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阿拉套山南麓洪积扇前缘绿洲区泉水沟遗址的古环境初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张俊娜 韩建业 +6 位作者 夏正楷 陈晓露 任小林 于雪彤 曹美丹 李小龙 宝文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6-222,共17页
新疆绿洲地区文化遗存丰富,考古遗址众多,是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古人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绿洲区古人生存环境的研究正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与内陆河型绿洲相比,在天山南北山前洪(冲)积扇缘绿洲区开展的环境考古工作较少... 新疆绿洲地区文化遗存丰富,考古遗址众多,是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古人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绿洲区古人生存环境的研究正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与内陆河型绿洲相比,在天山南北山前洪(冲)积扇缘绿洲区开展的环境考古工作较少。文章对位于西天山洪积扇前缘绿洲的泉水沟青铜时代遗址(3500 a B. P.)进行了地貌与地层调查、沉积物年代测定,以及粒度、磁化率、色度分析,初步探讨了遗址区的地貌和古环境演变历史。结果表明,1)泉水沟遗址位于阿拉套山南麓洪积扇前缘的老洪积扇台地上;2)更新世末期(距今2.0~1.0万年)台地上部沉积了厚达5 m的冲洪积物,早全新世(距今10000~9000年)靠近台地顶部发育一层厚约1 m的黑褐色湖沼相地层,推测其为气候变干导致洪积扇退积收缩,此区域成为扇缘地下水溢出带所致;3)距今3500年前后的青铜时代,泉水沟古人曾一度在此活动,并有意识地选择具有较肥沃的古沼泽土壤和泉水湖沼等水源出露的低海拔绿洲生活,促进了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并在稳定经济的基础上开展了青铜冶铸等手工业活动;4)之后,洪积扇再次扩张,导致遗址被随后的泛洪沉积覆盖。本研究有助于理解西北干旱区洪积扇缘绿洲先民活动的环境适应性和古丝绸之路的人地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考古 新疆泉水沟遗址 青铜时代 沉积相 全新世环境 干旱区
原文传递
逐真求实——夏正楷先生访谈录
2
作者 夏正楷 张俊娜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77,共22页
夏正楷先生,1942年12月生。幼年居于浙江温州,于1952年迁至北京。1960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65—1968年,在地貌专业就读研究生。1968—1978年,在陕西区域地质测量队从事地质填图和矿产普查工作。1978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 夏正楷先生,1942年12月生。幼年居于浙江温州,于1952年迁至北京。1960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65—1968年,在地貌专业就读研究生。1968—1978年,在陕西区域地质测量队从事地质填图和矿产普查工作。1978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著名地貌学家王乃樑先生。1981年毕业后留校,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其中1989—1990年,循北京大学与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交流协议,赴新西兰进修一年。曾任中国第四纪委员会常务理事、第四纪教育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理科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地理科学类分委会主任委员等职。长期从事地貌、第四纪环境和环境考古等领域的工作,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硕士学位 维多利亚大学 地理系 矿产普查 教学指导委员会 第四纪环境
原文传递
青海民和官亭盆地青铜时代遗址木炭遗存指示的生态环境与木材利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崔红庆 王树芝 +3 位作者 张小虎 金和天 焦延静 夏正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8-171,共14页
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人地关系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官亭盆地(35°49′~35°54′N,102°36′~102°56′E)不仅是东西方交流的关键节点地区,还是探究气候变化与生业经济、古文化兴衰关系的重点区域。然而,已经开展的... 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人地关系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官亭盆地(35°49′~35°54′N,102°36′~102°56′E)不仅是东西方交流的关键节点地区,还是探究气候变化与生业经济、古文化兴衰关系的重点区域。然而,已经开展的木炭分析工作主要集中于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东北部、陇东和陇西等地区,官亭盆地的木炭分析工作则为空白。齐家文化时期(2200~1600 BC)至辛店文化时期(1400~700 BC)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环境背景以及先民为适应环境变化所采取的策略尚不清晰。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利用剖面采样法在青海民和官亭盆地的鄂家、辛家、清泉旱台等8个考古遗址中采集了12份齐家文化时期和8份辛店文化时期的木炭样品,对其中大于4 mm的1544块木炭进行了鉴定。木炭样品中包括松属(Pinus L.)、云杉属(Picea Dietr.)、冷杉属(Abies Mill.)、杨属(Populus L.)、柳属(Salix L.)、桦属(Betula L.)、榆属(Ulmus L.)等37种木本植物,以及1种疑似竹科(Bambusoideae)的炭化植物遗存。研究表明官亭盆地及其附近地区分布着杏、桃、梨等果树,河岸阔叶落叶林,栎属(Quercas L.)、榆属(Ulmus L.)等温带落叶阔叶林、山地杨桦林,松属、鹅耳枥属(Carpinus L.)和桤木属(Alnus Mill.)等组成的温性针阔混交林,云杉属、冷杉属、松属等寒温性针叶林,灌木林;辛店文化时期,灌木类树种所占比重增加明显,增加至39.25%,针叶树种所占比重略有下降,下降至21.30%。利用共存生态因子法进行气候重建的结果表明,齐家文化时期年均温为2.2~12.3℃,年降水量为502~1023 mm,湿润指数为-13.0~101.4;辛店文化时期年均温为2.5~9.1℃,年降水量为502~678 mm,湿润指数为-13.0~61.8。显示了齐家文化时期的气候条件要优于辛店文化时期。研究还表明,官亭盆地先民对林木资源的利用主要集中于薪柴、食用方面。官亭盆地先民通过引入更加耐旱耐寒的麦类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亭盆地 青铜时代 木炭分析 气候重建 木材利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