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12年全国气温和降水1 km网格空间插值数据集 被引量:35
1
作者 王军邦 王居午 +2 位作者 叶辉 刘亚 何洪林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7年第1期73-80,J0088-J0095,共8页
随着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广泛应用,与时空分辨率相匹配的气象空间数据,成为生态系统过程模拟及变化驱动力分析的重要数据,也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对空间异质性较高的陆地生态系统进行长期时空动态变化及机... 随着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广泛应用,与时空分辨率相匹配的气象空间数据,成为生态系统过程模拟及变化驱动力分析的重要数据,也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对空间异质性较高的陆地生态系统进行长期时空动态变化及机制研究的关键资料。为了得到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陆表产品时空分辨率相一致的气象空间数据,进而为估算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等提供气象输入数据,本研究采用2000~2012年的全球日气候历史数据网络(Daily Global Historical Climatology Network-Daily,GHCN-D)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制作的“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选取日降水和日均温两个要素,对其进行读取、合并、检查、统计、空间插值批处理代码的生成等操作,最后由ANUSPLINE软件插值生成1 km空间网格栅格数据。本栅格数据的公开共享和下载服务,可为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插值 1 km网格 中国
下载PDF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35
2
作者 吕妍 张黎 +5 位作者 闫慧敏 任小丽 王军邦 牛忠恩 顾峰雪 何洪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8774-8786,共13页
2000年以来,国家在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开展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该地区退化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而2008年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来该地区的植被覆盖和生产力如何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遥感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总初级生产... 2000年以来,国家在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开展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该地区退化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而2008年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来该地区的植被覆盖和生产力如何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遥感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总初级生产力(GPP)数据,研究2000—2015年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EVI年均值和GPP年总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重点探讨2008年以来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植被覆盖及生长的影响,进而评估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成效。结果表明,2000—2015年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EVI总体显著增加,其中2008—2015年植被EVI均值和变化率分别比2000—2007年高6.9%和85.7%,EVI显著增加的区域占西南喀斯特地区的13.4%;该区域GPP年总量亦呈显著增加趋势(20.58 g C m-2a-1)。2008—2015年气温和降水对植被EVI变化趋势的贡献仅占28.3%,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恢复措施、大气CO2浓度、大气氮沉降的增加可能是该区域植被覆盖显著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在100个首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中,大部分试点县植被EVI的变化趋势受非气候因子的影响,其中治理面积大的县受非气候因子的影响显著高于治理面积小的县,表明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试点县植被覆盖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植被指数 生态系统生产力 石漠化治理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张凯选 范鹏鹏 +1 位作者 王军邦 叶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80-1091,共12页
受气候变化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影响,植被分布产生一定的变化,厘清气候因子与植被生长的关系,可以为生态维护与治理提供参考依据,为生态保护成效评估提供科学基础。选择环江喀斯特区,以中分辨率卫星成像光谱仪(MODIS)卫星遥感250m... 受气候变化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影响,植被分布产生一定的变化,厘清气候因子与植被生长的关系,可以为生态维护与治理提供参考依据,为生态保护成效评估提供科学基础。选择环江喀斯特区,以中分辨率卫星成像光谱仪(MODIS)卫星遥感250m空间分辨率植被指数NDVI,分析2000-2017年该地区植被变化趋势,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累积降水、温度、辐射等气候因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以残差趋势法厘定植被变化中的人为贡献。结果表明,(1)2000-2017年,环江地区87%的地区植被年均NDVI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增长率为0.4%a^-1;主要植被类型农田、森林、草地年均NDVI持续改善,其中森林的改善状况最好。(2)环江地区气候变化整体呈冷湿化。温度、累积降水、辐射对植被年均NDVI的影响情况不同,就环江地区而言,温度、辐射对年均NDVI表现出正影响,且温度影响最大;累积降水与年均NDVI呈负相关。(3)不同植被类型受气候因素的影响不同,在气候因素对植被年均NDVI的解释度较高的地区,农田主要受温度影响,森林和草地主要受辐射和温度的共同影响。(4)环江地区气候因素可以解释8.5%的年均NDVI的变化情况。(5)环江地区除气候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对NDVI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植被 NDVI 人类活动
下载PDF
三江源国家公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4
作者 左婵 王军邦 +5 位作者 张秀娟 芦光新 叶辉 王春雨 张志军 李英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5559-5573,共15页
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评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下生态系统状况、过程和机制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以中国首批国家公园之一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为对象,利用GLOPEM⁃CEVSA耦合模型,以1981—2018年空间插值的气象数据和基于遥感反演的FPAR数... 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评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下生态系统状况、过程和机制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以中国首批国家公园之一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为对象,利用GLOPEM⁃CEVSA耦合模型,以1981—2018年空间插值的气象数据和基于遥感反演的FPAR数据为输入,分别估算仅气候驱动的潜在NPP(NPP_(CL))和气候遥感共同驱动的现实NPP(NPP_(RS)),以二者之差厘定人类活动影响的NPP(NPP_(HA)),进而探究全球气候变化下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江源地区NPP_(RS)多年均值为309.70 g C m^(-2)a^(-1),占NPP_(CL)的61.65%。其中,黄河源、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园区NPP_(RS)分别为249.88 g C m^(-2)a^(-1)、140.18 g C m^(-2)a^(-1)和330.55 g C m^(-2)a^(-1)。(2)全区NPP_(RS)以2.00 g C m^(-2)a^(-1)速率显著增加,高于NPP_(CL)(1.74 g C m^(-2)a^(-1)),其中黄河源、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园区NPP_(RS)增长速率分别占各自NPP_(CL)增长速率的89.13%、90.23%和77.43%,澜沧江源园区整体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3)气候影响方面,年降水、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日最低气温共同可解释全区NPP_(CL)和NPP_(RS)年际变化的51%和73%,可分别解释黄河源、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园区的48%和58%、52%和69%、42%和50%,其中气温对NPP年际变化趋势影响更大。(4)人类活动在大部分区域呈负影响,存在西北向东南负面影响增强的空间分布特征,但2000年前后人类活动对生产力变化趋势呈负影响的面积从79.12%降低到56.34%,NPP变化量从-71.41 Tg C降低到-38.72 Tg C,作为主导因子的变化范围从18.73%增加至38.76%,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措施促进了植被生产力增加,但需进一步实施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国家公园 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GLOPEM-CEVSA
下载PDF
近40年三江源区高寒草地气候资源利用率及载畜量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春雨 王军邦 +4 位作者 张法伟 李英年 李红琴 杨永胜 罗方林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2-687,共16页
科学评估三江源区草地的气候资源利用率及载畜能力,是有效开展草地资源利用和实施生态保护的基础和前提,对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藏高原高寒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其核心区是重... 科学评估三江源区草地的气候资源利用率及载畜能力,是有效开展草地资源利用和实施生态保护的基础和前提,对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藏高原高寒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其核心区是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国家公园以外的传统利用区是当地牧民维持生计的重要支撑区。本研究基于GLOPEM-CEVSA模型,模拟了1981–2018年三江源区草地现实产草量和气候产草量,分析了草地的气候资源利用率及载畜能力。结果表明,近40年三江源区平均现实产草量和气候产草量分别为852.56和1 357.14 kg·hm^(-2),草地的平均气候资源利用率为62.82%,且呈西北部较高东南部较低的分布特点,国家公园3个园区草地气候资源利用率在61.92%~66.42%。除国家公园所在县域及气候资源利用率较高的唐古拉山乡外,东、南部各县仍有约35%的气候潜力,即505.53 kg·hm^(-2)的草料潜力和每公顷0.44标准羊单位(SU·hm^(-2))的载畜潜力。因此,建议在东、南部水热条件较好地区,合理开展退化草地修复工作,提高草地气候资源利用率及草地生产力,承接分担国家公园区域畜牧生产压力,进而在保护国家公园脆弱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基础上,促进整个区域牧民生计、畜牧生产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草量 气候资源利用率 理论载畜量 时空动态 GLOPEM-CEVSA模型 三江源
下载PDF
孟印缅地区农田生产力脆弱性变化及气候影响机制——基于1982—2015年GIMMS3g植被指数 被引量:9
6
作者 王春雨 王军邦 +3 位作者 孙晓芳 王猛 王绍强 崔惠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7793-7804,共12页
农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决定了其脆弱性,全球气候变暖及极端气候频发将严重影响农业粮食生产,进而将可能影响区域粮食安全。科学评估农田生产力脆弱性并分析其气候影响机制有助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 农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决定了其脆弱性,全球气候变暖及极端气候频发将严重影响农业粮食生产,进而将可能影响区域粮食安全。科学评估农田生产力脆弱性并分析其气候影响机制有助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科学意义。以“一带一路”区域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为研究区,基于1982—2015年卫星遥感数据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根据IPCC脆弱性定义,采用年际变率及其变化趋势计算农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适应性和脆弱性指数,分时段分析研究区农田生态系统脆弱性空间格局变化及气候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较之1982—2000年,2000—2015年期间研究区农田脆弱性程度略有提升,高度和极度脆弱面积略有增加(分别增加0.42%和1.12%),但其分布格局发生北移。(2)年降水、年平均气温和年辐射与年累积NDVI间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孟加拉和缅甸地区与气候因素显著相关的区域面积在本国农田面积中的比例分别增加21.3%和16.7%,而印度地区减少10.5%,全区减少8.1%;(3)线性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2)表征气候变化的解释能力,整个研究区增加12%,其中印度气候解释能力从48%提升至64%,增加16%。(4)农田生产力脆弱性受气候影响的范围略有减小,但影响程度增大,且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高温和降水季节不均引发的旱涝灾害是农田高脆弱度形成的两个关键气候因素。为该地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措施的提出及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也为其他地区应用卫星遥感开展脆弱性研究提供了方法参考,为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研究提供重要知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印缅 NDVI 农田生产力 脆弱性 时空格局 气候影响
下载PDF
未来气候情景下中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稳定性及气候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陈惺 王军邦 +2 位作者 何启凡 王春雨 叶辉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4-713,共20页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重要碳循环分量。但对中国植被NPP未来变化趋势、稳定性及应对气候变化机制的研究尚少见报道。本文应用前期发展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CEVSA-RS,分别模拟了RCP4.5和R...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重要碳循环分量。但对中国植被NPP未来变化趋势、稳定性及应对气候变化机制的研究尚少见报道。本文应用前期发展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CEVSA-RS,分别模拟了RCP4.5和RCP8.5气候情景下2006—2099年中国植被NPP,利用分段线性回归分析NPP年际变化转折点,采用滑动窗口法分析NPP稳定性的变化及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植被NPP在RCP4.5和RCP8.5气候情景下的总量分别为4.41 Pg C a^(-1)和4.40 Pg C a^(-1),季风区分别贡献了总量的72.8%和73.4%。(2)两种情景下NPP年际变化均为先增后减,转折点分别为2062年和2055年;转折年份之前NPP分别以5.3 g C m^(-2)10a^(-1)、6.5 g Cm^(-2)10a^(-1)显著增加,后以前期的4.28倍和2.57倍速率下降。(3)两种气候情景下滑动窗口计算的NPP稳定性分别以-2.9%10a^(-1)和-4.3%10a^(-1)的速率显著下降。(4)RCP4.5和RCP8.5情景下,气温显著升高,干旱指数显著下降,饱和水汽压差显著升高,全国趋向暖干化。(5)降水稳定性的降低主导着温带季风区NPP稳定性的降低,而气温稳定性的降低主导着青藏高原区NPP稳定性的降低。本文结果表明,未来气候系统的稳定性降低、气候趋向暖干化将导致全国植被NPP不升反降。因此,积极开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如双碳行动,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NPP CEVSA-RS模型 未来气候情景 稳定性
原文传递
禁牧封育对祁连山南麓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结构及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宋成刚 张铭洋 +5 位作者 何琦 王军邦 王文颖 杨永胜 樊博 周华坤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32,共11页
以祁连山南麓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设置自然放牧(3.5羊单位/hm2)、封育4 a、封育11 a样地,分析不同禁牧年限下研究区植被群落结构和土壤水分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植被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随禁牧年限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地下... 以祁连山南麓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设置自然放牧(3.5羊单位/hm2)、封育4 a、封育11 a样地,分析不同禁牧年限下研究区植被群落结构和土壤水分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植被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随禁牧年限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封育4 a与自然放牧(对照)相比,植被高度、盖度显著升高(P<0.05),地上生物量增加45.95%,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分别降低4.71%、9.00%(P<0.05)。封育11 a时,植被高度、盖度及地上生物量较封育4 a呈下降趋势,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分别增加13.88%、18.50%(P<0.05)。随禁牧封育年限的增加,植被群落物种数无明显变化,群落结构变化明显。与自然放牧(对照)相比,封育11 a样地植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11.01%(P<0.05),均匀度指数降低4.20%,优势度指数增加40.28%。短期禁牧封育(封育4 a)对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导水率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0~30 cm土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非毛管孔隙度无明显变化。综上所述,短期禁牧封育有利于研究区植被群落结构改善及土壤水分特征的恢复,禁牧年限过长不利于退化草地植被群落及水源涵养功能的可持续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牧 植物群落结构 土壤水分 持水量 孔隙度
下载PDF
退化程度对玛沁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及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张宇恒 张莉 +7 位作者 张秀娟 杨永胜 王军邦 徐兴良 黄煜茹 赵求东 李英年 周华坤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5-246,共12页
为探讨退化程度对三江源高寒草甸植物群落演替及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三江源玛沁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样地,通过野外监测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退化程度对三江源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盖度、高度、物种数、生物... 为探讨退化程度对三江源高寒草甸植物群落演替及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三江源玛沁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样地,通过野外监测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退化程度对三江源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盖度、高度、物种数、生物量及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和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寒草甸不断退化过程中,玛沁高寒草甸植物平均高度和盖度分别显著降低了41.1%和58.5%(P<0.05),植被物种数、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逐步降低,优势度指数以轻度退化样地最高(0.18)。2)地上、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均随退化程度的加剧显著减少(P<0.05),与原生植被样地相比,重度退化样地地上、地下及总生物量分别下降了49.8%、71.1%和70.0%;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退化程度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逐步降低。3)退化程度对高寒草甸土壤持水能力与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程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其对表层(0−5 cm)土壤持水能力和饱和导水率的影响最明显,与原生植被相比,重度退化高寒草甸0−5 cm土壤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饱和导水率分别下降了41.7%、42.9%、41.4%和84.4%,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高寒草甸0−5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随着退化程度加剧,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度随之降低;同时,退化程度对高寒草甸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5 cm土层,高寒草甸地表草毡层是保持该区域水源涵养功能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毡层 土壤饱和导水率 物种多样性 植物群落 生物量 水源涵养 土壤容重
下载PDF
三江源高寒草甸不同退化阶段植被和土壤呼吸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光茹 张法伟 +7 位作者 杨永胜 贺慧丹 祝景彬 罗谨 王春雨 罗方林 王军邦 李英年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62-670,共9页
通过监测三江源玛沁县高寒草甸2017年度植被特征及土壤呼吸通量,探讨了不同退化阶段植被群落、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协同关系,并分析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加剧,禾本科植物重要值降低,毒杂草显著增加(P<... 通过监测三江源玛沁县高寒草甸2017年度植被特征及土壤呼吸通量,探讨了不同退化阶段植被群落、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协同关系,并分析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加剧,禾本科植物重要值降低,毒杂草显著增加(P<0.05);植被盖度、物种数、多样性指数显著下降(P<0.05),重度退化阶段的地上生物量比轻度、中度退化阶段降低了25.36%、22.37%(P<0.05);在中度退化条件下,均匀度指数和地下生物量显著增多(P<0.05)。在各退化阶段,土壤呼吸年内均呈单峰式变化过程,表现出生长季高、非生长季低的特征,植物生长旺季(7-8月)最高,且与5cm深度处土壤温度之间呈显著指数关系(P<0.05);2017年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阶段的土壤呼吸碳排放总量分别为626.89gC·m-2、386.66gC·m-2、393.81gC·m-2;同时,土壤呼吸与植被群落演替具有显著的协同性,随着退化程度加剧土壤呼吸速率下降。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阶段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系数(Q10)分别为2.82、3.54和2.35,表明中度退化条件下的温度敏感性最强,重度退化条件下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退化阶段 植被群落特征 土壤呼吸 协同关系 三江源
下载PDF
三江源国家公园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的特征评估和等级区划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法伟 李红琴 +7 位作者 李文清 王军邦 仪律北 罗方林 张光茹 王春雨 杨永胜 李英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5593-5602,共10页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核心单元,准确评估其土壤碳氮特征是区域生态功能认知和分区管理的重要基础。基于54个样点调查数据,结合高程、坡度、坡向及2000—2018年的年均气温、降水、归一化植被指数等生态因子,采用增强回归...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核心单元,准确评估其土壤碳氮特征是区域生态功能认知和分区管理的重要基础。基于54个样点调查数据,结合高程、坡度、坡向及2000—2018年的年均气温、降水、归一化植被指数等生态因子,采用增强回归树模型研究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密度的空间格局和等级区划及储量特征。结果表明三江源国家公园SOC密度和TN密度分别为(5.41±3.12)kg/m^(2)(平均值±标准差,下同)和(0.57±0.27)kg/m^(2),其空间变异均主要受降水和归一化植被指数影响。澜沧江源园区和黄河源园区SOC和TN密度分别为(9.39±0.89)kg/m^(2)和(0.92±0.09)kg/m^(2)、(8.26±2.33)kg/m^(2)和(0.80±0.20)kg/m^(2),约为长江源园区的2倍。SOC和TN密度等级在澜沧江源园区呈现出中心高周围低的特征,在黄河源园区和长江源园区分别表现出从北到南和从东南到西北逐渐降低的格局。三江源国家公园SOC储量和TN储量分别为0.60 Pg和0.06 Pg,其中澜沧江源园区、黄河源园区、长江源园区的储量占比分别约为20%、20%和60%。三江源国家公园SOC储量和TN储量均主要集中在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二者累计占比约为90%,是区域生态功能的主要载体和管理规划的重点对象。研究结果可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功能评估和分区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土壤有机碳 表层土壤全氮 归一化植被指数 等级区划 三江源国家公园
下载PDF
模拟增温对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高寒草甸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姚世庭 芦光新 +6 位作者 李欣 党宁 王英成 周杰东主 付刚 王军邦 周华坤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176-2184,共9页
三江源区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该区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和气候调节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未来三江源草地土壤生态系统变化趋势,探究土壤温度和水分对模拟增温的响应规律,利用温湿度自动记录仪实时监测记... 三江源区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该区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和气候调节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未来三江源草地土壤生态系统变化趋势,探究土壤温度和水分对模拟增温的响应规律,利用温湿度自动记录仪实时监测记录,分析了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高寒草甸模拟增温条件下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及冻融转换期土壤温度和水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模拟增温条件下,0-5 cm和15-3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分别增加了2.50℃和1.36℃,对表层土壤(0-15 cm)的增温效果更加明显,且增温改变了不同土层解冻期和冻结期的长度。(2)0-15 cm和15-3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分别增加了0.07%和0.09%,15-3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的增幅大于0-15 cm土层,并且呈现出生长季变化波动大、非生长季变化波动小的规律。(3)在0-15 cm土层中,冻结期与解冻期,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在15-30 cm土层中,冻结期土壤含水量随着温度的增加呈现显著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模拟增温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下载PDF
1991—2015年三江源河曲高寒草甸干湿状况及牧草产量变化的气候归因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罗谨 王军邦 +4 位作者 杨永胜 张光茹 祝景彬 贺慧丹 李英年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42-1550,共9页
以三江源东部河曲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1991—2015年气温、降水、潜在蒸散、湿润指数和牧草产量变化特征,探讨了地区干湿状况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991—2015年河曲高寒草甸潜在蒸散以3.5 mm·a^(-1)的速率增加(P<... 以三江源东部河曲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1991—2015年气温、降水、潜在蒸散、湿润指数和牧草产量变化特征,探讨了地区干湿状况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991—2015年河曲高寒草甸潜在蒸散以3.5 mm·a^(-1)的速率增加(P<0.01),在年降水量按2.3 mm·a^(-1)呈非显著性(P>0.05)增加的趋势下,地区干湿状况基本保持平稳(多年均值为0.52),隶属于半湿润气候区。25年来牧草干重产量平均为303.7 g·m^(-2),并以3.0 g·m^(-2)·a^(-1)的速率下降。分析牧草产量与影响干湿状况的气候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气温对牧草产量影响不明显(P>0.05),降水量表现为正相关关系(P>0.10),说明该区域降水是牧草产量提高与否的主导因素;牧草产量与潜在蒸散表现为负相关关系(P>0.10),与湿润指数表现为正相关关系(P>0.10);在生长季时期,牧草产量与降水量、潜在蒸散和湿润指数的相关性关系达到了显著水平(P<0.10),说明牧草产量在生长季对地区环境条件湿润与否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高寒草甸 气候变化 牧草产量 潜在蒸散 干湿状况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食草家畜碳收支动态 被引量:1
14
作者 欧阳熙煌 王军邦 +4 位作者 赵亮 王文颖 张振华 周华坤 赵新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133-10145,共13页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地区主体生态类型,支撑着当地牧民的生活和生产,同时也发挥着维持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食草家畜是草地系统和人类社会紧密耦合的重要元素,其碳收支动态成为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重要过程之一,但目前对...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地区主体生态类型,支撑着当地牧民的生活和生产,同时也发挥着维持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食草家畜是草地系统和人类社会紧密耦合的重要元素,其碳收支动态成为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重要过程之一,但目前对食草家畜的碳收支及其动态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量化。利用县级统计年鉴数据量化了青藏高原2000—2020年期间的食草家畜碳收支及去向,并与基于卫星遥感的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可利用产草量(Available grass yield,GYA)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2000—2020年期间,青藏高原草地NPP总量和GYA总量分别为(153.88±17.96)Tg C/a和(26.40±3.19)Tg C/a,食草家畜碳摄入量(Intake carbon,IT_(C))为(31.08±0.98)Tg C/a(占GYA总量的118%)。(2)青藏高原草地NPP、GYA、IT_(C)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但IT_(C)占GY_(A)的比值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并且这一比值在空间上存在异质性。(3)食草家畜摄入碳量中有13.24 Tg C/a(约占IT_(C)的43%)通过粪尿排泄排出,12.35 Tg C/a通过呼吸产热排出,0.96 Tg C/a以CH_(4)形式排出,固存在家畜体内的碳是4.53 Tg C/a,而以畜产品向人类社会输出的碳是0.384 Tg C/a。从动物代谢生理层面量化了青藏高原食草家畜碳收支及其时空动态,对草牧业管理、草地碳增汇及全球变化生态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草家畜 动物碳代谢模型 碳摄入量 畜产品 可利用产草量
下载PDF
2000-2018年三江源区归一化差植被指数数据集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佩霞 王军邦 +2 位作者 王猛 孙晓芳 朱躲萍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2期208-217,共10页
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可有效反映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但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加剧,植被生长受到影响,研究植被的动态变化显得尤为重要。植被动态变化通常用植被指数来衡量,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 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可有效反映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但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加剧,植被生长受到影响,研究植被的动态变化显得尤为重要。植被动态变化通常用植被指数来衡量,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作为遥感领域中广泛采用的指数,被用于植被的监测、气候变化的分析等。本文应用2000至2018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光谱反射率数据产品(MOD09Q1),计算获得NDVI,采用TIMESAT 3.2软件的S-G滤波方法对NDVI数据进行降噪处理,从而对时间序列进行重构,得到最终本数据产品。该数据集公开共享并提供下载服务,为三江源植被的动态变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归一化差植被指数 MOD09Q1 S-G滤波
下载PDF
高寒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庭康 王军邦 +2 位作者 叶辉 赖文钦 张秀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4-170,共17页
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基本机制是适应和减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决策基础。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可以通过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进行量化。采用1982—2018年青海省境内基于遥感的现实净初级生产力(NPP_(R))和气候驱动的潜... 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基本机制是适应和减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决策基础。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可以通过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进行量化。采用1982—2018年青海省境内基于遥感的现实净初级生产力(NPP_(R))和气候驱动的潜在净初级生产力(NPP_(C)),量化了高寒生态系统的敏感性(Sensitivity)、适应性(Adaptability)和脆弱性(Vulnerability)。然后探讨了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时空变化,并分别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方面分析了其基本机制。结果表明:(1)基于NPP_(R)和NPP_(C)的生态系统脆弱性在空间上呈现出中度脆弱的模式,脆弱性从东南向西北由不脆弱依次递增到极度脆弱等级。(2)耕地的脆弱性较低,基于NPP_(R)和NPP_(C)的指数分别为-1.31和-0.93,这是由于其适应水平较高而敏感性较低;森林次之,指数为-1.18(NPP_(R))和-1.06(NPP_(C));草原的指数为-0.17(NPP_(R))和-0.17(NPP_(C));而荒漠的脆弱性较高,指数为0.77(NPP_(R))和0.78(NPP_(C)),这是由于其敏感性较高,适应性较低。(3)基于NPP_(R)的高寒草地的脆弱性有两个温度阈值(-2.2±0.8)℃和(5.5±0.8)℃,一个降水阈值(387±45.6)mm,两个干旱指数阈值为(14.2±20.2)和(78.2±20.2)。而基于NPP_(C)的脆弱性也发现了同样的阈值,并且数值相似。阈值表明最佳气候条件下,生态系统将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较低的敏感性,即较低的脆弱性。但如果气温较低或较高,或者降水较低,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将会更高。(4)人类活动对东部地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但就整个青海省的生态系统而言,这些影响在区域平均水平上较小。这项研究表明,在高寒脆弱的生态系统中,气候条件决定了脆弱性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这应该被视为生态保护决策的理论基础。此外,本研究发现的阈值将为生态系统生态学提供一个案例研究,并应在世界各地的脆弱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生态系统脆弱性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脆弱性阈值
下载PDF
青海北部草地水分时间异质性及主导因素 被引量:5
17
作者 马扶林 杨永胜 +4 位作者 王军邦 黄煜茹 李以康 周华坤 李英年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8-183,共6页
为探索青海北部草地土壤水分的时间异质性特征,采取小区定位监测的方法,获取典型草地2009-2012年生长季(4-9月)根区(0-0.7 m)土壤水分数据,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土壤水分的时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青海北部紫花针茅(Stip... 为探索青海北部草地土壤水分的时间异质性特征,采取小区定位监测的方法,获取典型草地2009-2012年生长季(4-9月)根区(0-0.7 m)土壤水分数据,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土壤水分的时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青海北部紫花针茅(Stipap urpurea)草地根区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变异程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并通常保持在中等变异程度。半方差函数模型对土壤含水量时间变异拟合度较高,2011年生长期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异质性最高,2012年最低。研究区土壤含水量时间变异程度主要受土层深度、植被盖度和降水量的影响,对其时间变异的解释度达到51.5%。研究结果对于深入认识青海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的时间异质性、增强宝贵土壤水分的科学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时间异质性 半方差函数 青海北部 草地
下载PDF
未来气候情景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与高寒草甸优势种潜在适宜区分布预测
18
作者 李明 王军邦 +3 位作者 张秀娟 张溢 王之嵘 杨永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162-10177,共16页
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优势种及草地类型的未来空间分布变化对草地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物种分布数据和主要环境因子,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并分析了高寒草地优势种在当前和未来(2041—2060,2061—2080)不同气候情景(SSP126、... 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优势种及草地类型的未来空间分布变化对草地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物种分布数据和主要环境因子,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并分析了高寒草地优势种在当前和未来(2041—2060,2061—2080)不同气候情景(SSP126、SSP245、SSP370、SSP585)下的潜在适宜区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MaxEnt对4类研究物种AUC值均>0.9,预测效果好。(2)早熟禾(Poa annua)类高寒草原主导环境因子是最冷季平均温度(bio11);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类高寒草原、高山嵩草(Carex parvula)类和矮生嵩草(Carex alatauensis)类高寒草甸主导环境因子是年降水量(bio12)。总体而言高寒草地优势种分布受年降水量(bio12)、海拔(Elev)、平均温度日较差(bio2)及降水量季节性变化(bio15)共同驱动。(3)未来气候情景下早熟禾类高寒草原丧失的部分区域会转化为紫花针茅类高寒草原与矮生嵩草类高寒草甸适宜区,高寒草原优势种适宜区质心向西南方向迁移,早熟禾类潜在适宜区在中期(2041—2060)的SSP370情景及远期(2061—2080)的SSP245情景下扩张,其他情景下皆丧失;紫花针茅类的潜在适宜区皆扩张且在SSP370情景下扩张面积达到最大;高寒草甸优势种的潜在适宜区多为扩张趋势且质心向南迁移,仅在SSP585情景下会丧失。本研究不仅可以为保护该地区物种多样性和当地畜牧业生产提供方法参考,也为维持地域生态系统平衡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 优势种 最大熵模型(MaxEnt) 适宜区变化
下载PDF
高寒放牧草地碳循环研究进展
19
作者 王军邦 欧阳熙煌 赵新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119-10132,共14页
叠加食草野生动物和人类需求驱使家畜牧食的放牧草地碳循环是食草动物⁃草地植物⁃土壤耦合系统吸收、储存和释放碳的过程。食草动物通过牧食、踩踏和粪尿归还等途径影响草地碳循环过程,但其发挥促进碳吸收和增加碳汇的正效应还是促进碳... 叠加食草野生动物和人类需求驱使家畜牧食的放牧草地碳循环是食草动物⁃草地植物⁃土壤耦合系统吸收、储存和释放碳的过程。食草动物通过牧食、踩踏和粪尿归还等途径影响草地碳循环过程,但其发挥促进碳吸收和增加碳汇的正效应还是促进碳释放的负效应,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鉴于此,通过文献综述阐明食草动物对草地碳循环过程的可能影响及作用机制,提出可能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碳循环过程与机理研究,及碳增汇管理提供基础。研究发现,虽然高寒草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汇强度可观,但由于观测站点分布和草食动物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结果可能存在高估固碳速率的情况,同时基于不同方法所得的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特别在放牧条件下,高寒草地碳固存过程更为复杂,食草动物通过改变草地群落组成、植物多样性、生产力和地上/地下碳分配,显著影响草地植被碳储量和碳循环过程,这些影响同时还收到气候和土壤等多种因素的调控,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目前对高寒放牧草地碳循环的研究仍然缺乏考虑食草动物再分配的影响和强度,同时对植被碳分配如何响应放牧强度的机制和认识、以及放牧管理对草地碳循环的影响机理仍然缺乏深入探究。因此,在未来研究中仍需要深入研究食草动物⁃植被⁃土壤之间的碳耦联机制,不断整合地面观测与过程模型模拟,发展针对草地碳汇功能管理模式及不同气候情景的遥感⁃生态过程模型,为未来高寒草地碳汇功能的演变趋势提出适应性的管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食草动物 碳固存 气候变化 草地管理
下载PDF
三江源国家公园NPP长时序时空变化多模型集成分析
20
作者 刘畅 任小丽 +7 位作者 张黎 王军邦 赵亮 何洪林 徐茜 张梦宇 曾纳 高超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56-2371,共16页
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拥有独特气候和丰富物种基因,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特殊地位。然而,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其面临生态挑战。准确监测三江源国家公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对于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至关... 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拥有独特气候和丰富物种基因,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特殊地位。然而,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其面临生态挑战。准确监测三江源国家公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对于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至关重要。模型模拟是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方法,但模拟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多模型集成技术能够综合不同模型的优点,提高NPP模拟的准确性,为研究NPP长时序变化提供思路,同时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支持。本文应用多模型集成分析方法,结合4种生态系统过程模型CLM、DALEC、CEVSA和GLOPEM-CEVSA,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2000—2018年NPP的时空变化,并探讨气候因子对NPP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00—2018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年均NPP为251.17 g C m^(-2)a^(-1),澜沧江源园区最大(267.24 g C m^(-2)a^(-1)),长江源园区最小(121.88 g C m^(-2)a^(-1)),黄河源园区居中(198.81 g C m^(-2)a^(-1)),NPP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②2000—2018年三江源平均NPP为222.00~298.02 g C m^(-2)a^(-1),年际变化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速为9.8 g C m^(-2)10a^(-1)。③气候因子对三江源NPP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性,长江源园区和黄河源园区主要受到气温和辐射的影响,澜沧江源园区还受降水的显著影响。本文研究结果将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评估和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与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多模型集成 三江源国家公园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