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口市海岸带近3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82
1
作者 陈心怡 谢跟踪 张金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75-986,共12页
采用海口市海岸带1988、2000、2009、2017年4期土地利用矢量数据,运用格网GIS法、Kriging内插法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模型,对海口市海岸带进行景观生态风险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各景观面积波动较大,景观类型以建设用地和耕地为主;(2)2... 采用海口市海岸带1988、2000、2009、2017年4期土地利用矢量数据,运用格网GIS法、Kriging内插法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模型,对海口市海岸带进行景观生态风险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各景观面积波动较大,景观类型以建设用地和耕地为主;(2)2000-2017年间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最为强烈,各景观的分离度、干扰度、脆弱度最大值均在此时域内出现;(3)研究时域内研究区的平均生态风险值由0.3424增加到0.4468;生态风险等级总体呈低等级向高等级转移的趋势,空间分布呈中部向东西、内陆向沿海递减的趋势,高等级的风险区逐渐朝沿海地区蔓延;较高和高生态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海口建成区、南渡江沿岸、美兰机场、红树林保护区以及三江镇国营农场附近;(4)城市建设和临港产业的发展导致绿地、水域面积减少且分布趋于破碎、分离,是研究区生态风险值总趋势呈增高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海口市海岸带景观格局的优化、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风险评价 格网化 海岸带
下载PDF
1964—2015年海南省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及其周边土地景观动态分析 被引量:32
2
作者 徐晓然 谢跟踪 邱彭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7458-7468,共11页
以海南省文昌市八门港红树林湿地及其周边土地为研究对象,采用6期遥感影像为主要的数据来源,建立起研究区域内1964、1972、1988、2000、2009、2015年50年的景观数据库,利用土地转移矩阵和表征景观破碎化过程的景观指数系统阐述了八门湾... 以海南省文昌市八门港红树林湿地及其周边土地为研究对象,采用6期遥感影像为主要的数据来源,建立起研究区域内1964、1972、1988、2000、2009、2015年50年的景观数据库,利用土地转移矩阵和表征景观破碎化过程的景观指数系统阐述了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及其周边土地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以及景观破碎化的过程,探讨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及其周边土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景观破碎化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1964—2015年间,研究区域内建筑用地、养殖水面面积持续增长面积比重分别上升了7.72%、12.55%,耕地、林地、红树林面积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7.01%、9.16%、9.74%。(2)1964—2015年间,研究区域内斑块数量增加了685个,平均斑块面积缩减了39.12%,聚合度下降了3.5%,最大斑块面积缩减了28.38%,蔓延度下降了9.26%,斑块平均形状破碎化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形状破碎化指数分别上升了0.0148、0.0207,斑块密度从1964年的0.0653个/hm^2上升到2015年的0.1073个/hm^2。(3)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及其周边土地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景观破碎化过程的相关关系主要体现在养殖水面、建筑用地面积变化对研究区域景观破碎化指数的影响上。养殖水面、建筑用地面积变化对研究区域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聚合度、斑块数量、蔓延度的作用上。其中,养殖水面面积变化对研究区域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红树林面积的侵占,使得红树林面积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比例由15%下降到5.25%,红树林由大面积连续集中分布趋向于小面积孤立分散分布。建筑用地面积变化对研究区域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交通设施大量的建设。50年来,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各地类之间的转化主要表现为红树林面积转化成养殖水面,林地和耕地面积转化为建筑用地,由此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门湾 红树林 土地利用/覆被 景观破碎化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海口市江东新区30年来海岸带城市扩展与生态格局演变 被引量:12
3
作者 罗文霞 钟康正 +4 位作者 周晓娟 吕晨阳 谢跟踪 邱彭华 张金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64-2174,共11页
基于GIS和RS技术,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基础上引入不同源地等级的相对阻力因子构建城市扩展生态阻力面UEER模型,并结合水文分析Hydrology模型利用多时相的研究方法对海口市江东新区五个时期(1988年、2001年、2009年、2017年和2019年)... 基于GIS和RS技术,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基础上引入不同源地等级的相对阻力因子构建城市扩展生态阻力面UEER模型,并结合水文分析Hydrology模型利用多时相的研究方法对海口市江东新区五个时期(1988年、2001年、2009年、2017年和2019年)的建设用地扩展格局进行动态模拟分析,从生态安全的视角探讨海口市江东新区海岸带城市扩展与生态格局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2018年前研究区重点建设区表现出“摊大饼”式蔓延格局,但在研究时域内重点建设区的面积从49.48 km^(2)增加到61.57 km^(2),建设用地总体上是逐渐集聚的,表现出以重要交通枢纽、现有居民区和商业区为中心向外扩展的趋势。(2)城市扩展是沿着建设用地适宜扩展路径进行的,因受制于生态隔离带并不与相邻建设用地直接相连,由“适宜扩展路径”引导建设用地优化开发,避免建设用地盲目的向外扩展。另外,生态隔离带有逐渐向建设用地渗入,打破了建设用地适宜性区域集中连片的扩展态势。(3)东寨港自然保护区的存在,使得江东新区东海岸以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形成的片状区域是生态安全核心区域,虽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研究区的生态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小,但仍应予以重视及保护。(4)结合研究区实际发展情况,研究区建设用地扩展现象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大,现有建设用地在禁止建设区和生态恢复区内面积占研究区总建设面积的比重由0.30%增长到15.65%,说明海岸带及其附近的建设用地虽有向生态用地演变的趋势,整体上也逐渐规范化,但生态格局依旧需要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东新区 城市扩展 生态安全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格局
下载PDF
海口市海岸带生态网络演变趋势 被引量:10
4
作者 曹珍秀 孙月 +1 位作者 谢跟踪 邱彭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44-1054,共11页
基于GIS和RS技术,利用最小阻力距离法构建研究区4个时期(1988、2000、2009和2017年)的生态网络,结合重力模型、斑块中心度指数评价网络完善度,探讨海口市海岸带生态网络的演变趋势。结果显示:(1)1988-2017年间研究区内生态源地由18个减... 基于GIS和RS技术,利用最小阻力距离法构建研究区4个时期(1988、2000、2009和2017年)的生态网络,结合重力模型、斑块中心度指数评价网络完善度,探讨海口市海岸带生态网络的演变趋势。结果显示:(1)1988-2017年间研究区内生态源地由18个减少为10个,生态廊道数目由43条减少到15条。从空间角度看,核心斑块未发生变化,但四级斑块的大量减少对生态网络产生直接影响;从时间角度看,各斑块间相互作用力呈减弱态势。(2)生态网络踏脚石斑块多分布于园林地和湿地,在整个生态网络中具有重要的连接性作用,同时又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功能。(3)1988到2017年生态网络质量显著下降,网络模型趋于单一化。(4)快速城市化及高强度人类活动是网络状态弱化的主要胁迫因素。研究结果对海口市海岸带地区生态网络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亦可为其他地区生态网络的构建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生态网络 最小累积阻力 海口市
下载PDF
海南岛人工与天然红树林重金属污染、富集与转运能力比较 被引量:6
5
作者 邱彭华 王德智 +3 位作者 谢跟踪 徐颂军 曹瑞 王军广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36-847,共12页
以海南岛东寨港、清澜港与三亚河3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综合比较了人工与天然红树林6种重金属(Cd、As、Cu、Cr、Pb和Zn)的地累积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生物富集系数与转运系数的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区红树林沉积物中,Cd呈... 以海南岛东寨港、清澜港与三亚河3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综合比较了人工与天然红树林6种重金属(Cd、As、Cu、Cr、Pb和Zn)的地累积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生物富集系数与转运系数的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区红树林沉积物中,Cd呈现强度—极强度污染,As为中度—强度污染,Cr属中度污染,Zn为轻度污染,Cu与Pb表现为无至轻度污染;从区域空间看,Cd污染表现为:东寨港(强度—极强度)>清澜港(强度)>三亚河(无污染),As污染表现为:清澜港(中度—强度)>东寨港(中度—强度)>三亚河(中度);Cr污染表现为:东寨港(中度)>清澜港(轻度)>三亚河(无污染)。2)东寨港人工无瓣海桑、天然白骨壤、人工与天然桐花树、人工与天然海莲,清澜港的天然桐花树Cd的irE值(单一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属较强潜在生态风险,东寨港与清澜港的天然正红树林、清澜港的人工无瓣海桑、天然杯萼海桑和天然海莲Cd的irE值属中等潜在生态风险,其余红树植物6种参评元素的irE值与RI值(多重金属总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属轻微级;综合而言,Cd、As、Pb和Cr似乎更易引发海莲、桐花树与无瓣海桑的健康风险问题。3)人工与天然红树植物各器官对6种参评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大体表现为:根>枝>叶;红树植物植株平均富集系数总趋势为:三亚河人工红树林>三亚河天然红树林>清澜港天然红树林>东寨港天然红树林>清澜港人工红树林>东寨港人工红树林。4)人工与天然红树林的重金属转运系数都显示出:叶—枝>枝—根>叶—根;植株平均转运系数总趋势:三亚河人工红树林>三亚河天然红树林>东寨港天然红树林>东寨港人工红树林>清澜港天然红树林>清澜港人工红树林。5)红树植物与林下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之间具有强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控制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和减少外源重金属污染是维护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红树林 人工红树林 重金属 富集 转运 海南岛
下载PDF
多元视野下的海南省临高县海岸带综合评估与深度空间管控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邱彭华 杜娜 +3 位作者 刘兵兵 杨星 谢跟踪 钟尊倩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94-1108,共15页
为进一步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探索更有效的空间管控方法,从各类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形成机理出发,通过选取代表性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模型,综合评估了海南省临高县海岸带生态环境敏感性和地质灾害风险性,并将其与国土规划相结合,对研究区进行... 为进一步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探索更有效的空间管控方法,从各类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形成机理出发,通过选取代表性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模型,综合评估了海南省临高县海岸带生态环境敏感性和地质灾害风险性,并将其与国土规划相结合,对研究区进行了深度空间管控分区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荒漠化、土地盐渍化、暴雨洪涝、赤潮、海岸侵蚀均以轻度敏感为主,土壤侵蚀、台风灾害以中度敏感为主,特殊生境、风暴潮和灾害性海浪以高度敏感为主。综合敏感性轻度、中度、高度与极度敏感区面积分别为10651.28、9682.11、3275.29和983.88 hm^2,其中高度敏感区以调楼镇分布面积最大,极度敏感区以博厚镇分布最广;2)地质灾害以地震、崩塌、滑坡、地面沉降、砂土液化为主,除地震风险分为风险大区与中等区外,其余4种均只有中等风险区和风险小区,综合风险则有大、中等和小3个分级,其中风险大区主要分布于博厚、东英、波莲与皇桐镇的断裂带两侧各15 m范围区内,总面积为118.86 hm2;3)集生态敏感性、地质灾害风险与国土规划多元视野的海岸带深度空间管控分区,可较好地识别重要保护对象与关键保护区域,并使海岸带获得充分开发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生态环境敏感性 地质灾害风险性 空间管控 临高县 海南省
下载PDF
1964—2015年间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徐晓然 谢跟踪 +1 位作者 邱彭华 刘艺轩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2期211-218,共8页
以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区域为研究对象,选取1964、1972、1988、2000、2009、2015年六个时段的遥感影像,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提取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三个方面,全面分析1964—1988年和1988—2015年... 以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区域为研究对象,选取1964、1972、1988、2000、2009、2015年六个时段的遥感影像,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提取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三个方面,全面分析1964—1988年和1988—2015年两个时间段的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并对1964、1972、1988、2000、2009、2015年的土地利用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64—1988年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6.72,1988—2015年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9.35;红树林面积减少,减少速度从1.05%上升到2.10%;建筑用地和养殖水面的面积增加,增加速度分别从3.61%与6.29%上升到7.15%与6.97%.(2)1964—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方向主要表现为红树林转化成养殖水面,占红树林面积减少的比重为81.6%;耕地、林地转化成建筑用地或耕地与林地之间相互转化.(3)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在1964、1972、1988、2000、2009、2015年分别为246.58、248.63、252.21、255.96、256.61、259.13,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证明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区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大.(4)研究区域内1964—1988年、1988—2015年两个时间段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变化指数分别为5.63、6.92,指数呈现增加的趋势,但增加幅度不大,得益于政府退耕还林、红树林得到有效保护的环保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在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区域内逐渐增大,主要表现为耕地和林地转化成建筑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人类活动 八门湾红树林湿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