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有机肥种类配施化学氮肥对丘陵旱地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伍晓轩 杨洪坤 +3 位作者 朱杰 柳伟伟 普琼达瓦 樊高琼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3-287,295,共6页
【目的】为探究不同有机氮源和不同有机无机氮配比对丘陵旱地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方法】于2017—2018年在西南丘陵区仁寿县进行,以中筋冬小麦品种川农30为材料,在不同施氮量(120、180kg/hm^2)和不同种类有机肥(T1生物有... 【目的】为探究不同有机氮源和不同有机无机氮配比对丘陵旱地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方法】于2017—2018年在西南丘陵区仁寿县进行,以中筋冬小麦品种川农30为材料,在不同施氮量(120、180kg/hm^2)和不同种类有机肥(T1生物有机肥,T2普通有机肥)下,设置有机无机氮不同配比(R0为100%尿素、R25为25%有机肥+75%尿素,R50为50%有机肥+50%尿素,R75为75%有机肥+25%尿素,R100为100%有机肥)对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品质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两个施氮量(120kg/hm^2到180kg/hm^2)下的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差异不显著,增施氮肥(180kg/hm^2)导致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降低;有机肥种类对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湿面筋含量无显著影响,但生物有机肥相较于普通有机肥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单施普通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或单施化肥均不利于产量提升,有机氮与无机氮1∶1比例可显著提高穗数、穗粒数从而提高产量,但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无显著影响。【结论】有机无机配施有利于丘陵旱地中强筋小麦产量品质协同提升,提高氮肥偏生产力,推荐施肥量及配比为120kg/hm^2水平下有机氮颐无机氮=1∶1,有机氮源推荐使用生物有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旱地 冬小麦 有机无机配施 生物有机肥 产量与蛋白质品质
下载PDF
长期施氮对饲草玉米产量、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陈松鹤 徐开未 +3 位作者 樊高琼 白燕 杨洪坤 陈远学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4-320,共7页
【目的】为探讨长期施氮对饲草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变化及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对试验地第7年耕层土壤养分、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方法】采用大田定位试验,设置氮水平为0、22.5、45、67.5、90kg/hm^2,饲草玉... 【目的】为探讨长期施氮对饲草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变化及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对试验地第7年耕层土壤养分、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方法】采用大田定位试验,设置氮水平为0、22.5、45、67.5、90kg/hm^2,饲草玉米密度为6.0×10^4plant/hm^2,分析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随氮肥用量增加,饲草玉米产量先升高后降低,在施氮量为67.5kg/hm^2时产量最高;土壤有机质、氮素含量呈显著增加,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先降低后升高;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有机质、氮素含量及3大微生物数量与产量存在正相关关系,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产量、氮素含量及微生物数量有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产量直接影响最大,碱解氮含量对产量间接影响较大。【结论】土壤有机质、氮素含量和微生物数量促进了饲草玉米产量的增加;其中,有机质含量对产量直接影响最大,碱解氮对产量间接影响较大,因此适当施氮保持土壤养分及改善土壤环境,有利于提高饲草玉米产量。在N3处理饲草玉米产量最高,通过方程模拟氮肥用量为70.7kg/hm2,可达到最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氮 饲草玉米 产量 土壤养分 微生物数量
下载PDF
不同恢复年限矿山排土场植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13
3
作者 周涛 苏正安 +2 位作者 何周窈 杨鸿琨 王晓艺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508-1517,共10页
为研发适宜于干热河谷矿山排土场的生态恢复技术,采用数量生态学样方调查的方法对攀枝花地区钒钛磁铁矿区5 个不同恢复年限的排土场进行植被群落特征调查,记录植物物种,计算物种重要值、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和相似性等指标。结果表明,矿... 为研发适宜于干热河谷矿山排土场的生态恢复技术,采用数量生态学样方调查的方法对攀枝花地区钒钛磁铁矿区5 个不同恢复年限的排土场进行植被群落特征调查,记录植物物种,计算物种重要值、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和相似性等指标。结果表明,矿山排土场植被种类较为稀少,共36 种。其中,禾本科种类最多,其次为菊科和豆科植被;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碱蓬(Suaeda glauca)等草本植被在排土场优势程最大,是金属矿山排土场的耐性物种;以草本为主的灌草丛是矿山排土场植被恢复前期的优势群落类型;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数量和多样性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各物种间存在竞争淘汰关系;10 年内不同恢复年限的矿山排土场植被群落间的差异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土场 植被恢复 群落特征 干热河谷 样方调查法
下载PDF
施氮量对川西平原酿酒小麦原粮及其酿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琼 陈艳琦 +6 位作者 陈松鹤 杨洪坤 马宏亮 赵佳蓉 吴东明 边巴拉姆 樊高琼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5-334,共10页
为明确施氮量对酿酒小麦原粮品质和酿酒品质的影响,以绵麦902和中科紫糯麦168(糯性)两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6个施氮量(0、45、90、135、180、225kg·hm^(-2)),对小麦产量、原粮品质和酿酒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两供试小麦... 为明确施氮量对酿酒小麦原粮品质和酿酒品质的影响,以绵麦902和中科紫糯麦168(糯性)两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6个施氮量(0、45、90、135、180、225kg·hm^(-2)),对小麦产量、原粮品质和酿酒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两供试小麦品种的产量和有效穗数无显著差异;随施氮量增加,两品种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及产量增加,均在施氮225kg·hm^(-2)达最大值。(2)随施氮量增加,两个小麦品种的籽粒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增加,均在135kg·hm^(-2)处理下较高;淀粉含量和粉质率降低,绵麦902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比均以180kg·hm^(-2)处理最高,分别为22.6%和0.641,支链淀粉含量以45kg·hm^(-2)处理最高,为42.6%;中科紫糯麦168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比均以45kg·hm^(-2)处理最高,分别为3.9%和0.058,支链淀粉含量以90kg·hm^(-2)处理最高,为69.3%。(3)与中科紫糯麦168相比,绵麦902出酒率较高,总酸、总酯含量较低,增施氮肥显著降低总酸含量,显著增加总酯含量;施氮90~135kg·hm^(-2)范围内两品种出酒率较高,总酸和总酯含量较协调;(4)相关分析表明,出酒率与直链淀粉含量和粉质率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总酸含量与总淀粉、支链淀粉和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粉质率呈显著负相关;总酯含量与灰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认为,绵麦902和中科紫糯麦168酿酒品质各具优势,绵麦902出酒率高,中科紫糯麦168具有更好的产酯特性;在90~135kg·hm^(-2)施氮范围内,两品种蛋白质含量较适宜,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较高,灰分含量高,脂肪含量适宜,出酒率和总酸含量也较高,是川西平原酿酒小麦较佳施氮量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小麦 产量 原粮品质 酿酒品质
下载PDF
秸秆覆盖与施磷对丘陵旱地小麦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向晓玲 陈松鹤 +2 位作者 杨洪坤 杨永恒 樊高琼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5194-5205,共12页
【目的】冬干春旱、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缺乏是四川丘陵旱地冬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通过研究休闲期秸秆覆盖还田和施磷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四川丘陵旱地小麦高产稳产及磷素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方案。【方法】试... 【目的】冬干春旱、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缺乏是四川丘陵旱地冬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通过研究休闲期秸秆覆盖还田和施磷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四川丘陵旱地小麦高产稳产及磷素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方案。【方法】试验于2018—2020年在四川仁寿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以秸秆覆盖(SM)和不覆盖(NSM)为主区;3个磷水平0(P0)、75 kg·hm^(-2)(P75)和120(P120)kg·hm^(-2)为副区。分析秸秆覆盖和施磷下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性状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秸秆覆盖的增产效应高于施磷效应。2018—2019和2019—2020年度秸秆覆盖处理较不覆盖处理小麦有效穗分别增加17.7%和8.48%,穗粒数增加15.6%和11.2%,产量提高18.6%和13.5%;两年度施磷75 kg·hm^(-2)较不施磷处理小麦有效穗分别增加18.2%和8.79%,穗粒数增加21.1%和6.09%,产量提高30.2%和16.1%;施磷120 kg·hm^(-2)比不施磷处理有效穗分别增加21.2%和9.53%,穗粒数增加20.2%和4.03%,产量提高31.8%和17.9%。秸秆覆盖显著提高了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磷素积累量,且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时秸秆覆盖与施磷均可显著提高小麦花前干物质和磷素转运、花后干物质和磷素积累能力。秸秆覆盖显著提高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但降低了花前磷素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而施磷显著提高了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和花前磷素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秋闲季秸秆覆盖还田促进了磷的吸收利用,磷肥吸收效率2年分别提高27.3%和23.7%,磷肥偏生产力提高17.8%和14.7%。【结论】秸秆覆盖更有利于促进花前干物质和磷素转运,同时促进花后磷素积累和提高磷肥吸收利用效率,通过增加有效穗和穗粒数实现增产。在本试验条件下,秸秆覆盖+75 kg·hm^(-2)磷肥是适用于四川丘陵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的耕作栽培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秸秆覆盖 施磷 产量 磷素吸收与利用
下载PDF
基于无线传感器的棉田土壤墒情监控系统设计 被引量:8
6
作者 方圆 张立新 +3 位作者 胡雪 杨洪坤 陈可圣 王有伟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71-75,80,共6页
针对新疆棉田灌溉过程中存在水资源浪费、劳动强度大和灌溉不科学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的棉田墒情监控系统,由传感节点、协调器和上位机组成。利用SHT20无线温湿度传感器模块、STC51单片机、ZigBee模块、网关和GPRS模块组成... 针对新疆棉田灌溉过程中存在水资源浪费、劳动强度大和灌溉不科学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的棉田墒情监控系统,由传感节点、协调器和上位机组成。利用SHT20无线温湿度传感器模块、STC51单片机、ZigBee模块、网关和GPRS模块组成无线传感网络,实现土壤温湿度信息的实时采集、处理和传输功能;利用NI LabVIEW软件编写监控界面,以波形图的形式实时显示土壤墒情;并根据土壤墒情信息自动控制阀门的开关。通过与烘干法试验对比,结果表明:系统布置灵活、结构简单,可以实现精准灌溉、节约用水的目的,适用于新疆大田种植,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墒情 监控界面 无线传感器 自动灌溉
下载PDF
外源ABA对两粒色小麦品种穗发芽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张雪 杨洪坤 +3 位作者 郑亭 肖云 莫飘 樊高琼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4750-4763,共14页
【目的】西南麦区收获季多阴雨导致籽粒易穗发芽是造成该区域小麦品质变劣和商品性差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脱落酸(ABA)喷施时期和喷施浓度对小麦穗发芽抑制效果及其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提出适宜该区域的ABA喷施组合技术模式,为生产上... 【目的】西南麦区收获季多阴雨导致籽粒易穗发芽是造成该区域小麦品质变劣和商品性差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脱落酸(ABA)喷施时期和喷施浓度对小麦穗发芽抑制效果及其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提出适宜该区域的ABA喷施组合技术模式,为生产上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穗发芽和改善小麦品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以易穗发芽白皮小麦品种中科麦138和抗穗发芽红皮小麦品种绵麦367为试验材料,在灌浆初期(15 DAA)、灌浆后期(30 DAA)以及生理成熟期(35DAA),喷施不同浓度ABA(0、50、100 mg·L^-1),研究其对两粒色小麦品种穗发芽表型,灌浆期间α-淀粉酶活性、籽粒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动态,收获后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沉淀值,淀粉组分及RVA特征值的影响。【结果】(1)花后喷施不同浓度ABA对小麦穗发芽均有抑制作用,2个年度均以花后30 d喷施抑制发芽效果最好;收获期雨水较少年份(2018年)施用50 mg·L^-1喷施浓度即可,中科麦138生理成熟期及蜡熟期的粒发芽率较对照下降13.8和3.8个百分点,绵麦367则较对照下降23.5和9.7个百分点;收获期雨水较多年份(2019年)则以100 mg·L^-1喷施浓度抑制作用更优,中科麦138生理成熟期及蜡熟期的粒发芽率较对照下降22.5和19.6个百分点,绵麦367则较对照下降10.0和12.0个百分点;同时,不同时期不同浓度ABA处理后对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均在收获后60 d得以解除,不影响后续正常发芽。(2)外源喷施ABA后可降低α-淀粉酶活性,对穗发芽敏感期(花后35—45 d)α-淀粉酶活性抑制作用显著,以花后30 d喷施抑制效应最好,该时期喷施100 mg·L^-1 ABA,花后45 d籽粒α-淀粉酶活性较对照下降30.1%,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下降41.9%,而淀粉含量较对照提高10.2个百分点,淀粉水解受到抑制。(3)喷施ABA后可提高蛋白质质量,100 mg·L^-1喷施浓度处理的沉淀值较CK提高4.3%—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A 小麦 穗发芽 籽粒品质
下载PDF
西南麦区小麦苗期氮高效品种筛选及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恒 陈艳琦 +2 位作者 任杰莹 杨洪坤 樊高琼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18,27,共10页
【目的】评价西南麦区不同基因型小麦苗期氮素吸收利用差异性,探究氮高效小麦品种苗期评价指标体系,并筛选出氮高效型小麦品种。【方法】以西南麦区3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水培法,分析小麦品种在高氮(15 mmol/L)和低氮(2.5 mmol/L)水... 【目的】评价西南麦区不同基因型小麦苗期氮素吸收利用差异性,探究氮高效小麦品种苗期评价指标体系,并筛选出氮高效型小麦品种。【方法】以西南麦区3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水培法,分析小麦品种在高氮(15 mmol/L)和低氮(2.5 mmol/L)水平下小麦苗期氮效率相关性状差异,通过隶属函数法和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开展综合评价。【结果】两种氮处理下小麦品种间苗期形态生理指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在10个评价指标中,根冠比、叶面积、全氮积累量、叶绿素含量、根系面积、根部干重和茎叶干重在两种氮素处理水平下变异系数均高于20.5%,可将其作为小麦苗期氮高效筛选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和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筛选出"云麦53""西科麦8号"等4个品种是低氮高效型品种,"绵麦1419""西科麦8号"等6个是高氮高效型品种。低氮处理下氮高效小麦品种具有较高的全氮积累量、茎叶干重、根系扫描面积、根部干重和叶面积,高氮处理下氮高效小麦品种具有较高的根部干重、茎叶干重、全氮积累量、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和根系扫描面积,在低氮胁迫或高氮处理下,氮高效小麦品种比氮低效小麦品种能够形成更强大的根系系统和健壮的地上部。【结论】采用上述综合评价方法用于氮高效型小麦品种指标体系筛选科学有效,在水培条件下,根部干重、茎叶干重、叶面积、全氮积累量和根系面积可作为氮高效型小麦品种苗期评价指标。筛选出4个低氮高效型小麦品种和6个高氮高效型小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苗期 氮效率综合值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麦-玉轮作玉米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后茬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向晓玲 陈松鹤 +4 位作者 高仁才 吴东明 陈艳琦 杨洪坤 樊高琼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9-176,共8页
为研究小麦季玉米秸秆还田与施氮对麦-玉米轮作中夏玉米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于2015-2019年在四川省仁寿县进行,供试夏玉米品种为正红6号。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因素为小麦季玉米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副因素为小麦季3种施氮量(0,120,18... 为研究小麦季玉米秸秆还田与施氮对麦-玉米轮作中夏玉米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于2015-2019年在四川省仁寿县进行,供试夏玉米品种为正红6号。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因素为小麦季玉米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副因素为小麦季3种施氮量(0,120,180 kg/hm2),小麦收获后直接在各小区种植夏玉米,施氮量均为225 kg/hm^(2)。结果表明,多年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4.1%,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6.64%,7.34%,16.2%,14.3%(2 a均值)。秸秆还田处理下后茬玉米生物量提高34.7%(2018年),38.8%(2019年),增产65.7%(2018年),30.7%(2019年);小麦季120,180 kg/hm2施氮处理下后茬玉米生物量分别提高29.9%,36.7%,产量增加41.5%,59.4%(2 a均值)。玉米秸秆还田后,后茬玉米地上部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分别增加47.2%,58.8%,45.0%(2 a均值);随施氮量增加,后茬玉米植株氮、磷、钾的吸收量均表现为增加的趋势。综上,西南丘陵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模式,玉米秸秆长期还田可培肥地力,提高后茬玉米的产量和养分吸收,是西南丘陵区绿色、资源高效利用的生产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氮肥 产量 养分吸收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法的双变量施肥机排肥装置分析与试验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洪坤 张立新 +3 位作者 董万城 方圆 胡东彬 杨德君 《机械设计与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9-183,共5页
为提高基于处方图技术的双变量施肥机的施肥精度,改善变量施肥系统的稳定性,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建立了外槽轮式双变量施肥机离散元模型,运用离散单元法对不同外槽轮排肥器排肥过程进行性能模拟仿真分析,研究不同排肥器结构对排肥稳定性... 为提高基于处方图技术的双变量施肥机的施肥精度,改善变量施肥系统的稳定性,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建立了外槽轮式双变量施肥机离散元模型,运用离散单元法对不同外槽轮排肥器排肥过程进行性能模拟仿真分析,研究不同排肥器结构对排肥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台架试验验证仿真实验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外槽轮c排肥稳定性最好,变异系数最小,相比于外槽轮a降低了36.59%,且验证试验与仿真实验误差较小,具有相同变化趋势。该研究为槽轮排肥器及其关键部件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槽轮 变量施肥 离散元分析 稳定性变异系数
原文传递
数据中心集群灵活边界下电力系统分布鲁棒优化调度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锞 王旭 +1 位作者 杨宏坤 蒋传文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5-247,共13页
分布式资源的广泛接入与风、光等不可调资源的波动性使电力系统运行调控的难度显著增加。文中研究可再生能源不确定性影响下的分布式集群资源优化调度策略,挖掘多种可调资源灵活性,提高不可调资源利用率。为实现分布式可调资源的灵活调... 分布式资源的广泛接入与风、光等不可调资源的波动性使电力系统运行调控的难度显著增加。文中研究可再生能源不确定性影响下的分布式集群资源优化调度策略,挖掘多种可调资源灵活性,提高不可调资源利用率。为实现分布式可调资源的灵活调控,首先,提出了数据中心与光储集群聚合体的可调潜力时变边界计算方法,保证其聚合最优性与分解可行性。然后,基于历史数据构建契合风电随机特性的∞-Wasserstein模糊集,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样本外信息描述能力。最后,提出自适应多面逼近方法解决分布鲁棒优化问题固有的无限维求解难题,将两阶段分布鲁棒调度模型转化为有限维问题以实现快速求解,并基于修改的IEEE-RTS 24节点系统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度域 风电消纳 分布鲁棒优化 近似求解
下载PDF
干热河谷区冲沟地貌演化动力机制及其生态治理模式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鸿琨 苏正安 +4 位作者 朱大鹏 周涛 何周窈 方海东 史亮涛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3期35-39,I0001,共6页
冲沟侵蚀是干热河谷区一种重要的土壤侵蚀类型。干热河谷区内冲沟分布范围广、沟壑密度大,冲沟侵蚀对当地居民生活生产和工程建设造成威胁。从干热河谷区冲沟形成的环境背景条件入手,论述了干热河谷区冲沟的地貌演化过程和演化过程中的... 冲沟侵蚀是干热河谷区一种重要的土壤侵蚀类型。干热河谷区内冲沟分布范围广、沟壑密度大,冲沟侵蚀对当地居民生活生产和工程建设造成威胁。从干热河谷区冲沟形成的环境背景条件入手,论述了干热河谷区冲沟的地貌演化过程和演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从水力侵蚀过程和重力侵蚀过程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冲沟发育过程中的动力机制,并对干热河谷冲沟发育区生态治理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沟侵蚀 地貌演化 动力机制 生态治理模式 干热河谷区
下载PDF
优化栽培管理对四川丘陵旱地不同穗型小麦分蘖质量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肖云 陈松鹤 +3 位作者 杨洪坤 张雪 郭翔 樊高琼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616-2625,共10页
为探究优化栽培管理对四川丘陵旱地不同穗型小麦分蘖质量与产量形成的影响,本研究于2017—2019年,以大穗型品种川麦104和多穗型品种川农16为材料,在秋闲季秸秆覆盖配施干猪粪条件下适期早播形成优化栽培管理,并以当地常规栽培管理为对照... 为探究优化栽培管理对四川丘陵旱地不同穗型小麦分蘖质量与产量形成的影响,本研究于2017—2019年,以大穗型品种川麦104和多穗型品种川农16为材料,在秋闲季秸秆覆盖配施干猪粪条件下适期早播形成优化栽培管理,并以当地常规栽培管理为对照,解析优化栽培管理对小麦分蘖质量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栽培管理下有效分蘖发生速率提高65.7%,发生期较常规栽培缩短1.6 d,第一、第二叶位分蘖发生率分别提高8.0和27.4个百分点,拔节时第一、第二叶位分蘖叶龄分别达到4.1和3.1;优化栽培管理提高了小麦拔节期N含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开花期NSC含量也较常规栽培管理提高1.0~3.4个百分点;优化栽培管理下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主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39.8%、12.7%和9.9%,分蘖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99.2%、35.3%和37.1%,且成熟期分蘖干物质占比较常规栽培管理增加6.2个百分点,收获指数由0.40增加到0.45(两品种两年均值)。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是限制两种穗型小麦产量提升的关键因子,优化栽培管理下川麦104有效穗增加11.0%~18.4%,增产13.5%~30.5%;川农16有效穗增加4.5%~8.7%,增产22.2%~23.7%。研究认为,秋闲季秸秆覆盖配施干猪粪条件下适期早播形成的优化栽培管理,可充分发挥系统优势,促进植株氮素吸收和光合生产,减弱主茎与分蘖的非对称竞争,促进优势分蘖成穗、增产,是适合四川丘陵旱地绿色丰产的栽培管理模式,配合大穗型小麦增产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丘陵旱地 优化栽培 产量 分蘖质量
下载PDF
二氢赤霉素对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
14
作者 刘雨杭 赵书宏 +6 位作者 祝婷婷 梁振宇 杨洪坤 黄秀兰 黄林 樊高琼 伍碧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06-1618,共13页
为探究新型赤霉素抑制剂二氢赤霉素(2HGA 5)对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植株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在2021-2022和2022-2023两个生长季,选用小麦品种蜀麦133在成都平原大邑县开展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设置250万株·hm^(-2)(B1)、300万株&#... 为探究新型赤霉素抑制剂二氢赤霉素(2HGA 5)对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植株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在2021-2022和2022-2023两个生长季,选用小麦品种蜀麦133在成都平原大邑县开展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设置250万株·hm^(-2)(B1)、300万株·hm^(-2)(B2)、350万株·hm^(-2)(B3)、400万株·hm^(-2)(B4)4个种植密度,副区于拔节期设置100 mg·L^(-1)二氢赤霉素(C2)、200 mg·L^(-1)二氢赤霉素(C3)2个喷施水平,以喷施清水(CK0)和多效唑-甲哌鎓混合药剂(CK1)为对照。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小麦倒伏率、倒伏等级、第二节间长度、株高和重心高度均增加,而第二节间直径、壁厚、木质素含量和抗折力均降低。喷施2HGA 5显著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与CK0相比,在B4条件下C3的第二节间长度、株高和重心高度分别降低31.1%、6.6%和10.7%,第二节间直径、壁厚、充实度分别增加11.3%、17.3%和52.6%,木质素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络氨酸解氨酶活性、4-香豆酸:CoA连接酶活性、肉桂醇脱氢酶活性和茎秆抗折力分别增加12.2、18.4%、42.6%、27.5%、51.7%和61.4%;与CK1相比,C3的株高和重心高度差异不显著,第二节间长度降低13.9%(P<0.05),直径、壁厚和茎秆充实度分别提高4.5%、4.3%和19.0%(P<0.05),木质素含量和抗折力分别提高9.4%和7.2%。同一种植密度下,有效穗数、产量及收获指数整体表现为C3>C2>CK1>CK0,C3的穗粒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同一喷施浓度下,有效穗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大整体呈增加趋势,穗粒数、千粒重呈下降趋势,产量呈先增后降趋势,且在B2下达最大。综上所述,在300万株·hm^(-2)种植密度下配施200 mg·L^(-1)二氢赤霉素可以实现小麦抗倒能力和产量的协同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二氢赤霉素 种植密度 抗倒伏 木质素合成 产量
下载PDF
配施增效助剂对四川旱地小麦的减氮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俊积 马海艳 +6 位作者 马宏亮 雷芳 邹乔生 祝婷婷 杨洪坤 黄秀兰 樊高琼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2-318,共7页
为探究增效助剂对四川旱地小麦的减氮效应,设置空白对照(CK0)、常规施氮不追肥(CK1,施氮量187.5 kg/hm2)、常规施氮量下底追比6∶4(CK2,施氮量187.5 kg/hm2)、增效助剂拌常规复合肥,减氮20%(jf—20%),减氮30%(jf—30%)、增效助剂螯合脲... 为探究增效助剂对四川旱地小麦的减氮效应,设置空白对照(CK0)、常规施氮不追肥(CK1,施氮量187.5 kg/hm2)、常规施氮量下底追比6∶4(CK2,施氮量187.5 kg/hm2)、增效助剂拌常规复合肥,减氮20%(jf—20%),减氮30%(jf—30%)、增效助剂螯合脲甲醛减氮20%(jn—20%),减氮30%(jn—30%),减氮40%(jn—40%)、增效助剂螯合脲甲醛肥+卵磷脂有机肥3000 kg/hm2减氮27%(jny—27%)等9个处理,分析测定不同处理下土壤氮素动态、小麦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动态,生长速率、氮素积累与转运、产量及其构成、氮肥利用率等。结果表明:增效助剂处理后显著降低开花期和成熟期土壤中硝态氮与铵态氮含量,较CK1开花期降幅分别为6.8%~9.8%和8.7%~14.5%,成熟期降幅分别为14.9%~20.8%和15.9%~20.0%。花后30天叶面积指数以jn—20%与jny—27%最高,分别较CK1、CK2提高5.3%和5.8%,jn—20%与jny—27%处理下,叶面积指数较CK1提高5.83%和5.24%;jf、jn、jny模式花后氮素积累量较CK1、CK2显著增加,幅度分别为33.7%~73.1%和29.8%~68.0%,花后氮素转运量提升幅度分别为116.1%~217.8%和107.1%~204.0%。jf、jn、jny模式小麦开花—成熟期生长速率较CK1提高13.2%~33.8%。配施增效助剂后减氮不减产,jf—20%、jn—20%、jny—27%增产幅度为0.2%~2.9%,以jn—20%和jny—27%处理产量最高,较CK1分别增产2.6%和2.9%,但与CK1和CK2差异不显著。jn、jf、jny模式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与氮肥偏生产力,较CK1分别增加6.7%~24.0%和10.3%~25.8%。增效助剂通过促进养分吸收减少土壤中氮素残留来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减氮不减产,施用增效助剂拌肥、增效助剂螯合脲甲醛可以实现减氮20%,增效助剂螯合脲甲醛配合卵磷脂有机肥3000 kg/hm2可实现减氮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增效助剂 产量 氮肥利用率 氮素运转 铵态氮 硝态氮
下载PDF
集水区耕作对干热河谷冲沟沟头溯源侵蚀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鸿琨 苏正安 +5 位作者 朱大鹏 何周窈 周涛 熊东红 方海东 史亮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151-157,共7页
为探明集水区耕作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冲沟沟头溯源侵蚀过程的影响,该文选取一条仍处于发育阶段的冲沟沟头及其集水区构建了4个原位试验小区,集水区分别为裸地(无人类活动且植被盖地低于5%)和一年3次耕作2种处理,然后进行原位放水冲刷试验... 为探明集水区耕作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冲沟沟头溯源侵蚀过程的影响,该文选取一条仍处于发育阶段的冲沟沟头及其集水区构建了4个原位试验小区,集水区分别为裸地(无人类活动且植被盖地低于5%)和一年3次耕作2种处理,然后进行原位放水冲刷试验来模拟冲沟沟头溯源侵蚀过程。结果表明:1)随着冲刷时间的持续,两种处理下原位试验小区各部位的土壤侵蚀速率时间变化趋势一致,均呈先减少后逐渐趋于稳定趋势,耕作活动会显著增加集水区的土壤侵蚀速率(约为裸地的1.62倍),耕作对沟壁、沟床部位的土壤的侵蚀速率并无显著影响。2)耕作后,冲沟沟头不同部位的径流阻力系数均出现了显著增加,与裸地相比,耕作后集水区、沟床的阻力系数分别提高了约6.96倍和2倍。与此同时,随着冲刷时间的增加,裸地冲沟的径流阻力系数呈现出先增大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而耕作后冲沟的径流阻力系数则呈现出先减小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3)随着冲刷时间的持续,两种处理下冲沟沟头的径流能耗、侵蚀单位土体的径流能耗均呈现出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趋势;集水区农耕活动并未对冲沟各部位的径流总能耗产生明显影响,但耕作会对侵蚀单位土体的径流能耗产生显著影响,耕作状态下集水区侵蚀单位土体径流能耗比裸地降低了约50%。因此,在集水区部位进行耕作活动,会导致集水区径流阻力系数增加和侵蚀单位土体径流能耗降低,并显著增加坡沟系统的侵蚀量,但是对冲沟溯源侵蚀速率影响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水动力 耕作 冲沟 冲刷试验 干热河谷区
下载PDF
秸秆覆盖与施氮对丘陵旱地小麦根系构型改善及H^(+)、NO_(3)^(-)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艾代龙 雷芳 +3 位作者 邹乔生 贺鹏 杨洪坤 樊高琼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4192-4207,共16页
【目的】研究西南丘陵旱地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秸秆覆盖后小麦根系构型与根尖氮素转运的过程,阐明秸秆覆盖与施氮促进小麦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生理基础。【方法】试验于2020—2022年在四川仁寿现代农业试验站进行,采用原位土柱试验与大... 【目的】研究西南丘陵旱地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秸秆覆盖后小麦根系构型与根尖氮素转运的过程,阐明秸秆覆盖与施氮促进小麦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生理基础。【方法】试验于2020—2022年在四川仁寿现代农业试验站进行,采用原位土柱试验与大田定位试验相结合,试验设计为二因素裂区试验,秸秆覆盖(SM:秸秆覆盖;NSM:秸秆不覆盖)为主区,副区为施氮量(N0:0;N1:120 kg·hm^(-2))。针对西南丘陵旱地土壤干旱抑制根系伸长、导致小麦生物量和养分利用效率低的现状,分析秸秆覆盖和氮素对土壤理化性状、小麦根系构型、根尖氮吸收、植株生物量和地上部氮素积累与利用的影响。【结果】2020—2021年度和2021—2022年度秸秆覆盖处理较不覆盖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43.1%和30.8%,铵态氮增加21.8%和18.8%;秸秆覆盖提高了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0—10 cm土层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且施氮也显著增加0—10 cm土层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同时秸秆覆盖与施氮均可显著提高小麦根尖H^(+)、NO_(3)^(-)的吸收速率和净吸收速率,降低0—20 cm土层根尖的H^(+)外排速率;秸秆覆盖与施氮显著提高根系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且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生物量两年度分别平均提高25.8%和35.8%。H^(+)吸收速率、NO_(3)^(-)吸收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氮素积累量与0—10 cm土层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在西南丘陵旱地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玉米秸秆覆盖与施氮能够增加小麦季土壤无机氮含量,表层根系分布和根尖H^(+)、NO_(3)^(-)吸收速率,促进氮素吸收与根尖氮素转运进而促进地上部氮素同化与积累;秸秆覆盖配合120 kg N·hm^(-2)是适用于四川丘陵旱地小麦高产、氮素高效利用的绿色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秸秆覆盖 根系构型 根尖氮转运 氮素吸收与利用
下载PDF
感应熔覆工艺技术研究现状与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杜婵婵 胡雪 +1 位作者 杨洪坤 董峰 《新疆农机化》 2020年第1期16-18,32,共4页
在现代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石油、化工等行业中,由于机械设备所处的环境恶劣,它们的实际使用寿命常常会大大缩短。表面熔覆技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表面冶金技术,具备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且可获得高耐磨性、高耐蚀性以及高硬度的复... 在现代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石油、化工等行业中,由于机械设备所处的环境恶劣,它们的实际使用寿命常常会大大缩短。表面熔覆技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表面冶金技术,具备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且可获得高耐磨性、高耐蚀性以及高硬度的复合金属熔覆层。本文主要介绍了感应熔覆技术原理、工艺步骤、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感应熔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作了简要分析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熔覆技术 研究现状 分析
下载PDF
尿液中唑吡坦的超分子溶剂联合GC-MS/MS测定的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金磊 杨宏坤 +9 位作者 闫向龙 魏雪君 赵崐迪 徐昕岳 宣宇佳 张文静 刘杨祎晗 阿民勿日他 陈丽琴 李志军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6期647-650,共4页
目的探索一种超分子溶剂对尿液中唑吡坦进行样品前处理,联合GC-MS/MS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测定的方法。方法尿液样品用四氢呋喃和1-己醇组成的超分子溶剂进行液液萃取,取萃取层氮吹至干,残留物用甲醇复溶后进行GC-MS/MS分析。结果唑... 目的探索一种超分子溶剂对尿液中唑吡坦进行样品前处理,联合GC-MS/MS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测定的方法。方法尿液样品用四氢呋喃和1-己醇组成的超分子溶剂进行液液萃取,取萃取层氮吹至干,残留物用甲醇复溶后进行GC-MS/MS分析。结果唑吡坦在2.50~1000 ng/mL浓度范围内标准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75ng/mL,提取回收率为88.30%~102.76%,日内精密度和准确度分别小于7.47%、11.68%,日间精密度和准确度分别小于9.72%、11.76%,唑吡坦在15d内不同保存温度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8名自愿者在8h^48h尿液中唑吡坦的浓度为3.03~295.47ng/mL。结论此超分子溶剂萃取尿液中唑吡坦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灵敏等特点,可望为临床中毒监测及司法鉴定对尿液中唑吡坦实现快速萃取及定性定量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子溶剂 气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仪 唑吡坦 尿液 含量测定
原文传递
施氮量对稻茬弱筋小麦原粮品质及大曲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艳琦 刘琼 +7 位作者 边巴拉姆 陈松鹤 张恒 李朝苏 杨洪坤 郑亭 黄秀兰 樊高琼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97-305,共9页
为明确施氮量对四川稻茬弱筋小麦原粮品质及大曲品质的影响,于2019-2020年在四川省大邑县进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弱筋小麦品种绵麦367和蜀麦1671,副区为5个氮水平,分别为0(N_(0)),90(N_(90)),135(N_(135)),180(N_(180))和225 kg... 为明确施氮量对四川稻茬弱筋小麦原粮品质及大曲品质的影响,于2019-2020年在四川省大邑县进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弱筋小麦品种绵麦367和蜀麦1671,副区为5个氮水平,分别为0(N_(0)),90(N_(90)),135(N_(135)),180(N_(180))和225 kg/hm^(2)(N_(225)),除N_(0)外,其他处理底肥氮水平为45 kg/hm^(2),剩余氮肥于四叶一心期追施。结果表明,两品种籽粒容重均高于750 g/L,粉质率均大于70%,N_(225)处理显著增加了籽粒的硬度指数、降低了粉质率;N_(90)处理下千粒质量最高;随施氮量增加,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蜀麦1671)或先升后降(绵麦367),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在225 kg/hm^(2)处理下最大;N_(135)水平下淀粉含量达到最大值;降落值和RVA特征值随施氮量增加逐渐增加或趋于平稳;脂肪含量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大曲的感官评价总分、糖化力、酸度分别在N_(180)、N_(135)、N_(135)水平下达到最高值;感官评价主要受淀粉、脂肪含量的影响,其次是蛋白质;糖化力和酸度均在淀粉含量较高时达到最大值。研究认为,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对大曲品质形成尤其重要,合理增施氮肥可以优化弱筋小麦原粮特性,进而促进大曲制作适宜性,建议西南地区用于制作大曲的稻茬小麦的适宜施氮范围为135~18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麦 品质 大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