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灸调节固有免疫治疗克罗恩病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谢静 王文佳 +7 位作者 侯瑜超 廖欧萍 黄思维 陆佳婧 刘慧荣 黄艳 李璟 吴焕淦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CAS CSCD 2024年第2期83-88,共6页
Crohn's disease(CD) is a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whose pathogenesis remains unclear.In this paper,we reviewed the basic research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reating CD by regulating intestinal intrinsic... Crohn's disease(CD) is a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whose pathogenesis remains unclear.In this paper,we reviewed the basic research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reating CD by regulating intestinal intrinsic immunity,and summarized in more detail tha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an regulate the intestinal intrinsic immune system through the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 barrier,monocytes/macrophages,natural killer cells(NK cells),dendritic cells(DC),and neutrophils.Specifically,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an reduce the expressi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the intestinal mucosa,alleviate intestinal fibrosis to repair the mechanical barrier of the intestinal mucosa,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molecules of the MAPK,TLR/NF-κB signaling pathway and inflammatory factors,block the NK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pathway,and prevent the overactivation of neutrophils to control inflammatory responses,repairing the damaged intestinal tract and alleviating CD symptoms.This paper illustr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CD,which involves multi targets and pathways,aiming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basic research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CD.It also pointed out the current drawback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and finally proposing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including the insufficient number of studies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D through the modulation of NK cells and neutrophils,the lack of standardization in acupuncture point selection,duration and treatment course,and the geographical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locations for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reating 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hn's disease INNATEIMMUNITY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环周早癌的临床分析(附38例报告)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文佳 曹新广 +2 位作者 段义龙 刘虹彦 郭长青 《中国内镜杂志》 2021年第10期1-6,共6页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环周早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2020年38例行ESD治疗食管环周早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食管狭窄的治疗方式分为术后直接置入支架组(n...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环周早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2020年38例行ESD治疗食管环周早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食管狭窄的治疗方式分为术后直接置入支架组(n=6)、未置入支架组(n=26)和因ESD术后狭窄定期扩张后再置入支架组(n=6)。结果环周缺损长度平均4.5 cm;术中穿孔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术后发热5例、术后食管狭窄行扩张治疗中发生穿孔1例,术后穿孔的1例并发食管纵隔瘘,经保守治疗后好转。食管狭窄为其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患者平均住院8.6 d,平均手术时间186.8 min。ESD术后直接置入支架组的术后首次扩张时间及平均扩张间隔明显长于未置入支架组,因ESD术后狭窄定期扩张后再置入支架组置入后平均扩张间隔明显长于置入支架前,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间507.0 d,患者无复发。结论ESD治疗食管环周早癌是安全、有效的,虽然术后食管狭窄不可避免,但行食管扩张术或预防性支架置入/中途支架置入均能明显缓解狭窄进程,具有较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食管癌 环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食管狭窄 并发症 疗效
下载PDF
前视超声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初步研究
3
作者 刘靓 曹新广 +2 位作者 王文佳 代楠 郭长青 《中国内镜杂志》 2022年第6期47-52,共6页
目的探讨前视超声内镜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诊疗中的优势。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EGV患者40例,行前视超声内镜引导下治疗的为观察组(n=19),普通内镜下治疗的为对照组(n=21)。术后随访3~6个... 目的探讨前视超声内镜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诊疗中的优势。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EGV患者40例,行前视超声内镜引导下治疗的为观察组(n=19),普通内镜下治疗的为对照组(n=21)。术后随访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组织胶使用情况、术后并发症、治疗效果和再出血情况等。结果观察组组织胶注射次数及用量均较对照组少,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3个月,观察组总出血率为10.52%,与对照组的19.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复查胃镜,观察组中治疗效果显著、一般和无效的占比分别为63.16%、31.58%和5.26%,与对照组的33.33%、38.10%和28.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视超声内镜引导下治疗EGV,较普通内镜可减少组织胶用量,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前视超声内镜 内镜下套扎术 组织胶注射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冷冻南极磷虾中细菌菌群结构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江艳华 姚琳 +3 位作者 李风铃 郭莹莹 朱文嘉 王联珠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6年第7期2840-2845,共6页
目的分析冷冻南极磷虾中总细菌菌群和可培养细菌菌群的结构特征。方法提取冷冻南极磷虾中宏基因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总细菌菌群分析;提取冷冻南极磷虾中可培养细菌菌落的总DNA,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可培养细菌菌群分析。结果冷... 目的分析冷冻南极磷虾中总细菌菌群和可培养细菌菌群的结构特征。方法提取冷冻南极磷虾中宏基因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总细菌菌群分析;提取冷冻南极磷虾中可培养细菌菌落的总DNA,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可培养细菌菌群分析。结果冷冻南极磷虾中总细菌菌群多样性丰富,相对丰度大于1%的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克罗诺杆菌属(Cronobacter)、嗜碱菌属(Alkaliphilus)、八叠球菌(Sarcina)、乳球菌属(Lactococcu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土壤杆菌属(Sediminibacterium)、未分类菌(unclassified)、罗尔斯顿菌属(Ralstonia)、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以及苯基杆菌属(Phenylobacterium),占总量的85.04%。冷冻南极磷虾中可培养的细菌种类少,主要包括假交替单孢菌属(Pseudoalteromona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和嗜冷单胞菌属(Psychromonas),相对丰度分别为64.43%、33.47%和1.75%。可培养细菌中占优势的假交替单孢菌属、嗜冷杆菌属和嗜冷单胞菌属仅占总细菌菌群的1.10%。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南极磷虾细菌菌群的多样性和相对丰度,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与南极磷虾品质的相关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细菌菌群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配体信号通路及其抗体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朱文嘉 王胜资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7年第4期292-294,300,共4页
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PD-Ls)信号通路因参与肿瘤免疫逃逸而备受关注。PD-1及PD-Ls不仅能够反映肿瘤的临床分期和生存率,并有望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就PD-1/PDLs信号通路抑制剂在头颈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 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PD-Ls)信号通路因参与肿瘤免疫逃逸而备受关注。PD-1及PD-Ls不仅能够反映肿瘤的临床分期和生存率,并有望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就PD-1/PDLs信号通路抑制剂在头颈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论述该信号通路抑制剂在头颈部鳞癌、鼻咽癌、黑素瘤等多种实体肿瘤中的抗肿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蛋白-1 程序性死亡配体 头颈部肿瘤 免疫治疗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豆浆中麦芽酚、乙基麦芽酚、香兰素、甲基香兰素和乙基香兰素5种香料 被引量:30
6
作者 迟秋池 李晓雯 +2 位作者 何家今 王柯 刘畅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6年第7期2690-2695,共6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豆浆中麦芽酚、乙基麦芽酚、香兰素、甲基香兰素和乙基香兰素5种香料的含量。方法样品经沉淀蛋白后用水稀释,采用Thermo Hypersil-Gold C(18)色谱柱分离,以0.1%甲酸溶液-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27...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豆浆中麦芽酚、乙基麦芽酚、香兰素、甲基香兰素和乙基香兰素5种香料的含量。方法样品经沉淀蛋白后用水稀释,采用Thermo Hypersil-Gold C(18)色谱柱分离,以0.1%甲酸溶液-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273 nm波长下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在1-100μg/g浓度线性范围内,麦芽酚、乙基麦芽酚、香兰素、甲基香兰素和乙基香兰素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9,在2、5、10和20μg/g 4个添加水平下,加标回收率为63.39%-88.73%,RSD为0.9%-4.5%(n=6),检出限在0.04-0.18μg/g之间。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芽酚 乙基麦芽酚 香兰素 甲基香兰素 乙基香兰素 豆浆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复合物、甲胎蛋白、铁蛋白检测对HBV相关肝细胞癌的辅助诊断意义 被引量:13
7
作者 文君 李嘉 +1 位作者 王春妍 马莹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1729-173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复合物(PIVKA-Ⅱ)、甲胎蛋白(AFP)、铁蛋白(FER)单项及联合检测在HBV相关肝细胞癌(HCC)辅助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7年2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40例HBV相关HCC、4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44例... 目的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复合物(PIVKA-Ⅱ)、甲胎蛋白(AFP)、铁蛋白(FER)单项及联合检测在HBV相关肝细胞癌(HCC)辅助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7年2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40例HBV相关HCC、4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36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并检测PIVKA-Ⅱ、AFP、FER水平,分别分析三者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HBV相关HCC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产生三项指标联合预测概率的新变量pre。结果血清AFP及PIVKA-Ⅱ水平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HBV相关HCC及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1.446、59.613,P值均<0.001)。AFP水平在HBV相关HCC组显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Z值分别为-4.609、-6.026、-6.031,P值均<0.001),乙型肝炎肝硬化AFP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Z=-2.30,P=0.021);PIVKA-Ⅱ水平在HBV相关HCC组显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Z值分别为-6.080、-6.595、-5.608,P值均<0.001),慢性乙型肝炎组PIVKA-Ⅱ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Z=-2.153,P=0.031);FER水平在HBV相关HCC患者组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Z=-2.177,P=0.029)。单项指标检测诊断HBV相关HCC时,AFP的敏感度最高(79.49%),但FER的特异度最高(94.28%);双项目检测方案中,AFP/PIVKA-Ⅱ方案的敏感度最高(89.74%),FER+AFP和FER+PIVKA-Ⅱ方案特异度较高(97.14%);三项目检测时,FER/AFP/PIVKA-Ⅱ方案的敏感度较高(92.31%),FER+AFP+PIVKA-Ⅱ特异度较高(97.14%)。结论 PIVKA-Ⅱ、AFP、FER三项联合检测可提高单独检测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血清PIVKA-Ⅱ和AFP对HCC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单项即可很好辅助诊断,二者联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铁蛋白质类 甲胎蛋白类 异常凝血酶原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