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VQS系统提升管末端上部空间不同消涡板结构的数值模拟
1
作者 杨文武 秦岭 +3 位作者 胡紫维 王祥宇 李浩 张智亮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7,共11页
为解决旋流快分(SVQS)系统提升管出口上方空间内油气呈现螺旋上升运动而导致油气在系统空间内停留时间过长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消涡板结构,并采用商业软件FLUENT 2021 R1对增设新型消涡板的SVQS系统进行了流动模拟。对比未安装消涡板... 为解决旋流快分(SVQS)系统提升管出口上方空间内油气呈现螺旋上升运动而导致油气在系统空间内停留时间过长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消涡板结构,并采用商业软件FLUENT 2021 R1对增设新型消涡板的SVQS系统进行了流动模拟。对比未安装消涡板的SVQS系统、增设弯型消涡板的SVQS系统以及增设新型消涡板的SVQS系统的速度场,发现消涡板对SVQS系统的速度场产生了影响,系统中各项速度值变大。新型消涡板在未降低SVQS系统分离效率的情况下降低了系统压降。通过对系统内油气停留时间进行分析,发现消涡板可以减少油气和细小颗粒在系统中的停留时间,且增设新型消涡板的SVQS系统中油气的停留时间小于增设弯型消涡板的SVQS系统中油气的停留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QS系统 提升管 消涡板 数值模拟 分离 计算流体力学
原文传递
辐射加热颗粒槽道湍流两相流的相间传热特性
2
作者 唐晓峰 潘明 +1 位作者 杨文武 董宇红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54-64,共11页
本文采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结合拉格朗日点-粒模型研究了携带辐射热惯性颗粒的竖直槽道湍流两相流相间传热特性.研究中采用双向耦合模型描述分散相颗粒与流体之间的动量交换和热交换,辐射强度和颗粒Stokes数范围分别为1≤q/q0≤20,0.36&#... 本文采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结合拉格朗日点-粒模型研究了携带辐射热惯性颗粒的竖直槽道湍流两相流相间传热特性.研究中采用双向耦合模型描述分散相颗粒与流体之间的动量交换和热交换,辐射强度和颗粒Stokes数范围分别为1≤q/q0≤20,0.36×10^(−1)≤Stf≤2.16×10^(−1).研究发现辐射加热颗粒对流体的动力学调制加速了流体运动,使湍流强度增大.高辐射下的小Stokes数颗粒能显著加热流体.我们从流场时均温度方程出发,导出了两相流系统中相间传热Nusselt数的理论表达式,理论分析表明相间传热引起冷板和热板Nusselt数的差异,并进一步得到了相间传热效率与颗粒Stokes数及颗粒所受辐射强度的标度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流体 Stokes数 传热效率 辐射加热 辐射强度 直接数值模拟 拉格朗日点 理论表达式
原文传递
非约束环境下的轻量级实时多人三维动作捕捉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文武 李跃 +2 位作者 邢帅 蔡佳航 王勋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230-2249,共20页
非接触式的多人三维动作捕捉技术在影视动画、游戏、虚实互动、体育运动和生物医学分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现有的国内外相关论文多数聚焦在算法创新,而缺少整体视角下的系统分析与构建.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非约束环境下的轻量级多人... 非接触式的多人三维动作捕捉技术在影视动画、游戏、虚实互动、体育运动和生物医学分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现有的国内外相关论文多数聚焦在算法创新,而缺少整体视角下的系统分析与构建.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非约束环境下的轻量级多人三维动作捕捉系统,该系统便于组装,仅需少量的(4~6个)普通相机或摄像头,并且适用于一般的室内外环境,对场景中的背景和人物对象的着装没有特殊要求.首先,为了提升三维人体动作捕捉的精度,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鲁棒的基于多视图的多人三维姿态估计算法,它充分利用了多视角的信息互补,并引入了一个跨帧连贯性约束来过滤异常的二维人体关节点检测结果以抑制其对三维人体姿态估计的影响.其次,围绕多视图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及其有效处理,构建了一套轻量级的硬件系统,同时提出了一种数据流向可控的模块化并行处理机制,最终实现了一个灵活、易维护扩充且高效的软硬件系统框架.最后,基于多个公开数据集与自采数据集,通过大量实验,充分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算法与系统的准确性、高效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捕捉 非接触式动捕 实时动捕 多人三维姿态估计 跨视角姿态关联
原文传递
竹花叶病毒福州分离物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其侵染性克隆的构建
4
作者 闫文凯 林文武 +3 位作者 杨文婷 杜雅馨 吴祖建 杨靓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5-42,共8页
【目的】研究BaMV福州分离物BaMV-TMS1及其携带的卫星RNA(satBaMV)分离物satBaMV-TMS1的全基因组特征,明确其系统发育关系;对BaMV进行c DNA侵染性克隆构建方法的改进,为其反向遗传学体系的快速建立提供简便的方法。【方法】根据已报道的... 【目的】研究BaMV福州分离物BaMV-TMS1及其携带的卫星RNA(satBaMV)分离物satBaMV-TMS1的全基因组特征,明确其系统发育关系;对BaMV进行c DNA侵染性克隆构建方法的改进,为其反向遗传学体系的快速建立提供简便的方法。【方法】根据已报道的BaMV和satBaMV全长序列保守区分别设计2对和1对扩增引物,从感染BaMV的竹叶中扩增、克隆获得BaMV-TMS1和satBaMV-TMS1的全长序列,并进行序列特征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采用多片段无缝克隆方法将扩增得到的2个病毒DNA片段和载体进行连接并转化农杆菌,接种本氏烟后检验其侵染性。【结果】测序获得的BaMV-TMS1和satBaMV-TMS1分离物核苷酸序列全长分别为6 366和834 nt(不含3'端的多聚腺苷酸尾),具有典型的BaMV和satBaMV基因组结构特征。BaMV-TMS1分离物与已报道的其他分离物序列同源性为82%~83%,而satBaMV-TMS1分离物与其他分离物的序列同源性为92%~93%。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BaMV-TMS1分离物可单独形成一簇,satBaMV-TMS1分离物也单独形成一个新的分支。侵染性克隆通过农杆菌注射接种本氏烟10天以后,RT-PCR检测以及透射电镜负染观察结果都验证病毒成功侵染。【结论】BaMV-TMS1和satBaMV-TMS1分离物与已知序列有着较高的变异度且生成新的系统发育树分支,体现了该病毒与卫星RNA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成功构建具有生物活性的BaMV侵染性克隆且构建方法相对简单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花叶病毒 卫星RNA 全基因组 系统发育 侵染性克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