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仰韶文化东庄类型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魏兴涛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5-312,共38页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学界就认识到豫西晋南地区仰韶早期遗存同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存在一些差别〔1〕,后来严文明更明确将这类遗存称为东庄类型〔2〕,东庄类型遂成为较早命名的仰韶文化主要类型之一。以河南三门峡和山西运城...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学界就认识到豫西晋南地区仰韶早期遗存同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存在一些差别〔1〕,后来严文明更明确将这类遗存称为东庄类型〔2〕,东庄类型遂成为较早命名的仰韶文化主要类型之一。以河南三门峡和山西运城盆地、临汾盆地为主的豫西晋南地区位处仰韶文化中心分布区,但以往这一地区经过发掘的仰韶早期遗址很少,发现的遗存尚不丰富,文化面貌还不甚清晰。致使现在看来属于该阶段的遗存往往被划归到仰韶中期。相关研究也尚未开展,这一时期的遗址没有一处经过哪怕是最粗略的再分期(分段),也没有开展相应的测年工作。因此,对于东庄类型的文化内涵、发展脉络、历时年代以及与半坡类型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不甚清晰,或存在很大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晋南地区 临汾盆地 八十年代 二十世纪 关中地区 文化中心 文化面貌
原文传递
河南舞阳张王庄遗址仰韶早期先民食物的淀粉粒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易文文 魏兴涛 +4 位作者 杨玉璋 姚凌 蓝万里 张小虎 张居中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67-878,共12页
黄淮西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南、北不同考古学文化与农业模式的过渡地带,近年来该地区植物考古研究成果显著,但目前学术界对该区域仰韶早期人类植食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状况仍不甚了解。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张王庄遗址出土仰韶文化早... 黄淮西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南、北不同考古学文化与农业模式的过渡地带,近年来该地区植物考古研究成果显著,但目前学术界对该区域仰韶早期人类植食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状况仍不甚了解。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张王庄遗址出土仰韶文化早期54件陶器和13件石器进行了表面残留物提取与分析。结果显示,该遗址仰韶早期先民的植食资源利用具有显著的多样性特征,旱地农作物粟、黍虽然已在人类生业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采集获取的各类野生植物资源包括薏苡属、小麦族、莲藕等仍是人类食物主要组成,其重要性甚至高于农业种植。与此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在至迟不晚于距今6000年的仰韶早期阶段,粟、黍两类旱地作物已传播至黄淮西部的低纬度地区并成为先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从而在整个黄淮西部形成以粟、黍为主,水稻为辅的稻-粟兼作农业。研究结果首次提供了黄淮西部仰韶早期人类植食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状况的科学证据,对认识黄淮西部史前农作物传播与农业结构演化的具体时空过程等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王庄 仰韶早期 淀粉粒 植食资源 稻粟兼种
下载PDF
从文化到文明化--仰韶文化百年历程及其文明化成就 被引量:4
3
作者 魏兴涛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0,共8页
随着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掘,中国第一支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得以命名,从此拉开了以考古学探索我国史前文化的序幕。经过一百年来数代考古工作者的辛勤探索,仰韶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通过对仰韶文化研究史的梳理... 随着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掘,中国第一支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得以命名,从此拉开了以考古学探索我国史前文化的序幕。经过一百年来数代考古工作者的辛勤探索,仰韶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通过对仰韶文化研究史的梳理,我们可以简要概括出仰韶文化的重要地位,总结百年间不同阶段仰韶文化研究的主要贡献,并可初步揭示代表仰韶文化发展高度的该文化所蕴含的文明化成就和今后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考古工作者 考古学文化 文明化 仰韶村遗址 发掘 史前文化 百年历程
原文传递
从蒲城店遗址探讨西周应国的社会文化格局
4
作者 魏兴涛 李宏飞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2-89,共8页
蒲城店遗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东高皇乡蒲城店村北,2004~2005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于发掘区西部获得--批重要的西周时期文化遗存"。在发掘简报的结语中,已对蒲城店西周遗存的年代进行了讨论,认为遗存自西周早期延续至西周中... 蒲城店遗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东高皇乡蒲城店村北,2004~2005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于发掘区西部获得--批重要的西周时期文化遗存"。在发掘简报的结语中,已对蒲城店西周遗存的年代进行了讨论,认为遗存自西周早期延续至西周中期,并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对其文化性质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城店遗址 西周遗存 殷墟文化关帝庙类型 应国社会
原文传递
早期城市化进程中石器工业的初步考察--以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出土石器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亦方 魏兴涛 +1 位作者 宋国定 顾万发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6-192,共7页
郑州西山城址是已知中原地区最早的史前城址,对于探讨区域早期城市起源和社会复杂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石器类型与其聚落空间的考察,初步探讨了西山石器手工业面貌,从而大体揭示了城市起源阶段西山聚落的社会发展状况。已知西山城... 郑州西山城址是已知中原地区最早的史前城址,对于探讨区域早期城市起源和社会复杂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石器类型与其聚落空间的考察,初步探讨了西山石器手工业面貌,从而大体揭示了城市起源阶段西山聚落的社会发展状况。已知西山城址的石器以日常生活、生产用具为主,并未出现集中化生产的现象。不同类别的石器有着相对明确的原料选择倾向,这与石器的功能息息相关。其中,小型日常生活生产用具可以在城内制作,大型石器则应是在石料产地制作成形后带入聚落内。西山城址生活居住空间少见礼制性石器,而墓葬出土石器则主要代表了性别分工,石器在反映社会等级分化上作用较为有限。其城垣和环壕区分不同人群社会身份的功能并不太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山城址 早期城市化 石器类型 聚落空间
原文传递
平顶山蒲城店遗址东周墓葬及相关问题
6
作者 魏兴涛 单思伟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70,共27页
平顶山市蒲城店遗址2004、2005年发掘了14座东周时期墓葬,10座出有随葬品,依据随葬陶器器型、组合差异可分为六类,第一类以圜底鼎、簋、罍、盘、匜、舟为组合;第二类以鬲、盂、豆、罐为组合;第三类以圜底鼎、圜底敦、壶为组合;第四类以... 平顶山市蒲城店遗址2004、2005年发掘了14座东周时期墓葬,10座出有随葬品,依据随葬陶器器型、组合差异可分为六类,第一类以圜底鼎、簋、罍、盘、匜、舟为组合;第二类以鬲、盂、豆、罐为组合;第三类以圜底鼎、圜底敦、壶为组合;第四类以圜底鼎、盒、壶、盘、匜为组合;第五类以圜底鼎、合碗、壶、盘、匜为组合;第六类以平底鼎、平底敦、壶、盘、匜为组合。年代从春秋晚期延续至战国末期,文化属性上大致经历了郑(春秋晚期)、楚(春秋晚期—战国早期)、韩(战国晚期)、秦(战国末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周时期豫中南地区政治格局的变动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城店遗址 东周墓葬 年代 政治格局变迁
原文传递
豫西晋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植物遗存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魏兴涛 《东方考古》 2014年第1期343-364,共22页
豫西晋西南地区一般是指河南省三门峡市辖区和山西省运城市辖区南部即峨嵋岭以南以运城盆地为主体的区域,它们尽管分处于黄河南、北岸畔,然而在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基本一致,因此可作为一个地区一同研究。这里地处黄河中游,属于新石器时... 豫西晋西南地区一般是指河南省三门峡市辖区和山西省运城市辖区南部即峨嵋岭以南以运城盆地为主体的区域,它们尽管分处于黄河南、北岸畔,然而在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基本一致,因此可作为一个地区一同研究。这里地处黄河中游,属于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区①的中心区域之一,历来受到考古界尤其是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者的重视。以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②和1926年山西夏西阴村遗址③的发掘为开端,本地区是中原以及全国开展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与研究最早和历史最长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 运城 市辖区 西南地区 新石器 时代
原文传递
郑州科技馆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高磊 贾君 +1 位作者 崔志刚 魏兴涛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5-49,共5页
郑州科技馆属于特别不规则抗震超限高层建筑,其结构布置存在平面凹凸不规则、扭转不规则、楼板开洞、夹层、斜柱等不规则项。为满足抗震设计要求,采取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并采用SAUSAGE软件进行罕遇地震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以研... 郑州科技馆属于特别不规则抗震超限高层建筑,其结构布置存在平面凹凸不规则、扭转不规则、楼板开洞、夹层、斜柱等不规则项。为满足抗震设计要求,采取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并采用SAUSAGE软件进行罕遇地震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以研究整体结构在大震下的动力响应。本工程采用了连梁阻尼器增加了结构的耗能能力,提升了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科技馆 超限 性能化设计 动力弹塑性分析 连梁阻尼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