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站式腔内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何楠 唐小斌 +4 位作者 梁紫轲 张腾飞 刘博文 王晓娜 陈忠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2期187-192,共6页
目的探索一站式腔内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治疗左侧DVT合并IVCS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一站式腔内治疗的方法, 观察术后疗... 目的探索一站式腔内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治疗左侧DVT合并IVCS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一站式腔内治疗的方法, 观察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采用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的患肢周径和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 3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一站式腔内治疗, 手术成功率100%。患肢治疗后静脉通畅度评分[(1.6±0.7)分比(10.9±2.8)分, t=9.400, P<0.01]、患肢膝上及膝下周径差[(1.8±0.5)cm 比(6.3±0.8)cm, t=34.908, P<0.01;(1.6±0.2)cm 比(4.6±0.7)cm, t=11.188, P<0.01]均较治疗前减小,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9±1.0)g/L 比(12.0±0.7)g/L, t=4.795, P<0.01;(1 257.3±276.7)ng/ml 比(4 652.3±1 850.7)ng/ml, t=6.073, P<0.01];肌酐水平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6)。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31.7±16.4)个月(范围:6~63个月)。随访期内, 3例患者出现行走后轻度疼痛, 2例出现久站后沉重感(Villalta评分均<5分), 且彩超结果提示患肢静脉通畅, 无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结论一站式腔内治疗急性DVT合并IVCS可以安全、有效地清除血栓、恢复管腔以及预防静脉血栓后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腔内治疗 一站式 疗效
原文传递
中华蜜蜂化学感受蛋白CSP1的功能模式分析及亚细胞定位 被引量:2
2
作者 谭静 宋欣密 +4 位作者 傅晓斌 唐明珠 吴帆 华启云 李红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3052-3062,共11页
【目的】研究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重组化学感受蛋白CSP1与不同化学信息素的结合功能、模式及其亚细胞定位,明确触角特异表达的CSP1蛋白功能。【方法】将克隆的中蜂CSP1构建至p ET-32a(+)载体并转入BL21(DE3)感受态细... 【目的】研究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重组化学感受蛋白CSP1与不同化学信息素的结合功能、模式及其亚细胞定位,明确触角特异表达的CSP1蛋白功能。【方法】将克隆的中蜂CSP1构建至p ET-32a(+)载体并转入BL21(DE3)感受态细菌中,挑取单克隆菌落接种于LB培养基,培养过夜后按1%(V/V)进行转接,继续培养至OD600≈0.4左右时,加入IPTG至终浓度为1 mmol·L^(-1)后继续诱导5 h。将诱导好的CSP1大肠杆菌菌液离心弃上清,再加入细菌裂解液超声破碎,离心后上清用镍柱对CSP1重组蛋白进行亲和层析纯化,再经PBS透析液透析后,最终获得可溶的具有生物活性的CSP1重组蛋白。设定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激发波长为281 nm,测定竞争性荧光探针1-NPN与CSP1的相互作用,用Scatchard方程计算其解离常数,再计算获得CSP1与各种候选化学信息素的亲和力。以CSPMbra A6晶体结构(PDB代码:1n8v)为模板,通过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解析CSP1蛋白与化学信息素的结合模式,根据Mol Dock Score选出最佳对接模型进行作用机理分析,获得结合时配基周围的CSP1残基分布以及氢键产生情况,以此获得信息素与CSP1的结合模式。最后将CSP1免疫注射兔子获得多克隆抗体,并对中蜂工蜂触角进行低温固定、脱水和包埋后进行超薄切片,然后对样品切片进行免疫胶体金电镜定位,以解析CSP1在触角感器中的亚细胞分布。【结果】成功诱导获得可溶性的重组中蜂CSP1蛋白,利用荧光光谱分析1-NPN与CSP1的解离常数K1-NPN为2.1μmol·L^(-1),结合位点数n为0.99,表明结合时基本以1:1结合,线性相关系数为0.9933。在9种化学信息物质中,CSP1与两种蜜蜂蜂王信息素成分对羟基苯甲酸甲酯(HOB)和9-羰基-2癸烯酸(9-ODA),和植物挥发物成分3-蒈烯均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其中与CSP1亲和力最强的对羟基苯甲酸甲酯的[IC50]和解离常数KD分别达到10.1和7.68μmol·L^(-1)。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蜜蜂 化学感受蛋白 配基结合功能 分子对接 免疫细胞化学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