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7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国内研究现状及典型应用 被引量:38
1
作者 雷振 徐良 +2 位作者 徐富家 杨海锋 王旭友 《焊接》 2018年第12期1-6,65,共7页
激光-电弧复合焊技术作为当前一种高效、优质焊接新技术的典型代表具有高速、高效、高稳定性、低变形、易于实现单面焊双面成形等技术优势,拥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重点从其热场耦合特征、电弧物理特性、熔池特性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探... 激光-电弧复合焊技术作为当前一种高效、优质焊接新技术的典型代表具有高速、高效、高稳定性、低变形、易于实现单面焊双面成形等技术优势,拥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重点从其热场耦合特征、电弧物理特性、熔池特性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探讨并总结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在焊接过程具有形性控制独特优势的本质,为该焊接新技术的工程应用推广提供基础理论支持,并结合国内的工业基础情况及技术需求,重点介绍了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在工程机械、煤炭机械、轨道交通等几个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在综合投资、焊接成效、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电弧 复合焊 应用 标准
下载PDF
渤海海域浅层油气运移成藏理论技术创新与勘探突破 被引量:32
2
作者 薛永安 杨海风 +3 位作者 黄江波 杨传超 柳永军 王利良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23,共10页
浅层新近系是渤海油田的主力储量、产量层系,但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渤海海域浅层规模性储量发现的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通过地质认识和勘探技术的创新,重新认识了渤海海域浅层油气运移条件,建立了浅层油气富集与深层油气初次、二... 浅层新近系是渤海油田的主力储量、产量层系,但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渤海海域浅层规模性储量发现的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通过地质认识和勘探技术的创新,重新认识了渤海海域浅层油气运移条件,建立了浅层油气富集与深层油气初次、二次运移的关系,明确了浅层油气富集贫化机理,深化了“汇聚脊”控制浅层油气富集模式;在新认识的指导下,开展了基于地球物理方法的高勘探程度区浅层规模型构造 岩性目标探索,成功获得渤中29-6油田、垦利6-1油田等多个浅层大中型油气田的持续发现,保障了渤海油田储量、产量的稳步增长。渤海海域浅层油气运移成藏理论技术创新与勘探突破,不仅对该地区后续勘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对其他地区类似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浅层新近系 油气运移 汇聚脊 勘探突破 渤中29-6油田 垦利6-1油田
下载PDF
渤海垦利6-1新近系大型岩性油藏勘探发现与关键技术 被引量:32
3
作者 杨海风 牛成民 +4 位作者 柳永军 高雁飞 张中巧 谢祥 王利良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32,共9页
渤海湾盆地莱北低凸起构造背景和成藏模式认识不清是制约该区油气发现的关键因素。2019年以来,通过勘探思路转变,加强区内断裂构造、有利目标层系和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认为中生界顶部不整合面“汇聚脊”的发育部位控制新近系油气富集区带... 渤海湾盆地莱北低凸起构造背景和成藏模式认识不清是制约该区油气发现的关键因素。2019年以来,通过勘探思路转变,加强区内断裂构造、有利目标层系和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认为中生界顶部不整合面“汇聚脊”的发育部位控制新近系油气富集区带,微古地貌控制莱北低凸起明化镇组下段有利岩性圈闭的发育位置,油气主要富集在明化镇组下段Ⅴ油组顶部,并建立了基于岩性约束地质统计学反演的砂体定量刻画与流体识别技术。在新认识与新技术的指导下,成功转变勘探方向,揭示了新近系岩性油藏叠置连片成藏的新模式,使得莱北低凸起历经40余年勘探终获首个商业发现。垦利6-1油田为一整装的新近系优质大型岩性油藏,明化镇组下段Ⅴ油组顶部大型叠合连片砂体为其主力油层,油藏埋深主要为1200~1550m,且油层厚度一般大于8m;含油储层孔隙度为14.9%~39.8%,平均孔隙度为31.2%;渗透率分布于7.9~19721.3mD,平均渗透率为2205.52mD;钻杆测试结果显示,主力油层最高日产可超过180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北低凸起 岩性油气藏 勘探历程 思路转变 勘探技术
下载PDF
我国14省市呼吸道综合征患牛冠状病毒感染的检测 被引量:27
4
作者 杨海峰 粟灵琳 +4 位作者 王婧 吴萌 刘雨微 潘子豪 张俊杰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2-96,共5页
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 BCoV)是导致牛消化道和呼吸道疫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其在国内养殖业的感染报道较少。本试验对牛冠状病毒感染情况及其与临床罹患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犊牛的临床症状相关性开展研究。在奶牛养殖量较大的14个... 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 BCoV)是导致牛消化道和呼吸道疫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其在国内养殖业的感染报道较少。本试验对牛冠状病毒感染情况及其与临床罹患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犊牛的临床症状相关性开展研究。在奶牛养殖量较大的14个省市随机选择29个规模化牧场,对未断奶的犊牛进行呼吸道疾病综合征评估,选取单一症状典型的犊牛采集血清和鼻咽拭子。在176份样品中BCoV阳性共38份,阳性率为21.59%。统计发现,采自黑龙江的病料中冠状病毒检出率最高(70%),新疆次之,山西、上海、安徽未检出BCoV阳性样品;阳性病例与呼吸道疾病疾病综合征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病畜的发热、鼻腔分泌物性状改变与感染牛冠状病毒密切相关。本研究为牛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犊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冠状病毒 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病原 临床症状
原文传递
蓬莱19-3特大型油田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被引量:27
5
作者 薛永安 邓运华 +3 位作者 王德英 杨海风 吕丁友 康凯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25-1146,共22页
蓬莱19-3油田是目前渤海湾盆地唯一一个油气储量达到十亿吨级的特大型整装油田。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为蓬莱19-3特大型油田的形成条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以油田勘探开发历程、油藏基本特征为基础,基于勘探开发中的地质、地球物理以... 蓬莱19-3油田是目前渤海湾盆地唯一一个油气储量达到十亿吨级的特大型整装油田。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为蓬莱19-3特大型油田的形成条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以油田勘探开发历程、油藏基本特征为基础,基于勘探开发中的地质、地球物理以及分析化验资料,综合论述了蓬莱19-3特大型油田成藏条件及油田成功勘探开发的关键技术。该特大型浅层油田形成的关键条件主要有4个方面:①蓬莱19-3油田位于与渤海最大的富生烃洼陷多脊斜坡短轴接触的凸起高部位,具有充足的油气来源,且运移条件极其优越;②新近系受郯庐断裂走滑活动控制形成完整大型扭断背斜,为油气的赋存提供充足的空间;③特殊的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形成的不同于一般亿吨级油田的'多套复式储-盖组合体',极大地增加了油气有效储存空间;④新构造运动期凸起与走滑的耦合,形成的大量断裂活动造成持续释压,与渤中凹陷晚期大量排烃相匹配,保证了油气的晚期持续强充注。这些特殊地质条件耦合作用控制了蓬莱19-3特大型油田的形成。另外,针对油田受走滑作用控制改造强烈、浅水三角洲特色沉积等特点,形成了实用性较强的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主要有:气云区叠前深度偏移特色处理技术,基于地质体连续性模型高精度反演的薄互层地震预测技术,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储层描述技术,大井距长井段合采油藏剩余油定量描述技术,复杂河流相油田中高含水期层系井网调整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蓬莱19-3特大型油田 成藏条件 多套复式储-盖组合体 晚期持续油气强充注 气云区 勘探开发技术
原文传递
闽三角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时空动态与情景模拟 被引量:27
6
作者 税伟 杜勇 +4 位作者 王亚楠 杨海峰 付银 范冰雄 黄梦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5188-5197,共10页
闽三角城市群由厦门、泉州和漳州3个城市组成,是我国沿海开放地区之一。21世纪以来,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严重影响了该区域的生态安全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制约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闽三角城市群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 闽三角城市群由厦门、泉州和漳州3个城市组成,是我国沿海开放地区之一。21世纪以来,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严重影响了该区域的生态安全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制约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闽三角城市群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对该区域的生态安全协同联动管理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估算了闽三角城市群的保水服务、保土服务、NPP和食物供给4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使用空间分析和空间统计等方法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和相互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并在不同情景下模拟了203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和权衡关系。结果表明:2005-2015年来,闽三角城市群的保水服务、保土服务、NPP和食物供给四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均呈下降趋势;在2005-2015年间,闽三角城市群的保水、NPP与保土3种服务之间呈现协同关系,食物供给服务与其他三种服务均呈权衡关系,虽四种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未变,但权衡协同程度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在空间分布特征上,晋江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程度均高于九龙江流域,闽三角3个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统一呈现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在不同情境设置中,自然情景下4种生态系统服务出现大幅降低,协同关系主要呈降低趋势,而权衡关系加剧,与规划情景相比,保护情景下的协同关系更高,权衡关系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 情景模拟 闽三角城市群
下载PDF
渤海莱州湾凹陷深洼带垦利10-2新近系大型油田发现与意义 被引量:24
7
作者 薛永安 杨海风 +3 位作者 王航 徐春强 孙希家 安俊睿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6,共10页
莱州湾凹陷是渤海海域重要的富烃凹陷,但其深洼带浅层一不生烃、二无油源断层、三无汇烃构造,是传统地质认识中的“勘探禁区”。近年来,随着对渤海浅层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认识的深入,尤其是油气运移“汇聚脊”控藏认识的提出,为深... 莱州湾凹陷是渤海海域重要的富烃凹陷,但其深洼带浅层一不生烃、二无油源断层、三无汇烃构造,是传统地质认识中的“勘探禁区”。近年来,随着对渤海浅层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认识的深入,尤其是油气运移“汇聚脊”控藏认识的提出,为深洼带新近系找油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在此认识指导下开展了莱州湾凹陷深洼带石油地质条件再分析与成藏规律攻关研究。创新提出了基于陡坡砂体型汇聚脊控制的浅层规模性岩性砂体“迂回式”成藏模式,为寻找深洼带浅层有利勘探目标指明了方向;形成了砂体整体解剖技术,实现了浅层多期大型连片复合型砂体的精细刻画,为新近系规模性油气成藏寻找到有效储集空间。2021年,在莱州湾凹陷深洼带新近系成功发现并高效评价了垦利10-2亿吨级岩性油田,不仅在渤海深洼带发现了首个亿吨级岩性油田,更为类似盆地的凹陷区浅层勘探开辟了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新近系 岩性油田 深洼带成藏 垦利10-2 勘探发现
下载PDF
渤海海域莱北低凸起新近系大面积高丰度岩性油藏形成条件 被引量:22
8
作者 徐长贵 杨海风 +2 位作者 王德英 赵弟江 王利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5,共14页
利用钻井、高精度三维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测试等各种资料对渤海海域莱北低凸起垦利6-1油田的油藏特征与成藏条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垦利6-1油田具有油藏埋深较浅、测试产能高、含油层段集中、含油面积大、储量丰度较高的特点,... 利用钻井、高精度三维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测试等各种资料对渤海海域莱北低凸起垦利6-1油田的油藏特征与成藏条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垦利6-1油田具有油藏埋深较浅、测试产能高、含油层段集中、含油面积大、储量丰度较高的特点,是一个整装、优质的新近系大型岩性油田;双向烃源供给为大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块体旋转效应下发育的两种类型“继承性构造脊”、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晚期活动断层、广布的连片砂体为油气的规模性汇聚提供了高效的油气输导体系;低可容空间条件下发育的河湖相交互叠合连片低位砂体为大型岩性圈闭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深层油气构造脊-断层优势运移通道-大型叠合连片砂体”构成了莱北低凸起“藤蔓式”油气运聚模式,有利于该地区大面积高丰度岩性油藏大规模成藏。垦利6-1亿吨级岩性油田勘探发现揭示了渤海海域新近系大型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潜力,拓展了勘探领域,同时也对类似地区大面积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砂体 双向烃源 大面积 岩性油藏 形成机制 新近系 渤海湾盆地 渤海海域
下载PDF
激光熔覆CoCrFeMnNiTi_(x)高熵合金涂层的微观组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刘昊 高强 +3 位作者 满家祥 李晓佳 杨海峰 郝敬宾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23,共12页
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了CoCrFeMnNiTi_(x)(x为Ti的摩尔比,x=0.25,0.50,0.75,1.00)高熵合金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仪(EDS)、维氏硬度计、电化学工作站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等分析了Ti元素对Co... 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了CoCrFeMnNiTi_(x)(x为Ti的摩尔比,x=0.25,0.50,0.75,1.00)高熵合金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仪(EDS)、维氏硬度计、电化学工作站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等分析了Ti元素对CoCrFeMnNiTi_(x)高熵合金涂层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CrFeMnNiTi_(x)高熵合金涂层微观组织是由面心立方(FCC)固溶体相和TiC颗粒相组成的枝晶组织。随着Ti元素增加,TiC颗粒在晶内析出并逐渐增多,在Ti原子固溶引起的晶格畸变和TiC析出的共同影响下,晶格常数先增大后减小。Ti元素的添加引起了涂层的固溶强化和第二相强化,高熵合金涂层的显微硬度逐渐增高至364.5HV0.3。掺杂Ti元素使高熵合金涂层的腐蚀机制由点蚀转变为晶间腐蚀,随着Ti元素含量增加,涂层活化阶段的晶间腐蚀加剧。涂层的磨损机制随Ti元素的增加由黏着磨损向氧化磨损与磨粒磨损转化,CoCrFeMnNiTi0.25涂层具有最好的耐蚀性能和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激光熔覆 高熵合金 微观组织 显微硬度 摩擦磨损 腐蚀机制
原文传递
异化逻辑·生产逻辑·资本逻辑——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的三次重要转换 被引量:20
10
作者 仰海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22,共8页
在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经历了异化逻辑、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三次重要的转换。从异化逻辑到生产逻辑,这是从先验的本质设定回到历史本身,形成了人类意义上的、面对一切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构架。从生产逻辑到资本逻辑,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 在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经历了异化逻辑、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三次重要的转换。从异化逻辑到生产逻辑,这是从先验的本质设定回到历史本身,形成了人类意义上的、面对一切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构架。从生产逻辑到资本逻辑,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以价值增殖为目的的特征。在资本逻辑对生产逻辑的统摄中,以物质需要为指向的生产逻辑是资本逻辑的载体,资本逻辑是生产逻辑的本质与旨归,理解了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内在关系,才能真正转换理论视角,深入《资本论》的哲学语境,展现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与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逻辑 生产逻辑 资本逻辑 自由王国
下载PDF
再生混凝土压-剪复合受力性能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邓志恒 李作华 +1 位作者 杨海峰 李君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4-180,共7页
采用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压应力比两个正交参数,通过45个再生混凝土立方体试块的直接剪切和压剪性能试验,研究了不同主应力比下再生混凝土压剪受力的两种失效机理,分析了这两个参数对剪切强度的影响。通过对剪切强度的组成及占比的分析,... 采用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压应力比两个正交参数,通过45个再生混凝土立方体试块的直接剪切和压剪性能试验,研究了不同主应力比下再生混凝土压剪受力的两种失效机理,分析了这两个参数对剪切强度的影响。通过对剪切强度的组成及占比的分析,提出了再生混凝土压剪强度计算式。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压-剪受力性能与普通混凝土类似,对于同等强度再生混凝土,压-剪强度随着压应力比的增大而呈抛物线状增大,随着取代率的增加而近似线性降低,该降低幅度在20%以内;再生混凝土剪切强度主要由黏聚剪切强度、骨料咬合强度和界面摩擦强度组成,其中黏聚剪切强度约占压剪强度的10%~30%,骨料咬合强度占比为15%~60%,界面摩擦强度占比为25%~70%;基于剪切强度组成分析提出的计算式,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压-剪复合受力 失效机理 剪切强度
原文传递
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油气富集模式与成藏主控因素定量评价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杨海风 徐长贵 +4 位作者 牛成民 钱赓 李正宇 高雁飞 黄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9-269,共11页
长期以来油气成藏定量研究是油气勘探研究的难点。文章基于三维地震、测井以及录井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条件、富集模式和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油气主要富集在走滑反转带和断隆带... 长期以来油气成藏定量研究是油气勘探研究的难点。文章基于三维地震、测井以及录井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条件、富集模式和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油气主要富集在走滑反转带和断隆带两类构造单元,具有两种不同的成藏模式。其中,走滑反转带新近系的油气运移能力受油源断层的活动强度和古近系区域盖层厚度共同控制;断隆带新近系油气运移的能力受仓储层的输导脊和切仓断裂共同控制。并建立了两类不同成藏模式下表征油气输导能力的定量模型和公式。进一步指出,新近系构造-岩性圈闭在具备供烃条件时,其成藏规模仍受到“断-砂”接触程度的控制。砂体与油源断层的总接触面积越大,其内部油气充满度一般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模式 定量评价 成藏主控因素 新近系 黄河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盆缘洼陷新近系天然气成因与油气差异富集机理——以黄河口凹陷东洼为例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杨海风 王德英 +3 位作者 高雁飞 王军 李正宇 钱赓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09-518,共10页
以往认为盆缘洼陷埋藏浅、面积小、生烃能力有限,因而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盆缘洼陷现已成为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与热点领域,但对其油气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的研究亟待深入。基于地球化学资料,对黄河口凹陷东洼新... 以往认为盆缘洼陷埋藏浅、面积小、生烃能力有限,因而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盆缘洼陷现已成为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与热点领域,但对其油气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的研究亟待深入。基于地球化学资料,对黄河口凹陷东洼新近系油气的成藏机理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凹陷东洼新近系原油和天然气具有不同的来源和成因,其中原油来自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和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而天然气则为新近系油藏原油降解次生生物气;原油的形成早于天然气的形成,气藏的分布整体浅于油藏的分布,但其具体分布受控于新近系馆陶组中—上部、明化镇组下段中—下部和明化镇组上段底部3套区域盖层的封闭能力,总体呈现"南部富油、北部富气,西部富油、东部富气,下部富油、上部富气"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缘洼陷 原油和天然气成因 富集机理 新近系 黄河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原文传递
环渤中地区浅层大规模岩性油藏的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16
14
作者 周心怀 王德英 +2 位作者 于海波 杨海风 李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0-669,740,共11页
基于环渤中地区油气勘探实践和浅层岩性油藏解剖,结合油气成藏要素的配置关系、富集规律研究,对其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进行总结,预测有利岩性油气藏勘探方向。研究认为,环渤中地区浅层岩性油藏富集主控因素为“脊-断-砂-带”4要素的... 基于环渤中地区油气勘探实践和浅层岩性油藏解剖,结合油气成藏要素的配置关系、富集规律研究,对其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进行总结,预测有利岩性油气藏勘探方向。研究认为,环渤中地区浅层岩性油藏富集主控因素为“脊-断-砂-带”4要素的耦合,深层汇聚脊是浅层油气富集的基础,切脊大断裂活动强度与盖层断接厚度控制油气垂向运移能力,大型砂体与切脊断裂耦合控制大规模油气充注,构造应力集中带断裂封闭能力影响岩性油气藏富集程度。通过对环渤中地区浅层岩性油藏的实例分析,建立凸起汇聚型、陡坡砂体汇聚型、凹中隆起汇聚型3种主要油气富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岩性油藏 主控因素 汇聚脊 成藏模式 环渤中地区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估、制图与模拟 被引量:15
15
作者 税伟 付银 +2 位作者 林咏园 杨海峰 杜勇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3-152,共10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导致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退化或丧失,严重威胁区域生态安全.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安全的重要表征,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生态安全研究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参考.本文在对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导致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退化或丧失,严重威胁区域生态安全.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安全的重要表征,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生态安全研究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参考.本文在对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生态安全的概念界定基础上,梳理了两者间的关系,并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探讨城市生态安全评估、制图与模拟的研究进展,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城市生态安全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即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估、制图与模拟;多元胁迫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安全的时空动态;耦合水-能源-粮食系统的生态安全框架构建;构建基于行为主体与生命周期的生态安全评估机制;运用遥感数据、社会经济调查数据以及智慧城市大数据等多元数据,宏微观尺度结合、大数据与小数据融合评价城市内部与外部生态安全,优化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城市生态安全 评估制图 动态模拟
下载PDF
渤海海域东部弯曲走滑断裂派生伸展与挤压作用的定量表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伟 蒙美芳 +5 位作者 陈兴鹏 张同杰 杨海风 牛成民 吴智平 冯建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32,共10页
弯曲走滑断裂的局部构造应力特征复杂,影响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以渤海海域东部为例,基于最新的三维地震、钻井、油气成藏等资料,建立弯曲走滑断裂派生局部伸展和挤压作用的定量表征方法,探讨走滑派生局部挤压和伸展构造的油气... 弯曲走滑断裂的局部构造应力特征复杂,影响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以渤海海域东部为例,基于最新的三维地震、钻井、油气成藏等资料,建立弯曲走滑断裂派生局部伸展和挤压作用的定量表征方法,探讨走滑派生局部挤压和伸展构造的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垂直于弯曲走滑断裂走向的区域走滑作用力法线方向分力为该位置派生挤压或伸展作用的强度,针对同一断裂某一区段可用走滑派生强度系数定量表征派生伸展和挤压作用的强弱,当该系数为正值时代表派生挤压作用,当该系数为负值时代表派生伸展作用,绝对值表示派生伸展或挤压作用的相对大小;走滑派生伸展作用促进洼陷的构造沉降,派生强度系数绝对值越大烃源岩厚度、总有机碳含量越大;走滑派生挤压作用导致圈闭幅度增大,增压段圈闭幅度明显大于释压段,派生强度系数越大圈闭幅度越大;走滑派生局部伸展与挤压作用的差异导致断裂及其附近孔隙度、渗透率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断裂对油气输导与封堵的控制作用,油气在增压段主要沿断裂带走向或垂向运移,释压段主要穿过断裂带横向运移、沿断裂带垂向运移,不同类型和强度派生构造对油气输导和封堵的差异性影响油气的展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走滑断裂 派生构造 定量表征 油气地质意义 渤海东部
下载PDF
PEG模拟干旱条件下大豆萌发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刘博 卫玲 +4 位作者 肖俊红 杨海峰 段学艳 陈爱萍 任瑞兰 《种子》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6-60,共5页
为探索干旱条件下大豆萌发特性,以山西省5个典型品种(晋豆36,晋豆19,晋遗31,晋大70,汾豆79)为材料,设置5个PEG-6000浓度(0%、5%、10%、15%、2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分析首日发芽率、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变化。结果表明,首日发芽率... 为探索干旱条件下大豆萌发特性,以山西省5个典型品种(晋豆36,晋豆19,晋遗31,晋大70,汾豆79)为材料,设置5个PEG-6000浓度(0%、5%、10%、15%、2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分析首日发芽率、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变化。结果表明,首日发芽率晋豆19(54.3%)极显著低于其他4个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0%和5%处理差异不显著,极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之间差异均极显著);发芽势汾豆79最高(96.3%),晋大70次之(之间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晋豆19,发芽势随浓度升高而依次降低,0%、5%、10%之间差异不显著,极显著高于15%和20%(之间差异也极显著);发芽率汾豆79最高(99.7%),极显著高于晋豆36,20%处理极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发芽指数随浓度升高依次下降,其中20%处理极显著低于15%,两者均极显著低于其他3个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不同大豆品种抗旱萌发特性不同,整体抗旱能力和在不同时期抗旱性表现有差异;PEG-6000浓度15%~20%是较为理想的抗旱性筛选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G浓度 大豆 抗旱 萌发特性
下载PDF
渤海海域砂砾岩体沉积响应进展及热点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强虎 朱红涛 +5 位作者 杜晓峰 薛永安 杨香华 杨海风 石文龙 周子强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76-1705,共30页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日益增长,砂砾岩油气藏研究逐步深入,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大型砾岩油藏与渤海海域渤中19-6大型整装凝析气田获重大发现,使得砂砾岩体成为油气勘探新领域.当前,砂砾岩体沉积响应研究集中于陡坡背景或造山带背景,重点解析...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日益增长,砂砾岩油气藏研究逐步深入,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大型砾岩油藏与渤海海域渤中19-6大型整装凝析气田获重大发现,使得砂砾岩体成为油气勘探新领域.当前,砂砾岩体沉积响应研究集中于陡坡背景或造山带背景,重点解析冲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与湖底扇体系的结构样式、控制因素、沉积模式及其差异性,但机制成因方面存在多解性.渤海海域内砂砾岩体主要发育于始新世陡坡背景与中新世初期缓坡背景,其中始新世砂砾岩沿断裂陡坡带呈裙带状近源堆积,热点集中于其结构识别及期次刻画,以期准确预测地下砂砾岩体储层时空分布;而中新世初期转换界面处砂砾岩广泛分布且伴随岩浆活动,难点在于明确砂砾岩体沉积学信息、年代学信息同重大板块构造变革间响应关系,厘定大面积砂砾岩体分布的成因机制及发育模式.砂砾岩体沉积响应的研究方向将立足于完善岩相划分标准、依据,深化其与区域构造事件关联性,定量化解析沉积充填响应过程及工业化刻画其圈闭目标,系统研究对揭示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有重大理论意义,同时可服务大中型砂砾岩油气田的勘探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体 沉积响应 始新世陡坡 中新世缓坡 成因机制 渤海海域 沉积地质
原文传递
刺五加提取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杨海峰 何宏勇 +1 位作者 陈海峰 李登昌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48,共4页
文章旨在研究刺五加提取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并探讨其替代抗生素的效果。试验选取150头健康、体重相近的21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单独一栏饲养,每栏10头仔猪。... 文章旨在研究刺五加提取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并探讨其替代抗生素的效果。试验选取150头健康、体重相近的21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单独一栏饲养,每栏10头仔猪。3个处理组分别为:只饲喂基础日粮的对照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0 mg/kg硫酸粘杆菌素的抗生素组,以及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刺五加提取物的刺五加组。试验开始前预饲3 d,正式试验28 d。结果表明:与饲喂基础日粮相比,日粮添加抗生素和刺五加提取物显著提高了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P <0.05),降低了料重比和腹泻率(P <0.05),且日粮添加刺五加提取物的效果优于添加硫酸粘杆菌素;与对照组相比,抗生素组和刺五加组均显著提高了断奶仔猪血清中IgG和IgM水平(P <0.05),且日粮添加抗生素有提高血清中IgA水平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 0.05);此外,抗生素和刺五加提取物的添加还显著降低了断奶仔猪盲肠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数量(P <0.05),添加抗生素显著降低了盲肠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P <0.05),添加刺五加提取物反而显著提高了盲肠中双歧杆菌的数量(P <0.05)。综上所述,刺五加提取物在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调节肠道菌群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是一类潜力较大的抗生素替代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五加提取物 生长性能 免疫功能 肠道菌群 断奶仔猪
下载PDF
渤海海域油气勘探新领域、新类型及资源潜力 被引量:10
20
作者 徐长贵 周家雄 +1 位作者 杨海风 叶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182,共20页
渤海油田历经60余年勘探开发,目前已建成中国海上超大油田。综述渤海油田"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以来的勘探进展,在剖析区域成藏条件的基础上,指明了未来的重点勘探领域与攻关方向。渤海海域主要发育沙河街组三段、沙河... 渤海油田历经60余年勘探开发,目前已建成中国海上超大油田。综述渤海油田"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以来的勘探进展,在剖析区域成藏条件的基础上,指明了未来的重点勘探领域与攻关方向。渤海海域主要发育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与东营组三段3套主力烃源岩;垂向上,潜山裂缝型与新生界碎屑岩孔隙型2类储集体构成了主要的产油层系。基于对渤海海域"中生代强破坏、古近纪快转换、新近纪厚沉积"等特殊地质条件的再认识,渤海油田在"复杂变质岩潜山"、"古近系构造-岩性"与"新近系大规模岩性"3大勘探领域建立并发展了多项油气地质新认识,实现了5年5个亿吨级油田的重大发现。通过系统分析盆地烃源岩、储-盖组合等区域成藏条件,明确了潜山领域的辽北潜山带、辽南潜山带和环渤中凹陷隐蔽型潜山,古近系领域的辽中—辽西北部洼陷带、石南陡坡带、渤中凹陷西南环地区和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以及浅层新近系领域的环渤中凹陷是未来常规领域的主要潜力区,非常规油气领域应优选莱州湾凹陷页岩油进行重点探索。在上述领域的常规油气圈闭中,原油资源量约为8.7×10^(8)t,天然气资源量约为1.9×10^(12)m^(3);莱州湾凹陷的非常规页岩油资源量为8.6×10^(8)t。渤海海域未来油气勘探需要实现4个转移,即潜山勘探由传统的显性潜山向隐蔽型潜山转移、古近系勘探由中—深层向深层—超深层转移、浅层岩性勘探由凸起和斜坡区向凹陷区转移、勘探领域由常规油气向"常规、非常规并重"转移。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复杂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地质理论的技术进步,为渤海油田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认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进展 新领域 新类型 资源潜力 渤海海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