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密对不同分枝类型大豆品种同化物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李瑞东 尹阳阳 +6 位作者 宋雯雯 武婷婷 孙石 韩天富 徐彩龙 吴存祥 胡水秀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42-951,共10页
试验于2018—2019年进行,选择2种不同分枝类型的品种(中作XA12938和中黄13)为供试材料,设置13.5×10^(4)(D1)、18.0×10^(4)(D2)、22.5×10^(4)(D3)、27.0×10^(4)(D4)、31.5×10^(4)(D5)和36.0×10^(4)株hm^(-... 试验于2018—2019年进行,选择2种不同分枝类型的品种(中作XA12938和中黄13)为供试材料,设置13.5×10^(4)(D1)、18.0×10^(4)(D2)、22.5×10^(4)(D3)、27.0×10^(4)(D4)、31.5×10^(4)(D5)和36.0×10^(4)株hm^(-2)(D6)6个种植密度,研究增密种植对不同分枝类型品种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及分配、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提高,大豆LAI进入高值(>4)的时期提前,中作XA12938和中黄13分别从出苗后47.0 d和54.6 d(D1)提前至31.0 d和32.9 d(D6)。与中黄13相比,中作XA12938LAI高值持续期长且中后期降幅小。不同品种处理间干物质随密度的增加程度存在差异,结荚期中作XA12938和中黄13高密处理(D6)干重较低密处理(D1)干重分别提高77.53%和51.21%。随密度的提升,成熟期生殖器官干物质占比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总体呈先增加后趋平的趋势,中作XA12938的最高产量出现在D5(5000.45 kg hm^(-2))处理,继续增加种植密度产量较稳定,中黄13两年最高产量分别出现在D4(4477.90 kg hm^(-2))和D5(3935.30 kg hm^(-2))处理,继续增加种植密度产量逐渐降低,中作XA12938的平均产量较中黄13产量显著提高22.37%。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中作XA12938植株高度和单位面积有效荚数与产量密切相关,而中黄13的单位面积有效粒数和重心高度与产量的关联度较高。适度增密可提高大豆LAI并延长其高值持续期、促进干物质积累、增加生殖器官的占比、提高大豆产量。在生产中可选用分枝调节能力较强品种,通过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分枝类型 种植密度 同化物积累 产量
下载PDF
中国大豆微核心种质光温综合反应敏感性的鉴定 被引量:5
2
作者 宋雯雯 李继存 +7 位作者 赵云 周静 黄新阳 曾海燕 杨光明 李素真 吴存祥 韩天富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6-153,共8页
大豆是典型的短日喜温作物,光温敏感性决定大豆品种的地理适应范围。为深入了解中国大豆品种主要生态类型的光温反应特性,以282份中国大豆微核心种质为材料在山东济宁进行春、夏两期播种,根据两个播期条件下开花期(R1)的差异,计算参试... 大豆是典型的短日喜温作物,光温敏感性决定大豆品种的地理适应范围。为深入了解中国大豆品种主要生态类型的光温反应特性,以282份中国大豆微核心种质为材料在山东济宁进行春、夏两期播种,根据两个播期条件下开花期(R1)的差异,计算参试种质的光温综合反应敏感度(PCRS)。结果表明,中国大豆微核心种质光温综合反应差异较大,生育期性状变异丰富。随着供试种质生育期组的增加,光温综合敏感度增大。不同播期类型大豆光温综合反应敏感度大小顺序为:秋大豆>夏大豆>春大豆。根据光温综合反应敏感度的差异将我国大豆微核心种质分为敏感、中度敏感及钝感3种类型。春播、夏播材料以光温综合反应中度敏感材料居多,而在秋播品种中,敏感材料的比例达63.6%。从3种类型在不同生育期组(MG)中的分布情况看,光温综合反应敏感材料主要分布在晚于MGII的品种中,中度和钝感材料在大部分生育期组中均有分布。生育期组与大豆品种光温反应综合敏感度极显著相关,该性状可作为反映大豆品种的光温生态特性的简便和可靠指标。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大豆种质资源的光温反应特性,为挖掘、利用光温钝感资源,选育广适应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微核心种质 光温综合反应敏感度 生育期组 播期类型
下载PDF
大豆GmbZIP33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瞬时表达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白丽娟 刘薇 +3 位作者 王志莉 王文婷 吴存祥 冯永君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1-516,共6页
启动子作为基因调控的重要元件,决定着下游基因表达的时空和强度特性。为研究大豆GmbZIP33基因启动子功能,在前期克隆获得GmbZIP33基因(Glyma.03G219300.1)序列的基础上,通过N-PCR(nested PCR)技术克隆了GmbZIP33 CDS上游启动子区序列(2... 启动子作为基因调控的重要元件,决定着下游基因表达的时空和强度特性。为研究大豆GmbZIP33基因启动子功能,在前期克隆获得GmbZIP33基因(Glyma.03G219300.1)序列的基础上,通过N-PCR(nested PCR)技术克隆了GmbZIP33 CDS上游启动子区序列(2 316 bp)。利用PlantCARE在线分析软件进行顺式作用元件的预测,发现该序列上除含有TATA-box和CAAT-box等核心调控元件外,同时包括与抗逆、光响应、激素响应、蔗糖应答元件和多个与组织特异性表达相关的元件。为研究GmbZIP33启动子的表达调控特性,构建了该启动子调控报告基因GUS表达的载体,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花序浸染法将其转入拟南芥中,发现该启动子驱动下的GUS基因在不同组织(莲座叶、花、荚果和根)的维管束中均特异性表达;对转基因拟南芥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GUS基因在花中表达量最高,荚果中次之,表明GmbZIP33基因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和蔗糖的调节并参与花荚发育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拟南芥 GUS 维管组织特异性启动子
下载PDF
增密对少分枝大豆品种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瑞东 徐彩龙 +5 位作者 尹阳阳 宋雯雯 孙石 韩天富 吴存祥 胡水秀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33-642,共10页
为深入分析在农业机械水平提高、精量播种技术提升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少分枝大豆品种对密度增加的响应情况,探讨其最适播种密度,优化大豆栽培模式,以2个不同分枝类型的品种(少分枝中作XA12938和多分枝中黄13)为供试材料,于2018—2019年,设... 为深入分析在农业机械水平提高、精量播种技术提升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少分枝大豆品种对密度增加的响应情况,探讨其最适播种密度,优化大豆栽培模式,以2个不同分枝类型的品种(少分枝中作XA12938和多分枝中黄13)为供试材料,于2018—2019年,设置6个种植密度(13.5万,18.0万,22.5万,27.0万,31.5万和36.0万株·hm^(-2)),研究增密种植条件下不同分枝类型品种光合特性变化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1)冠层光截获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增至27万株·hm^(-2)时趋于稳定,与中黄13相比,中作XA12938关键时期冠层光截获率提高4.90%。(2)SPAD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且高密度处理(31.5万和36.0万株·hm^(-2))下SPAD最大值可提前至R3期出现,此外,与中黄13相比,中作XA12938 SPAD高值持续期较长。(3)Fv/Fm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中黄13高密度处理降低幅度(5.10%)大于中作XA12938(3.51%)。被动耗散占比Y(NO)中作XA12938与中黄13相比,处理间随密度增大而增加幅度较小,极值出现晚。(4)中作XA12938和中黄13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30.46和24.34μmol·m^(-2)·s^(-1),且随种植密度增加,中作XA12938净光合速率降幅(17.73%)小于中黄13(22.51%),各密度条件下中作XA12938净光合速率表现均存在优势。(5)随种植密度增加大豆产量总体先增加后趋平,当种植密度大于18.0万株·hm^(-2)时即可达到增产效果。中作XA12938产量潜力更高,且耐密植能力更强。综合分析说明,增加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大豆光能利用效率,尽管大豆单株光合能力下降,但少分枝品种单株净光合速率和Fv/Fm在增密条件下降幅更小且稳定性较强。少分枝品种中作XA12938产量潜力较高,且密植条件下叶片持绿性强,冠层光能截获率和叶片净光合能力增强,被动耗散占比增幅较小,有利于光能资源利用,可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稳定增产。因此,生产中可选用密植时光合特性较稳定的少分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密植 少分枝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黑龙江省克拜地区大豆救灾补种品种的选择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明明 杨兴勇 +5 位作者 张勇 薛红 李微微 宋雯雯 吴存祥 韩天富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4-353,共10页
克拜地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是东北北部重要的大豆产区。该地区春季干旱、低温等自然灾害频发,常导致大豆迟播或补种,正确选择适宜迟播的品种对该地区大豆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分属MG 000、MG 00和MG 0生育期组的14个大豆品种,设... 克拜地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是东北北部重要的大豆产区。该地区春季干旱、低温等自然灾害频发,常导致大豆迟播或补种,正确选择适宜迟播的品种对该地区大豆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分属MG 000、MG 00和MG 0生育期组的14个大豆品种,设置5个播期(5月11日、5月21日、6月2日、6月11日、6月22日),分析不同播期条件下大豆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变化情况,筛选适合克拜地区迟播补种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大豆播种至出苗、出苗至开花、开花至成熟等生育阶段及全生育期均呈缩短趋势。除正常播期(5月11日)外,参试品种的株高、主茎节数随播期推后而增加,而百粒重则下降。其中,黑河35百粒重反应较敏感,每迟播1 d百粒重降低0.15 g。产量与播期的关系较为复杂,7个品种在5月11日播种时产量最高,而包括当地主栽品种克山1号在内的7个品种在6月上、中旬播种产量较高;华疆4号(MG-0.2)和克山1号(MG-0.3)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播种产量较高且稳定,可作为克拜地区救灾补种的优先选择品种;华疆2号(MG-0.5)、黑河51(MG-0.5)产量亦较稳定,可作为该期救灾补种的备选品种;如播期延迟至6月下旬,可选择黑河35(MG-1.1)、黑河49(MG-1.2)等超早熟品种。降水是影响克拜地区大豆产量的主要环境因素,品种和播期选择均应做到"花雨相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克拜地区 救灾迟播 品种选择 播期 农艺性状 产量
下载PDF
不同地理来源MGⅢ组大豆品种生育期结构分析及E基因型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江红 孙石 +4 位作者 宋雯雯 吴存祥 武婷婷 胡水秀 韩天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48-1458,共11页
于2014?2015年对60份不同地理来源、生育期组为MGⅢ的大豆品种进行生育期结构分析和E基因型鉴定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MGⅢ大豆品种生育期相近,但生育期结构差异较大。来自中国北方和美国的MGⅢ组春大豆品种营养生长期(V期)较短(开花较早)... 于2014?2015年对60份不同地理来源、生育期组为MGⅢ的大豆品种进行生育期结构分析和E基因型鉴定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MGⅢ大豆品种生育期相近,但生育期结构差异较大。来自中国北方和美国的MGⅢ组春大豆品种营养生长期(V期)较短(开花较早),生殖生长期(R期)较长, R期与V期的比值(R/V)较高;黄淮海品种和南方MGⅢ组品种V期较长(开花较晚), R期较短, R期与V期的比值(R/V)较低。北方春大豆MGⅢ组品种的开花期受播期影响较其他地区同生育期组品种更为明显。中国MGⅢ组大豆品种存在6种E基因型,其中E1e2E3E4和e1-asE2E3E4分布区域广,覆盖播季类型多,而在8个美国MGⅢ组品种中只鉴定出1种E基因型(e1-asE2E3E4),表明中国大豆品种在生育期结构性状上存在更为丰富的遗传变异。通过比较不同播期下MGⅢ大豆品种E基因在生育期性状上的平均效应值发现,含显性位点越多的材料,其V期越长,R期越短,R/V值越小。反之亦然。不同E基因对开花、成熟期的增强效果不尽相同,且春播时各显性基因的效应值均比夏播时大。不同地理来源MGⅢ组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存在明显差异,且与生育期结构存在显著相关性。中国北方春大豆品种底荚高度与R/V值负相关,但单株荚数与R/V值正相关;黄淮海大豆品种的分枝数、单株荚数、百粒重与R/V间无显著相关性;南方大豆品种分枝数与V期呈显著负相关。试验结果可为大豆品种生育期结构的改良及适应不同环境的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MGIII 地理来源 开花期 E基因 农艺性状
下载PDF
甘肃省大豆品种生育期组的划分及地理分布研究
7
作者 杨如萍 宋雯雯 +7 位作者 韦瑛 贾贞 魏野畴 王立明 吴存祥 董博 张国宏 韩天富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9-360,共12页
甘肃省地域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大豆品种资源丰富,但甘肃各地大豆品种生育期生态类型并不明确。本试验以25份MG 0~Ⅴ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对照,将从甘肃各地收集到的151个大豆品种在甘肃境内5个生态区进行生育期性状鉴定和... 甘肃省地域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大豆品种资源丰富,但甘肃各地大豆品种生育期生态类型并不明确。本试验以25份MG 0~Ⅴ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对照,将从甘肃各地收集到的151个大豆品种在甘肃境内5个生态区进行生育期性状鉴定和生育期组划分。结果表明,甘肃地区种植的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组在MG 00和MGⅥ之间。在所鉴定的品种中,属MGⅣ的比例(44.37%)最高,其次为MGⅤ(29.14%)、MGⅢ(11.26%)、MGⅡ(4.64%)、MG 0(3.31%)、MGⅥ(3.31%)、MG 00(2.65%)和MGⅠ(1.32%)。归属于MGⅢ的品种主要分布在河西灌区,占该区域参试品种总数的47.62%;归属于MGⅣ的品种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和陇东旱塬区,占中部地区参试品种总数的56.67%,占陇东旱塬区的63.83%;归属于MGⅤ的品种主要分布在陇南地区,占该区域参试品种总数的61.40%。根据甘肃不同地区可成熟的最晚熟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组与当地经度、无霜期建立回归方程,推断甘肃省大豆各生育期组的地理分布区间,提出了基于生育期组的甘肃省大豆品种引种方案,以期为甘肃地区大豆育种和品种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大豆 生育期组 划分 地理分布
下载PDF
黄淮海麦茬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徐彩龙 韩天富 吴存祥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7-201,共5页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区之一,该地区大豆的前茬作物为小麦,小麦收获后,田间麦秸量大,麦茬较高,大豆播种质量难以保证,进而影响大豆生长和产量形成。为破解上述生产难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经过多年协同攻关研发了麦茬大豆...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区之一,该地区大豆的前茬作物为小麦,小麦收获后,田间麦秸量大,麦茬较高,大豆播种质量难以保证,进而影响大豆生长和产量形成。为破解上述生产难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经过多年协同攻关研发了麦茬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该技术可一次性完成秸秆侧向抛秸、分层施肥(药)、精量播种、覆土镇压、封闭除草等核心作业环节,同步实现了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大豆精量播种和田间病虫草害的防治。本文结合多年来试验示范数据对麦茬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结果表明: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黄淮海地区大豆生产的麦秸处理、大豆保苗和土壤培肥难题,增产增效显著。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在大豆生产过程中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大豆的种植效益,该技术在黄淮海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麦秸还田 精播保苗 覆秸保墒 增产增效
下载PDF
侧深施肥通过优化叶片功能与氮素积累来提高大豆产量
9
作者 徐一帆 徐彩龙 +5 位作者 李瑞东 吴宗声 华建鑫 杨琳 宋雯雯 吴存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35-2346,共12页
肥料为作物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推动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形成。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优质大豆主要产区,优化该地区施肥技术对于提高大豆单产,缓解我国大豆进口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设置不施肥(nofertilization,F0)、侧... 肥料为作物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推动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形成。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优质大豆主要产区,优化该地区施肥技术对于提高大豆单产,缓解我国大豆进口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设置不施肥(nofertilization,F0)、侧深施肥(sidedeepfertilization,F1)、等距施肥(equidistantdeepfertilization,F2)和地表撒施(surfacefertilization,F3)4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方式下大豆叶片生理指标、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的变化规律,旨在阐明施肥方式与大豆生产的相互关系,为黄淮海地区大豆绿色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 F1处理增加了大豆荚粒期叶片的光系统Ⅱ潜在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q_(P));相较于其他处理, F1处理大豆生育后期叶片的Y(Ⅱ)增加3.61%~22.86%。在抗氧化代谢方面, F1处理显著提高了大豆叶片的SOD和CAT活性,与其他处理相比,鼓粒后期F1处理叶片SOD和CAT活性分别提高6.32%~35.34%和1.93%~50.55%,进而促进了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提升(29.42%~70.10%)。F1处理光合功能的改善提升了生育中后期干物质(1.17%~101.18%)和氮素(1.01%~88.14%)的积累,为产量的增加奠定基础。施肥方式的改变(F1、F2处理)显著提高了大豆产量,较F3处理分别提高了10.66%和6.55%。进一步分析发现,大豆叶片F_(v)/F_(m)、Y(Ⅱ)、P_(n)、SOD和CAT活性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综上,侧深施肥增强了大豆叶片后期抗氧化系统的功能,提升光合与物质积累,优化产量构成,促进大豆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深施肥 叶绿素 荧光参数 光合能力 产量
下载PDF
麦秸覆盖还田对大豆耕层物理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0
作者 吴宗声 徐彩龙 +5 位作者 李瑞东 徐一帆 孙石 韩天富 宋雯雯 吴存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52-1064,共13页
黄淮海是我国优质高蛋白大豆主产区,但前茬小麦秸秆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的大豆生产。本试验通过研究秸秆免耕覆盖还田下大豆耕层温度、含水量、容重、团粒结构等耕层物理性状以及大豆产量构成因素,试图解析免耕配合秸秆覆盖还田对耕层结构... 黄淮海是我国优质高蛋白大豆主产区,但前茬小麦秸秆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的大豆生产。本试验通过研究秸秆免耕覆盖还田下大豆耕层温度、含水量、容重、团粒结构等耕层物理性状以及大豆产量构成因素,试图解析免耕配合秸秆覆盖还田对耕层结构及大豆产量的调控机制,为黄淮海地区大豆高产耕作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肥料处理,设施肥(F:225 kg hm-2)与不施肥(NF);副区为秸秆处理,设免耕秸秆不还田(SR)、免耕秸秆覆盖还田(SM)和免耕秸秆粉碎还田(SC)。结果表明:(1)免耕配合秸秆覆盖还田对耕层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10cm内。(2)SM与SC较SR耕层温度分别下降0.21℃和0.17℃,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13.18%和9.07%;SM较SR与SC土壤容重分别下降2.61%和2.87%,耕层固相占比分别降低2.60%和3.01%,>2mm土壤团聚体分别增加6.84%和3.14%。(3)SM与SC较SR单株荚数分别增加22.41%和9.49%,单株粒数分别增加18.20%和7.51%,百粒重分别增加1.18%和2.40%,单株产量分别增加39.16%和18.07%,单位面积产量分别增加11.56%和5.43%;SM较SC增产效果显著,施肥对秸秆还田的增产效果具有促进作用。综上所述,麦茬夏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在大豆耕层环境优化与促进产量形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耕层温度 物理性质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