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scale insights into the influence of grinding media on spodumene micro-flotation using mixed anionic/cationic collectors 被引量:9
1
作者 Liping Luo Longhua Xu +2 位作者 xinzhang shi Jinping Meng Ruohua Li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71-179,共9页
Here,the influence of grinding media with different shapes on the flotation performance of spodumene and its potential mechanism from microscale insight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 single mineral flotation experiment,X-... Here,the influence of grinding media with different shapes on the flotation performance of spodumene and its potential mechanism from microscale insight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 single mineral flotation experiment,X-ray diffraction(XRD)test,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combined with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ry(SEM-EDS),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The flotation data indicated that under anionic/cationic(sodium oleate(NaOL)/DDA)collectors system,the rod milled spodumene has a higher floatability than ball milled ones.XRD results confirmed that rod medium makes spodumene exposed more{110}and{100}planes,while ball medium makes spodumene exposed more{010}planes.The typical anisotropic surface of spodumene makes the surface of rod milled spodumene possess more Al sites,further confirmed by SEM-EDS and XPS results.Additionally,it was found that the rod milled spodumene presents a larger value of elongation and flatness,which are parameters closely related to bubble adhesion.AFM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rod milled products have a rougher surface,while ball milled products have a smoother surface.Consequently,the rod medium enhanced the adsorption of NaOL/DDA on the spodumene surfaces.This work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optimizing the separation of spodume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in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DUMENE FLOTATION Grinding media Shape index ROUGHNESS
下载PDF
烟草科研数据现状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王锐 邱纪青 +7 位作者 郑新章 石昌盛 张晨 汪志波 王金棒 刘亚丽 贾楠 冯伟华 《烟草科技》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7-112,共6页
为掌握烟草行业科研数据现状,采用问卷填写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调查。结果表明:烟草行业工商企业和科研院所都拥有大量科研数据,由于业务工作和信息化程度不同,各单位的科研数据类别、体量、年增加量等均存在较大差异;烟草行业... 为掌握烟草行业科研数据现状,采用问卷填写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调查。结果表明:烟草行业工商企业和科研院所都拥有大量科研数据,由于业务工作和信息化程度不同,各单位的科研数据类别、体量、年增加量等均存在较大差异;烟草行业在科研数据管理方面存在数据缺乏统一标准、数据存储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科研数据共享。针对上述问题,在制度保障、理念普及、数据标准、共享范围、数据服务、数据出版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该研究结果可为推进烟草行业科研数据共享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行业 工商企业 科研数据 数据共享 现状调查
下载PDF
基于特征降维与分块的输电网概率最优潮流深度学习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武新章 郭苏杭 +4 位作者 代伟 王泽宇 赵子巍 石博臣 张冬冬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4-180,共7页
概率最优潮流需要对非线性最优潮流问题进行重复求解,计算量较大,从而限制了其应用。提出一种基于特征降维、分块和深度神经网络辅助预测的最优潮流两阶段求解方法。在第一阶段,提出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最优潮流部分关键决策变量的优先... 概率最优潮流需要对非线性最优潮流问题进行重复求解,计算量较大,从而限制了其应用。提出一种基于特征降维、分块和深度神经网络辅助预测的最优潮流两阶段求解方法。在第一阶段,提出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最优潮流部分关键决策变量的优先辨识策略,以解决深度学习中因特征维度过高而导致的数值湮没问题,进而以最优潮流的结果特征为导向,基于关联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挖掘最优潮流输入与输出特征的关联性匹配度,并构建样本数据的分块特征库,以降低学习难度。在第二阶段,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完成部分关键决策变量的分块映射,基于潮流模型恢复剩余状态变量,并对计算结果不收敛、不满足约束的情况进行修正,以恢复可行性。根据最优潮流两阶段求解方法构建概率最优潮流求解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最优潮流、概率最优潮流的求解速度和求解精度上均有较好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潮流 概率最优潮流 深度神经网络 关联分析 聚类分析 潮流修正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分解温度敏感性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浈雄 张超 +2 位作者 李全 宋新章 施曼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575-2584,共10页
土壤有机碳(SOC)分解的温度敏感性(Q_(10))是估算土壤碳收支动态的重要指标,但其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主要从气候环境、空间地理格局、土壤理化性质、植被类型、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功能、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 土壤有机碳(SOC)分解的温度敏感性(Q_(10))是估算土壤碳收支动态的重要指标,但其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主要从气候环境、空间地理格局、土壤理化性质、植被类型、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功能、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对Q_(10)的影响进行综述,总结各因子对Q_(10)影响的一般规律,比较其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相对贡献。Q_(10)随温度和降水的增加而减少,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草原SOC分解的Q_(10)高于森林,针叶林和落叶林SOC分解的Q_(10)高于常绿阔叶林。土壤碳(C)质量与Q_(10)呈反比,但在有外源底物输入时,C质量假说并不总是有效,在低质量土壤中提高底物可利用性可显著提高Q_(10)。Q_(10)随土壤中r策略型微生物(变形菌门、子囊菌门)比例的增加而降低,随K策略型微生物(酸杆菌门、担子菌门)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大气CO_(2)浓度升高增加了Q_(10),而大气氮沉降降低了Q_(10)。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浅层土壤的Q_(10)主要受温度调控,深层土壤的Q_(10)主要受C质量调控。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本研究可为完善气候-C循环耦合模型、实现“碳中和”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敏感性 有机碳分解 C质量 微生物 生态因子
原文传递
改性拜耳法赤泥颗粒的制备及对土壤铅的稳定化处理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慧珠 程乾坤 +6 位作者 王新璋 陈惠康 张红云 黄雄飞 杨晓芳 汤叶涛 石太宏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71-1181,共11页
拜耳法赤泥产量大且成分复杂,碱性强,难处理,易引起环境污染。而近年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儿童血铅中毒事件时有发生。针对上述问题,以拜耳法赤泥为主要原料,加入少量水泥等添加剂改性制备赤泥基颗粒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土壤中铅的稳... 拜耳法赤泥产量大且成分复杂,碱性强,难处理,易引起环境污染。而近年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儿童血铅中毒事件时有发生。针对上述问题,以拜耳法赤泥为主要原料,加入少量水泥等添加剂改性制备赤泥基颗粒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土壤中铅的稳定化。结果表明,材料配方为2%水泥+5%石膏+5%粉煤灰+5%磷酸二氢钙+83%,水灰比为0.5,圆盘造粒参数为28°<α<40°、20r·min^(-1)<R<40r·min^(-1)时为颗粒最佳条件。按此配方制备的赤泥颗粒对铅污染浓度为100、250、500和800mg·kg^(-1)的模拟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当投加5%的颗粒,稳定10d后,土壤中铅的生物可利用态分别降低了72.52%、65.38%、64.73%和40.03%,而残渣态增加了43.4%、35.13%、43.42%和43.97%,有随着污土浓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表明赤泥制备成颗粒材料后能有效稳定土壤中不同浓度的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颗粒 土壤铅 稳定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