期,表明低纬太阳辐射、大洋环流和高纬度冷事件对东亚季风的联合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千年尺度 季风降水事件 黄土碳酸盐和白云石 中原黄土 高纬和低纬联合驱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