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与生存环境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1
作者 陈发虎 吴绍洪 +23 位作者 崔鹏 蔡运龙 张镱锂 尹云鹤 刘国彬 欧阳竹 马巍 杨林生 吴铎 雷加强 张国友 邹学勇 陈晓清 谈明洪 王训明 包安明 程维新 党小虎 韦炳干 王国梁 王五一 张兴权 刘晓晨 李生宇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99-1830,共32页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以基础研究见长的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地理学家根据国家需求和区域发展在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同样取得显著成效,为国家重大经济建设、社会发展...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以基础研究见长的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地理学家根据国家需求和区域发展在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同样取得显著成效,为国家重大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规划,宏观生态系统与资源环境保护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总结了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在自然环境区域差异与自然区划、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和风险防控、荒漠化过程与防治、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冻土区工程建设、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和地方病防治、自然地理要素定位观测、地理空间分异性识别和地理探测器等方面的实践与应用,指出了未来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学 科学实践 应用研究 区域发展 国家战略
原文传递
基于自然分区的1960—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46
2
作者 赵东升 高璇 +1 位作者 吴绍洪 郑度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50-760,共11页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区域尺度对中国气候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对中国地表环境变化的归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1960—2018年中国483个气象站观测数据为基础,结合自然区划,分析了温度、降水、潜在蒸散和湿润指数的变...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区域尺度对中国气候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对中国地表环境变化的归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1960—2018年中国483个气象站观测数据为基础,结合自然区划,分析了温度、降水、潜在蒸散和湿润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各气候要素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温度总体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平均增温速率为0.278℃/10a,但北方地区升温幅度大于南方地区,青藏高原大于同纬度的亚热带区域,温度年内变化总体呈现减小趋势,并通过0.05置信度检验。降水量在西北和东南地区呈现增多趋势,而在东北—西南向的生态过渡带附近区域有减小趋势,除亚热带湿润地区和热带湿润地区,其他生态区降水集中度都为明显减小趋势,降水年内变化相对均衡。在全国尺度上,潜在蒸散和湿润指数都呈现增大趋势,其中,湿润指数通过0.05置信度检验,但各生态区之间趋势差异明显。亚热带地区西部湿润指数减小趋势非常显著,而亚热带地区东部、西北干旱地区的西北部以及中温带地区的增大趋势非常显著。总体上,近59年来中国经历了一个以暖湿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过程,特别显著的是在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和中温带湿润/半湿润区。气候变化特征的研究将有助于解析地表环境和生态系统影响机制,预估未来气候变化风险,为区域气候变化应对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区域差异 趋势分析 湿润指数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地理科学学科体系浅析 被引量:40
3
作者 陈发虎 李新 +3 位作者 吴绍洪 樊杰 熊巨华 张国友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69-2073,共5页
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为地理科学带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地理科学的学科规划为契机,本文系统梳理了新时期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根据地理科学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地... 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为地理科学带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地理科学的学科规划为契机,本文系统梳理了新时期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根据地理科学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地理科学可划分为综合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信息地理学4个二级学科,各二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也基本成熟,有些三级学科下的四级学科名称也在普遍使用。我们希望以这一新的学科体系为支点,完善地理科学的学科分支,推动地理科学框架下新兴学科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国际及国家的战略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科学 综合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信息地理学 学科体系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陆域地理格局与环境变化风险 被引量:40
4
作者 吴绍洪 刘路路 +3 位作者 刘燕华 高江波 戴尔阜 冯爱青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14-1225,共12页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在新时期推动国际合作共赢的倡议,旨在打造绿色、健康、智力、和平丝绸之路,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共同发展。系统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境特征、演化趋势与未来风险格局,是...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在新时期推动国际合作共赢的倡议,旨在打造绿色、健康、智力、和平丝绸之路,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共同发展。系统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境特征、演化趋势与未来风险格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科学基础。应用遥感监测、统计资料,探究"一带一路"陆域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环境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差异;依据经典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论,将"一带一路"陆域划分为中东欧寒冷湿润区、蒙俄寒冷干旱区、中亚西亚干旱区、东南亚温暖湿润区、巴基斯坦干旱区、孟印缅温暖湿润区、中国东部季风区、中国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等9个区域。结合模型模拟、情景预估等技术手段,将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方法论用于预估未来30年高温热浪、干旱和洪涝等突发性极端事件的灾害风险,以趋势—基线对比方法预估宏观生态系统、粮食生产等渐变事件的风险。结果显示,亚欧大陆西部将是暖干趋势;青藏高原两侧区域高温热浪高风险;中东欧寒冷湿润区东部干旱高风险;孟印缅温暖湿润区和中国东部季风区洪涝高风险;荒漠边缘区域为生态脆弱高风险区;中低纬区域为粮食减产高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地理格局 环境变化 风险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及可能风险 被引量:32
5
作者 王会军 唐国利 +48 位作者 陈海山 吴绍洪 效存德 姜大膀 周波涛 孙建奇 段明铿 徐影 罗勇 杨晓光 王凡 康世昌 王毅 高清竹 左军成 张元明 魏伟 郑景云 王国庆 高学杰 李宁 刘传玉 曾晓东 鲍艳松 张弛 曾刚 孙博 黄艳艳 施宁 尹志聪 张杰 俞淼 陈活泼 祝亚丽 马洁华 燕青 郭东林 张颖 高雅 吴通华 刘慧 谭显春 尹云鹤 于仁成 黄海军 许艳 刘娜 战云键 任玉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水资源等都将面临着显著而复杂的变化,并且干旱、洪涝等多种气候灾害是“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 “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水资源等都将面临着显著而复杂的变化,并且干旱、洪涝等多种气候灾害是“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沿线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灾害风险关乎“一带一路”倡议能否顺利实施及亚投行的投资安全。在此背景下,2016—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学部实施了“‘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问题”咨询评议项目,项目针对该区域气候变化的事实、未来变化预估、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及带来的潜在风险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并开展了若干分析和研究。经过两年的努力,项目组完成了有关进展报告四份,包括一份总报告和三份分报告。本文扼要地概括和介绍了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气候变化 预估 灾害 风险
下载PDF
自然地理学学科体系与发展战略要点 被引量:24
6
作者 陈发虎 吴绍洪 +2 位作者 刘鸿雁 杨晓燕 刘建宝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74-2082,共9页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学重点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空间特征、演变过程及其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过去人—环境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学重点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空间特征、演变过程及其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过去人—环境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自然地理学与综合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信息地理学的联系更加密切和广泛。本文结合《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地理科学的学科规划,分析自然地理学学科的形成过程,阐述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人类生存环境学的分支学科体系,提出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学科发展战略布局、优先领域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学 学科体系 发展战略
原文传递
基于SWAT模型模拟乌江三岔河生态系统产流服务及其空间变异 被引量:22
7
作者 侯文娟 高江波 +3 位作者 戴尔阜 彭韬 吴绍洪 王欢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68-1282,共15页
产流是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水固土等服务的关键驱动。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系统叠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引起生态退化,在此背景下亟需深刻理解喀斯特地区产流服务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子。选择典型的喀斯特峰丛洼地流域,基于率... 产流是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水固土等服务的关键驱动。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系统叠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引起生态退化,在此背景下亟需深刻理解喀斯特地区产流服务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子。选择典型的喀斯特峰丛洼地流域,基于率定校准的SWAT水文模型,对喀斯特流域产流服务(包括地表、地下以及总径流量)进行模拟,并结合空间梯度分析和局部回归模型,剖析不同服务变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产流量空间分异规律明显,总径流系数约为70.0%;地表径流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地下径流量丰富(约为地表径流量的2~3倍)。地形因子对喀斯特流域产流服务具有宏观控制作用,随海拔和坡度升高,总径流量、地下径流量显著增加;植被分布特征对地表径流有重要影响,在上游林地和下游园地分布区存在空间差异,在植被因素的影响下随坡度的增加呈现转折性的变化趋势。此外,空间叠加分析表明林地总径流及地下径流最大:一方面是由于森林生态系统更强的土壤水分涵养能力以及水分快速入渗的地质背景特征;另一方面反映了地表覆盖与地形特征的复合效应,即林地大多分布在相对海拔和坡度较大之处。本文有助于推进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领域的发展与创新,并为生态恢复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流服务 SWAT模型 空间变异 影响因子 喀斯特
原文传递
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理论范式 被引量:21
8
作者 吴绍洪 高江波 +7 位作者 韦炳干 张继权 郭桂桢 王军 邓浩宇 刘路路 贺山峰 许尔琪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36-1147,共12页
全球环境变化和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自然灾害的增加,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面对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的严峻形势,人类社会必须建设得足够强大,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风险。在提出"构筑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减轻自... 全球环境变化和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自然灾害的增加,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面对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的严峻形势,人类社会必须建设得足够强大,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风险。在提出"构筑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减轻自然灾害风险"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韧弹性的确切涵义,通过综合灾害防御、损害恢复和应急管控,诠释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内涵、组分和结构;建立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指标体系和定量表征方法,评估案例区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状况;进而针对城乡差异设计建设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途径。依此,系统性地构建了包括概念—结构—指标—途径的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理论范式。建设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这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高度一致。研究旨在推动综合应对自然灾害风险,探索建设"更强、更安全、更持续"的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途径,支撑国家防灾减灾战略转变、实施"关键领域与薄弱环节九大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韧弹性 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 理论范式 风险管控 建设路径
原文传递
自然地理学创新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21
9
作者 刘昌明 郑度 +6 位作者 崔鹏 葛全胜 刘纪远 吴绍洪 汤秋鸿 宋献方 杨林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547-2569,共23页
自然地理学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立以来一直是立所的核心学科,长期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使命,在综合自然地理、气候、地貌、水文、土壤地理、生物地理、化学地理等各学科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和进展,奠定了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学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立以来一直是立所的核心学科,长期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使命,在综合自然地理、气候、地貌、水文、土壤地理、生物地理、化学地理等各学科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和进展,奠定了自然地理各分支学科在国内外的优势,为国家科技创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回顾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地理学的创新发展历程,总结了自然地理学取得的学术成就与标志性进展,并展望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地理学未来发展,提出以陆地表层要素—过程交互作用机制,陆地表层格局动态研究,陆地表层系统过程的综合集成与模拟,陆地表层系统有序人类活动的可持续范式和调控机制为核心的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学 创新发展 成果 发展战略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原文传递
自动痔疮套扎术联合LigaSure痔切除术治疗Ⅱ、Ⅲ度混合痔58例 被引量:18
10
作者 梁裕团 戎祯祥 +7 位作者 熊焰 刘慧军 钟健 吴少宏 麦显强 龚捷 张少凌 温炽秀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2期343-346,共4页
目的观察自动痔疮套扎术(RPH)联合LigaSure痔切除术治疗Ⅱ、Ⅲ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顺德新容奇医院收治的Ⅱ、Ⅲ度混合痔病人120例,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接受RPH术联合LigaSure痔切除术... 目的观察自动痔疮套扎术(RPH)联合LigaSure痔切除术治疗Ⅱ、Ⅲ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顺德新容奇医院收治的Ⅱ、Ⅲ度混合痔病人120例,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接受RPH术联合LigaSure痔切除术治疗)58例及对照组[接受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62例。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疼痛、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术后出血、肛门失禁、术后复发、术后肛门狭窄等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26.93±4.29)min比(43.81±8.83)min]、术中出血量[(4.00±2.42)mL比(19.31±5.34)mL]、住院天数[(5.90±0.76)d比(7.55±1.14)d]、住院费用[(7587.64±101.64)元比(7990.19±123.44)元]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术后出血、肛门失禁、术后复发、术后肛门狭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2、3天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4、7天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PH联合Lig⁃aSure痔切除应用于Ⅱ、Ⅲ度混合痔病人安全、有效,与PPH联合痔外剥内扎术相比,有助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痔切除术 自动痔疮套扎术 LigaSure痔切除术 混合痔
下载PDF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北京地区气候承载力初步评估 被引量:16
11
作者 岳溪柳 於琍 +3 位作者 黄玫 吴绍洪 周波涛 徐影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7-525,共9页
重点考虑北京地区的气候条件、环境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人类活动,从气候资源现状、人类活动强度和生态环境状态3个基本要素层出发,构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北京地区气候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评估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北京地区气候... 重点考虑北京地区的气候条件、环境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人类活动,从气候资源现状、人类活动强度和生态环境状态3个基本要素层出发,构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北京地区气候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评估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北京地区气候承载力情况,分析了气候承载力构成要素的空间分布及相对水平,解析了不同区县气候承载力的相对状况及主要制约因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气候承载力指数(ICCC)在0.24~2.24之间变化,其中延庆县、密云县、昌平区的气候承载力较高,东城区、西城区、顺义区、石景山区、丰台区、房山区、朝阳区的气候承载力相对较差,海淀区、大兴区、怀柔区、门头沟区、平谷区、通州区居中。在各行政区县内部,东城区、西城区、丰台区、顺义区、朝阳区的气候承载力空间差异性较小;而延庆县、怀柔区、门头沟区等郊区气候承载力空间差异性较大,这主要受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性影响。从气候承载力的构成要素看,怀柔区、延庆县及门头沟区的气候承载力主要受气候资源的限制;城六区和房山区等地的气候承载力主要受人类活动强度及生态环境要素的限制。就气候承载力具体指标而言,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主要受人口密度、人均绿地面积以及生产生活排污量的影响;石景山区主要受空气质量较差的影响,房山区则受空气质量差和人均能耗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承载力 气候资源 人类活动 生态环境 气候影响评估 北京地区
下载PDF
中国干湿格局对未来高排放情景下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 被引量:14
12
作者 马丹阳 尹云鹤 +1 位作者 吴绍洪 郑度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57-874,共18页
气候变化影响下干湿状况的区域分异格局如何变化是一个重要科学问题。基于参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5个全球气候模式(GCM),预估了RCP 8.5情景下未来百年中国干湿区面积的变化趋势,分析了干湿格局变化的敏感地区以及对气候... 气候变化影响下干湿状况的区域分异格局如何变化是一个重要科学问题。基于参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5个全球气候模式(GCM),预估了RCP 8.5情景下未来百年中国干湿区面积的变化趋势,分析了干湿格局变化的敏感地区以及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未来干湿格局变化以湿润区显著减少、干湿过渡区显著扩张为主要特征,特别是半湿润区面积在远期(2070-2099年)相对基准期(1981-2010年)增加了28.69%。升温2℃~4℃条件下,全国发生干湿类型转变的面积从10.17%增加至13.72%,尤其在淮河流域南部,这里主要受未来潜在蒸散增加的影响,湿润区向南明显退缩从而转变为半湿润区。总体上,随着未来升温加剧,中国干湿格局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将可能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格局 气候变化 敏感性 干湿指数 中国
原文传递
区域台风-洪涝-地质灾害链减灾能力评估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婷 吴绍洪 +1 位作者 高江波 韦炳干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3-200,210,共9页
以浙江省苍南县为例,构建防灾能力、抗灾能力和救灾能力一体化的台风-洪涝-地质灾害链减灾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应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定量评估台风-洪涝-地质灾害链减灾能力。结果表明,苍南县各乡镇台风-洪涝-地质灾害减灾能力可应对... 以浙江省苍南县为例,构建防灾能力、抗灾能力和救灾能力一体化的台风-洪涝-地质灾害链减灾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应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定量评估台风-洪涝-地质灾害链减灾能力。结果表明,苍南县各乡镇台风-洪涝-地质灾害减灾能力可应对台风等级为10~12级,空间上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评估结果较为准确地识别各乡镇减灾能力的优势和限制因素,其减灾能力差异主要受房屋抗风能力、房屋参保、工程设施抗洪能力等因素影响。区域台风-洪涝-地质灾害链减灾能力应基于减灾资源、灾害危险性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减灾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链 台风-洪涝-地质灾害 减灾能力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定量评估
下载PDF
超长钻孔灌注桩钢筋笼制作与吊装技术 被引量:9
14
作者 车广义 伍绍红 +5 位作者 林操 刘佳兴 曹金波 张旭 许有俊 黄诗闵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320-2323,共4页
以呼市地铁1号线呼和浩特东站为依托,研究了钻孔灌注桩钢筋笼吊装作业中的超长钢筋笼制作与吊装施工关键技术。呼市东站WHZ-8型围护桩钢筋笼长36.04m,单笼重5.68t,剩余160根桩未施工,现场施工采用分二段加工,孔口帮条焊接连接,施工效率... 以呼市地铁1号线呼和浩特东站为依托,研究了钻孔灌注桩钢筋笼吊装作业中的超长钢筋笼制作与吊装施工关键技术。呼市东站WHZ-8型围护桩钢筋笼长36.04m,单笼重5.68t,剩余160根桩未施工,现场施工采用分二段加工,孔口帮条焊接连接,施工效率较低,3个熟练电焊工需要连续工作4h方能完成1根钢筋笼连接工作,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因此,在剩余该桩型施工过程中采用分段加工孔口分体式套筒连接或者整笼加工吊车整体起吊工艺,采用1台75t履带吊车和4条钢丝绳方案,起吊钢筋笼采用"四点起吊法",起吊点设在加强圈与主筋连接处,吊点对称一次性起吊,主副钩均挂设横担梁。相比于传统的吊装方案,此方法能够确保钻孔灌注桩施工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灌注桩 钢筋笼 吊点优化 吊装 制作工艺
下载PDF
康复新液联合米诺环素治疗牙周炎临床评价 被引量:8
15
作者 乌玉红 吴邵鸿 +2 位作者 解学军 张红梅 吕倩 《中国药业》 CAS 2020年第20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联合米诺环素治疗牙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牙周炎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康复新液治疗...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联合米诺环素治疗牙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牙周炎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康复新液治疗,均连续治疗6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17%(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牙周探诊深度(PD)、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视觉模拟(VAS)评分及白细胞介素6(IL-6)、前列腺素E2(PGE2)、内脂素(VF)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生活质量(SF-36)评分、咀嚼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17.07%比9.76%,P>0.05)。结论康复新液联合米诺环素治疗牙周炎,能改善患者的牙周健康状况,降低血清生化指标水平,改善预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米诺环素 康复新液 牙周健康状况 血清生化指标 认知功能
下载PDF
海南省登陆台风特征演变及其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贺山峰 李铮 +2 位作者 陈超冰 吴绍洪 潘涛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55-1364,共10页
认知登陆台风的特征规律并分析其致灾危险性,对于科学提高台风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基于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中国台风网资料,对1949―2021年登陆海南省的台风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基于频率、强度和路... 认知登陆台风的特征规律并分析其致灾危险性,对于科学提高台风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基于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中国台风网资料,对1949―2021年登陆海南省的台风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基于频率、强度和路径三要素开展海南省各市县台风危险性评估。结果表明:73年来海南省年均登陆台风约2.3个,登陆频次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内台风登陆时间集中在7―10月,其中8月和9月登陆台风数量约占全年的48%。台风登陆点主要集中在海南省东部沿海市县,以文昌市和万宁市居多;台风过境高频次地区主要位于海南省中部沿“东南―西北”呈带状分布。海南省台风危险性等级空间格局与台风过境频次相似,整体上沿海市县台风危险性高于内陆市县,东方市、乐东黎族自治县和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处于台风高危险性等级。研究结果可为海南省台风防灾减灾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时空特征 危险性分析 海南省
原文传递
不同全球变暖目标下中国气候变化风险区域格局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绍洪 巢清尘 +5 位作者 高江波 刘路路 冯爱青 邓浩宇 左丽媛 刘婉露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3年第3期429-448,共20页
Climate change will bring huge risks to human society and the economy.Regional climate change risk assessment is an important basic analysis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which can be expressed as a regional system of... Climate change will bring huge risks to human society and the economy.Regional climate change risk assessment is an important basic analysis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which can be expressed as a regional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climate change risk.This study establishes regional systems of climate change risks under the proposed global warming targets.Results of this work are spatial patterns of climate change risks in China,indicated by the degree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status of the risk receptors.Therefore,the risks show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s.The high-risk region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East,South,and central China,while the medium-high risk regions are found in North and southwestern China.Under the 2℃warming target,more than 1/4 of China’s area would be at high and medium-high risk,which is more severe than under the 1.5℃warming target,and would extend to the western and northern regions.This work provides regional risk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under different global warming targets as a foundation for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climate change risk global warming targets top-down and bottom-up methods spatial pattern risk receptor
原文传递
急诊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18
作者 朱建平 许严新 +3 位作者 吴绍宏 王飞瑶 张伟星 王瑞兰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3-689,共7页
目的分析探讨急诊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22年6月急诊收治的失血性休克并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无感染组,... 目的分析探讨急诊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22年6月急诊收治的失血性休克并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无感染组,采集感染患者的穿刺部位样本及导管头端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和药敏试验。分析两组各项基线资料的差异,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各项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249例,感染组54例,无感染组195例。感染组年龄、置管位置、失血量、超声引导下穿刺、高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情况Ⅱ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score,APACHEⅡ评分)、导管留置时间和应用广谱抗生素与无感染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股静脉置管、未在超声引导下穿刺、APACHEⅡ评分、较长的导管留置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54例感染患者送检标本检出病原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最多占44.4%,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占24.1%,真菌占11.1%;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最低为3.4%,其次是四环素为34.5%,对阿莫西林的耐药率最高为100.0%;革兰阴性杆菌对阿米卡星以及头孢曲松的耐药率相对较高,均为94.7%。结论急诊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股静脉置管、未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较高的APACHEⅡ评分、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应用广谱抗生素;常见的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病原学 耐药性
原文传递
北上台风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19
作者 李铮 邱兰兰 +3 位作者 王伟 何斌 吴绍洪 贺山峰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3-986,共14页
基于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对1949—2022年北上台风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对北上台风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74年间共有275个北上台风活动,频数... 基于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对1949—2022年北上台风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对北上台风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74年间共有275个北上台风活动,频数的年际变化呈不显著上升趋势,但北上台风占西北太平洋生成台风总数的比例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2)北上台风主要集中在7—9月生成,8月份进入定义区数量最多,生命期强度以超强台风、台风等高强度等级居多,且高强度等级北上台风出现的几率近些年有增加趋势;3)共有159个北上台风在中国登陆,未登陆转向路径台风大多在30°N、125°―130°E附近向东转向。北上台风生成位置大多集中在10°―20°N、130°―150°E,登陆类北上台风的生成位置更加偏西,消散类台风的生成位置纬度更高;4)Niño 3.4指数与北上台风频数和生命期强度分别呈显著的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同时其对北上台风的生成位置也具有明显影响。与厄尔尼诺年相比,拉尼娜年生成的北上台风数量更多,生成位置更加偏西、偏北,但厄尔尼诺年发生的北上台风强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上台风 热带气旋 ENSO 路径 台风频数 台风强度
下载PDF
“一带一路”灾害风险协同管理国际合作机制探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绍洪 雷雨 +5 位作者 徐伟 杨赛霓 韩群力 连芳 吴圣楠 崔鹏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82-1293,共12页
“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地质环境复杂,并且受到季风气候控制,极易引发多种自然灾害,危害严重,是阻碍“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防灾减灾能力薄弱,科技与体制机制难... “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地质环境复杂,并且受到季风气候控制,极易引发多种自然灾害,危害严重,是阻碍“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防灾减灾能力薄弱,科技与体制机制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跨境综合防灾减灾需求。因此,文章通过科学评估“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灾害防控能力,深入分析“一带一路”灾害风险协同管理国际合作模式,提出“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科技合作建议,倡导创建新型减灾合作机制,启动“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国际科技项目,实施“一带一路”减灾国际科研能力合作。“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推动我国防灾减灾先进理念、技术与模式走出去,构建多国协调的巨灾风险防控信息共享与减灾联动机制,为重大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科学支撑,保障国家重大海外投资安全,培养防灾减灾高级专业人才,整体提升自然灾害应对能力,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撑和基础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自然灾害风险 防控能力 区域协同 合作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