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9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超声临床应用技术规范 被引量:84
1
作者 尹万红 王小亭 +47 位作者 刘大为 晁彦公 管向东 康焰 严静 马晓春 汤耀卿 胡振杰 于凯江 陈德昌 艾宇航 张丽娜 张宏民 武钧 刘丽霞 朱然 何伟 张青 丁欣 李莉 李易 刘海涛 曾琴兵 司向 陈焕 张军伟 许强宏 陈文劲 陈秀凯 黄道政 蔡书翰 尚秀玲 关键 杜鹃 赵醴 王敏佳 崔嵩 王晓猛 周然 曾学英 王艺萍 吕立文 朱炜华 朱英 段军 杨婧 杨浩 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协作组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97-417,共21页
重症超声是在重症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超声技术,针对重症患者,以问题导向的、多目标整合的动态评估过程,是确定重症治疗,尤其是血流动力学治疗方向及调整精细治疗的重要手段。重症超声不同于传统的诊断超声,实施者和影像结果解读... 重症超声是在重症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超声技术,针对重症患者,以问题导向的、多目标整合的动态评估过程,是确定重症治疗,尤其是血流动力学治疗方向及调整精细治疗的重要手段。重症超声不同于传统的诊断超声,实施者和影像结果解读者均为重症医学专业人员,以评估脏器及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病因学为核心,以重症医学诊疗思路整合上述临床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患者 超声技术 临床应用 医学专业人员 病理生理改变 动态评估 血流动力学 治疗方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宣肺败毒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机制研究 被引量:67
2
作者 王毅 李翔 +8 位作者 张俊华 薛睿 钱竞扬 张晓慧 张晗 刘清泉 范骁辉 程翼宇 张伯礼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249-2256,共8页
挖掘整理宣肺败毒汤(Xuanfei Baidu Tang,XFBD)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靶标,分析靶标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之间的关联,探讨宣肺败毒汤多成分、多靶标治疗COVID-19的作用机制。从TCM-PTD,ETCM,TCMSP,SymMap数据库检索该方各味药的主... 挖掘整理宣肺败毒汤(Xuanfei Baidu Tang,XFBD)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靶标,分析靶标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之间的关联,探讨宣肺败毒汤多成分、多靶标治疗COVID-19的作用机制。从TCM-PTD,ETCM,TCMSP,SymMap数据库检索该方各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从2015年版《中国药典》获取每味药材的归经信息,并从TCM-PTD,ETCM,TCMSP,TargetNet等数据库获取主要化学成分的靶标信息。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网络模型并进行网络分析,用DAVID和STRING进行靶标功能富集分析。宣肺败毒汤13味中药有10味归肺经,其主要化学成分的1 224个潜在靶标中有326个与COVID-19相关,其中109个重要靶标富集在病毒感染和肺部损伤相关的疾病通路。这些重要靶标调控的主要通路涉及病毒感染、能量代谢、免疫炎症、细菌感染等方面。宣肺败毒汤通过多味中药配伍发挥多成分、多靶标整体调控作用,其主要作用病位在肺,其主要成分可通过调控病毒感染、免疫炎症、肝胆代谢功能和能量代谢等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发展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发挥平衡免疫炎症反应、对抗病毒感染与病毒蛋白转录、恢复机体肝胆代谢和能量代谢平衡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肺败毒汤(XFBD) 网络药理学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能量代谢 免疫炎症 肝胆代谢功能
原文传递
我国运动训练学亟待科学化——青年体育学者共识 被引量:59
3
作者 黎涌明 韩甲 +37 位作者 张青山 王培林 徐飞 于洪军 陈亮 王雪强 王然 刘天彪 李斐 刘鸿优 杨贤罡 陈超 尹晓峰 曹晓东 易清 王丹 孙宇亮 朱文斐 戴伯颐 黄展煜 王雄 任满迎 邱俊强 李海鹏 何卫 王富百慧 姜自立 傅维杰 赵翔 顾耀东 孙君志 张雷 徐金成 晏冰 资薇 毕晓婷 温泉 杨东汉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52,共14页
我国40名青年体育学者以本土情怀和全球视野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思考,达成共识。在梳理“运动训练学”在不同语种中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学科内涵、研究范式、研究问题和面临挑战4个方面介绍世界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现状,从学... 我国40名青年体育学者以本土情怀和全球视野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思考,达成共识。在梳理“运动训练学”在不同语种中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学科内涵、研究范式、研究问题和面临挑战4个方面介绍世界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现状,从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践应用和国际交流等5个方面分析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现状。认为,未来我国运动训练学发展应拓展学科国际视野,调整学科人才培养方式,完善学科研究范式,加强学科成果转化,强化学科价值应用。提出:“运动训练学”可对应国外的“Sports Science”和“Trainingswissenschaft”,是以提升运动员竞技表现为目的、整合运用竞技体育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的一门体育科学下属学科门类;“科学化”是我国运动训练学未来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必然趋势,我国运动训练学将从学科诞生5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开启科学化发展的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训练学 竞技体育 国际化 科学化 青年体育学者 学科发展
下载PDF
橡胶沥青路面降噪技术原理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59
4
作者 肖飞鹏 王涛 +4 位作者 王嘉宇 苏宁义 侯向导 陈军 刘继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91,共19页
为了有效降低交通噪声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促进橡胶沥青降噪路面的推广应用,对橡胶沥青路面降噪技术原理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路面噪声的产生及增强原理,对橡胶沥青路面的隔音与降噪功能及机理进行了重点评述;同时,总结了多种因... 为了有效降低交通噪声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促进橡胶沥青降噪路面的推广应用,对橡胶沥青路面降噪技术原理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路面噪声的产生及增强原理,对橡胶沥青路面的隔音与降噪功能及机理进行了重点评述;同时,总结了多种因素对橡胶沥青路面降噪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橡胶沥青路面降噪特性;最后,总结了橡胶沥青降噪技术工程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综合分析表明:橡胶沥青路面降噪的主要原理是由于橡胶粉或橡胶颗粒的阻尼及高弹性,使得路面具有较高的吸收振动和冲击的性能,从而达到较好的减振降噪的效果;而橡胶粉掺量与目数、路表纹理状况、长期服役行为是影响橡胶沥青路面降噪性能的3个关键因素。适当增加橡胶颗粒的掺量,增大橡胶颗粒的粒径,采用开级配橡胶沥青混合料并且保证路面养护能够长效增加橡胶沥青路面的减振降噪性能;在对橡胶沥青路面降噪特征分析方面,多种噪声测试方法的利用为评价噪声声品质提供了可能;而关于橡胶沥青路面降噪技术的工程应用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骨架密实型橡胶沥青混合料路面、大孔隙橡胶沥青混合料路面和新型外加剂的使用。其中骨架密实结构和大孔隙结构的应用较为成熟。研究结果表明:橡胶沥青路面降噪技术的研究正符合当前功能性路面材料在安静路面的需求,将为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安静路面提供理论和应用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橡胶沥青路面 综述 降噪技术 原理 吸收 多孔路面
原文传递
油菜育种行业创新动态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45
5
作者 范成明 田建华 +7 位作者 胡赞民 王珏 吕慧颖 葛毅强 魏珣 邓向东 张蕾颖 杨维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7-454,共8页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1亿亩,每年可生产约450万t菜籽油,占国内植物油总消费量的19.7%。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油菜产业主要问题是产量低、品质差,年进口油菜籽约500万t。油菜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极大地推动了油菜育种行...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1亿亩,每年可生产约450万t菜籽油,占国内植物油总消费量的19.7%。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油菜产业主要问题是产量低、品质差,年进口油菜籽约500万t。油菜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极大地推动了油菜育种行业的科研工作。据统计(Web of Science检索),2017年与油菜育种相关的SCI论文共有728篇,其中完全由中国学者完成的181篇,与其他国家合作完成的62篇,合计约占全世界的33.38%,但高水平论文数量还有待提高。2017年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油菜籽含油量及品质、油菜籽产量、基因组驯化、雄性不育、非生物胁迫及抗病育种等方面。这些成果将积极地推动油菜育种产业的高产、优质及多元化发展,为我国油菜分子设计育种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育种 遗传改良 基因组 分子标记 基因功能 基因编辑
下载PDF
Analysis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ath i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 A Multicenter Study in China 被引量:40
6
作者 Kang-Kang Song De-Long Zhao +19 位作者 Yuan-Da wang Yong wang Xue-Feng Sun Li-Ning Miao Zhao-Hui Ni Hong-Li Lin Fu-You Liu ying Li Ya-Ni He Nian-Song wang Cai-Li wang Ai-Hua Zhang Meng-Hua Chen Xiao-Ping Yang Yue-yi Deng Feng-Min Shao Shu-Xia Fu Jing-Ai Fang Guang-Yan Cai xiang-Mei Che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8期885-891,共7页
Background: Patients on hemodialysis have a high-mortality risk. Tiffs study analyze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ath in patients o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 While some studies used baseline data of MHD patien... Background: Patients on hemodialysis have a high-mortality risk. Tiffs study analyze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ath in patients o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 While some studies used baseline data of MHD patients, this study used the most recent data obtained from patients just prior to either a primary endpoint or the end of the study period to ili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preceding death.Methods: Participants were selected from 16 blood purification centers in China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4, Patients' data were collected retrospectively. Based on survival status, the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survival group and the death group.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actors associated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MODIALYSIS Mortality: Risk Factors
原文传递
The first data release(DR1) of the LAMOST regular survey 被引量:29
7
作者 A-Li Luo Yong-Heng Zhao +134 位作者 Gang Zhao Li-Cai Deng Xiao-Wei Liu yi-Peng Jing Gang wang Hao-Tong Zhang Jian-Rong Shi xiang-Qun Cui Yao-Quan Chu Guo-Ping Li Zhong-Rui Bai Yue Wu Yan Cai Shu-Yun Cao Zi-Huang Cao Jeffrey L.Carlin Hai-Yuan Chen Jian-Jun Chen Kun-Xin Chen Li Chen Xue-Lei Chen Xiao-Yan Chen ying Chen Norbert Christlieb Jia-Ru Chu Chen-Zhou Cui yi-Qiao Dong Bing Du Dong-Wei Fan Lei Feng Jian-Ning Fu Peng Gao Xue-Fei Gong Bo-Zhong Gu Yan-Xin Guo Zhan-Wen Han Bo-Liang He Jin-Liang Hou Yong-Hui Hou Wen Hou Hong-Zhuan Hu Ning-Sheng Hu Zhong-Wen Hu Zhi-ying Huo Lei Jia Fang-Hua Jiang xiang Jiang Zhi-Bo Jiang Ge Jin Xiao Kong Xu Kong Ya-Juan Lei Ai-Hua Li Chang-Hua Li Guang-Wei Li Hai-Ning Li Jian Li Qi Li Shuang Li Sha-Sha Li Xin-Nan Li Yan Li yin-Bi Li Ye-Ping Li Yuan Liang Chien-Cheng Lin Chao Liu Gen-Rong Liu Guan-Qun Liu Zhi-Gang Liu Wen-Zhi Lu Yu Luo yin-Dun Mao Heidi Newberg Ji-Jun Ni Zhao-xiang Qi Yong-Jun Qi Shi-yin Shen Huo-Ming Shi Jing Song yi-Han Song Ding-Qiang Su Hong-Jun Su Zheng-Hong Tang Qing-Sheng Tao Yuan Tian Dan wang Da-Qi wang Feng-Fei wang Guo-Min wang Hai wang Hong-Chi wang Jian wang Jia-Ning wang Jian-Ling wang Jian-Ping wang Jun-Xian wang Lei wang Meng-Xin wang Shou-Guan wang Shu-Qing wang Xia wang Ya-Nan wang You wang Yue-Fei wang You-Fen wang Peng Wei Ming-Zhi Wei Hong Wu Ke-Fei Wu Xue-Bing Wu Yu-Zhong Wu Xiao-Zheng Xing Ling-Zhe Xu Xin-Qi Xu Yan Xu Tai-Sheng Yan De-Hua Yang Hai-Feng Yang Hui-Qin Yang Ming Yang Zheng-Qiu Yao Yong Yu Hui Yuan Hai-Bo Yuan Hai-Long Yuan Wei-Min Yuan Chao Zhai En-Peng Zhang Hua-Wei Zhang Jian-Nan Zhang Li-Pin Zhang Wei Zhang Yong Zhang Yan-Xia Zhang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8期1095-1124,共30页
The 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LAMOST) general survey is a spectroscopic survey that will eventually cover approximately half of the celestial sphere and collect 10 million spectra of ... The 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LAMOST) general survey is a spectroscopic survey that will eventually cover approximately half of the celestial sphere and collect 10 million spectra of stars, galaxies and QSOs. Objects in both the pilot survey and the first year regular survey are included in the LAMOST DR1. The pilot survey started in October 2011 and ended in June 2012, and the data have been released to the public as the LAMOST Pilot Data Release in August 2012. The regular survey started in September 2012, and completed its first year of operation in June 2013. The LAMOST DR1 includes a total of 1202 plates containing 2 955 336 spectra, of which 1 790 879 spectra have observed signalto-noise ratio(SNR) ≥ 10. All data with SNR ≥ 2 are formally released as LAMOST DR1 under the LAMOST data policy. This data release contains a total of 2 204 696 spectra, of which 1 944 329 are stellar spectra, 12 082 are galaxy spectra and 5017 are quasars. The DR1 not only includes spectra, but also three stellar catalogs with measured parameters: late A,FGK-type stars with high quality spectra(1 061 918 entries), A-type stars(100 073 entries), and M-type stars(121 522 entri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urvey design, the observational and instrumental limitations, data reduction and analysis, and some caveats. A description of the FITS structure of spectral files and parameter catalogs is also prov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hniques: spectroscopic survey—data release—catalog
下载PDF
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缺失疫苗株的构建和免疫保护特性 被引量:30
8
作者 张艳艳 陈腾 +35 位作者 张静远 齐宇 缪发明 薄宗义 王立冬 郭晓宇 周鑫韬 杨金梅 王晓虎 高玉龙 汪春雨 鲍晨沂 米立娟 孙雪霏 冯娜 杨金金 王承宇 万忠海 李记平 孟轲音 田多 李楠 王述超 王颖 张菲 张锦霞 蒋依倩 刘晔 张守峰 张中洋 钱莺娟 朱鸿飞 高玉伟 陈鸿军 李金祥 扈荣良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21-1427,共7页
以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疫情中分离的流行毒株(SY18)为亲本株构建了多基因家族(MGF)基因和CD2v基因缺失的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缺失疫苗候选株,针对基因缺失株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进行了特性研究。结果显示,MGF和CD2v双基因缺失株(ASFV SY18... 以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疫情中分离的流行毒株(SY18)为亲本株构建了多基因家族(MGF)基因和CD2v基因缺失的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缺失疫苗候选株,针对基因缺失株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进行了特性研究。结果显示,MGF和CD2v双基因缺失株(ASFV SY18ΔMGF/ΔCD2v)对猪安全,接种猪能够100%抵抗亲本强毒株SY18株的攻击,对照猪全部死亡;说明该毒株可作为非洲猪瘟疫苗候选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 基因缺失 MGF基因 CD2v基因 疫苗候选株 安全性 免疫保护
原文传递
从“分子药”到“电子药”:SPARC计划和针刺研究 被引量:32
9
作者 王晓宇 于清泉 +8 位作者 何伟 宿杨帅 张晓宁 陈李圳 阚宇 王奕力 白万柱 景向红 朱兵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7-160,175,共5页
2016年10月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启动的"刺激外周神经缓解疾病症状(SPARC)"计划,目的在于开发新的神经刺激装置和刺激方案,通过对终末器官系统功能的精准神经控制来治疗疾病和病症。这一计划对国内外针灸从业者和研究者带来不... 2016年10月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启动的"刺激外周神经缓解疾病症状(SPARC)"计划,目的在于开发新的神经刺激装置和刺激方案,通过对终末器官系统功能的精准神经控制来治疗疾病和病症。这一计划对国内外针灸从业者和研究者带来不小的触动。SPARC计划到底是针灸研究的推手还是挑战?本文介绍了SPARC计划,并将它和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做了比较。SPARC重在绘制出支配内脏的神经图谱,揭示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编码。而针刺研究也希望找到针刺刺激的神经编码和对内脏调控过程的解码,从而调节刺激参数,达到对内脏功能的精准调节。二者的科学基础在外周调控的机制上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针灸治疗通过寻找和刺激内脏病变的反应点(穴位),调节内脏的功能,其间要经过多重神经环路,有多个神经反馈参与,是基于体表刺激调动机体内稳态的调节,调节效应安全却有限;SPARC直接作用于外周神经,可以达到精准高效的调节,但是没有反馈的环路调控,难免会产生机体耐受或者不良反应。因此,在触发刺激这一始动环节和靶器官效应的反馈抑制等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SPARC计划一定是揭示针灸作用机制的一个强有力的推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研究 刺激外周神经缓解疾病症状 电子药
原文传递
针刺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情感相关脑区fMRI的影响 被引量:29
10
作者 沈巍 邹蓓蕾 +5 位作者 李丹丹 王乙翔 王华成 杨澳龙 魏彬彬 孙曌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06-912,共7页
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针刺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情绪调控区域的脑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受试者32例,其中1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为观察组,16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予针刺天柱、颈百劳、肩中俞、阿是穴治疗,留... 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针刺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情绪调控区域的脑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受试者32例,其中1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为观察组,16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予针刺天柱、颈百劳、肩中俞、阿是穴治疗,留针30 min。观察组患者在针刺治疗前后采集静息态fMRI数据;对照组不进行治疗,仅需采集一次静息态fMRI数据。记录观察组针刺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针刺前疼痛灾难化量表(PCS)评分。比较观察组针刺前与对照组、观察组针刺前后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特点。基于种子点区域的脑功能连接分析针刺对颈痛患者情绪调节脑区中脑岛(insula)及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功能连接的影响,并分析其功能连接改变与观察组患者VAS、PC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针刺后VAS评分为(1.94±1.12)分,低于针刺前的(5.62±1.20)分(P<0.05)。观察组患者针刺前PCS评分为(19.18±8.42)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针刺前与insula功能连接增高的区域有双侧背外侧前额叶和右侧中扣带回,与VTA功能连接增高的区域有右侧中央后回和右侧insula。观察组患者左侧insula和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的连接系数(r=0.438,P<0.05)、右侧insula和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的连接系数(r=0.483,P<0.05)与VAS评分呈正相关;观察组患者右侧insula和右侧中扣带回的连接系数(r=–0.560,P<0.05)、右侧VTA和右侧insula的连接系数(r=–0.525,P<0.05)与PCS评分呈负关联。针刺后,与insula功能连接降低的区域有双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中扣带回、左侧胼胝体,双侧枕下回和左侧小脑与右侧insula功能连接增高;与VTA功能连接降低的区域有双侧背内侧前额叶、左侧前扣带回、右侧颞中回、左侧前扣带回。观察组患者针刺后左侧VTA-左侧背内侧前额叶、左侧前扣带回脑功能连接(r=–0.548,P<0.05)和右侧VTA-双侧背内侧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型颈椎病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针刺 脑功能连接 脑岛 中脑腹侧被盖区 情绪调控
原文传递
能量代谢关键调控因子PGC-1α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1
作者 王慧婷 张岩晨 +3 位作者 徐梦怡 张雯翔 刘畅 陈思禹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04-816,共13页
能量代谢平衡的紊乱,即能量摄入超过消耗,是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主要致病因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α,PGC-1α)作为能量代谢的关... 能量代谢平衡的紊乱,即能量摄入超过消耗,是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主要致病因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α,PGC-1α)作为能量代谢的关键调控因子,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它能够灵敏应答于各种环境刺激和营养信号的改变,并通过选择性地结合不同转录因子,协同控制包括葡萄糖稳态、脂质代谢平衡和生物时钟稳态在内的多种生理进程。本文回顾了PGC-1α基因和蛋白的结构,深度阐明了PGC-1α在肝脏、骨骼肌以及心脏等哺乳动物重要能量代谢器官中的组织特异性代谢调节功能。同时,我们还总结了以PGC-1α为潜在靶点的小分子化合物在代谢性疾病中的应用情况。本综述将为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和潜在药物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 能量代谢 组织特异性 分子靶点 药物
原文传递
上海市嘉定区1996—2016年结直肠癌流行规律分析 被引量:28
12
作者 张娜 于宏杰 +8 位作者 王英鉴 张一英 向芳 董淑容 李春林 施盈 郑颖彦 邵月琴 周艺彪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07-714,共8页
目的探讨上海市嘉定区结直肠癌流行趋势与时空特征,为结直肠癌防控措施以及卫生资源合理分配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上海市1996—2016年嘉定区结直肠癌发病数据,计算标化发病率,采用时空扫描统计分析结直肠癌发病的空间聚集性。结果1996—2... 目的探讨上海市嘉定区结直肠癌流行趋势与时空特征,为结直肠癌防控措施以及卫生资源合理分配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上海市1996—2016年嘉定区结直肠癌发病数据,计算标化发病率,采用时空扫描统计分析结直肠癌发病的空间聚集性。结果1996—2016年上海市嘉定区共报告大肠癌4279例,发病率为36.2/10万,标化发病率为16.4/10万。结肠癌占58.0%,标化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伴有波动性。直肠癌发病例数与标化发病率低于结肠癌,占42.0%。男性结肠癌和直肠癌标化发病率普遍高于女性,且结肠癌与直肠癌的分街道标化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空间扫描统计检测到1个聚集群,并有2个群集的结肠癌和1个群集的直肠癌年龄别分布在统计上显著不同于圆外的其余区域。结论上海市嘉定区结直肠癌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其发病可能存在空间聚集性趋势,本研究结果能为结直肠癌防控与资源分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发病率 时空分析 时空聚集性
下载PDF
太湖不同介质电导率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8
13
作者 王瑞 代丹 +3 位作者 张弛 邓义祥 何成达 于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469-4477,共9页
电导率是表征水体溶解性固体物质或盐度的重要参数,也是水体常规监测参数之一.为揭示太湖不同介质电导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太湖水体水质历史数据(1980~2009年)以及近10年来野外监测数据(2009~2018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太... 电导率是表征水体溶解性固体物质或盐度的重要参数,也是水体常规监测参数之一.为揭示太湖不同介质电导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太湖水体水质历史数据(1980~2009年)以及近10年来野外监测数据(2009~2018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太湖水体电导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并在1996~1997年发生突变.太湖水体电导率由1980~1996年的(239. 43±70. 60)μS·cm-1增长到目前的(477. 31±23. 47)μS·cm-1,年均增长率10. 40μS·(cm·a)-1;空间上,西北湖区水体电导率显著高于东南湖区;水体电导率变化以主要离子变化为主导,氮营养盐的贡献基本可忽略;流域人类活动是引起水体电导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外,太湖水体电导率受季节性径流的影响更为显著.与湖水电导率变化规律相比,西北湖区表层沉积物、孔隙水(0~10 cm)电导率均低于东南湖区,深层(> 10 cm)则相反.剖面上,西北湖区表层沉积物、孔隙水(0~10 cm)电导率和深层(> 10 cm)无显著差异,但东南湖区表层沉积物、孔隙水(0~10 cm)电导率高于深层(> 10 cm).沉积物电导率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P <0. 01),与p H呈负相关(P <0. 05),表明有机质对金属离子活化迁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酸性环境下更有利于离子的活化.对不同介质间电导率分析发现,表层沉积物和孔隙水(0~10 cm)电导率均与上覆水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P <0. 01),而深层(> 10 cm)沉积物及孔隙水电导率与上覆水电导率没有相关性,表明表层沉积物和孔隙水(0~10 cm)对上覆水电导率有明显影响.此外,整个剖面上(0~50 cm)沉积物电导率和孔隙水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P <0. 01),说明沉积物和孔隙水之间进行着比较充分的离子迁移交换,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总体上高于对上覆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电导率 时空变化 水体 沉积物 孔隙水
原文传递
Biomarkers of aging 被引量:22
14
作者 Aging Biomarker Consortium Hainan Bao +118 位作者 Jiani Cao Mengting Chen Min Chen Wei Chen Xiao Chen Yanhao Chen Yu Chen Yutian Chen Zhiyang Chen Jagadish K Chhetri yingjie Ding Junlin Feng Jun Guo Mengmeng Guo Chuting He Yujuan Jia Haiping Jiang ying Jing Dingfeng Li Jiaming Li Jingyi Li Qinhao Liang Rui Liang Feng Liu Xiaoqian Liu Zuojun Liu Oscar Junhong Luo Jianwei Lv Jingyi Ma Kehang Mao Jiawei Nie Xinhua Qiao Xinpei Sun Xiaoqiang Tang Jianfang wang Qiaoran wang Siyuan wang Xuan wang Yaning wang Yuhan wang Rimo Wu Kai Xia Fu-Hui Xiao Lingyan Xu yingying Xu Haoteng Yan Liang Yang Ruici Yang Yuanxin Yang yilin ying Le Zhang Weiwei Zhang Wenwan Zhang Xing Zhang Zhuo Zhang Min Zhou Rui Zhou Qingchen Zhu Zhengmao Zhu Feng Cao Zhongwei Cao Piu Chan Chang Chen Guobing Chen Hou-Zao Chen Jun Chen Weimin Ci Bi-Sen Ding Qiurong Ding Feng Gao Jing-Dong JHan Kai Huang Zhenyu Ju Qing-Peng Kong Ji Li Jian Li Xin Li Baohua Liu Feng Liu Lin Liu Qiang Liu Qiang Liu Xingguo Liu Yong Liu xianghang Luo Shuai Ma Xinran Ma Zhiyong Mao Jing Nie Yaojin Peng Jing Qu Jie Ren Ruibao Ren Moshi Song Zhou Songyang yi Eve Sun Yu Sun Mei Tian Shusen wang Si wang Xia wang Xiaoning wang Yan-Jiang wang Yunfang wang Catherine CL Wong Andy Peng xiang yichuan Xiao Zhengwei Xie Daichao Xu Jing Ye Rui Yue Cuntai Zhang Hongbo Zhang Liang Zhang Weiqi Zhang Yong Zhang Yun-Wu Zhang Zhuohua Zhang To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893-1066,共174页
Aging biomarkers are a combination of biological parameters to(i)assess age-related changes,(ii)track the physiological aging process,and(iii)predict the transition into a pathological status.Although a broad spectrum... Aging biomarkers are a combination of biological parameters to(i)assess age-related changes,(ii)track the physiological aging process,and(iii)predict the transition into a pathological status.Although a broad spectrum of aging biomarkers has been developed,their potential uses and limitations remain poorly characterized.An immediate goal of biomarkers is to help us answer the following three fundamental questions in aging research:How old are we?Why do we get old?And how can we age slower?This review aims to address this need.Here,we summarize our current knowledge of biomarkers developed for cellular,organ,and organismal levels of aging,comprising six pillars: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medical imaging,histological features,cellular alterations,molecular changes,and secretory factors.To fulfill all these requisites,we propose that aging biomarkers should qualify for being specific,systemic,and clinically relev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ING SENESCENCE BIOMARKER CLOCK
原文传递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多中心病例系列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张鹏 杨威 +9 位作者 王奎吉 谭翊 商晓娟 舒凝 汪芗 许世闻 孙三峰 赵新雨 於堃 陈陆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16-920,共5页
目的初步评价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病例系列研究设计,自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分别于7个分中心纳入222例过敏性鼻炎患者予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各分中心之间纳入患者的基线一致,每周1... 目的初步评价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病例系列研究设计,自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分别于7个分中心纳入222例过敏性鼻炎患者予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各分中心之间纳入患者的基线一致,每周1次,共4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2、3、4、8周进行鼻炎症状量表(total nasal symptom score,TNSS)和鼻炎伴随症状量表(total nonnasal symptom score,TNNSS)评价,于治疗前、治疗第4、8周进行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标准版(rhin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评价。结果222例患者中有1例失访,纳入统计的有效量表分别为221份TNSS、218份TNNSS、213份RQLQ。患者TNSS量表和TNNSS量表评分自针刺第2周开始持续下降至第8周(治疗结束后4周,观察结束时点),RQLQ量表评分在第4周或此前即明显降低,并于第8周进一步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例患者出现面颊肿胀的轻微不良反应。在8周的观察期内,AR患者的控制率超过80%。结论初步证明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AR有效、安全、具备推广的可行性。进一步研究将增加客观指标评价、补充针刺即刻效应观察,细化可能的不良反应种类,延长随访时间,明确不同刺激方式对AR治疗效果的影响,规范针刺方案,优化患者就诊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腭神经节 针刺疗法 变应性鼻炎 病例系列研究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中药五味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6
作者 曲中原 王一横 +4 位作者 邹翔 冯晓敏 姜雪 李雪 盛洁静 《食品与药品》 CAS 2018年第1期71-75,共5页
五味子为常用中药,具有保肝、兴奋呼吸中枢、镇咳祛痰、催眠、抗氧化、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等作用,为可用于保健食品的药品。本文全面综述五味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评价等,以期为五味子的新药研发、临床应用及开发保健品等奠定... 五味子为常用中药,具有保肝、兴奋呼吸中枢、镇咳祛痰、催眠、抗氧化、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等作用,为可用于保健食品的药品。本文全面综述五味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评价等,以期为五味子的新药研发、临床应用及开发保健品等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质量评价
下载PDF
护理高职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杨玉洁 王怡仙 +2 位作者 邵黎芳 章翔 曹虹 《中华护理教育》 CSCD 2019年第7期514-517,共4页
目的了解护理高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自主学习能力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中文版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对某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119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分为(68.02... 目的了解护理高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自主学习能力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中文版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对某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119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分为(68.02±8.72)分,自我效能感、评判性思维能力、对护理专业的态度、对就业前景认识、年级和学制进入回归方程,能解释自主学习能力总变异的40.3%。结论护理高职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学校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学生自我效能感和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营造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 护理 自主学习能力 问卷调查 因素分析 统计学
下载PDF
生物炭添加对猪粪菌渣堆肥过程中Cu、Zn的钝化作用 被引量:23
18
作者 王义祥 李波 +2 位作者 叶菁 刘岑薇 林怡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76-1184,共9页
为探讨生物炭对猪粪堆肥过程中重金属钝化效果的影响,利用强制通风静态堆肥技术研究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猪粪菌渣好氧堆肥发酵效果及重金属Cu、Zn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添加生物炭堆肥处理相比,添加生物炭处理提高堆肥pH值0.2~0.3... 为探讨生物炭对猪粪堆肥过程中重金属钝化效果的影响,利用强制通风静态堆肥技术研究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猪粪菌渣好氧堆肥发酵效果及重金属Cu、Zn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添加生物炭堆肥处理相比,添加生物炭处理提高堆肥pH值0.2~0.3个单位,至堆肥结束时提高堆肥含水率15.6%~20.0%。添加生物炭改善了通气条件、pH、含水率等堆肥性质,加速了堆肥进程,其中6%和9%生物炭添加处理高温持续期显著高于未添加生物炭处理。堆肥处理后,猪粪、菌渣等混合物料中交换态Cu、Zn含量分别下降了4.25%~12.06%和2.83%~20.87%;堆肥处理能促进堆肥中Zn、Cu的形态向活性低的方向转化,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堆肥物料中适量添加花生壳生物炭可提高对重金属Cu、Zn的钝化作用,其中6%生物炭添加处理对重金属Cu、Zn的钝化效果最好,分别为18.84%和11.55%。适量添加生物炭可加速猪粪菌渣堆肥进程和降低堆肥中Cu、Zn有效性,其中以6%生物炭添加量的钝化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 堆肥 钝化 重金属 生物炭
下载PDF
乳酸菌复合制剂对盐碱地改良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3
19
作者 侯景清 王旭 +4 位作者 陈玉海 刘逸群 商庆祥 张文羿 孟和毕力格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0-718,共9页
【目的】探讨乳酸菌复合制剂对盐碱地改良、植物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为利用耐盐碱的乳酸菌研发新型微生物制剂及其大面积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西红柿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试验,设菌剂组(含乳酸菌的菌剂)和对照组(不... 【目的】探讨乳酸菌复合制剂对盐碱地改良、植物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为利用耐盐碱的乳酸菌研发新型微生物制剂及其大面积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西红柿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试验,设菌剂组(含乳酸菌的菌剂)和对照组(不含乳酸菌的菌剂),两个处理菌剂用量均为15 L/ha,加水稀释10倍,在西红柿种植前1 d喷施于土壤中,并在种植西红柿后每30 d喷施一次;西红柿成熟期测定其农艺性状;种植3个月后采集0~30 cm土样测定土壤的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及酸碱度,并对土壤样品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功能基因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菌剂组的土壤p H显著下降0.42(P<0.05,下同),铵态氮、硝态氮及有效磷的含量显著提高,但土壤物理性质无显著变化(P>0.05);供试西红柿的各项农艺性状均有所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门分类水平上,共检测分类122个菌门,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有明显优势,相对丰度在50.00%以上,其次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菌剂组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在属分类水平上,菌剂组中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4.25%)较对照组(0.01%)明显增加。功能基因分析结果表明,菌剂组和对照组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中,糖苷水解酶(Glycoside hydrolases)的功能基因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35.12%和34.16%,菌剂组6种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序列数目均高于对照组;KEGG功能注释结果显示,菌剂组的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辅因子与维他命代谢的基因序列数目均高于对照组;此外,菌剂组土壤中毒素的基因序列数目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乳酸菌复合制剂能有效降低盐碱地的pH并增加养分含量,同时可增加土壤中的放线菌数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乳酸菌 微生物菌剂 微生物多样性 宏基因组学
下载PDF
新形势下我国森林可燃物研究现状及森林防火对策 被引量:23
20
作者 龙骏 王艺颖 +2 位作者 邓湘雯 詹长虹 李梓铭 《森林防火》 2022年第1期31-36,共6页
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燃烧的物质基础,开展森林可燃物的研究是森林火灾预防的基础性工作。新形势下的森林可燃物研究对我国现代森林防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述了国内外森林可燃物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森林防火... 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燃烧的物质基础,开展森林可燃物的研究是森林火灾预防的基础性工作。新形势下的森林可燃物研究对我国现代森林防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述了国内外森林可燃物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森林防火工作的对策及森林火灾灾后管理的策略:1)在进行森林防火工作时,可通过调整林分结构,加强生物防火工程建设,并采用先进的生物防火技术,对可燃物进行科学管理;2)对农、林、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降低森林燃烧性;3)推广使用清洁的生物能源,减少森林可燃物积累。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我国森林防火科学化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防火 森林可燃物 可燃物载量 生物质能源 森林火灾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