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阳还五汤的研究现状及其新药创制关键技术 被引量:67
1
作者 肖美凤 刘金玲 +4 位作者 杨岩涛 刘文龙 周逸群 贺福元 邓凯文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88-1694,共7页
补阳还五汤是目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公认的著名方剂,该方每年有500余篇文献报道,包括药材资源、物质基础、药物制剂、药理作用、临床配伍应用及剂型改革等各方面,研究范围宽广而精深。但该方成分复杂,目前的网络药理拓扑学方法也很... 补阳还五汤是目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公认的著名方剂,该方每年有500余篇文献报道,包括药材资源、物质基础、药物制剂、药理作用、临床配伍应用及剂型改革等各方面,研究范围宽广而精深。但该方成分复杂,目前的网络药理拓扑学方法也很难阐明该方的物质基础及药理学作用机制。系统梳理补阳还五汤近10年相关研究工作,归纳总结药学、药理毒理学的研究概况,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作为组分中药或天然复方药物创制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结合中药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规律和化学定量网络谱学的研究,与目前主要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药物的结构进行比较,拟对其物质基础、效应成分与作用靶点关联等关键技术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开发出新组分中药或天然复方药物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物质基础 作用机制 网络药理学 超分子 组分中药 天然复方药物
原文传递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补阳还五汤成分与缺血性脑卒中靶点的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43
2
作者 樊启猛 杨岩涛 +8 位作者 肖美凤 刘文龙 周晋 贺玉婷 贺鹏 李海英 潘雪 贺福元 邓凯文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4200-4208,共9页
目的运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补阳还五汤成分与缺血性脑卒中靶点的相互作用,探索补阳还五汤的有效物质基础及主要作用靶点。方法选取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关的人体46个关键蛋白靶标,从数据库中筛选204个补阳还五汤活性成分,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将... 目的运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补阳还五汤成分与缺血性脑卒中靶点的相互作用,探索补阳还五汤的有效物质基础及主要作用靶点。方法选取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关的人体46个关键蛋白靶标,从数据库中筛选204个补阳还五汤活性成分,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将所获得的活性分子与关键靶点对接,得到TotalScore,同时建立多成分-多靶点网络模型,再运用总量统计矩相似度法分析各靶点与所有靶点总体行为的相似性。结果通过分子对接虚拟筛选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活性小分子,其中有22个成分与40个或以上蛋白靶点有较好的相互作用,虚拟筛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靶点,其中22个蛋白靶点与80个或以上成分有较好的相互作用。结论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方法可用来寻找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活性成分及主要靶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分子对接 缺血性脑卒中 相互作用 超分子化学 药物代谢网络动力学
原文传递
金银花和山银花的研究现状及质量控制的关键问题 被引量:37
3
作者 肖美凤 刘文龙 +3 位作者 周晋 杨岩涛 贺福元 周逸群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4905-4911,共7页
金银花和山银花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的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上无差异,自《中国药典》2005年版将金银花和山银花分列,纷争不断。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从金银花和山银花的用药沿革、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 金银花和山银花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的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上无差异,自《中国药典》2005年版将金银花和山银花分列,纷争不断。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从金银花和山银花的用药沿革、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入手,探讨金银花和山银花的异同及质量控制的关键问题;为解决金银花和山银花的分合问题,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山银花 质量控制 印迹模板 中药材产业
原文传递
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解析中药五味 被引量:27
4
作者 贺鹏 李海英 +7 位作者 樊启猛 夏强露 贺玉婷 潘雪 王敏存 刘惠 肖美凤 贺福元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763-2770,共8页
中药五味理论是中医药学核心内容,表征中药成分群的特征性质,用于指导临床。但五味怎样表征众多成分群、药材划分五味的标准,以及五味归五脏等科学问题仍未解释清楚。分析总结了中药五味的历史沿革和研究现状,以超分子"印迹模板&qu... 中药五味理论是中医药学核心内容,表征中药成分群的特征性质,用于指导临床。但五味怎样表征众多成分群、药材划分五味的标准,以及五味归五脏等科学问题仍未解释清楚。分析总结了中药五味的历史沿革和研究现状,以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解析中药五味:人与中药都是生物超分子体,中药作为天然超分子"印迹模板"聚集体,经口服或注射后必然寻找到与自身"印迹模板"相吻合的人体脏器的超分子主体,发生自识别、自组织、自组装与自复制作用,从而产生特异性的药效,宏观上表现出中药五味归五脏现象。因此,通过对中药五味体内外各成分群超分子"印迹模板"特征、作用规律及其网络药理学的定性定量研究,建立"中药成分群-味蕾超分子孔穴结构-经络脏腑孔穴"关联研究方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研究中药五味。超分子化学理论与中医药相结合,必将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子化学 印迹模板 中药五味:药性理论 主客体分子 中医药现代化
原文传递
中药炭药的临床应用及止血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5
作者 贺玉婷 樊启猛 +5 位作者 石继连 李海英 潘雪 肖美风 周逸群 贺福元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01-208,共8页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药炭药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出血证,此外,还可止泻、抗溃疡,但炭药尤以止血之效见长。根据制炭后的性味改变,炭药止血作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则本身不作止血用,制炭后用于止血;二则本身作止血用,制炭后药物性...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药炭药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出血证,此外,还可止泻、抗溃疡,但炭药尤以止血之效见长。根据制炭后的性味改变,炭药止血作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则本身不作止血用,制炭后用于止血;二则本身作止血用,制炭后药物性能改变或止血之力增强。笔者对常用止血炭药的历史沿革及其炮制机制、药理作用的现代研究进行归纳与总结,发现炮制后活性物质保存或含量升高与炭药发挥止血作用密切相关,中药炭药止血的主要药理作用机制包括影响凝血系统与血小板功能等。同时,笔者结合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提出炭药止血作用机制的超分子研究策略,以期为揭示炭药止血的科学内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炭药 出血 止血 炮制 超分子“气析”理论 综述
原文传递
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的中药成药性及制剂修饰研究策略 被引量:26
6
作者 周晋 刘惠 +4 位作者 肖美凤 杨岩涛 刘文龙 邓凯文 贺福元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4205-4211,共7页
中药为多成分体系,除了重视单成分成药性研究外,其重点应放在如何整合单成分成药性规律,构建适宜中药多成分的成药性研究体系。中药基于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其成药性已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完成,疗效确定;目前最关键问题在于怎样对... 中药为多成分体系,除了重视单成分成药性研究外,其重点应放在如何整合单成分成药性规律,构建适宜中药多成分的成药性研究体系。中药基于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其成药性已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完成,疗效确定;目前最关键问题在于怎样对疗效明确的中药成分群进行归属并确定分子间相互作用规律,开发出组分中药。然而,怎样在单成分特性理化与生物性质基础上,整合形成多成分的表观理化与生物性质是中药成药性与制剂制备研究的关键。因此,中药的成药性研究既要完成单成分成药性的研究,还要利用中药配伍原理和现代超分子化学理论,研究中药多成分"分子社会"经配伍后其成药性变化规律,并与制剂、化学修饰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中药新药创制的成功率。中药超分子"印迹模板"的自主"气析"作用规律对中药成药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子 印迹模板 中药成药性 制剂修饰 二次开发 整合
原文传递
桃红四物汤HPLC指纹图谱的总量统计矩及一次稳态投料量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李海英 贺鹏 +5 位作者 樊启猛 贺玉婷 杨岩 潘雪 肖美凤 贺福元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37-43,共7页
目的:建立中药及经典名方HPLC指纹图谱总量统计矩、信息量及一次投料量数学模型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运用总量统计矩原理和Hardy-Weinberg平衡群体一次稳态投料量计算方法,对来自不同产地的15批桃红四物汤原药材、饮片及复方制剂总量... 目的:建立中药及经典名方HPLC指纹图谱总量统计矩、信息量及一次投料量数学模型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运用总量统计矩原理和Hardy-Weinberg平衡群体一次稳态投料量计算方法,对来自不同产地的15批桃红四物汤原药材、饮片及复方制剂总量统计矩及一次稳态投料量进行研究。结果:除了总量一阶矩外,各药材、饮片及复方总量零阶矩、总量二阶矩、信息熵、信息量的RSD均> 10%。用单味原药材投料,除当归外(142. 34 kg),按全方累积的信息量的RSD变化计算出的一次稳态投料量最大(59. 10 kg);而按全方的比例投料,全方一次稳态投料量最大(958. 57 kg)。用炮制品投料,除酒红花外(83. 28 kg),全方累积的一次稳态投料量最大(73. 18 kg);按全方投料,炮制品一次稳态处方投料量均与原药材相同。原药材或炮制品组成的复方,其一次稳态投料量经常大于单味药材的一次稳态投料量。结论:中药成分受遗传多态性控制,中药色谱作用特征(成分种类)相近而作用强度(成分含量)不同,总量一阶矩、信息熵稳定说明中药多成分体系总体化学结构的印迹作用趋势稳定;桃红四物汤各药材及复方一次稳态投料量均远大于处方量,可为工业化大生产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桃红四物汤 总量统计矩 一次稳态投料量 均一性 稳定性 指纹图谱
原文传递
中药及其复方对病毒性肺炎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8
作者 樊启猛 潘雪 +7 位作者 贺玉婷 朱志飞 肖美凤 周晋 周逸群 邓凯文 孟蕾 贺福元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065-2074,共10页
全球大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关注,而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发源地至今仍未确定。在救治COVID-19患者的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中医药参与COVID-19的防治作用,... 全球大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关注,而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发源地至今仍未确定。在救治COVID-19患者的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中医药参与COVID-19的防治作用,加强医疗救治工作中中医药的及早介入。中医药在病毒性肺炎的防治方面有其特色和优势,能收到较好临床疗效且副作用少,除能够消除或减轻、缓解临床症状外,还能够调节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防治病毒引起的机体免疫过度反应。针对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肺炎的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包括COVID-19在内的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用药及后期基础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基础理论 中药 新型冠状病毒 病毒性肺炎 传染病 细胞因子风暴 免疫调节
原文传递
金银花、山银花动态挥发性成分的质量控制 被引量:21
9
作者 李海英 樊启猛 +8 位作者 贺玉婷 贺鹏 王敏存 刘润南 周镯 钱学兵 曾鲜萍 肖美凤 贺福元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48-155,共8页
目的:运用分子连接性指数法与总量统计矩法控制中药质量,阐明金银花、山银花挥发性成分的稳定性与一致性。方法:提取不同产地金银花、山银花挥发油进行GC-MS测定,采用电子轰击离子源,离子源温度230℃,检测范围m/z 35~650;结合美国国家... 目的:运用分子连接性指数法与总量统计矩法控制中药质量,阐明金银花、山银花挥发性成分的稳定性与一致性。方法:提取不同产地金银花、山银花挥发油进行GC-MS测定,采用电子轰击离子源,离子源温度230℃,检测范围m/z 35~650;结合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NIST)05和ChemicalBook数据库定性分析挥发性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并计算总量统计矩参数和挥发性成分的零阶、一阶、二阶、三阶分子连接性指数。结果:10批金银花、山银花各指纹图谱峰数目(RSD分别为28.5%,33.4%),总量零阶矩(RSD分别为55.5%,128.9%)和总量二阶矩(RSD分别为15.3%,21.5%)不稳定,表明挥发性成分种类与含量波动剧烈;但总量一阶矩(RSD分别为7.5%,8.8%)和零阶、一阶、二阶、三阶分子连接性指数较稳定(RSD分别在8.1%~10.3%,4.2%~5.5%),表明成分整体"印迹模板"相似。对各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金银花、山银花这2味药材挥发油的峰数、总量一阶矩及零阶、一阶、二阶、三阶分子连接性指数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以超分子气析"印迹模板"理论为指导,采用分子连接性指数法和总量统计矩参数联合表征中药体外成分"印迹模板",可宏观控制中药质量的稳定性与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子气析“印迹模板”理论 分子连接性指数 总量统计矩 稳定性 金银花 山银花 挥发油
原文传递
基于鱼腥草挥发性成分动态性的中药制剂“印迹模板”一致性分析 被引量:20
10
作者 肖美凤 张雨恬 +5 位作者 杨岩涛 周晋 周逸群 刘红宇 刘文龙 贺福元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50-155,共6页
目的:通过阐明不同批次鱼腥草挥发性成分种类与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揭示中药复方制剂“印迹模板”的均一性规律,为有效地控制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鱼腥草挥发油,采用GC-MS检测(电子轰击离子源,离... 目的:通过阐明不同批次鱼腥草挥发性成分种类与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揭示中药复方制剂“印迹模板”的均一性规律,为有效地控制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鱼腥草挥发油,采用GC-MS检测(电子轰击离子源,离子源温度230℃,检测范围m/z 40~500),并结合文献及Chemical Book数据库分析11批鱼腥草的挥发性成分,以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并对指纹图谱进行总量统计矩分析。结果:在11批鱼腥草挥发油中,共有成分仅15个,占成分总数的3. 35%,总相对质量分数平均值73. 94%;而非共有成分却有433个,占总数的96. 65%。GC-MS指纹图谱总量一阶矩的RSD 6. 8%,总量二阶矩的RSD 14. 8%(标准差RSD 7. 4%),总量统计矩相似度的RSD 3. 8%。鱼腥草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具有不均一性,而其GC-MS指纹图谱的色谱学行为却呈现出均一性,“印迹模板”整体相似。结论:中药指纹图谱总量统计矩(相似度)法适用于动态中药质量控制,可促进古代经典名方物质基准及复方制剂均一性和稳定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物质基准 复方制剂 均一性 总量统计矩法 鱼腥草 超分子 “印迹模板”
原文传递
中药复方配伍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超分子化学解决对策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海英 贺鹏 +6 位作者 贺玉婷 樊启猛 肖美凤 刘润南 邓凯文 贺福元 潘雪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757-2762,共6页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治病的主要形式,中药配伍规律是中医药现代化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长期作为战略性课题。循中医药理论自然属性,运用超分子化学理论,阐明中药复方与人体"印迹模板"定性定量作用规律:中药与人体都是巨复生物超...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治病的主要形式,中药配伍规律是中医药现代化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长期作为战略性课题。循中医药理论自然属性,运用超分子化学理论,阐明中药复方与人体"印迹模板"定性定量作用规律:中药与人体都是巨复生物超分子体,中药有效成分群和人体疾病诸证有着对应的"印迹模板",按印迹规律产生"气析"作用,而中药配伍可以显著性地改变这一作用,可用超分子化学理论进行研究。首先梳理中药配伍文献研究及现代研究现状,再提出亟待解决的7个关键问题,并结合超分子化学提出解决之策,旨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核心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配伍:超分子 印迹模板 组分中药 中医药现代化
原文传递
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分析的中药毒与效整合模式探讨 被引量:19
12
作者 周晋 刘惠 +6 位作者 刘文龙 唐宇 周逸群 唐昱 肖美凤 贺福元 邓凯文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08-1816,共9页
中药是中医治病的物质基础,既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也遵循药物作用普遍规律,毒与效并存。其毒与效的整合规律彰显于方剂学中,以"七情"和"阴阳"和合的配伍经验定性表征。当按中医药理论遣方口服用药仍产生毒性,或... 中药是中医治病的物质基础,既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也遵循药物作用普遍规律,毒与效并存。其毒与效的整合规律彰显于方剂学中,以"七情"和"阴阳"和合的配伍经验定性表征。当按中医药理论遣方口服用药仍产生毒性,或传统中药给药方式被打破,其靠经验来维系的中药毒与效的整合规律就显得束手无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和中药新药创制不断推进,中药安全性事件频发,建立一套适用多成分中药的毒与效的整合方法非常迫切。随着生物超分子化学不断与中医药基础理论结合,一种基于中药超分子"印迹模板"毒与效的整合模式初见端倪。中药与人体都是生物超分子体,应遵循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规律,其所产生毒与效的整合效果是建立在单味中药成分基础上按中医药基础理论据证依法遣药组方治病的整合结果,亦是各单味中药有效成分群按"印迹模板"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各成分群超分子"印迹模板"特征、作用规律及其网络药(毒)理谱学的定性定量研究,建立以整合成分"治疗窗"表征的毒与效整合分析方法,并找出高溢、进入和低溢"治疗窗"成分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子 “印迹模板” 毒与效 定量网络药(毒)理谱学 治疗窗
原文传递
基于超分子理论探索古代经典名方的质量控制模式 被引量:16
13
作者 贺鹏 李海英 +5 位作者 樊启猛 潘雪 贺玉婷 杨岩 肖美凤 贺福元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161-166,共6页
古代经典名方是基于疗效优、毒副作用小、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特点进行研发,其发展将切实推动中医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药及中药复方是多成分体系,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作用于人体,其疗效是多成分协同作用的结... 古代经典名方是基于疗效优、毒副作用小、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特点进行研发,其发展将切实推动中医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药及中药复方是多成分体系,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作用于人体,其疗效是多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如何在中药多成分的生物学性质基础上,阐述药材-饮片-制剂制备过程及质量属性显得非常关键。中药和人体均是巨复超分子体,其成分是反映原生物体"印迹模板"特征聚集客体,具有遗传多态性。中药质量属性、炮制、制剂制备与质量属性评价都受到超分子化学的影响,最终反映到"印迹模板"的制备及其质量属性的传递规律上。因此,经典名方研发时运用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来研究中药生物遗传多态性,以及药材炮制、制剂制备与质量属性评价,可提高研发成功的可获得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子理论 古代经典名方 “印迹模板” 质量控制 传递性 稳定性 均一性
原文传递
中药“炒炭存性”炮制共性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超分子“印迹模板”表征技术的提出 被引量:13
14
作者 周逸群 李瑞 +5 位作者 贺玉婷 肖美凤 杨岩涛 刘文龙 石继连 贺福元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4293-4299,共7页
运用中药生物超分子体特征和'印迹模板'作用规律,分析中药炮制'炒炭存性'研究现状及共性问题,并提出破解之策。根据中药炮制'炒炭存性'的历史沿革,运用生物超分子化学理论,阐明其共性问题的根源。中药为巨复生... 运用中药生物超分子体特征和'印迹模板'作用规律,分析中药炮制'炒炭存性'研究现状及共性问题,并提出破解之策。根据中药炮制'炒炭存性'的历史沿革,运用生物超分子化学理论,阐明其共性问题的根源。中药为巨复生物超分子体,中药炮制就是对生物超分子体的炮制,其本质是在外界高温、高湿条件下,加辅料与不加辅料对生物超分子主客体进行化学变化的中药制药技术。中药'炒炭存性'炒的是主体分子,存的是客体分子,主客体分子的变化规律受控于'印迹模板',反映到饮片药性与药效的变化程度上。超分子化学贯穿始终,可通过超分子拓扑结构特征和印迹行为来表征炭药的'印迹模板'作用规律,并结合定量的炮制火候数学模型,从源头上实现'炒炭存性'的精确炮制,定量控制炭药饮片质量,制订出稳定可控的质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炮制 炒炭存性 超分子 印迹模板
原文传递
基于超分子“气析”理论构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印迹性新评价体系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海英 贺琪珺 +8 位作者 邓凯文 李文姣 潘雪 陈定芳 王敏存 周燕子 肖美凤 周逸群 贺福元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4771-4778,共8页
安全、有效、可控是药品的3大属性,建立适宜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是保证中药质量可控的基本条件,攸关中药临床安全有效使用、新药研发和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备受中医药领域关注。中药所产生的整体疗效是按中医药理论依法遣药组方... 安全、有效、可控是药品的3大属性,建立适宜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是保证中药质量可控的基本条件,攸关中药临床安全有效使用、新药研发和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备受中医药领域关注。中药所产生的整体疗效是按中医药理论依法遣药组方对证治疗的结果,因此,要构建适宜中药作用特征的质量评价体系就必须遵循中医药理论去解决"中药有效成分群构成比与药效变化不对等"的科学难题。从中药与人体在自然界生物演化的角度考虑,二者都是生物超分子体,中医药理论本质上是对人体与自然界"分子社会"交流管控规律的揭示,药材的生长、炮制、配伍组方和制剂制备而形成的中药成分群的构成比与药效动态变化规律受控于生物超分子"印迹模板"的印迹作用普遍规律,宜建立以反映"印迹模板"特征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印迹性为指标的质量评价方法。系统梳理单成分化学药和多成分中药质量评价方法的现状,提出建立以Q-Marker为核心的"个体测定,群体分析,印迹表征"的中药新型质量评价体系,解决中药质量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质量评价 中医药“气析”理论 超分子 印迹性 印迹模板 中药 质量标志物
原文传递
动态中药成分群的谱动学数学模型创立及对补阳还五汤验证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肖美凤 段晓鹏 +3 位作者 邓凯文 杨岩涛 刘文龙 贺福元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4-581,共8页
中药多来源于动植物,具有遗传多态性,成分具有动态性,反映到指纹图谱中以特征峰和指纹峰出现,其谱动学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不宜用确定成分的谱动学方法进行研究。该文在前期谱动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总量统计矩原理,叠加减药物血样和空白... 中药多来源于动植物,具有遗传多态性,成分具有动态性,反映到指纹图谱中以特征峰和指纹峰出现,其谱动学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不宜用确定成分的谱动学方法进行研究。该文在前期谱动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总量统计矩原理,叠加减药物血样和空白血样指纹图谱的总量统计矩参数,创建动态中药多成分的谱动学数学模型及参数体系,并以补阳还五汤为模型进行验证,为中药谱动学研究提供新方法。实验采用HPLC测得补阳还五汤空白血样及各时间点血样指纹图谱总量统计矩参数,利用总量统计矩加合计算含药血样的整体总量统计矩参数及空白血样的总量统计矩参数,两者相减可得纯药物的初次总量统计矩参数,运用代谢平衡常数迭代计算,至吸收和代谢平衡常数达稳态,即得补阳还五汤在大鼠体内代谢的谱动学参数VUC_T 1.262×10~8 mAu·s,MRT_T 37.48 h,VRT_T 9.016×10~2 h^2,CL_T 25.79 mL·h^(-1)·kg^(-1),V_s 1.586×10~2 mL·kg^(-1),t_(T,0.5) 6.15 h,表明经0~96.33 h后整方95%的成分被排除体外。实验证明所建的中药谱动学数学模型及参数体系能表征补阳还五汤的量-时作用关系,能用于中药成分群的体内代谢动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中药 谱动学 数学模型 补阳还五汤 总量统计矩 指纹图谱 超分子
原文传递
基于信息熵最大化原则优化经典名方身痛逐瘀汤UPLC指纹图谱 被引量:11
17
作者 朱志飞 樊启猛 +5 位作者 刘有志 孟蕾 肖美凤 周逸群 周晋 贺福元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173-3179,共7页
目的利用信息熵最大化原则优化经典名方身痛逐瘀汤(Shentong Zhuyu Decoction,SZD)的UPLC指纹图谱条件。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100 mm×2.1 mm,1.8μm);以乙腈-0.4%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6 mL... 目的利用信息熵最大化原则优化经典名方身痛逐瘀汤(Shentong Zhuyu Decoction,SZD)的UPLC指纹图谱条件。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100 mm×2.1 mm,1.8μm);以乙腈-0.4%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6 mL/min,柱温40℃;190~400 nm全波长扫描,进样量1μL,计算信息熵,优选SZD指纹图谱信息熵最大化的波长,在最优波长下考察流动相、柱温、体积流量、进样量,以信息熵最大化原则选择最佳条件,并以最优条件进行15批次SZD的UPLC指纹图谱研究。结果信息熵最大化原则下的SZD UPLC指纹图谱最优条件为检测波长235 nm,乙腈-0.4%磷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体积流量0.4 mL/min,柱温40℃,进样量3μL;绝对和相对信息熵最大。15批SZD UPLC指纹图谱总量统计矩相似度0.8828~0.9953,总量一阶矩、信息熵的RSD值分别为5.40%、2.25%,均小于10%,说明中药多成分体系总体化学结构的印迹作用趋势稳定。结论当色谱峰的峰数与峰面积达到最好表征时,其信息熵最大,此时峰数较多,峰形较优,分离度较好,理论塔板数较高,可确定最佳指纹图谱条件。信息熵最大化原则可为中药及其复方指纹图谱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为经典名方的质量控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痛逐瘀汤 经典名方 信息熵最大化原则 UPLC 指纹图谱 总量统计矩 总量一阶矩 印迹作用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2017 ISHNE/HRS动态心电图和体外心电监测/远程监测专家共识(2):诊断适应证及临床预测 被引量:10
18
作者 Steinberg JS Varma N +5 位作者 Cygankiewicz I 高洁(译) 肖美凤(译) 王新康(译) 卢喜烈(译) 薛求真(译)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9年第4期229-237,共9页
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CG,AECG)在临床中被广泛用于检测心律失常和识别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的心律失常特征性表现。AECG记录系统可采集到大量的心律信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本文介绍了动态监测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及管理中的... 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CG,AECG)在临床中被广泛用于检测心律失常和识别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的心律失常特征性表现。AECG记录系统可采集到大量的心律信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本文介绍了动态监测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及管理中的适应证,评价了该技术在特定临床环境中用于危险分层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CG监测 HOLTER 远程监测 临床诊断 适应证 危险分层 预后
下载PDF
古代经典名方芍药甘草汤质量稳定性与传递性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贺鹏 樊启猛 +5 位作者 李海英 潘雪 贺玉婷 朱志飞 肖美凤 贺福元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23-1126,共4页
目的通过建立经典名方芍药甘草汤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芍药甘草汤中单味药材-炮制品-复方制剂过程中质量的传递性和稳定性。方法采用回流提取法制备芍药甘草汤中单味原药材、炮制品和复方提取物,采用HPLC法建立芍药甘草汤指纹图谱,通... 目的通过建立经典名方芍药甘草汤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芍药甘草汤中单味药材-炮制品-复方制剂过程中质量的传递性和稳定性。方法采用回流提取法制备芍药甘草汤中单味原药材、炮制品和复方提取物,采用HPLC法建立芍药甘草汤指纹图谱,通过总量统计矩加合参数法分析单味药材-炮制品-复方过程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传递性。并通过总量统计矩和信息熵能客观阐述中药及其复方成分中变与不变规律。结果建立了芍药甘草汤高效液相指纹图谱,重复性、稳定性较好;芍药、甘草及全方的一阶矩和信息熵的平均RSD <10%,说明药材及复方整体性质上的不变,峰数、零阶矩、二阶矩、和信息量的平均RSD> 10%,说明药材及复方在成分和含量上遵循Hard-Weinberg平衡。芍药甘草汤总量一阶矩(λT,i=1)的加合性为97.65%,总量二阶矩(σ2T,i=1)的加合性为105.6%,平均加合性为81.95%。结论总量统计矩该方法为芍药甘草汤质量控制提供了方法支撑,统计矩的加合性能阐述药材-炮制品-复方的传递性,旨为经典名方质量控制方面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甘草汤 经典名方 指纹图谱 总量统计矩加合性 信息熵 质量传递性 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中药超分子“印迹模板”作用对成分簇动态性与稳态性变化规律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文姣 肖美凤 +7 位作者 李海英 田丽 王玉钗 张伟龙 张良琦 谯茹 潘雪 贺福元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659-2667,共9页
中药药效成分是实现其功效的物质基础,受遗传、环境、人为加工等因素的影响,是随时随域随法变化的。中药超分子化学理论可为揭示多种中药成分中“变与不变”的规律提供依据。首先进行成分簇整合,根据中药成分在色谱柱上的印迹行为划分... 中药药效成分是实现其功效的物质基础,受遗传、环境、人为加工等因素的影响,是随时随域随法变化的。中药超分子化学理论可为揭示多种中药成分中“变与不变”的规律提供依据。首先进行成分簇整合,根据中药成分在色谱柱上的印迹行为划分出“物质单元”,并建立中药成分簇网络动力学与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再采用线性和非线性拟合得回归方程,得到各物质单元的作用(活度)系数、作用贡献度、活度、化学势,最后按排序确定各物质单元的贡献大小。该法弱化了对具体成分的分析,强化了对整合成分簇的研究,为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多成分簇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效成分 中药质量评价 超分子 印迹模板 物质单元 动力学 热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