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典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1
作者 李成 王让会 +1 位作者 李兆哲 徐扬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432-2439,共8页
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是衡量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为理解我国农田SOCD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19个典型农田生态站2005~2015年SOCD的监测数据,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农田SOCD空间分异的影... 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是衡量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为理解我国农田SOCD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19个典型农田生态站2005~2015年SOCD的监测数据,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农田SOCD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不同站点农田SOCD平均值变化范围为0.83~4.97 kg·m^(-2),并呈现出湿润季风区高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空间分异特征.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稻田SOCD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农田,并且其表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P<0.05),增加速率为0.13 kg·(m^(2)·a)^(-1).土壤理化性状和降水量是影响农田SOCD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土壤碱解氮含量对农田SOCD空间分布影响最大,且它分别与纬度、土壤类型、降水量及土壤p H等因素交互后影响力显著增强,本研究结果对我国农田温室气体减排增汇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干旱区景观格局演变及碳收支状况研究: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蒋烨林 王让会 +3 位作者 彭擎 李焱 李成 郭靖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75-884,共10页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从景观格局和空间耦合的角度对塔里木盆地景观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地碳收支状况,分析景观格局演变对碳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塔里木盆地植被状况有变好趋势,有林地、耕地面积明...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从景观格局和空间耦合的角度对塔里木盆地景观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地碳收支状况,分析景观格局演变对碳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塔里木盆地植被状况有变好趋势,有林地、耕地面积明显增加,草地面积略微增加;(2)塔里木盆地碳收支状况良好,呈现碳汇状态,且碳汇能力逐渐增强;(3)以防沙固碳和输水导水为目的的人类活动改善了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应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碳收支 气候变化 塔里木盆地 干旱区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的区域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周露 王让会 +2 位作者 彭擎 颜华茹 李成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25-931,共7页
以资源丰富的南京市浦口区35个村庄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地理信息技术以及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并揭示区域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合浦口区分村域的景观资源利用指数、资源利用类型指数、居民聚集指数以及产业结构指数构建乡村发展模式... 以资源丰富的南京市浦口区35个村庄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地理信息技术以及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并揭示区域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合浦口区分村域的景观资源利用指数、资源利用类型指数、居民聚集指数以及产业结构指数构建乡村发展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浦口区域乡村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较为明显,呈现出CL景观的快速缩减;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在人类活动作用下,斑块聚集度增强,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为持续上升,各个景观类型在研究区域表现趋于稳定;最后,根据村域指数分布结果和区域景观资源分布情况,提出生态有机农业型、生态休闲旅游型、生态科学技术型3种发展模式,为促进区域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对我国乡村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景观格局 资源利用 发展模式
原文传递
未来气候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异质性分析——以柯柯牙为例
4
作者 田欣雨 王让会 +1 位作者 刘春伟 周丽敏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8期53-63,共11页
基于CMIP6未来情景下的气候变化通过耦合FLUS模型,运用InVEST模型、CASA模型分析研究区的水源涵养、固碳释氧、土壤保持价值时空变化趋势,并利用R语言、GeoDa模型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空间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SSP245、SSP58... 基于CMIP6未来情景下的气候变化通过耦合FLUS模型,运用InVEST模型、CASA模型分析研究区的水源涵养、固碳释氧、土壤保持价值时空变化趋势,并利用R语言、GeoDa模型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空间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SSP245、SSP585情景下单位面积水源涵养价值分别为17.34万元/km^(2)、14.28万元/km^(2);单位面积固碳释氧价值分别为107.13万元/km^(2)、101.75万元/km^(2);单位面积土壤保持价值分别为40.18万元/km^(2)、44.61万元/km^(2)。本研究结论:在未来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增加趋势,SSP245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幅度更大;全局Moran s I指数整体呈波动增加趋势,其中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功能在空间上具有较高聚集性,固碳释氧功能聚集性相对较差,研究区北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聚集性更高;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呈协同关系,未来情景下整体协同值呈增加趋势。厘清生态子系统之间的依赖关系,形成更完善的代谢循环,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InVEST模型 未来气候情景 柯柯牙
下载PDF
基于密度矩阵和卫星修正的台风中心定位仿真 被引量:2
5
作者 庞君如 王让会 李博 《计算机仿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98-402,共5页
针对当前方法在对台风中心进行定位时存在准确性不高、收敛速度较慢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台风中心定位方法,采用能量系数、熵值、对比度、相关系数以及局部平稳系数描述台风卫星云图的纹理特征,求得台风卫星云图的密度矩阵,从中提取云图... 针对当前方法在对台风中心进行定位时存在准确性不高、收敛速度较慢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台风中心定位方法,采用能量系数、熵值、对比度、相关系数以及局部平稳系数描述台风卫星云图的纹理特征,求得台风卫星云图的密度矩阵,从中提取云图灰度平均纹理特征、小梯度优势特征和梯度均匀性纹理特征,并对其进行阈值化处理和正规化处理,完成台风卫星云图的预处理;构建台风中心定位最优目标函数并进行求解,完成台风中心初步定位,在此基础上剔除不合理台风中心位置坐标,提高台风中心定位精度。实验结果证明,所提方法在进行台风中心定位时,其定位精确度相比传统方法有很大提高,另外完成台风中心定位所需迭代次数明显减少。以上实验结果说明所提方法能够实现不同类型台风中心的准确定位,且收敛速度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矩阵 卫星修正 台风中心 定位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柯柯牙工程区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6
作者 杨雪梅 王让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11148-11157,共10页
土壤水分作为连接陆地、大气水热交换的重要载体,影响着西北干旱区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水分循环。柯柯牙绿化生态工程的实施对当地的产业结构、下垫面类型均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研究柯柯牙工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可为山水林田湖草沙工程... 土壤水分作为连接陆地、大气水热交换的重要载体,影响着西北干旱区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水分循环。柯柯牙绿化生态工程的实施对当地的产业结构、下垫面类型均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研究柯柯牙工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可为山水林田湖草沙工程的实施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以2000—2020年土壤水分数据作为数据源,首先应用趋势分析与突变分析了柯柯牙土壤水分的时序变化与突变年份研究,在此基础上应用莫兰指数对土壤水分的空间依赖性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交互探测和风险区探测揭示了柯柯牙土壤水分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柯柯牙多年土壤水分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呈现出正态分布的季节性变化。土壤水分对于中雨的响应程度是大于小雨事件发生时。地区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对于土壤水分影响程度最强,城镇化率最弱。区域内双因子交互作用对于土壤水分影响程度是强于单因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地理探测器 驱动力 柯柯牙
下载PDF
祁连山高寒草甸蒸发蒸腾量估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郭燕 刘春伟 +3 位作者 雒福佐 祁英华 郭小伟 王让会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9-46,共8页
蒸发蒸腾量(ET)是水文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估算ET对水资源管理和干旱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祁连山高寒金露梅灌丛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3种蒸散发模型(Penman-Monteith (PM)模型、PriestleyTaylor (PT)模型以及Shuttleworth-Wallace (... 蒸发蒸腾量(ET)是水文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估算ET对水资源管理和干旱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祁连山高寒金露梅灌丛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3种蒸散发模型(Penman-Monteith (PM)模型、PriestleyTaylor (PT)模型以及Shuttleworth-Wallace (SW)双源模型)计算2003-2010年的草甸日均ET,并与(通量站)涡度相关仪测定的实际ET值进行比较,优选出适宜祁连山高寒草甸的ET估算模型。采用祁连山海北牧业气象实验站(牧试站)的2003-2014年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和土壤含水量验证草甸ET的估算模型,在年降水量验证的基础上,分析了祁连山草甸ET的年际变化及其对气象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通量站多年平均实际ET为1.58 mm/d,ET随季节变化先增后减,夏季多,冬季少。通量站的估算ET与实际测定ET的比较中,PM、PT和SW的决定系数(R;)分别为0.79、0.83、0.84,一致性指数d分别为0.89、0.85、0.90,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为0.46、0.72、0.43 mm/d,综合来看模型的模拟精度为SW>PM>PT。采用SW模型估算的牧试站多年平均ET为1.35 mm/d,ET模拟值与水量平衡法计算实际ET的决定系数(R;)为0.87。通量站实际ET与环境因素决定系数(R;)顺序为太阳净辐射>温度>相对湿度>风速,表明高寒地区草甸蒸发蒸腾量的主要决定因素为太阳净辐射(R;=0.65)。模拟了高寒草甸的ET,为研究祁连山地区高寒草甸的生态耗水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蒸发蒸腾量 双源模型 祁连山
下载PDF
基于“互联网+生态”理念与技术的生态文明建设(ECC)模式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让会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97-802,共6页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生态问题已直接影响到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互联网+"理念及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条件下,基于对生态文明内涵及新时代发展特征的梳理,系统地挖掘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生态问题已直接影响到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互联网+"理念及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条件下,基于对生态文明内涵及新时代发展特征的梳理,系统地挖掘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5个子系统内涵;针对城市化过程中的现实状况,构建了城市街道尺度的包含25个2级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ECC)指标体系,并界定了约束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同时,基于生态问题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以及ECC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应用遥感以及信息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互联网+生态"等理念和技术,构建了城市街道尺度生态物联网(EIOT)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区域ECC特点,提出了基于GIS技术的ECC信息管理系统,作为现阶段实现生态文明规划与管理的有效途径。该研究对于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与现实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互联网+生态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CEED) 生态物联网(EIOT) 指标体系 G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