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麻醉后监测治疗室中应用肌松监测仪必要性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
作者 王馥婧 李聪 +3 位作者 魏骐 玄承鸾 王多友 麻海春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 探讨PACU中应用肌松监测仪指导麻醉复苏工作的意义. 方法 选取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术后转入PACU复苏的患者,年龄20-90岁,BMI 16-28 kg/m2,ASA分级Ⅰ~Ⅲ级,术中以顺式阿曲库铵作为肌肉松弛药(肌松药).入PACU后测量拔管时(T1)、... 目的 探讨PACU中应用肌松监测仪指导麻醉复苏工作的意义. 方法 选取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术后转入PACU复苏的患者,年龄20-90岁,BMI 16-28 kg/m2,ASA分级Ⅰ~Ⅲ级,术中以顺式阿曲库铵作为肌肉松弛药(肌松药).入PACU后测量拔管时(T1)、拔管后30 min(T2)和出PACU时(T3)3个时点的四个成串电刺激(train of four stimulation,TOF)比值.比较最后一次应用肌松药到拔管时之间时长≤90 min的患者(≤90 min组)和〉90 min的患者(〉90 min组)肌松残余(residual neuromuscular blockade,RNMB)的发生率,66-90岁患者(老年患者组)和20-40岁患者(青年患者组)RNMB的发生率. 结果 共26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T1、T2和T3时RNMB发生率分别为76.7%、46.6%、21.0%.≤90 min组患者比〉90 min组患者拔管时RNMB发生率高(P〈0.01);老年患者组比青年患者组出PACU时RNMB发生率高(P〈0.05);出PACU时TOF比值〈0.9的患者比≥0.9的患者在PACU平均停留时间长(P〉0.05);根据临床指征判断可以出PACU而TOF值〈0.9的患者给予肌松拮抗药后, TOF比值恢复到0.9的平均时间为(9±5)min. 结论 根据临床指征决定患者出PACU时RNMB发生率较高,肌松拮抗可以短时间内拮抗RNMB,有必要在PACU中应用肌松监测仪指导患者出PA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松残余 肌松监测 顺式阿曲库铵 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原文传递
^18F-FDG PET/C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131I治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王丹阳 张笃安 +3 位作者 徐菁 叶智轶 王辉 马超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99-402,共4页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骨转移患者^131I治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7年8月间行^131I治疗与^18F-FDG PET/CT显像的35例DTC骨转移患者(男11例,女24例,中位年龄60岁...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骨转移患者^131I治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7年8月间行^131I治疗与^18F-FDG PET/CT显像的35例DTC骨转移患者(男11例,女24例,中位年龄60岁)。分别以治疗前后骨转移灶解剖形态学变化与18F-FDG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的变化评估疗效,并以Kappa检验分析2种方法的一致性。以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用log-rank法检验不同治疗反应组患者间的PFS差异。 结果代谢学标准(SUVmax)与形态学标准评价DTC骨转移疗效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31,95% CI:0.628~0.834;P〈0.01),28例PET阳性患者中2种方法评价结果一致的有23例(82.1%)。5例患者的形态学评估结果为稳定,但PET显示代谢缓解或进展,其中3例病灶标准摄取值(SUV)变化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变化趋势一致。代谢学或形态学上呈缓解或稳定的患者PFS均优于疾病进展的患者(χ^2值:4.132~6.543,均P〈0.05)。结论代谢学与形态学评价标准在DTC骨转移疗效评估中的一致性较好。但对于^18F-FDG摄取阳性的DTC患者,骨转移灶SUV的变化相较于形态学改变有可能更早期、准确地评估疗效并提示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肿瘤转移 骨骼 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原文传递
超声支气管镜检查对纵隔肿大淋巴结诊断意义及假阴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明 王东洋 +5 位作者 刘金奇 孙明娟 翟会专 董广峰 王贵齐 李增军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74-777,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针吸活检(EBUS-TBNA)对纵隔肿大淋巴结的诊断意义及其诊断假阴性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5年10月就诊于山东省肿瘤医院,影像学检查显示纵隔淋巴结肿大,而常规支气管镜检查未发现病变的389... 目的探讨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针吸活检(EBUS-TBNA)对纵隔肿大淋巴结的诊断意义及其诊断假阴性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5年10月就诊于山东省肿瘤医院,影像学检查显示纵隔淋巴结肿大,而常规支气管镜检查未发现病变的3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EBUS-TBNA在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中的意义,并分析其假阴性原因。结果389例患者中,穿刺阳性362例,穿刺阴性27例。EBUS-TBNA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9%、100%、100%和25.0%。EBUS.TBNA穿刺的阳性率与淋巴结直径有关(P=0.021)。淋巴结穿刺阳性率最高为隆突下淋巴结(97.7%),其次为气管旁淋巴结(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EBUS-TBNA穿刺的阳性率与病理类型无关(P=0.932)。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淋巴结的阳性率分别为88.7%和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穿刺针型号(分别为21G和22G)对病变诊断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2)。随着穿刺病例增加,操作者熟练程度和技术的提高,经验的积累,获得标本的比例和质量都随之升高,穿刺病理和细胞学阳性率有明显提高。结论EBUS-TBNA具有微创、局麻、安全和可重复性等特点,为肿大纵隔淋巴结明确诊断及评估肿瘤分期的实用性技术,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积累操作经验、提高操作技术、与病理科和细胞室医师紧密合作,可进一步减少假阴性的发生.提高EBUS-TBNA的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镜检查 超声检查 纵隔 淋巴结 假阴性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