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被引量:9
1
作者 向云驹 《中原文化研究》 2022年第2期84-92,共9页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联、一体保护的问题在其申遗伊始就受到了特别关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具有多面性、主体性和活态性等特征,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样态中是具有叠加性的独特线性文...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联、一体保护的问题在其申遗伊始就受到了特别关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具有多面性、主体性和活态性等特征,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样态中是具有叠加性的独特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不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沿河两岸还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名村,其中散落着无以计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对于践行罗哲文先生提出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遗产"三位一体"的大运河遗产保护思路提供了可能,并为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清晰的辨识标准和保护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目前用一般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替"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应当确立"标志性""代表性""区域性"三个辨识原则,从而建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和界定层级,使之具有可辨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标志性 代表性 区域性
下载PDF
论钟敬文学术思想的世界性视野 被引量:4
2
作者 向云驹 《民间文化论坛》 2023年第4期11-23,共13页
钟敬文的学术历程始终贯穿着两个重大的学术原则:一是始终坚持民俗学是一门发端于西方欧洲的重要社会科学,其对于中国的文化研究具有崭新的、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学习它和运用它不能割裂它与世界的联系;二是始终坚持中国民俗学及其民间... 钟敬文的学术历程始终贯穿着两个重大的学术原则:一是始终坚持民俗学是一门发端于西方欧洲的重要社会科学,其对于中国的文化研究具有崭新的、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学习它和运用它不能割裂它与世界的联系;二是始终坚持中国民俗学及其民间文化研究,既要汲取、运用西方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文艺学等的理论和方法,具有世界性的视野和格局,也要时刻坚守和保有中国立场,不拘泥于西方学术的框框架架,使西方的学术为中国的研究服务,同时也贡献和参与世界学术发展。自从20世纪20年代进入中国民俗学核心学术群体后,钟敬文就再也没有离开中国民俗学的学术中心,或者说中国民俗学学术中心再也没有离开他。他在一些重大的学术机遇、学术机会窗口期、学术转折期,都能为中国民俗学发展“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这既源自他胸中有几块大石头作为学术压舱石,也源自他的立足中国、胸怀天下、中西汇通的学术“世界观”和方法论。他在世界学术格局中建构完整而宏阔的中国民间文化学科群,提出中国民俗学派的世界性学术使命。他是从民间文化所包括的全部对象来建构学科、建设学术的,而不是以现成的学科只研究既定的对象且无视那些居于民间却又未被纳入研究范畴的文化存在。他对晚清民间学术的研究和对五四运动与民俗文化运动之间关系的研究就是这种研究的学术成果,不仅填补了重大的学术空白,也为五四运动研究开掘了全新的重要的角度。他对中国民俗学创建和发展的贡献迄今无人可以与之匹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敬文 民间文化 学术原则 世界视野 中国学派
下载PDF
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学 被引量:1
3
作者 向云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年第1期96-99,共4页
一、从知识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学知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从亚里斯多德开始,知识学的理论研究就对人类知识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追问知识学问题,是一切知性活动的基础。继古典知识学之后,近现代以来的知识报告、知识... 一、从知识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学知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从亚里斯多德开始,知识学的理论研究就对人类知识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追问知识学问题,是一切知性活动的基础。继古典知识学之后,近现代以来的知识报告、知识生产、知识考古、地方知识等知识现象学,也无不与时俱进地产生了巨大的知识学理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考古 亚里斯多德 古典知识 现象学 与时俱进 近现代 发展与进步
下载PDF
从发展向度看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理论与实践
4
作者 向云驹 《中国文艺评论》 2024年第6期26-36,I0002,共12页
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反思中国文化,必须更加重视文化传统中的优秀内质和优秀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其中蕴含着的生命性、血脉性、基因性、恒久性、文明性、人类性、世界性、现代性。必须高度重视文化间的重要属性:文化与文化的类型差异和异同问... 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反思中国文化,必须更加重视文化传统中的优秀内质和优秀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其中蕴含着的生命性、血脉性、基因性、恒久性、文明性、人类性、世界性、现代性。必须高度重视文化间的重要属性:文化与文化的类型差异和异同问题,即文化的个性与共性及其相异相同的贯穿性问题。在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今天,文化自信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骨气、志气和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是我们解答这个时代命题的科学方法论。由于文艺的形象性、可视性、独创性、审美性,整个中国的形象正在伟大的文明重塑和再现之中,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美学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规律性经验
下载PDF
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民间文学遗产的价值多维性——以《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为例
5
作者 向云驹 《民间文化论坛》 2024年第3期124-133,共10页
大运河河北段涉及京杭大运河及隋唐大运河,这是河北段与世界文化遗产关联度最紧密的部分。《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充分反映了大运河河北段两岸人民群众口口相传的运河记忆,生动地状写了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和独特风情,是千百年来形... 大运河河北段涉及京杭大运河及隋唐大运河,这是河北段与世界文化遗产关联度最紧密的部分。《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充分反映了大运河河北段两岸人民群众口口相传的运河记忆,生动地状写了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和独特风情,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人民口传的大运河“史记”。图书的“解释性”,不仅体现在收录的民间文学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侧面解释着大运河的历史事实、历史意义、历史价值,也体现在附记等对这些作品文本后的故事、文本情境、文本隐喻的解释。该书展现出一种不同以往的面貌和体式,其“大运河性”具有多重性和聚焦性。将《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收录的132篇口头文学作品打破原有分类并重新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成三类:标志性类作品35篇,代表性类作品27篇,区域性类作品70篇。大运河民间文学具有这样两个重要的、特殊的文化价值:一是展示了历史性的、民众民间的对大运河的文学想象及其精神影响;二是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遗产的互释功能不可忽视。这正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应该综合考量、统筹兼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 三性原则 辨识价值 文本意义
下载PDF
昆虫及其它生物热激蛋白家族成员间互作机制研究进展
6
作者 孙和伟 张旺和 +1 位作者 向云菊 徐进 《生物灾害科学》 2024年第3期331-346,共16页
热激蛋白作为生物体抵御外界胁迫最重要的蛋白之一,在物种生存甚至种群繁衍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热激蛋白密切参与蛋白质成熟的各个步骤,包括蛋白质折叠、蛋白质易位和蛋白质组装,一些成员还参与转录因子和蛋白激酶的调... 热激蛋白作为生物体抵御外界胁迫最重要的蛋白之一,在物种生存甚至种群繁衍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热激蛋白密切参与蛋白质成熟的各个步骤,包括蛋白质折叠、蛋白质易位和蛋白质组装,一些成员还参与转录因子和蛋白激酶的调节。同其它大部分蛋白一样,热激蛋白家族成员间也存在互作关系,部分热激蛋白甚至需要其他家族成员配合才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热激蛋白家族成员间互作机制的相关研究对于了解热激蛋白功能和作用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互作机制包括Hsp90和Hsp70直接相互作用及功能协作、Hsp70和Hsp40配对结合发挥特定功能、Hsp60和Hsp10共同参与转运蛋白质的折叠和组装等,就当前已经报道的Hsp90和Hsp70、Hsp70和Hsp40以及Hsp60和Hsp10间的互作机制特别是在昆虫中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昆虫热激蛋白功能及作用机制提供参考,并为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激蛋白 互作蛋白 折叠组装 作用机制 昆虫防治
下载PDF
大唐开放气象的民间口传镜像--唐代胡人识宝传说谫论 被引量:4
7
作者 向云驹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6期76-84,共9页
唐代大量出现的胡人识宝传说,是第一次大规模出现的中国民间对外国人事直接接触后产生的口头叙述。从中国文化对外开放的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考察唐代胡人识宝传说,可以获得重要而独特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胡人识宝传说按照宝物... 唐代大量出现的胡人识宝传说,是第一次大规模出现的中国民间对外国人事直接接触后产生的口头叙述。从中国文化对外开放的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考察唐代胡人识宝传说,可以获得重要而独特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胡人识宝传说按照宝物的性质、来源可以分五大类别,它们是宝物神话向宝物传说变身的重要标志,也是唐代开放气象和强健精神的现实写照,开启了一种独特的传说类型的形成、传承和传播的历史。考古发现的唐代遗宝与传说宝物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传说发生的现实原因和口头文学的特殊取向。唐代胡人识宝传说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珍贵的文化价值,是中国文学对大唐时代万邦来朝、外商云集、胡人遍地现实的想象性解释,但也隐藏着开放中断和未及深化的遗憾乃至我们民族性格和社会结构上的先天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气象 开放精神 胡人识宝
下载PDF
谈吴为山雕塑创作的写意精神 被引量:2
8
作者 向云驹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19年第6期61-66,共6页
吴为山的雕塑创作已经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在几十个国家留下了中国的艺术形象。他的创作没有止步在一个阶段或一种类型上,相反是一直处于一个上升、成熟、丰富、发展的进程中,显示出他巨大的创作潜力。他的艺术成就为中国艺术、中国雕... 吴为山的雕塑创作已经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在几十个国家留下了中国的艺术形象。他的创作没有止步在一个阶段或一种类型上,相反是一直处于一个上升、成熟、丰富、发展的进程中,显示出他巨大的创作潜力。他的艺术成就为中国艺术、中国雕塑赢得了国际荣誉。他的雕塑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个性,既有雕塑的世界性语言的风范,也有独特的中国美学精神,更有飞扬的天赋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为山 雕塑 雕塑评论 艺术家评论 意境 写意
下载PDF
论当下文艺的“人民性” 被引量:2
9
作者 向云驹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0年第10期15-20,共6页
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到为人民服务,从文艺来源于人民的生活又以高于生活的形式反映生活、回报生活、引领生活,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社会主义文艺的创建、发展、繁荣,始终有一条人民性的道路贯穿其中。社会主义... 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到为人民服务,从文艺来源于人民的生活又以高于生活的形式反映生活、回报生活、引领生活,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社会主义文艺的创建、发展、繁荣,始终有一条人民性的道路贯穿其中。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人民的文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文艺 文艺创作 文艺工作者 创作导向 为工农兵服务 人民的文艺 以人民为中心 扎根人民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被引量:1
10
作者 向云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第1期41-48,共8页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是全球化更加深度发展的时代,现代化和现代性进程也与日俱深。民间文化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转换,进入人类文化遗产的天地,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文化观念上的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一出全民性接受全球化事实并汇入到全...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是全球化更加深度发展的时代,现代化和现代性进程也与日俱深。民间文化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转换,进入人类文化遗产的天地,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文化观念上的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一出全民性接受全球化事实并汇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去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非遗保护行动,获得了世界性声誉,也为国际社会贡献了非遗保护的独特智慧与经验。在破解非遗主客体身份纠缠的哲学悖论时,中国找到了打开难题的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中国非遗 创造性经验
下载PDF
《西塘宣言》的诞生始末及其深远影响——兼论冯骥才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知行历程和思想渊源 被引量:1
11
作者 向云驹 《民间文化论坛》 2021年第6期5-13,共9页
《西塘宣言》的发表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一枝报春花,后来至今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国家工程和社会热潮,都被它一一进行了警示、规划和预测。西塘镇对此念念不忘、刻碑铭记。冯骥才在西塘论坛上的演讲是论坛的精神标志和思想旗帜。他首次... 《西塘宣言》的发表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一枝报春花,后来至今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国家工程和社会热潮,都被它一一进行了警示、规划和预测。西塘镇对此念念不忘、刻碑铭记。冯骥才在西塘论坛上的演讲是论坛的精神标志和思想旗帜。他首次从宏观的角度定位和判断了中国古村落的文化地位;他总结和推荐了五种古村落的保护模式,为大规模开展古村落保护提出了"一个村一个方法,绝对不能一刀切"的保护原则;他提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方法与路径;他特别讨论了古村落保护和开发旅游的舆论关切热点,预测到这个问题将是传统村落保护历程中长期面临的困窘和困惑的问题。《西塘宣言》发表之后,冯骥才也是身体力行、积极张扬此次论坛思想成果的实践者。他认为,传统村落保护的强力推进有几个特点:一是从民间到政府,二是从学界到百姓,三是从点到线到片到面,四是从乡镇出发逐级提升行政级别直至形成国家工程。冯骥才保护传统村落思想的源头之一来自中国城市保护的教训,之二来自非遗保护,之三来自古村落未进入保护视野因而濒危。他还就遗产的分类向世界遗产分类体制和国际学术界发出了"挑战",提出古村落是一种另类遗产,需要单列,更需要形成单独的保护理念和体系。冯骥才关于"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的思想,是一个重大学术判断和学术贡献,应该将它真正贯彻落实到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中去,使之成为保护工作的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塘宣言》 冯骥才 传统村落 思想渊源 另类遗产
下载PDF
美美与共,道阻且长——疫情中的美学随想
12
作者 向云驹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10-12,18,共4页
本世纪最大一次以灾难的形式覆盖全球的新冠病毒疫情,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可以看得见或可预测的尽头和结果。100多万感染者、200多个国家遭遇疫情,此时此刻,任何一个具有良知和思考能力的人,都不能不忧心忡忡。前所未有的灾难打乱了生活,... 本世纪最大一次以灾难的形式覆盖全球的新冠病毒疫情,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可以看得见或可预测的尽头和结果。100多万感染者、200多个国家遭遇疫情,此时此刻,任何一个具有良知和思考能力的人,都不能不忧心忡忡。前所未有的灾难打乱了生活,打乱了交通,打乱了经济,打乱了秩序,打乱了人际交往,打乱了国际关系,甚至打乱了我们认知和认定的一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考能力 美美与共 人际交往 灾难 疫情
下载PDF
从诗的各个入口进入或向各个方向敞开——论吉狄马加
13
作者 向云驹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5-144,共10页
吉狄马加是当代和当下诗坛的一个另类。他经历了朦胧诗以来的崛起,在二十五岁时就与北岛等人获得了全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鲁迅文学奖前身),他以自己的诗才和政治素养逐渐进步直至取得了今天被国内外广泛认可的成就和赞誉。他沿着固有的... 吉狄马加是当代和当下诗坛的一个另类。他经历了朦胧诗以来的崛起,在二十五岁时就与北岛等人获得了全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鲁迅文学奖前身),他以自己的诗才和政治素养逐渐进步直至取得了今天被国内外广泛认可的成就和赞誉。他沿着固有的坚定的诗歌方向一路高歌猛进。在诗歌、诗人、诗界不断发生大起大落、此起彼伏、新老交替的时期,他始终以他优秀的诗作保持他的诗名,其创作的新作品也一直在提升着诗的高度。他是在时代大潮汰洗下初心不改、诗心不变的重要代表诗人之一,也是当下诗坛的一个特立独行的标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狄马加 诗坛 入口 政治素养 大起大落 新老交替 特立独行 朦胧诗
原文传递
《马可·波罗游记》真伪的民俗学立场
14
作者 向云驹 《民间文化论坛》 2020年第1期75-83,共9页
中国与意大利的一次重要相遇相见,记录和见证了东西方的一次历史性遇见,这次遇见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改变了历史的面貌,也彰显出东西方文明交往的伟大价值和意义。这就是伟大的马可·波罗和他不朽的传奇。《马可·波罗游记... 中国与意大利的一次重要相遇相见,记录和见证了东西方的一次历史性遇见,这次遇见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改变了历史的面貌,也彰显出东西方文明交往的伟大价值和意义。这就是伟大的马可·波罗和他不朽的传奇。《马可·波罗游记》问世以后,曾经有很多人质疑其真实性。这种质疑主要来自于他叙述的中国太伟大、太传奇、太陌生、太遥远。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有一些民俗事象作为局外人的视点被聚焦,并且呈现其准确的细节,如果没有到达现场并亲自观察亲身体验,就不可能被描写。风俗的被描写程度和其深广度,是亲历与否的一个重要试金石。马可·波罗在观察、记录、讲述风俗方面是有天才般能力的,他自己似乎也对此做过刻意的训练。马可·波罗讲述的中国包括了大元帝国时代的蒙古统治阶级层次,也讲述了元统治下的南方汉人社会,以及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和东南沿海商业通向海外的港口城市,最后还包括处于相对原始落后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风俗状貌。这种中国描述空前绝后,不仅完全符合中国人文地理历史史实,具有丰富的历史层次性和文化的多元一体性,后世所有描写中国样貌的亲历者的图书都难以达到这样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可·波罗 游记真伪 民俗事象 专事访询
下载PDF
天津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制创立的深远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向云驹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289-298,共10页
天津大学获批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在天津大学获得学制创立,也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正式进入我国教育体制和学科体系。这一标志性事件,不仅对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具有里... 天津大学获批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在天津大学获得学制创立,也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正式进入我国教育体制和学科体系。这一标志性事件,不仅对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对于整个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也是一个标志性和标杆性创举。冯骥才和他所在的天津大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最早的探索者、实践者、倡导者。天津大学“非遗学”创设有其独到的创制实践和教育经验。建立国家“非遗”保护的科学体系,科学保护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天津大学在非遗学学制设立上有三大突出贡献,其学制创立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传承的重大创新。天津大学的非遗学创设历程和发展模式可以说是“独步天下”,但也极具借鉴意义。它的突出特点是:有非遗的通识课程,有开阔的非遗学国际学术互动,有对全国非遗核心问题的突破,有在地性、本土化非遗保护的成功实践。冯骥才将天津大学非遗学范式带给西方,也印证了中国抢救和保护这些遗产的学科性价值、经验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大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一级学科 冯骥才 学制创设 重大创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