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邻甲苯磷酸酯对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人脑类器官的毒性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学军 崔雅岚 +4 位作者 王陈 石童 张瑞华 徐建富 李丽琴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24-829,共6页
目的观察三邻甲苯磷酸酯(TOCP)对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人脑类器官的神经毒性。方法培养约60 d的人脑类器官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TOCP 1,5和10 mmol·L^(-1)组,每组3个,孵育24 h。CTG法测定人脑类器官细胞存活率,TUNEL法检测... 目的观察三邻甲苯磷酸酯(TOCP)对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人脑类器官的神经毒性。方法培养约60 d的人脑类器官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TOCP 1,5和10 mmol·L^(-1)组,每组3个,孵育24 h。CTG法测定人脑类器官细胞存活率,TUNEL法检测人脑类器官细胞凋亡,倒置荧光显微镜实时记录人脑类器官的钙震荡信号,比色法检测总抗氧化能力(T-AOC),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SH-Px)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OCP 5和10 mmol·L^(-1)组人脑类器官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TUNEL显色表明,TOCP 5 mmol·L^(-1)组人脑类器官细胞凋亡增加(P<0.01);TOCP 5 mmol·L^(-1)组人脑类器官细胞出现钙震荡信号紊乱,表现为荧光强度持续增强、震荡幅度增加(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OCP 1,5和10 mmol·L^(-1)组人脑类器官H_(2)O_(2)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10 mmol·L^(-1)组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各组NO水平无显著变化。TOCP 1,5和10 mmol·L^(-1)组T-AOC显著降低(P<0.05,P<0.01),GSH含量下降(P<0.05,P<0.01);TOCP 5和10 mmol·L^(-1)组SOD和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TOCP诱导人脑类器官细胞凋亡,降低人脑类器官的细胞存活率,具有显著神经毒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破坏人脑类器官的钙稳态,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氧化应激反应加剧,从而介导了细胞凋亡等损伤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邻甲苯磷酸酯 人脑类器官 氧化应激 神经毒性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与PM1相互作用后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毒性变化
2
作者 霍逸玄 张泗达 +1 位作者 徐建富 阴忆烽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70-575,562,共7页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大气超细颗粒物(PM1)致人肺腺癌A549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采集大气PM0.5和PM0.5-1样本,测定50~300μg/ml PM0.5和PM0.5-1(PM0.5和PM0.5-1组)及其与PS联合作用(PM0.5-PS组和PM0.5-1-PS组)对细胞毒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大气超细颗粒物(PM1)致人肺腺癌A549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采集大气PM0.5和PM0.5-1样本,测定50~300μg/ml PM0.5和PM0.5-1(PM0.5和PM0.5-1组)及其与PS联合作用(PM0.5-PS组和PM0.5-1-PS组)对细胞毒性的影响;以100μg/ml PM1和PM0.5-1及其与PS的混合物(PM1与PS的质量浓度比1∶2)处理细胞,测定活性氧(ROS)含量,以油红O染色方法观察细胞内脂滴含量,以脂质组学方法分析细胞内脂质代谢物。结果与PM1组比较,PM1-PS联合作用组细胞毒性升高(P<0.05),细胞内脂滴的数量增加(P<0.05),细胞内三酰甘油(TG)、磷脂酰甘油(PG)、二甲基磷脂酰乙醇胺(dMePE)的含量也有所升高(P<0.05),ROS含量降低(P<0.05)。结论PS与PM1相互作用后增强了PM1的毒性,且并不依赖于ROS水平的变化,可能和脂质代谢的异常和某些脂质代谢物(TG、PG、dMePE)的过度蓄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物质 PM1 细胞毒性 脂质组学
原文传递
一种非苯二氮[艹卓]点的新型催眠物质活性研究
3
作者 张毅 石童 +7 位作者 陈学军 张瑞华 邓诗坤 崔雅岚 时梦 徐建富 王陈 李丽琴 《中南药学》 CAS 2020年第12期1945-1949,共5页
目的采用膜电位高通量筛选技术进行化合物库筛选及活性研究,以期发现不同于苯二氮[艹卓]类结构的新型催眠物质。方法采用高通量实时荧光膜电位检测方法对化合物库进行筛选,获得候选化合物;通过膜片钳电生理和放射配基受体结合检测技术... 目的采用膜电位高通量筛选技术进行化合物库筛选及活性研究,以期发现不同于苯二氮[艹卓]类结构的新型催眠物质。方法采用高通量实时荧光膜电位检测方法对化合物库进行筛选,获得候选化合物;通过膜片钳电生理和放射配基受体结合检测技术进行体外活性评价;采用戊巴比妥钠阈下睡眠检测和小鼠自发活动进行体内活性评价。结果通过膜电位检测方法从2288个化合物中筛选得到EC50值低于阳性对照地西泮[EC50=(4.43±0.41)μmol·L^-1]的化合物A11[EC50=(1.98±0.47)μmol·L^-1];通过膜片钳检测其体外活性EC50=(20.47±0.45)μmol·L^-1;[3H]-氟硝西泮受体结合检测技术表明该化合物为非苯二氮[艹卓]类化合物;戊巴比妥钠阈下睡眠时间检测实验表明化合物A11可明显缩短睡眠潜伏期(P<0.05),延长睡眠持续时间;A11在0.5、1、2 mg·kg^-1剂量下对90 min后小鼠自发活动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P<0.01)。结论本研究基于GABAAR高通量筛选获得的化合物A11具有较强的睡眠活性,可能是一种不同于苯二氮[艹卓]类药物作用位点的新型催眠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BAAR 膜电位检测 电生理 [3H]-氟硝西泮 自发活动
下载PDF
磁性橡胶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被引量:2
4
作者 徐彦红 王再学 +7 位作者 赵桂英 李培培 陈德宝 彭祥林 刘丛丛 翟登娅 马继 徐健富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8-33,共6页
磁性橡胶是一类功能性复合高分子材料,具有磁性和弹性、易加工、形状多样、可绕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近年来,由于其特殊结构、优良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等引起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研究者致力于磁性橡胶... 磁性橡胶是一类功能性复合高分子材料,具有磁性和弹性、易加工、形状多样、可绕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近年来,由于其特殊结构、优良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等引起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研究者致力于磁性橡胶的研究中。本文主要介绍了磁性橡胶的基本组成、磁性橡胶的常用制备工艺技术及其研究现状,并对其在工业和人们日常工作及生活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概括。最后就磁性橡胶的当前研究趋势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橡胶 橡胶 高分子 磁性
原文传递
钢轨表面质量自动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陶功明 王仁福 +3 位作者 朱华林 马朝辉 许剑 陈元福 《轧钢》 2016年第6期59-62,共4页
钢轨人工表面质量检测存在漏检率高、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高等问题,已无法满足企业现代化、智能化的要求,同时也不能适应高速铁路对钢轨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表面质量自动检测技术已在板带材、棒线材生产中大量应用,但在复杂断面的型... 钢轨人工表面质量检测存在漏检率高、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高等问题,已无法满足企业现代化、智能化的要求,同时也不能适应高速铁路对钢轨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表面质量自动检测技术已在板带材、棒线材生产中大量应用,但在复杂断面的型材特别是钢轨表面质量检测方面的应用还不多。本文介绍的2D视觉检测和3D激光检测技术在钢轨方面已推广应用,但均存在缺陷检测不全或误报率高的问题,结合钢轨缺陷及现有检测技术的特征,提出了钢轨表面质量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及钢轨表面质量、断面轮廓一体化检测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 表面质量 自动检测 发展与应用 视觉检测 激光检测
原文传递
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树脂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国文 徐健 +1 位作者 罗先福 臧阳陵 《精细化工中间体》 CAS 2017年第4期46-50,共5页
以间苯二胺为原料,在溶剂N,N-二甲基乙酰胺中与间苯二甲酰氯反应,聚合成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树脂。通过在微通道反应器中进行聚合反应时,反应物配比有效控制在1.005~1.000,反应温度0~10℃,溶剂水份300×10^(-6)g/g以下,两种单体进料... 以间苯二胺为原料,在溶剂N,N-二甲基乙酰胺中与间苯二甲酰氯反应,聚合成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树脂。通过在微通道反应器中进行聚合反应时,反应物配比有效控制在1.005~1.000,反应温度0~10℃,溶剂水份300×10^(-6)g/g以下,两种单体进料速率5∶4~5∶3,此条件下,聚合物粘度1.9~2.1,分子量分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苯二甲酰氯 间苯二胺 缚酸剂 中和剂 微通道反应器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对PA-824耐药的体外诱导及稳定性研究
7
作者 胡明豪 徐建 +2 位作者 王彬 付雷 陆宇 《结核病与胸部肿瘤》 2017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体外诱导并获得结核分枝杆菌(MTB)对PA-824的耐药菌株。方法选取MTB标准株H37Rv,在PA-824浓度二倍递增的含药培养基上进行传代培养,逐步诱导菌株对PA-824耐药,测定多种抗结核药物对PA-824耐药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 目的体外诱导并获得结核分枝杆菌(MTB)对PA-824的耐药菌株。方法选取MTB标准株H37Rv,在PA-824浓度二倍递增的含药培养基上进行传代培养,逐步诱导菌株对PA-824耐药,测定多种抗结核药物对PA-824耐药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对耐药株测序鉴定ddn和fgd1基因的突变情况。将耐药株在无药固体培养基上连续传代培养10代以观察耐药稳定性。结果H37Rv经逐步诱导后得到5株MTB单克隆,它们对PA.824的MIC值是诱导前8倍以上,且对TBA.354同时发生交叉耐药。测序结果显示fgd1基因未发生突变,但5株均检测到ddn基因突变。耐药株在无药固体培养基上连续传代10代后,MIC值无明显变化。结论通过二倍递增体外诱导可以获得对2种硝基咪唑类(nitroimidazoles)药物均耐药的MTB菌株;MTB对硝基咪唑类药物的耐药可能与ddn基因突变有关;MTB对硝基咪唑类药物的耐药稳定性较强,不易复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PA-824 耐药 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