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B/T 38591—2020《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解读 被引量:25
1
作者 任军宇 潘鹏 +3 位作者 王涛 周颖 王海深 单明岳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8-56,共9页
近年来,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相继提出了城市抗震韧性的概念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由"安全性"提升到了"韧性"的层面。我国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0年3月31日联合发布了GB/T 38591... 近年来,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相继提出了城市抗震韧性的概念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由"安全性"提升到了"韧性"的层面。我国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0年3月31日联合发布了GB/T 38591—2020《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该标准将于2021年2月1日实施。为了帮助使用者更深入地理解标准,对抗震韧性的研究现状和我国的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进行综述,对该标准的编制背景、过程,以及各章节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对标准的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详细说明了建筑抗震韧性评级流程、抗震韧性评价指标以及指标的计算方法。标准中建立了本土化的构件易损性数据库,对于建筑震后修复时间提出了明确的修复路径和计算方法,使得评级的标准更清晰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抗震韧性 国家标准 评价标准 编制背景 条文解读
原文传递
全装配式自复位耗能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海深 康迎杰 潘鹏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8-166,176,共10页
为研究全装配式自复位耗能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针对该类梁柱节点开展拟静力试验。该节点采用钢套加固节点核心区梁柱构件,利用在梁截面中心后穿的无黏结预应力钢绞线提供自复位能力,节点区设置可更换低屈服点钢棒提供耗... 为研究全装配式自复位耗能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针对该类梁柱节点开展拟静力试验。该节点采用钢套加固节点核心区梁柱构件,利用在梁截面中心后穿的无黏结预应力钢绞线提供自复位能力,节点区设置可更换低屈服点钢棒提供耗能性能。试验中共制作了5个比例3/5缩尺梁柱节点,研究了该类型梁柱节点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并对比分析了钢套加固方式、高强无收缩灌浆料填缝与锚固方式、耗能钢棒锚固方式等不同构造对节点性能的影响,以及梁柱交界面摩擦性能对节点受剪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梁钢套和柱钢套能够保证节点区免于局部受压损伤,但节点区高强无收缩灌浆料在大位移角下易发生边缘压碎损伤;耗能钢棒的螺栓锚固在大位移角下易发生松动,因此,推荐采用焊接锚固形式;梁柱交界面应具备足够的摩擦性能以满足节点抗剪需求;在1/18大位移角下,该节点仍具有良好的自复位和耗能效果,其弹性抗弯刚度、承载力及变形能力均优于现浇节点,大震后仅需更换耗能钢棒即可实现功能快速恢复。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简化有限元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该类型节点的滞回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混凝土 全装配式梁柱节点 自复位 耗能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原文传递
柱间连接型消能子结构设计方法与抗震性能试验 被引量:8
3
作者 单明岳 潘鹏 +4 位作者 王海深 安晓文 潘文 管庆松 徐赵东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0,共10页
消能减震技术能显著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但目前对消能子结构的性能目标和设计方法尚未达成共识。针对工程中较常见的柱间连接型消能子结构,提出基于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分析的设计方法,给出设计流程和设计要点。对1个钢筋混凝土纯框... 消能减震技术能显著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但目前对消能子结构的性能目标和设计方法尚未达成共识。针对工程中较常见的柱间连接型消能子结构,提出基于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分析的设计方法,给出设计流程和设计要点。对1个钢筋混凝土纯框架子结构试件和2个消能子结构试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考察消能子结构的抗震性能,检验所提设计方法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消能子结构承载力约为纯框架与阻尼器承载力之和,单周耗能能力约等于纯框架与阻尼器各自耗能之和;阻尼器损伤累积直至完全剪断过程中,消能子结构承载力和刚度逐渐下降;阻尼器破坏后,周围框架抗震性能与加载同阶段的纯框架性能基本一致。按所提设计方法设计的消能子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破坏模式合理,能保证阻尼器充分发挥消能效果;增大消能子结构纵向钢筋配筋量对改善其塑性铰状态和结构破坏模式无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能子结构 剪切型阻尼器 柱间连接型 设计方法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原文传递
既有建筑抗震韧性提升关键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潘鹏 王涛 +12 位作者 苗启松 甄伟 邓开来 何军 陈曦 王家祥 苏宇坤 王海深 曾一 周中一 张龑华 何之舟 郭又铭 《建设科技》 2021年第13期69-73,共5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口、财富及生产力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但目前我国城市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明显不足,大量既有建筑在地震下遭受严重破坏,导致城市功能丧失,严重威胁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抗震韧性以控制地震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口、财富及生产力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但目前我国城市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明显不足,大量既有建筑在地震下遭受严重破坏,导致城市功能丧失,严重威胁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抗震韧性以控制地震灾害后果、提升功能可恢复能力为目标,为破解城市防震减灾难题提供解决思路。建筑是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提升城市既有建筑的抗震韧性,是城市震后快速恢复功能的基础。面向我国既有建筑抗震韧性普遍偏低的基本情况,项目组历经多年技术攻关,在既有建筑“损伤机理”、抗震韧性“评价方法”、功能可恢复“设计理念”和抗震韧性“提升技术”四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系列技术突破,支撑了多个抗震韧性工程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有建筑 抗震韧性 地震损伤机理 抗震韧性评价方法 高抗震韧性结构体系 高性能抗震构件
下载PDF
编织式复杂拓扑空间网壳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黄蔚欣 潘鹏 +12 位作者 甄伟 李文峰 苏宇坤 陈曦 王家祥 吴承霖 王海深 沈绍冬 陈致佳 杨丽婧 张宇 苏夏 林雨铭 《建设科技》 2020年第10期26-28,共3页
本项目是一个建筑-结构一体化的跨专业研究。面向当前自由曲面建筑形态的建造的国际前沿问题,课题组原创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弯曲(bending active)原理,使用连续弹性杆件相互编织找形的空间网壳结构,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形态的大尺度... 本项目是一个建筑-结构一体化的跨专业研究。面向当前自由曲面建筑形态的建造的国际前沿问题,课题组原创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弯曲(bending active)原理,使用连续弹性杆件相互编织找形的空间网壳结构,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形态的大尺度自由曲面的建造,具有不需要使用复杂的数控加工、空间定位设备,建造经济快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等系列技术优势。课题组开发了针对这一编织式网壳的复杂拓扑网格生成算法,基于非线性编程和自启发式算法的结构优化技术,面向建造的三维样条曲线展开和动态工序优化技术,以及一系列结构性能提升技术,并在一系列工程实践中验证了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网壳 自由空间曲面建造 建筑结构一体化 编织式空间网壳 网格生成与优化 主动弯曲
下载PDF
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的时差及其测量不确定度 被引量:4
6
作者 梁静舒 王海深 胡姮 《气象科技》 2021年第5期681-686,共6页
通过分析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的时序设计原理,进行GTS1型探空仪与RS92型探空仪的同球比对施放试验验证,确定了由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的时序设计造成的测量元件感应气象要素至地面设备计算机软件赋时之间的时间差,会造成测量结果的随机波动。... 通过分析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的时序设计原理,进行GTS1型探空仪与RS92型探空仪的同球比对施放试验验证,确定了由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的时序设计造成的测量元件感应气象要素至地面设备计算机软件赋时之间的时间差,会造成测量结果的随机波动。L波段探空系统总体时差对气压测量影响较大,对温度的影响较小,对湿度的影响较为复杂;由此造成的气压不确定性,将影响探空应用文件的准确性。相对于测量元件的感应时间总是延迟的,其总体散布中心为测量元件感应气象要素后1.2s,时差散布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98s,气压误差最大可达0.86hPa。北斗-GPS双模式导航测风探空仪的设计中采用了消除时差的方法,大大减小了测量结果的随机误差,并且在2013年12月中国气象局阳江试验中效果良好,为该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 时差 时序设计 不确定度 北斗-GPS双模式导航测风探空仪
下载PDF
《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RISN⁃TG046-2023)解读
7
作者 尚庆学 王海深 潘鹏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9-24,18,共7页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对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要求由“保...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对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要求由“保证安全性”提升到“保持正常使用功能”。因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于2023年5月12日颁布了《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RISN-TG046—2023)。为了帮助使用者更深入地理解《导则》,对《导则》的编制背景、编制过程以及各章节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对《导则》的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详细说明了震时正常使用建筑的设计流程。《导则》创新提出了通过位移、加速度双控实现结构、非结构、设备三保护的设计理念,为实现建筑震时正常使用提供了科学实用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持正常使用功能 建筑抗震性能目标 减隔震 结构构件 非结构构件 设备
下载PDF
ECC材料性能进展及其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8
作者 蔡履沐 叶斌斌 +1 位作者 王海深 潘鹏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93-99,共7页
ECC材料是一种以微观力学原理为指导配制出的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经多年发展,其强度和延性均得到显著提高,并在工程结构中逐步得到应用。对ECC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钢筋与ECC材料组成的RECC构件的基本力学性能,以及ECC材料在结构... ECC材料是一种以微观力学原理为指导配制出的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经多年发展,其强度和延性均得到显著提高,并在工程结构中逐步得到应用。对ECC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钢筋与ECC材料组成的RECC构件的基本力学性能,以及ECC材料在结构构件塑性铰区的应用等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结果表明:ECC材料不仅能显著提高RECC构件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和往复荷载下的耗能能力,而且能有效控制RECC构件的裂缝宽度,提高工程结构的耐久性。但是,现有研究中也存在采用的ECC材料普遍延性偏低,对RECC构件基本力学性能和长期性能研究不足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C材料 RECC构件 力学性能 研究进展 抗震性能
下载PDF
BDS锚碇浮标监测海洋大气水汽初步探究
9
作者 周凌昊 王海深 +4 位作者 施闯 曹云昌 梁宏 宁春林 成振华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0-227,共8页
精细化、动态化监测海洋大气水汽含量对全球海洋气候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的锚碇浮标平台在海洋水汽探测应用中的潜力,本研究利用白龙浮标搭载的测量型接收机,分别在岸基静态模式和海面动态模式下,对... 精细化、动态化监测海洋大气水汽含量对全球海洋气候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的锚碇浮标平台在海洋水汽探测应用中的潜力,本研究利用白龙浮标搭载的测量型接收机,分别在岸基静态模式和海面动态模式下,对获取的BD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观测数据进行精密单点定位处理,并进行大气可降水量(PWV)反演,同时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全球气候再分析数据集(ERA5)获取的PWV为参考值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岸基静态模式下利用BDS观测值反演的PWV精度为0.7 mm,GPS反演的PWV精度为0.6 mm。海面动态模式下利用BDS观测值反演的PWV精度为1.2 mm,GPS反演的PWV精度为2.0 mm,与岸基静态模式探测的水汽产品精度基本相符。初步证明了利用BDS锚碇浮标在海洋动态观测条件下进行水汽含量监测的可行性,但仍需更长期更充分的观测以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大气水汽 海洋 锚碇浮标
下载PDF
高地震烈度区复杂地质条件渡槽结构
10
作者 张延杰 曾显志 +3 位作者 王海深 韩钟骐 邓开来 潘鹏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64-1277,共14页
滇中引水工程规模巨大,面临高地震烈度、多活动断裂、复杂地质条件等众多工程建设难题。渡槽是滇中引水工程中用于跨越河流和山谷等特殊地形的重要输水结构之一,确保渡槽结构安全是保障输水功能持续的关键和前提。针对滇中引水工程渡槽... 滇中引水工程规模巨大,面临高地震烈度、多活动断裂、复杂地质条件等众多工程建设难题。渡槽是滇中引水工程中用于跨越河流和山谷等特殊地形的重要输水结构之一,确保渡槽结构安全是保障输水功能持续的关键和前提。针对滇中引水工程渡槽结构,部分学者已开展大量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等研究工作,该文归纳分析了相关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旨在为类似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表明:水槽相互作用及土结相互作用模拟是准确分析渡槽结构地震响应的关键,形成考虑土体渡槽水体的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技术,可为滇中引水工程渡槽结构的数值分析提供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研究高地震烈度区、复杂地质条件下渡槽结构的抗震及减隔震性能,分析V形河谷等地形差异对渡槽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机理,阐明不同减隔震措施的减隔震机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渡槽结构在输水能力和跨越能力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何进一步保证在高地震烈度区和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渡槽结构安全和输水功能持续意义重大。利用槽内水体晃动实现调谐液体阻尼器减震效果、研发新型减隔震装置和渡槽防渗止水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引水 渡槽 高地震烈度 复杂地质 地震响应
原文传递
考虑SSI及地形效应的整体渡槽隔震性能分析
11
作者 韩钟骐 敖选年 +2 位作者 蒋继彬 王海深 潘鹏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90-1099,共10页
该文以滇中引水工程松林渡槽为例,分析了桩土相互作用(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SSI)及地形效应(主要为V形河谷效应)对隔震渡槽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模,通过m法及等效刚度桩考虑SSI,采用简化弹簧质量... 该文以滇中引水工程松林渡槽为例,分析了桩土相互作用(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SSI)及地形效应(主要为V形河谷效应)对隔震渡槽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模,通过m法及等效刚度桩考虑SSI,采用简化弹簧质量模型考虑流固耦合作用。结果表明:考虑SSI后,槽墩变形、槽段间相对位移及支座变形有所增大,其中支座变形接近设计限值,有破坏风险。考虑在V形河谷效应下水平偏振横波相对于水平面不同入射角的工况中,渡槽结构响应的大小依次为:水平入射、45°斜入射、一致输入、垂直入射,其中45°斜入射与一致输入相近;段间相对位移及支座顺槽向显著变形,为设计关注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渡槽 桩土相互作用 地形效应 有限元模拟 隔震
原文传递
基于多元数据的地基GNSS水汽观测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曹云昌 胡姮 +5 位作者 马翠平 梁静舒 赵盼盼 王海深 涂满红 梁宏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80-787,共8页
在"超大城市垂直综合气象观测技术研究及实验"中,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 Interim再分析数据集,对2018年北京观象台的地基导航卫星气象观测(GNSS/MET)、探空和微波辐射计观测的水汽总量(PWV)进行了对比分析,结... 在"超大城市垂直综合气象观测技术研究及实验"中,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 Interim再分析数据集,对2018年北京观象台的地基导航卫星气象观测(GNSS/MET)、探空和微波辐射计观测的水汽总量(PWV)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观测和ECMWF模式分析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较好地监测北京水汽的变化。与ECMWF模式对比,GNSS/MET、探空和微波辐射计的偏差分别为0.54mm、1.94mm、-0.65mm,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55mm、3.60mm、6.08mm;若以探空作为参考,GNSS/MET、ECMWF和微波辐射计的偏差分别为-1.39mm、-1.94mm、-2.58mm,均方根误差为2.85mm、3.59mm、6.79mm。由此可见GNSS/MET、探空和ECMWF模式分析的水汽具有较好的质量。从对比结果看,GNSS/MET在相关性、偏差和均方根误差方面均表现突出,和探空、ECMWF相当,而微波辐射计差别明显,均方根误差最大,但剔除雨日后,资料质量得到提高,表明微波辐射计资料的应用需要注意降水条件,反演算法需在今后进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总量 GNSS/MET 地基微波辐射计 ECMWF 评估
下载PDF
地基GNSS遥感探测气象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梁宏 曹云昌 +5 位作者 梁静舒 万晓敏 赵盼盼 涂满红 王海深 胡姮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44-755,共12页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给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同时其L波段(1160~1610MHz)微波信号可用于全球覆盖、高时间分辨率的大气、海洋和陆表参数遥感探测。基于信号类型,GNSS遥感可分为折射信号遥感和反射信号遥感两大类;基...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给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同时其L波段(1160~1610MHz)微波信号可用于全球覆盖、高时间分辨率的大气、海洋和陆表参数遥感探测。基于信号类型,GNSS遥感可分为折射信号遥感和反射信号遥感两大类;基于探测平台,GNSS遥感可分为地基GNSS遥感、空基GNSS遥感和天基GNSS遥感三大类。随着我国自主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GNSS遥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回顾近20年地基GNSS遥感探测在气象领域的应用进展,展望其在气象领域下一步可能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GNSS 遥感 气象应用 折射信号遥感 反射信号遥感
下载PDF
结构构件压剪试验摩擦力测量装置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亮 潘鹏 +2 位作者 王海深 冯鹏 赵蒙怀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3-139,共7页
在结构构件压剪试验中,准确获得竖向作动器与反力架间的摩擦力,是得到其准确承载力的关键。针对一种摩擦力测量装置开展研究,该装置可承担20 000kN轴向压力,水平方向可测量不超过500kN范围内的摩擦力。详细介绍了该摩擦力测量装置的工... 在结构构件压剪试验中,准确获得竖向作动器与反力架间的摩擦力,是得到其准确承载力的关键。针对一种摩擦力测量装置开展研究,该装置可承担20 000kN轴向压力,水平方向可测量不超过500kN范围内的摩擦力。详细介绍了该摩擦力测量装置的工作原理,推导了所测摩擦力和该装置应变的关系;提出了将应变转化为电压信号的全桥电路,推导并证明了所测摩擦力和输出电压信号间成线形关系;通过试验标定了所测力和应变的比例关系,得到摩擦力测量装置的灵敏度系数。将该摩擦力测量装置应用于多种结构构件的压剪试验,结果表明,该摩擦力测量装置能够准确测量竖向作动器与反力架间的摩擦力,有效提高了大型压剪试验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剪试验 摩擦力测量装置 全桥电路 灵敏度系数
原文传递
迁钢热轧精轧换辊系统提速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夏永彬 王海深 +4 位作者 赵春光 李伟 姜兴旺 李洁明 李春元 《冶金设备》 2023年第1期29-31,23,共4页
主要介绍迁钢热轧1580精轧换辊系统,该系统主要通过精准的机械结构设计和自动程序,实现工作辊系统的更换,然而传统工作辊换辊设计动作时序单一,部分参数设定不合理等,导致换辊时间长,无法满足轧钢生产对换辊时间的需求,本文为换辊系统... 主要介绍迁钢热轧1580精轧换辊系统,该系统主要通过精准的机械结构设计和自动程序,实现工作辊系统的更换,然而传统工作辊换辊设计动作时序单一,部分参数设定不合理等,导致换辊时间长,无法满足轧钢生产对换辊时间的需求,本文为换辊系统提速优化设计提供几种优化方案,可有效降低换辊时间,大大提高换辊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轧精轧 换辊系统 换辊时间 TEMIC系统
原文传递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16
作者 王海申 赵春瑞 曲书杰 《变频器世界》 2021年第4期94-97,共4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已应用于智能制造企业中。本文以智能制造工厂项目为推点,进行近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在感知和传感技术、软件与系统技术、网络技术等相融合进行研究与实践,初步构建开发出一款针对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的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已应用于智能制造企业中。本文以智能制造工厂项目为推点,进行近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在感知和传感技术、软件与系统技术、网络技术等相融合进行研究与实践,初步构建开发出一款针对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的网络控制服务平台,并形成了阶段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 网络通讯 智能制造企业 融合技术 示范成果
下载PDF
建筑抗震韧性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17
作者 潘鹏 文力航 +1 位作者 申洲洋 王海深 《工程建设标准化》 2021年第5期15-21,共7页
《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GB/T 38591—2020于2021年2月1日正式实施。基于该标准提出的评价方法,本文编写了基于C++语言的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核心计算模块,并设计开发了适用于我国的建筑抗震韧性评价系统。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Microsoft E... 《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GB/T 38591—2020于2021年2月1日正式实施。基于该标准提出的评价方法,本文编写了基于C++语言的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核心计算模块,并设计开发了适用于我国的建筑抗震韧性评价系统。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Microsoft Excel软件开发了系统的快速录入接口及非结构构件信息估计功能。此外,本文根据该标准的建议参数,利用关系型数据管理系统MySQL建立了可用于建筑抗震韧性评价的非结构构件易损性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抗震韧性 国家标准 评价标准 系统开发
下载PDF
基于逆线性二次型控制活套优化仿真设计
18
作者 夏永彬 王海深 +3 位作者 周广成 郭维进 李伟 路统宪 《冶金设备》 2020年第6期9-14,共6页
针对活套在热连轧中存在的角度和张力耦合控制作用,在保证穿带稳定性和轧制最优张力控制中,本文提出了ILQ逆线性二次型进行的活套优化控制设计。在张力连轧阶段,对活套模型利用反馈逆线性二次型ILQ理论进行优化设计,通过理论推导来提高... 针对活套在热连轧中存在的角度和张力耦合控制作用,在保证穿带稳定性和轧制最优张力控制中,本文提出了ILQ逆线性二次型进行的活套优化控制设计。在张力连轧阶段,对活套模型利用反馈逆线性二次型ILQ理论进行优化设计,通过理论推导来提高参数的可调性,并将其应用到迁钢1580的活套优化设计中,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套控制 张力控制 ILQ 闭环极点控制
原文传递
不锈钢复合芯板剪切型摩擦消能器试验研究
19
作者 单明岳 潘鹏 +3 位作者 李伟 王海深 孙江波 刘明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4-50,共7页
为了解决传统摩擦消能器性能不稳定、价格昂贵等问题,研发了一种以双面不锈钢复合钢板为芯板的剪切型摩擦消能器。该消能器由复合钢板的不锈钢复层与石棉摩擦片组成耗能摩擦副,通过碟形弹簧和预压螺栓调节滑动摩擦面承受的面压力。提出... 为了解决传统摩擦消能器性能不稳定、价格昂贵等问题,研发了一种以双面不锈钢复合钢板为芯板的剪切型摩擦消能器。该消能器由复合钢板的不锈钢复层与石棉摩擦片组成耗能摩擦副,通过碟形弹簧和预压螺栓调节滑动摩擦面承受的面压力。提出了消能器极限位移、极限荷载和面压力等试验关键指标的计算方法。对3个消能器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考察其滞回曲线、耗能能力、极限破坏特征及疲劳性能。结果表明:采用不锈钢复合芯板的剪切型摩擦消能器构造合理,滞回性能稳定,耗能能力良好,抗疲劳性能优异。设计位移幅值下累积加载90次,消能器承载力不下降,滞回性能稳定。低周疲劳作用下芯板不同材质复合界面性能可靠,不锈钢复合板可用作摩擦消能器的芯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能减震装置 摩擦消能器 不锈钢复合钢板 往复加载试验 滞回性能
原文传递
后张无黏结预应力干式连接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5
20
作者 潘鹏 王海深 +4 位作者 郭海山 刘康 王冬雁 齐虎 耿娇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6-55,共10页
为研究后张无黏结预应力干式装配梁柱节点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对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研究。试验中设计了2个常规现浇梁柱节点和4个装配式梁柱节点,包含中节点和边节点。对比分析了现浇节点和装配节点滞回性能、刚度、承载能... 为研究后张无黏结预应力干式装配梁柱节点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对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研究。试验中设计了2个常规现浇梁柱节点和4个装配式梁柱节点,包含中节点和边节点。对比分析了现浇节点和装配节点滞回性能、刚度、承载能力以及变形能力差异。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中设计的后张无黏结预应力装配式梁柱节点试件在初始刚度、承载能力、变形能力以及损伤控制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的现浇节点试件,耗能能力略低;进一步研究了后穿耗能钢筋无黏结段位置对装配节点性能的影响,认为后穿耗能钢筋无黏结段设置在柱外时,装配节点呈现更高的耗能能力和变形能力;装配式节点预应力钢绞线在1/20大位移角下仍能保持弹性,梁柱接触面基本无摩擦滑移,该类装配式节点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梁柱节点 干式连接 后张无黏结预应力筋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