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及区划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庆 张春来 +6 位作者 周娜 沈亚萍 伍永秋 邹学勇 李姣 贾文茹 王雪松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90-700,共11页
利用野外调查数据、遥感影像和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一套适用于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的分类分级指标体系及遥感解译标志。以此为基础,选取目视解译法监测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面积392 913k... 利用野外调查数据、遥感影像和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一套适用于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的分类分级指标体系及遥感解译标志。以此为基础,选取目视解译法监测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面积392 913km^2,占高原土地总面积的15.1%,主要包括沙质沙漠化土地、砾质沙漠化土地和风蚀残丘3种类型。沙漠化土地以中度和轻度沙漠化土地为主,重度和极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仅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2.2%。空间上,沙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在高原的北部和西部地区,其他地区零散分布。自东南向西北,沙漠化土地面积逐渐增大,沙漠化程度不断加重。以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数据(面积、类型、程度、空间特征和驱动因素)为基础,结合气候、地貌、第四纪沉积物和人类活动等数据,将青藏高原沙漠化区划分为雅鲁藏布江半干旱高山宽谷沙漠化区、藏北青南高寒高原面沙漠化区、柴达木干旱盆地沙漠化区、黄河上游半干旱河流盆地沙漠化区和"三江"流域湿润半湿润高山沙漠化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土地 空间分布 控制因素 空间区划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区域沟蚀野外调查方法--以东北地区为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宝元 刘刚 +6 位作者 王大安 伍永秋 段兴武 李建伟 沈波 孟令钦 高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40,共7页
区域沟蚀调查结果是进行沟蚀治理的依据,但目前应用的遥感调查方法难以识别浅沟和规模较小的切沟。本研究在全国第1次水利普查土壤侵蚀抽样调查方法基础上,设计了基于调查单元的沟蚀调查方法,并在东北地区的辽宁省辽阳县和彰武县、黑龙... 区域沟蚀调查结果是进行沟蚀治理的依据,但目前应用的遥感调查方法难以识别浅沟和规模较小的切沟。本研究在全国第1次水利普查土壤侵蚀抽样调查方法基础上,设计了基于调查单元的沟蚀调查方法,并在东北地区的辽宁省辽阳县和彰武县、黑龙江省嫩江县和内蒙古阿荣旗的112个野外调查单元进行了沟蚀调查。结果表明:辽阳、彰武、嫩江和阿荣旗4个县(旗)沟壑密度分别为1.70、0.61、1.51和5.04 km/km2,沟蚀强度分别为中度、轻度、中度和剧烈;4个县沟蚀条数分别为14.7、9.3、12.4和44.0条/km2,其中浅沟比例分别为46.9%、44.1%、71.0%和66.1%;以丘陵地形为主的辽阳县切沟比例高,以漫岗地形为主的嫩江县和阿荣旗浅沟比例高,以台地缓丘为主的彰武县沟蚀相对较弱,发生沟蚀时多以切沟为主;沟蚀主要发生在耕地,浅沟数量在旱地的比例高达88.8%~100%,切沟数量比例也达到40.1%~99.1%。本方法不仅能够客观、定量地反映区域沟蚀强度,而且能够通过在同一调查单元调查片蚀和沟蚀,实现片蚀和沟蚀强度评价和侵蚀贡献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抽样调查 野外调查单元 浅沟 切沟 东北地区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中游及昌果沟遗址古环境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拓宇 任小林 +6 位作者 廖奕楠 莫多闻 鄂崇毅 鲁鹏 许俊杰 伍永秋 杜世松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47-555,共9页
西藏拉萨昌果沟遗址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支流的阶地上,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探讨昌果沟遗址附近的古环境,对遗址附近开展地貌调查,在遗址北面约1 km处选取1个全新世风成沉积剖面进行光释光测年和环境指标分析,在雅鲁藏布江中游选2... 西藏拉萨昌果沟遗址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支流的阶地上,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探讨昌果沟遗址附近的古环境,对遗址附近开展地貌调查,在遗址北面约1 km处选取1个全新世风成沉积剖面进行光释光测年和环境指标分析,在雅鲁藏布江中游选2个阶地剖面进行光释光测年分析;此外,还总结了雅鲁藏布江中游23个全新世古土壤/泥炭的测年数据,进行概率密度分析,试图揭示区域的环境演化特征.研究表明:全新世古土壤/泥炭年代的概率密度可以较好地反映区域气候变化,9.0~6.0 ka古土壤/泥炭发育在波动中增强,气候由冷干向暖湿转换;6.0~2.9 ka古土壤/泥炭发育最强,气候相对温干;2.9 ka后鲜有古土壤/泥炭发育,气候变得冷干,史前人类活动受限.4.5 ka之后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支流一级阶地的形成为新石器时期先民提供农业耕作的场所,古土壤的发育为农作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1.4~1.1 ka期间(吐蕃王朝时期)局部地区有古土壤发育,气候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昌果沟遗址 阶地 概率密度函数 古环境
原文传递
藏北青南高原地表风蚀粗化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亚静 张春来 +2 位作者 魏国茹 伍永秋 李文平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793-2807,共15页
藏北青南高原长期受风蚀影响,地表粗化现象明显。本研究系统采集该区东西向调查样带内表层(0~1 cm)与浅层(1~10 cm)土壤样品,通过粒度测定、构建能够表征土壤风蚀粗化程度的风蚀粗化指数(WECI),分析该区地表风蚀粗化特征。结果表明:藏... 藏北青南高原长期受风蚀影响,地表粗化现象明显。本研究系统采集该区东西向调查样带内表层(0~1 cm)与浅层(1~10 cm)土壤样品,通过粒度测定、构建能够表征土壤风蚀粗化程度的风蚀粗化指数(WECI),分析该区地表风蚀粗化特征。结果表明:藏北青南高原土壤中砾石、极粗砂、粗砂等粗颗粒组分在表层土壤中含量较浅层土壤有所增加,自西向东逐渐减少;黏土与粉砂等细颗粒组分相反,表层较浅层土壤中含量明显下降,自西向东逐渐增加。从样带东部的高寒草甸区到中部高寒草原区和西部高寒草原与荒漠草原过渡区,表层土壤环境敏感组分逐渐变粗,各区域平均风蚀粗化指数依次为1.05、1.47和1.77,地表风蚀粗化趋于加剧。现有文献常用的土壤粒度分形维数与土壤质地粗化度是刻画土壤质地粗细程度的静态指标,无法衡量风蚀导致的地表颗粒组成变化,本文构建的风蚀粗化指数克服了上述不足,且具有风蚀动力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青南高原 粒度 风蚀粗化指数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典型地区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与矿物组成的粒度效应 被引量:2
5
作者 伍永秋 王立辉 +2 位作者 杜世松 李静芸 申玉龙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40-1149,共10页
地表松散沉积物中不同粒级的颗粒蕴含着不同的信息,这种差异与其物质来源、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的分选作用以及沉积后的风化作用等有关。因此,可根据沉积物中不同粒级颗粒地球化学特征与矿物组成的差异,进行沉积物物源追踪或沉积环境重建... 地表松散沉积物中不同粒级的颗粒蕴含着不同的信息,这种差异与其物质来源、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的分选作用以及沉积后的风化作用等有关。因此,可根据沉积物中不同粒级颗粒地球化学特征与矿物组成的差异,进行沉积物物源追踪或沉积环境重建。选择青藏高原在气候和地貌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柴达木盆地、错那湖、雅鲁藏布江流域作为研究区,分别采集了这几个地区的沙丘沙、黄土、湖积物、冲积物、洪积物、残坡积物等地表松散沉积物样品,用干筛法将沉积物样品分为两个部分,粗颗粒部分粒径范围为≥75~500μm,细颗粒部分粒径<75μm。对上述粗、细颗粒分别进行稀土与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轻矿物组成的实验室分析测试,并对沉积物中粗、细颗粒的测试结果采用古典多维尺度方法进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松散沉积物中粗、细颗粒在轻矿物组成、微量和稀土元素含量、稀土特征、元素参数等方面存在差异;细颗粒部分蕴含了更多的环境信息,富含容易受化学风化影响的黏土矿物以及硬度较小、容易被磨蚀的方解石等矿物。在物源示踪中不同气候区的沉积物细颗粒不宜进行直接比较,应根据样品的粒度分布情况优先选择合适的粗颗粒组分进行物源示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球化学特征 矿物组成 粒度效应
下载PDF
劳动力成本异质性、要素替代及企业绩效 被引量:3
6
作者 吴永求 毛琴 蒲艳萍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4-35,共12页
关于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的影响文献研究较为丰富,但已有文献普遍将劳动力成本变化视为一个外生因素进行研究,而忽视劳动力成本内部的异质性。文章基于劳动力成本变动原因差异,将劳动力成本分解为“效率工资成本”与“非工资成本... 关于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的影响文献研究较为丰富,但已有文献普遍将劳动力成本变化视为一个外生因素进行研究,而忽视劳动力成本内部的异质性。文章基于劳动力成本变动原因差异,将劳动力成本分解为“效率工资成本”与“非工资成本”两种类型,并在效率工资理论基础上论证两种类型劳动力成本对企业劳动生产率、要素替代率和财务绩效的影响具有差异。基于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效率工资成本和非工资成本都能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效率工资成本的效应要高于非工资成本;非工资劳动成本比效率工资成本更能导致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效率工资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面影响,而非工资成本对企业绩效具有负面影响。文章主要创新在于,从劳动力成本内部结构的视角研究了不同原因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改变了一直以来将工资成本视为一个“黑盒子”的做法,弥补了已有理论中对劳动力内部结构研究的欠缺。同时,研究结论对于解决当前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利弊影响的争议具有启示意义:企业发展过程中内生地提高劳动者报酬可以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而通过政策的外部干预来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虽然也会一定程度倒逼企业技术升级,却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率工资 非工资成本 异质性 要素替代 企业绩效 成本结构
下载PDF
毛乌素地区沟谷走向对基底断裂的响应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戈嘉璐 伍永秋 温仰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6-361,共6页
基于DEM数据和1∶10万地形图,对毛乌素地区的沟谷进行了提取,结合研究区的地貌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风成地貌区、干燥地貌区和黄土地貌区.通过绘制沟谷的频度和累积长度玫瑰花图,统计分析毛乌素地区不同地貌单元下的沟谷走向.结果表明,... 基于DEM数据和1∶10万地形图,对毛乌素地区的沟谷进行了提取,结合研究区的地貌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风成地貌区、干燥地貌区和黄土地貌区.通过绘制沟谷的频度和累积长度玫瑰花图,统计分析毛乌素地区不同地貌单元下的沟谷走向.结果表明,沟谷的最大优势方向在风成地貌区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在干燥地貌区为北北西-南南东和北东东-南西西向,在黄土地貌区则没有明显的优势方向.其中:风成地貌区的沟谷走向主要受北东向断裂控制,该组断裂控制下形成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格局是沟谷走向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北西向断裂和冬季风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干燥地貌区和黄土地貌区的沟谷走向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二者的区别在于:干燥地貌区地表物质以抗侵蚀能力较强的基岩为主,沟谷主要沿干燥剥蚀台地之间低地的延伸方向和分水岭的垂直方向发育,故沟谷走向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特征;而黄土地貌区地表物质以结构松散、易侵蚀的粉砂为主,沟谷走向更具随机性.此外,黄土地貌区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与无定河等黄河一级支流的方向与基底断裂对应较好,其影响因素与风成地貌区沟谷走向的影响因素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地区 沟谷走向 基底断裂
下载PDF
中药柴苓护肝颗粒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研究
8
作者 张彩凤 黄蓓 +4 位作者 黄传利 杨健峰 万君晗 吴永秋 龙晓英 《广东化工》 CAS 2018年第10期49-50,23,共3页
目的:建立中药柴苓护肝颗粒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并对其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口服固体制剂微生物检查对象,包括需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霉菌和酵母菌(... 目的:建立中药柴苓护肝颗粒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并对其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口服固体制剂微生物检查对象,包括需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霉菌和酵母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控制菌(大肠埃希菌),采用平皿法和控制菌检查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柴苓护肝颗粒剂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本品的需氧菌总数可用平皿法(1︰20供试液,1 m L/皿)检查,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可用平皿法(1︰10供试液,1 m L/皿)检查,控制菌用大肠埃希菌检查法(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体积不少于100 m L)检查;供试品中的需氧菌总数约为240 cfu,不含霉菌和酵母菌及大肠埃希菌。结论:本文所建立的柴苓护肝颗粒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可用于该产品的微生物检查;经检验,三批中试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均符合药典规定,说明该医院的生产条件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口服制剂 微生物限度检查 方法验证
下载PDF
1989—2014年毛乌素沙地湖泊面积 被引量:15
9
作者 徐丹蕾 丁靖南 伍永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0-47,共8页
湖泊面积可反映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信息。选取1989、1994、1999、2004、2009、2014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采用人工目视解译、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毛乌素沙地湖泊面积变化特征,并结合毛乌素周边气象站点气象数据、所在县区... 湖泊面积可反映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信息。选取1989、1994、1999、2004、2009、2014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采用人工目视解译、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毛乌素沙地湖泊面积变化特征,并结合毛乌素周边气象站点气象数据、所在县区统计年鉴数据对湖泊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毛乌素沙地湖泊近30年总体上处于萎缩状态,具体表现为1994年前湖泊面积增加,后持续减小,不同面积等级湖泊变化情况不同;从空间上看,30年间湖泊面积减小明显的湖泊主要在东北部地区,面积增大明显的湖泊主要在西南部地区,中部地区湖泊面积相对稳定;(2)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近30年影响毛乌素沙地湖泊面积的主要因素。2000年前,湖泊面积主要受气温、降水的影响。特别是1989-1994年,湖泊面积变化量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2000年后,随着区域内人类活动的加剧,湖泊面积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湖泊面积变化量在空间上未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湖泊面积变化 空间分析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毛乌素沙地新月形和抛物线形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静芸 傅天阳 +2 位作者 申玉龙 王立辉 伍永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6-232,共7页
沙丘的粒度组成主要由风况、沙源、沙丘形态与气流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决定,粒度组成可以反映沙丘的形成过程。对毛乌素沙地20个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25个抛物线形沙丘的迎风坡脚、丘顶、背风坡脚表层0~5 cm进行了采样,并对其粒度组成进行... 沙丘的粒度组成主要由风况、沙源、沙丘形态与气流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决定,粒度组成可以反映沙丘的形成过程。对毛乌素沙地20个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25个抛物线形沙丘的迎风坡脚、丘顶、背风坡脚表层0~5 cm进行了采样,并对其粒度组成进行了分析测试,来探讨其粒度特征。结果表明:(1)相比新月形沙丘,抛物线形沙丘分选性更差,悬移组分更高;抛物线形沙丘迎风坡相比新月形沙丘分选性更差,粗沙含量更高。(2)沙丘的粒度分布模式统计中,新月形沙丘出现最多的是迎风坡最细的类型,占比65%,而抛物线形沙丘则倾向于背风坡最细类型,占比56%。(3)植被、新月形沙丘和抛物线形沙丘相反的形态以及形态与气流的相互作用是导致两种沙丘粒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新月形沙丘 抛物线形沙丘 粒度特征
原文传递
1∶25万《毛乌素风沙地貌图》的编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温仰磊 蒿承智 +4 位作者 谭利华 李大伟 傅天阳 张梅 伍永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8-515,共8页
风沙地貌图是认识和研究沙漠(沙地)最基本的图件。毛乌素沙漠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对毛乌素沙漠风沙地貌进行详细划分,编制《毛乌素风沙地貌图》对深入研究毛乌素沙漠风沙地貌成因、分布和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编图范围和印刷纸张的... 风沙地貌图是认识和研究沙漠(沙地)最基本的图件。毛乌素沙漠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对毛乌素沙漠风沙地貌进行详细划分,编制《毛乌素风沙地貌图》对深入研究毛乌素沙漠风沙地貌成因、分布和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编图范围和印刷纸张的要求,将《毛乌素风沙地貌图》的比例尺确定为1∶25万。选用1∶10万地形图作为基础资料,并以1∶5万地形图和1∶20万地质图作为补充资料;专题内容资料以landset-8卫星影像为主,结合Google Earth影像对部分细节内容进行补充。在形态成因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地貌分类体系,将毛乌素沙漠地貌划分为风成地貌、湖成地貌、流水地貌、干燥地貌、黄土地貌和其他等6类,其中风成地貌是本图重点展示的内容。根据毛乌素沙漠的地貌特征,采用图例系统和地貌晕渲相结合的方法表示毛乌素沙漠的具体地貌类型,其中图例系统包括底色、符号、代码和注记等多种表示方法,地貌晕渲的使用增强了地貌的立体感,使地图看起来更加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漠 风沙地貌 专题地图
原文传递
基于复合指纹识别技术的西藏错那湖东岸风沙来源的定量化分析
12
作者 段金龙 谭利华 +2 位作者 杜世松 陈长委 伍永秋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316-2326,共11页
本文通过对西藏错那湖地区基岩、第四纪沉积和风沙堆积的填图和采样,测量其化学元素成分,应用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定量化查明风沙沉积的物源组合及其贡献百分比,从而为错那湖地区更科学地进行沙漠化防治提供数据支撑和实践指导。分析结果表... 本文通过对西藏错那湖地区基岩、第四纪沉积和风沙堆积的填图和采样,测量其化学元素成分,应用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定量化查明风沙沉积的物源组合及其贡献百分比,从而为错那湖地区更科学地进行沙漠化防治提供数据支撑和实践指导。分析结果表明:①使用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定量查明了错那湖东侧巴索曲、龙庆南沟和桑曲3个风沙分布区的物质来源,风沙主要来源于湖的东岸和北岸;②错那湖地区风沙的物质来源差异很大,以东岸贡献为主,对3个风沙区的贡献率分别为82.3%、60.4%和10.1%,呈现出自南向北逐渐减小的趋势;③结合青藏铁路分布可知,东岸物源对铁路的威胁最大,北岸物源仅对铁路以东到山坡的狭长区域有一些影响。夏季高温多雨期,巴索曲、龙庆南沟和桑曲3条河流将中上游的冻融、风化形成的细颗粒物质通过流水作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湖滨区域,来年冬春季干燥大风期时,这些暴露的细颗粒物质被大风输送到东侧形成风沙区,基于这一作用机理的认识,认为本地区风沙对铁路的威胁是持续的、长期存在的。因此,在铁路西侧防沙措施的基础上,还应加强铁路东侧的风沙的治理,并在铁路和山坡之间的狭长地带也设置一些防沙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物源 复合指纹识别技术 多元混合模型 贡献率 青藏铁路 错那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