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7篇文章
< 1 2 1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渐危植物浙江楠群落结构及叶片性状多样性 被引量:13
1
作者 陆云峰 裴男才 +5 位作者 朱亚军 柏志靓 杨安娜 张俊红 楼炉焕 童再康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101-2110,共10页
浙江楠为商品材"金丝楠木"的原植物之一,天然分布区窄,属国家二级保护渐危种,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其天然种群所在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浙江楠天然分布区内13个典型种群为对象,研究其所在... 浙江楠为商品材"金丝楠木"的原植物之一,天然分布区窄,属国家二级保护渐危种,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其天然种群所在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浙江楠天然分布区内13个典型种群为对象,研究其所在群落的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和叶片表型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浙江楠天然种群所在群落的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较高,13个群落的16块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87科162属235种,其中种子植物79科151属221种;重度干扰导致浙江开化、浙江临安等群落的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其他群落,而中度干扰提高了福建建宁群落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轻度干扰则利于浙江楠种群自然更新.叶片表型作为楠木属植物重要的分类依据,叶片表型性状在种群间、种群内均存在丰富变异,平均变异系数为17.2%,变异幅度为10.4%~27.5%.种群间的变异(53.6%)大于种群内的变异(17.0%),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5.1%,种群间变异是浙江楠叶片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基于欧式距离(10 cm)将13个天然种群划分为两大类群,但变异呈随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楠 天然种群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表型多样性
原文传递
西藏定结地区爬坡沙丘粒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潘美慧 薛雯轩 +4 位作者 伍永秋 黄文敏 马建军 杨安娜 陈玉林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37-1345,共9页
通过对西藏定结地区典型爬坡沙丘表层沉积物的形态参数、粒度组成和粒度参数等进行分析,揭示其粒度特征。结果表明:(1)爬坡沙丘表层沉积物以细砂和中砂为主,极细砂含量较少,同时含有少量粉砂和粗砂,不含粘土成分。(2)沙丘平均粒径范围1.... 通过对西藏定结地区典型爬坡沙丘表层沉积物的形态参数、粒度组成和粒度参数等进行分析,揭示其粒度特征。结果表明:(1)爬坡沙丘表层沉积物以细砂和中砂为主,极细砂含量较少,同时含有少量粉砂和粗砂,不含粘土成分。(2)沙丘平均粒径范围1.98~2.41Ф,分选系数变化范围为0.45~0.75,属中等分选,偏度变化范围为0.01~0.12,呈近对称至正偏分布,峰度变化范围为0.94~1.01,呈中等尖锐峰态。(3)从样品PPSQ1~PPSQ6,随着高度和距离的增加,沙丘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先变细后变粗,分选不断变好。(4)爬坡沙丘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河漫滩。(5)与雅鲁藏布江、东昆仑山地区爬坡沙丘对比可知,定结地区的沙丘粒径较粗,分选较好,主要是物源及风力分选作用的共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坡沙丘 粒度特征 定结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岛黑松群落功能多样性的纬度变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3
作者 石娇星 许洺山 +5 位作者 方晓晨 郑丽婷 张宇 鲍迪峰 杨安娜 阎恩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3-173,共11页
黑松(Pinus thunbergii)群落在中国东海和黄海海域的海岛广泛分布,研究其功能多样性的纬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揭示是否在高度隔离的片断化景观中,同一植物群落类型的生物多样性也具有显著的纬度地带性特征。该研究调查和测定... 黑松(Pinus thunbergii)群落在中国东海和黄海海域的海岛广泛分布,研究其功能多样性的纬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揭示是否在高度隔离的片断化景观中,同一植物群落类型的生物多样性也具有显著的纬度地带性特征。该研究调查和测定了中国东部海域跨越13个纬度的27个海岛60个黑松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植物功能性状,分析了生物因素(黑松优势度和物种多样性)与非生物因素(年平均气温、总太阳辐射和干旱指数)与黑松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关系,并利用广义线性回归和方差分解揭示了各影响因素对黑松群落功能多样性的相对影响。主要结果:随纬度升高,群落的黑松优势度和物种丰富度,以及枝干性状和枝叶性状总体的功能丰富度、功能分散度、Rao二次熵均显著降低,但叶片功能多样性无显著变化趋势。黑松优势度、物种多样性和气候综合解释了枝叶性状总体功能丰富度、分散度和Rao二次熵变异的63%、47%和39%,枝干性状功能丰富度、分散度和Rao二次熵变异的56%、67%和53%,对叶片性状功能多样性的综合解释度较低(21%–30%)。物种丰富度和辛普森多样性显著增加叶功能多样性,香农-维纳多样性显著降低叶功能丰富度。干旱度显著增加枝叶性状总体和枝干功能多样性,年平均气温显著降低枝干功能分散度和Rao二次熵。该结果表明,中国东部海岛黑松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具有明显的纬度格局,气候因素和物种丰富度是决定黑松群落功能多样性纬度变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分散度 气候因素 Rao二次熵 物种多样性 植物功能性状
原文传递
雅江河谷佛掌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潘美慧 杨安娜 +2 位作者 伍永秋 马建军 薛雯轩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076-3088,共13页
造山带河流的河谷深切,滑坡堰塞湖及其溃决洪水频发,洪水滞流沉积物经风力改造,在两岸形成大面积沙丘(以白格堰塞湖溃决洪水为例)。对雅鲁藏布江沿岸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的研究,可以为鉴别河谷中的古洪水沉积与风成沉积提供一定的参... 造山带河流的河谷深切,滑坡堰塞湖及其溃决洪水频发,洪水滞流沉积物经风力改造,在两岸形成大面积沙丘(以白格堰塞湖溃决洪水为例)。对雅鲁藏布江沿岸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的研究,可以为鉴别河谷中的古洪水沉积与风成沉积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并为该区域防风治沙工程提供理论支持。选取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漫滩的爬坡沙丘--佛掌沙丘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与其上四个叠置的新月形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分异规律,揭示其沉积环境。粒度分析结果表明:佛掌沙丘表层沉积物以中砂为优势粒径,分选较差,极正偏,尖窄峰态。叠置新月形沙丘的粒度分布模式为坡顶粒径最粗,分选最好;就整个佛掌沙丘而言,随高度上升,沉积物的粒径变细,分选变好,这是风力分选与重力分异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萨胡判别式判定该沙丘沉积环境为河流沉积,但将粒度数据与其他区域的河岸沙丘粒度特征进行对比发现该沙丘为典型的风成沙丘,可能是由于该区域物源较近,且受地形阻挡风力分选作用不明显,导致萨胡判别式无法很好地区分风力沉积与河流沉积。根据与河漫滩沙样的粒度特征对比发现,佛掌沙丘主要由河流中携带的物质提供沙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佛掌沙丘 表层沉积物 粒度特征
原文传递
上海大金山岛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异
5
作者 杨安娜 李曾燕 +8 位作者 牟凌 杨柏钰 赛碧乐 张立 张增可 王万胜 杜运才 由文辉 阎恩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7-389,共13页
揭示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细菌群落对植被类型变化的响应格局,有助于深化对生态系统地上地下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该研究以上海大金山岛处于演替前、中和后期的落叶灌丛、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为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碳、氮、磷含量以及土... 揭示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细菌群落对植被类型变化的响应格局,有助于深化对生态系统地上地下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该研究以上海大金山岛处于演替前、中和后期的落叶灌丛、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为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碳、氮、磷含量以及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分析土壤细菌多样性、类群关系网络结构和标志性类群如何随植被演替而更替。结果发现:土壤养分含量在常绿阔叶林显著高于落叶阔叶林,但土壤细菌多样性在落叶阔叶林显著高于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含量和细菌多样性在落叶灌丛处于中等水平。土壤细菌的相关性网络节点、密度和复杂性在落叶阔叶林最高,在落叶灌丛中等,在常绿阔叶林最低。落叶灌丛和落叶阔叶林的优势土壤细菌分别为根瘤菌目(Rhizobiales)和伯克氏菌目(Burkholderiales)等具有潜在固氮功能的类群,常绿阔叶林的优势土壤细菌为黄单胞菌目(Xanthomonadales)和嗜热芽菌目(Thermogemmatisporales)等具有潜在致病和抗病性功能的类群以及酸杆菌目(Acidobacteriales)等与纤维素降解相关的类群。该结果表明:海岛植被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组成和土壤养分供给性的改变会极大地重塑土壤细菌多样性、群落组成、互作网络结构和标志类群。海岛常绿阔叶林显著更低的土壤细菌多样性、趋于松散简化的细菌网络结构以及具有潜在致病和抗病功能的标志类群的出现,说明了顶极群落地下部分对地上部分退化趋势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演替 岛屿 灌丛 森林 细菌多样性 16S rDNA
原文传递
紫楠天然群落优势物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
6
作者 陆云峰 杨安娜 +4 位作者 王豪 刘伟 张俊红 楼炉焕 童再康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67,共7页
[目的]探究紫楠天然群落优势物种种间关系和群落稳定性。[方法]基于野外样地调查,从物种组成、重要值、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指数、方差比率法和χ^(2)检验等方面研究紫楠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各优势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和种间联结性。[结... [目的]探究紫楠天然群落优势物种种间关系和群落稳定性。[方法]基于野外样地调查,从物种组成、重要值、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指数、方差比率法和χ^(2)检验等方面研究紫楠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各优势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和种间联结性。[结果]紫楠在调查群落中的重要值最大,且其Levins指数生态位宽度和Shannon指数生态位宽度均最大,说明在群落中资源利用程度较高,竞争优势强;紫楠群落乔木层优势物种间总体呈不显著正联结(VR=1.247,χ^(2)_(0.95)(12)>W>χ^(2)_(0.05)(12)),而灌木层总体呈不显著负联结(VR=0.674,χ^(2)_(0.95)(36)>W>χ^(2)_(0.05)(36)),说明乔木层稳定性较高,且高于灌木层;χ^(2)检验结果显示乔木层、灌木层优势物种间正联结种对数均多于负联结,正负联结比分别为1.8∶1和1.5∶1,且绝大部分种对联结性均不显著,表明紫楠群落大多数优势物种间的生态特征较一致。[结论]紫楠群落总体稳定性较好,但仍可进行适当的人工抚育,促进紫楠种群自然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楠 天然群落 优势物种 生态位 种间联结性
下载PDF
上海大金山岛常见木本植物功能性状对生长和死亡的影响
7
作者 张增可 李曾燕 +10 位作者 杨柏钰 赛碧乐 杨安娜 张立 牟凌 郑俊勇 金乐薇 赵钊 王万胜 杜运才 阎恩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98-1406,共9页
揭示功能性状如何影响关键植物种群特征有助于深化对群落动态的理解。该研究基于上海大金山岛26种常见木本植物5年期(2016-2021年)生长死亡动态的监测数据,通过测量各物种与光、水和养分资源竞争与利用策略相关的9个叶片和木质性状,分... 揭示功能性状如何影响关键植物种群特征有助于深化对群落动态的理解。该研究基于上海大金山岛26种常见木本植物5年期(2016-2021年)生长死亡动态的监测数据,通过测量各物种与光、水和养分资源竞争与利用策略相关的9个叶片和木质性状,分析了不同功能性状单独及其综合形成的植物经济谱与物种相对生长率和死亡率的关系。结果显示:叶面积和叶片氮含量与物种相对生长率显著正相关,叶片厚度、小枝密度和叶干物质含量与相对生长率显著负相关。干材密度和小枝密度与物种相对死亡率显著负相关。由9个功能性状构成的植物经济谱可解释物种相对生长率32.8%的变异,但是与相对死亡率无显著相关关系;资源获取型物种比保守型物种具有更高的相对生长率。以上结果表明,植物功能性状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植物经济谱可较准确地预测物种间相对生长率的差异,但对物种相对死亡率的预测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动态监测 木质性状 生态策略 叶性状 植物经济谱 资源竞争
原文传递
计及脉冲分配的不对称型电流源逆变器直流侧纹波电流抑制
8
作者 杨安娜 吴学智 +4 位作者 王静 祁静静 刘议泽 刘京斗 曾国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6786-6795,共10页
单相电流源逆变器输出功率含有二倍频分量,使得直流侧功率存在二倍频波动,如果采用较小的储能电感,会产生较大的电感电流低频纹波,增大电感损耗,同时也不利于逆变器输出滤波电路的优化设计。针对这种情况,该文通过分析所设计的不对称型... 单相电流源逆变器输出功率含有二倍频分量,使得直流侧功率存在二倍频波动,如果采用较小的储能电感,会产生较大的电感电流低频纹波,增大电感损耗,同时也不利于逆变器输出滤波电路的优化设计。针对这种情况,该文通过分析所设计的不对称型单相七电平电流源逆变器各电感电流在输出侧的功率分配情况,提出一种计及脉冲分配的功率前馈控制策略。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在满足储能电感轻量化的前提下,所提控制策略能够有效抑制电感电流低频纹波,减小输出电流低次谐波含量,验证所提逆变器和控制策略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电流源逆变器 多电平 不对称 电感电流低频纹波 功率前馈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高能洪水沉积特征及地貌效应
9
作者 胡凯衡 杨安娜 +2 位作者 吴朝华 刘维明 张启源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34-748,共15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气候、水文、构造与地形条件具有发育超大冰川或滑坡堰塞湖及高能洪水的潜力。对高能洪水沉积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回顾,以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流域广泛分布的高能洪水地貌和沉积证据为主要研究对象,探... 青藏高原东南缘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气候、水文、构造与地形条件具有发育超大冰川或滑坡堰塞湖及高能洪水的潜力。对高能洪水沉积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回顾,以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流域广泛分布的高能洪水地貌和沉积证据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该流域高能洪水沉积物的主要沉积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最后对该流域高能洪水的地貌效应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流域高能洪水形成的巨型边滩以涡流型边滩居多,其次为点状边滩和吊坠型边滩,未见牵引型边滩;就沉积特征而言,该流域高能洪水巨型边滩的内部沉积以水平叠层为主,波纹及交错层理层、粉砂层、斜坡沉积和粗砾平行层理层亦见分布;高能洪水等极端地表过程在青藏高原及雅鲁藏布江的泥沙输移及地貌演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地貌 高能洪水 沉积学 地貌效应 巨型边滩 沉积序列 雅鲁藏布江 青藏高原
下载PDF
磁珠法结合实时定量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中宿主细胞残留DNA的验证及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艳萍 卢佳 +5 位作者 李茜 林凤杰 杨安纳 孟胜利 王泽鋆 申硕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11-717,共7页
目的对磁珠法结合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灭活疫苗(Vero细胞)中宿主细胞残留DNA(residual cell DNA,rcDNA)进行验证及应用。方法利用磁珠与溶液中DNA的特异性结合来提取样品中rcDNA。... 目的对磁珠法结合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灭活疫苗(Vero细胞)中宿主细胞残留DNA(residual cell DNA,rcDNA)进行验证及应用。方法利用磁珠与溶液中DNA的特异性结合来提取样品中rcDNA。将已知浓度的细胞DNA标准品系列稀释后,根据DNA标准品的循环阈值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对未知样品中的rcDNA进行定量分析。对方法进行线性和范围、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验证,并使用该方法对新冠灭活疫苗(Vero细胞)生产过程样品进行rcDNA及其片段大小检测。结果标准品检测范围为0.0003~30 pg/μL,该方法的标准曲线决定系数(R;)>0.99,扩增效率为90%~110%。质控样品回收率为50%~150%,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30%。试验结果的各项参数均符合标准。结论磁珠法可解决rcDNA检测中样品前处理提取DNA的技术难点,qPCR能够简便、快速、准确地对新冠疫苗生产过程中的rcDNA进行定量测定。该方法适用于新冠疫苗中rcDNA的检测及疫苗生产过程和成品的质量控制,对其他采用同样细胞基质的病毒性疫苗质量控制也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 Vero细胞 宿主细胞残留DNA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磁珠法
原文传递
不同年生凤丹根际AM真菌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志雅 杨安娜 +2 位作者 汤冬梅 汪建中 杨帆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2-36,共5页
利用碱解离-酸性品红方法测定凤丹根样AM真菌结构定殖情况,同时进行土壤菌丝含量、土壤孢子密度及土壤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全部根样均被AM真菌侵染,并形成了典型Arum-type类型的AM结构;AM真菌定殖率、菌丝定殖率、丹皮酚含量及孢子... 利用碱解离-酸性品红方法测定凤丹根样AM真菌结构定殖情况,同时进行土壤菌丝含量、土壤孢子密度及土壤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全部根样均被AM真菌侵染,并形成了典型Arum-type类型的AM结构;AM真菌定殖率、菌丝定殖率、丹皮酚含量及孢子密度在不同年生呈现出相同趋势,均表现为3年生凤丹<4年生凤丹<2年生凤丹,而泡囊定殖率与菌丝圈定殖率呈现出相同趋势,表现为3年生凤丹<2年生凤丹<4年生凤丹;酸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与土壤菌丝含量呈正相关,酸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与泡囊定殖率呈负相关,孢子密度和菌丝圈定殖率与酸性磷酸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呈正相关,与脲酶活性呈负相关;菌丝定殖率、AM真菌定殖率与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呈正相关,与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呈负相关。揭示了在休眠期,不同年生(2、3、4年生)的凤丹根际AM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e fungi,AM真菌)共生状况、根部丹皮酚含量测定及土壤酶活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丹 丛枝菌根真菌 定殖率 土壤酶活性 丹皮酚 孢子密度 土壤菌丝含量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中β-丙内酯残留气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建立、优化及验证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安纳 王吟 +7 位作者 杨东升 周艳萍 涂晶 卢佳 李茜 施金荣 王泽鋆 申硕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8-452,共5页
目的建立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中β-丙内酯(β-propiolactone,BPL)残留量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并进行优化及验证。方法气相色谱条件:进样口温度为180℃,分流比为2∶1,载气为氮气,检测器温度为250℃,运行时间为10 min。对柱温条... 目的建立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中β-丙内酯(β-propiolactone,BPL)残留量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并进行优化及验证。方法气相色谱条件:进样口温度为180℃,分流比为2∶1,载气为氮气,检测器温度为250℃,运行时间为10 min。对柱温条件(升温程序和等温程序)、流速(1和3 mL/min)和进样量(1和0.2μL)进行优化。同时验证方法的专属性、检测限及定量限、线性范围、重复性、耐用性。采用建立的方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生产工艺中灭活和水解过程及疫苗原液中BPL含量的变化。结果最佳检测条件:柱温条件为等温程序,流速为3 m L/min,进样量为0.2μL。BPL对照品溶液与疫苗原液混合液的BPL峰保留时间为2.328 min,与BPL对照品溶液一致,BPL对照品溶液连续6次进样的峰面积和保留时间的RSD均≤4.0%,BPL对照品溶液在不同检测器温度及进样口温度条件下检测的峰面积和保留时间的RSD均≤4.0%,BPL对照品溶液在3.125~500μg/mL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3991 x-0.5586,相关系数(r)为0.9999,定量限为2.530μg/mL,检测限为0.843μg/mL。疫苗灭活过程中BPL含量高于定量限,水解后其含量远低于检测限,疫苗原液中未检测到BPL。结论建立了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中BPL残留含量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精密性及耐用性,可用于检测疫苗各生产环节中BPL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 β-丙内酯 气相色谱法
原文传递
Omicron株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原液特异性鉴别试验RT-PCR法的建立及验证
13
作者 杨安纳 庞德钦 +7 位作者 周以斯 杨洁 杨东升 吴杰 孟胜利 王泽鋆 郭靖 申硕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00-705,共6页
目的建立Omicron株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原液特异性鉴别试验的RT-PCR法,并对该方法进行验证。方法根据GIAIDS数据库中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株及其他突变株和原型株的S基因序列差异设计并合成引物OSTF1、OS1R,提取Omicron株新... 目的建立Omicron株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原液特异性鉴别试验的RT-PCR法,并对该方法进行验证。方法根据GIAIDS数据库中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株及其他突变株和原型株的S基因序列差异设计并合成引物OSTF1、OS1R,提取Omicron株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原液病毒RNA,逆转录为cDNA,利用对Omicron株S蛋白基因序列中的特异性插入及缺失核苷酸序列设计的引物对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对建立的RT-PCR法进行重复性、中间精密度、专属性、耐用性及灵敏度验证,并用该方法鉴别6批Omicron株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原液。结果Omicron株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原液利用引物OSTF1/OS1R进行RT-PCR检测,可扩增出约460 bp的条带,而原型株、Beta株、Delta株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原液(Vero细胞)均无法扩增出条带;重复3次检测、2名实验人员分别在3 d重复3次检测、利用3种不同退火温度进行RT-PCR,Omicron株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原液均可扩增出约460 bp的条带;原液蛋白浓度在0.04μg/mL以上、RNA浓度在0.128 ng/μL以上均可扩增出较亮的约460 bp的条带;6批Omicron株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原液经RT-PCR检测,均可见约460 bp的条带。结论RT-PCR法专属性、重复性、中间精密度、耐用性和灵敏度均良好,可用于Omicron株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原液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micron株新型冠状病毒 灭活疫苗 原液 鉴别试验 RT-PCR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门限效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建武 杨安娜 李楠 《中国劳动》 2020年第5期72-89,共18页
本文基于2009年-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收入分配效应。首先,应用熵值法和TOPSIS模型计算得到各省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值。结果发现:大部分地区呈现明显上升的变化趋势,但部分省市出现波动,甚至有所... 本文基于2009年-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收入分配效应。首先,应用熵值法和TOPSIS模型计算得到各省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值。结果发现:大部分地区呈现明显上升的变化趋势,但部分省市出现波动,甚至有所下降其次,检验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和收入差距的门限效应。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生产率改进跨越门槛值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提高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能更大幅度地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最后,政策建议须重点关注技术进步对城乡地区产生的非均衡的福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门限效应 城乡收入 城乡收入差距
下载PDF
健康中国:“体医结合”至“体医融合”的模式初探 被引量:72
15
作者 张鲲 杨丽娜 张嘉旭 《福建体育科技》 2017年第6期1-3,10,共4页
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行,将体医融合推向了热潮,加快推进体医融合势在必行。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阐释了我国"体医结合"现状,剖析了健康中国视角下"体医融合"的内涵及特征,并分别从"技术融合""... 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行,将体医融合推向了热潮,加快推进体医融合势在必行。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阐释了我国"体医结合"现状,剖析了健康中国视角下"体医融合"的内涵及特征,并分别从"技术融合""资源融合""话语权融合"三方面着手,探索体医融合的发展模式。目前体医结合向体医融合的发展存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政策资金等障碍,提出: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体制、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等建议,为"体医融合"良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中国 体医结合 体医融合 模式
下载PDF
2000—2015年青藏高原植被NPP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65
16
作者 陈舒婷 郭兵 +6 位作者 杨飞 韩保民 范业稳 杨潇 何田莉 刘悦 杨雯娜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511-2527,共17页
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作为我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天然实验室",植被生态系统发生了深刻变化。引入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和探讨2000—2015年青藏高原植被NPP时空变化格局及其驱动机理,并定量区分NPP变化过程中气候变化和人... 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作为我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天然实验室",植被生态系统发生了深刻变化。引入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和探讨2000—2015年青藏高原植被NPP时空变化格局及其驱动机理,并定量区分NPP变化过程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对作用。研究发现:(1)2000—2015年,青藏高原植被NPP年均值总体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在年际变化方面,近16年植被NPP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在2005年出现上升陡坡,并在2005—2015年表现为高位波动的态势。(2)青藏高原植被NPP增加区(变化率>10%)主要集中于三江源地区、横断山区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以及那曲地区的中东部,而植被NPP减小区(变化率<-10%)则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上游和阿里高原。(3)近16年青藏高原植被NPP重心总体向西南方向移动,表明西南部植被NPP在增量和增速上大于东北部。(4)青藏高原植被NPP与气候因子相关性的地区差异显著,其中植被NPP与降水显著相关的区域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南部及雅鲁藏布江流域中下游,而植被NPP与气温显著相关的区域主要位于藏南地区、横断山区北部、青藏高原中部和北部。(5)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青藏高原植被NPP变化过程中的相对作用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在空间上呈现"四线—五区"的格局。研究成果能够为揭示青藏高原区域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重心模型 驱动机制 全球变化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医护一体化建设与应用效果 被引量:55
17
作者 卫莉 杨福娜 +3 位作者 刘东英 霍霞 赵瑞 买轩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年第15期1788-1792,共5页
目的 探讨医护一体化建设的经验与临床实践效果.方法 2013年6月-2015年12月,基于SBAR沟通模式,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外科推行医护一体化建设.采用便利抽样法,于医护一体化模式实施前后,应用问卷调查法分别对... 目的 探讨医护一体化建设的经验与临床实践效果.方法 2013年6月-2015年12月,基于SBAR沟通模式,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外科推行医护一体化建设.采用便利抽样法,于医护一体化模式实施前后,应用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实施科室进行医护之间合作状况以及医生、护士、患者满意度情况调查和评价.结果 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医护一体化建设实施后,护士和医生合作量表(NPCS)总分(114.89±14.56)分,高于实施前的(94.37±16.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5,P〈0.01);医护一体化实施后医、护、患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3.57±6.43)、(95.50±7.89)、(94.80±6.72)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7、-5.81、-7.02;P〈0.05).结论 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医护一体化建设与实施,可有效促进医护之间合作程度,提高医护患三者满意度,提高全院护理服务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SBAR沟通模式 医护一体化 合作 满意度
原文传递
碳中和目标下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 被引量:47
18
作者 丁明磊 杨晓娜 +3 位作者 赵荣钦 张战平 肖连刚 谢志祥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37-1147,共11页
国土空间规划是在基础层面引导土地利用、生态保护、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和区域开发的国家基础性、约束性规划。在当前“双碳”战略背景下,将碳中和目标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治理体系,对于从基础层面推动经济社会系统全面低碳转型具有重要... 国土空间规划是在基础层面引导土地利用、生态保护、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和区域开发的国家基础性、约束性规划。在当前“双碳”战略背景下,将碳中和目标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治理体系,对于从基础层面推动经济社会系统全面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碳中和目标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国土空间格局、人地关系与碳收支的内在关系。从“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视角探讨了碳中和目标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调控机理;从国土空间碳收支核算体系、面向碳平衡的“双评价”方法、国土空间碳风险监测与评价、碳排放空间约束下的三线划定、碳达峰与产业空间结构调控等方面提出了面向碳中和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路径;从差别化的生态碳汇提升方案、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土空间碳收支核算体系、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方案、基于生命周期的建设用地碳排放评估、低碳高效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多层次国土空间碳补偿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国土空间格局 理论框架 实践策略
原文传递
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判断喀斯特土壤的肥力水平 被引量:39
19
作者 杨文娜 任嘉欣 +3 位作者 李忠意 徐义 李振轮 何丙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07-1313,共7页
【目的】本研究揭示了喀斯特地区土壤的肥力水平。【方法】在贵州印江典型喀斯特区域采集了26个土壤样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供试土壤进行了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受pH的影响,喀斯特地区土壤的有效N和有效Fe含... 【目的】本研究揭示了喀斯特地区土壤的肥力水平。【方法】在贵州印江典型喀斯特区域采集了26个土壤样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供试土壤进行了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受pH的影响,喀斯特地区土壤的有效N和有效Fe含量较低;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喀斯特地区土壤肥力水平均在中等偏上;主成分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2种方法的评价结果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互相佐证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受施肥等因素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地形部位土壤的肥力水平大小关系为:耕地>果园>林地和槽谷>山坡,但各差异间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结论】研究结果为全面评价喀斯特地区土壤肥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土壤 养分水平 主成分分析 模糊综合评价
下载PDF
化肥和有机肥配施生物炭对土壤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7
20
作者 杨文娜 余泺 +5 位作者 罗东海 熊子怡 王蓥燕 徐曼 王子芳 高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40-549,共10页
研究化肥和有机肥配施生物炭处理下植株根际、非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和phoC、phoD基因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的规律,可为土壤磷库中难溶性磷素向植物根系可吸收的无机态磷酸根离子转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土壤中磷素有效性的提高... 研究化肥和有机肥配施生物炭处理下植株根际、非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和phoC、phoD基因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的规律,可为土壤磷库中难溶性磷素向植物根系可吸收的无机态磷酸根离子转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土壤中磷素有效性的提高和生物炭的农业利用提供一定的试验依据.本研究以玉米秸秆和稻壳秸秆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设置对照(CK)、传统施肥(F)、化肥+20 t·hm^(-2)稻壳生物炭(FP)、化肥+10t·hm^(-2)稻壳生物炭+10 t·hm^(-2)玉米生物炭(FPM)、有机肥+20t·hm^(-2)稻壳生物炭(PP)和新鲜有机肥+20t·hm^(-2)稻壳生物炭(NPP)这6个处理,通过测定根际、非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采用T-RFLP技术解析phoC和phoD基因的多样性,阐明生物炭对植物-土壤-微生物三者形成的微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非根际土壤中各处理ALP和ACP活性较CK均有降低,根际土壤中,化肥和有机肥配施生物炭后ALP活性显著增加,根际土壤的ACP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2)化肥和有机肥配施生物炭显著增加了根际、非根际土壤中phoC和phoD基因群落的多样性(P<0.05),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非根际;(3)ACP活性与phoC基因微生物群落呈负相关关系,绝大多数处理ALP活性与phoD微生物群落呈正相关关系.化肥和有机肥配施生物炭可增加果园植株根际土壤的酶活性以及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phoC和phoD基因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磷酸酶 phoC基因 phoD基因 微生物群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