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载LiDAR点云密度对DEM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道杰 陈倍 孙健辉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0-144,169,共6页
机载激光雷达技术(LiDAR)作为一项先进的遥感技术,是植被覆盖区DEM获取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不同地形坡度条件及点云密度对DEM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本文以辽宁省某市的机载LiDAR数据为基础,选取5种不同地形坡度的点云数据,通过随机、等间... 机载激光雷达技术(LiDAR)作为一项先进的遥感技术,是植被覆盖区DEM获取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不同地形坡度条件及点云密度对DEM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本文以辽宁省某市的机载LiDAR数据为基础,选取5种不同地形坡度的点云数据,通过随机、等间距及基于曲率3种不同的点云抽稀方法,按照点云保留率为80%、60%、40%、20%和10%共5个不同梯度的抽稀倍数对原始点云进行抽稀简化处理,生成与之对应的DEM并对其进行精度评价,以此研究地形坡度、点云抽稀方法、抽稀倍数对DEM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DEM精度与地形坡度呈负相关关系,即RMSE随地形坡度升高不断增加;基于曲率的抽稀方法在地形坡度>30°时,相较于其他两种方法RMSE较小,具有明显优势;40%的点云保留率是平衡DEM精度与数据存储效率的一个节点,当点云保留率<40%时,DEM的高程RMSE会迅速增大。该研究对于利用机载LiDAR进行大范围DEM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激光雷达 数字高程模型 点云密度 精度 点云抽稀
下载PDF
干热河谷优势草本植物叶片、根系与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关系 被引量:14
2
作者 余杭 高若允 +5 位作者 杨文嘉 杨柳生 李松阳 林勇明 王道杰 李键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27-735,共9页
分析干热河谷优势草本植物叶片、根系和土壤养分含量,有助于了解植物在恶劣生境下的养分循环、限制情况及生存策略.以干热河谷扭黄茅、拟金茅、芸香草3种优势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叶片、根系和土壤碳(C)、氮(N)、磷(P)含量特征及其... 分析干热河谷优势草本植物叶片、根系和土壤养分含量,有助于了解植物在恶劣生境下的养分循环、限制情况及生存策略.以干热河谷扭黄茅、拟金茅、芸香草3种优势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叶片、根系和土壤碳(C)、氮(N)、磷(P)含量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1)3种植物根系C含量随径级增大而增大,N、P则相反.(2)除扭黄茅叶片N含量显著低于Ⅰ级根,3种植物叶片C、N、P含量均显著高于根系.(3)3种植物土壤C含量与叶片、根系C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叶片C含量与Ⅱ级、Ⅲ级根C含量的正相关性要强于Ⅰ级根.(4)除芸香草N,3种植物叶片N(P)含量仅与Ⅰ级根对应元素呈显著正(负)相关.(5)扭黄茅和拟金茅土壤N含量与叶片、Ⅰ级根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拟金茅和芸香草土壤P含量与叶片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Ⅰ级根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此外,仅拟金茅土壤与叶片C:N间、N:P间呈显著正相关,其叶片与根系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强于扭黄茅和芸香草.综上,扭黄茅采取提高养分循环和根系更新速率的“胁迫忍耐型”生存策略来适应恶劣的环境;芸香草和拟金茅主要采取“竞争型”生存策略,具有较强的抵抗贫瘠环境的能力.(图3表8参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 叶片 根系 土壤 化学计量比 干热河谷
原文传递
泥石流频发区典型乔灌植物根系的固土效应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文乐 杜鹃 +4 位作者 方迎潮 王道杰 何松膛 兰惠娟 赵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2-39,共8页
[目的]研究泥石流频发区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蒋家沟两种典型生态修复物种新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和马桑(Coriaria sinnica)的根系固土效应,为当地生物工程的应用及泥石流治理效益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通过根系... [目的]研究泥石流频发区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蒋家沟两种典型生态修复物种新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和马桑(Coriaria sinnica)的根系固土效应,为当地生物工程的应用及泥石流治理效益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通过根系挖掘法查明根系分布特征,开展根系拉伸试验分析单根抗拉特征,运用修正后的Wu-Waldron模型(RWM)计算两种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增加值。[结果]①新银合欢和马桑的根面积比RAR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②新银合欢根系构型为垂直型,马桑根系构型为横走型。③新银合欢根系的抗拉强度与根径之间无明显规律性,马桑根系的抗拉强度与根径之间呈递减的对数函数关系。④新银合欢和马桑根系对土体抗剪强度增加值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新银合欢根系固土深度约为1.4 m,马桑根系固土深度约为0.6m。[结论]新银合欢和马桑根系均能显著发挥固土作用。由于根系构型、固土深度、固土方式等原因,二者的固土作用不同,可将二者结合种植,不仅有利于边坡的稳定,也可提高土体的抗冲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蒋家沟 新银合欢 马桑 固土效应
下载PDF
泥石流频发流域物源区坡面植被群落特征 被引量:13
4
作者 罗清虎 孙凡 +4 位作者 吴建召 崔羽 林勇明 王道杰 吴承祯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1-688,共8页
为了解泥石流频发流域物源区坡面的植被特征和物种多样性,以蒋家沟流域沟谷南坡、北坡坡面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坡位植被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数量组成进行样方调查,统计分析不同坡位群落的物种组成、重要值、物种多样性、地上地下生物量,并将... 为了解泥石流频发流域物源区坡面的植被特征和物种多样性,以蒋家沟流域沟谷南坡、北坡坡面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坡位植被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数量组成进行样方调查,统计分析不同坡位群落的物种组成、重要值、物种多样性、地上地下生物量,并将地上地下生物量与多样性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调查样地共发现植物49种,其中北坡33种、南坡23种,以草本植物为主,各坡位物种组成、重要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到演替初期先锋性草本植物的影响;扭黄茅、拟金茅、荩草、田菁的重要值相对较大,它们对泥石流频发流域物源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为该地区的常见物种,可作为后期生态修复中的主要配置物种.不同坡位的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沟谷南坡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现为稳定区(2.311)〉失稳区(2.161)〉堆积区(2.036),北坡则表现为堆积区(2.626)〉稳定区(1.338)〉失稳区(1.057).生物量表现为稳定区〉失稳区〉堆积区,总体则为北坡高于南坡.基于以上结果,认为在泥石流频发流域物源区坡面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应加强对坡面失稳区的防治与保护,对堆积区进行合理整治,后期可通过人工引种乡土乔灌植物丰富物种组成,促进植被恢复和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频发流域 植被恢复 群落特征 物种多样性
原文传递
泥石流频发流域失稳性坡面主要植物种间关联性 被引量:12
5
作者 罗清虎 孙凡 +4 位作者 崔羽 吴建召 林勇明 王道杰 吴承祯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9-696,共8页
为揭示生态环境脆弱的泥石流频发流域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及物种种间关系,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基于2×2联列表,使用方差分析、χ-2检验、Jaccard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研究失稳性坡面稳定区、失稳区、堆积区... 为揭示生态环境脆弱的泥石流频发流域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及物种种间关系,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基于2×2联列表,使用方差分析、χ-2检验、Jaccard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研究失稳性坡面稳定区、失稳区、堆积区的主要植物种间关联性.方差分析检验显示:稳定区与堆积区各45个种对整体上均表现显著负关联,失稳区45个种对整体表现为不显著负关联,趋于独立分布.不同检验结果显示:χ-2检验的稳定区、失稳区、堆积区种对种间显著联结的分别有1对、4对、4对,种间正、负关联的种对数量比例分别为0.55、0.67、0.67.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的稳定区、失稳区、堆积区种对种间显著联结的分别有8对、5对、5对,种间正、负关联的种对数量比例分别为0.36、0.45、0.4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检验的稳定区、失稳区、堆积区种对种间显著联结的分别有10对、6对、9对,种间正、负关联的种对数量比例分别为0.5、0.55、0.6.各检验结果总体上具有相似性,但相互之间也有差异,在3个分区的各45个种对中,都是负关联种对数大于正关联种对数,大多数物种呈独立性分布且种间关系不显著.上述研究表明失稳性坡面整体上植物群落还不稳定,泥石流频发流域生态脆弱区的物种种间关系易受环境的干扰;因此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应根据种间联结关系,合理选择配置物种,以促进群落结构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 泥石流频发流域 失稳性坡面 种间关联
原文传递
蒋家沟流域植物群落灌草层数量分类、排序及其生境解释 被引量:11
6
作者 贺静雯 刘颖 +6 位作者 李松阳 余杭 吴建召 崔羽 林勇明 王道杰 李键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51-459,共9页
为探讨蒋家沟流域植物群落灌草层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在流域内不同海拔梯度选取24个样地进行植被调查,采用9个环境指标刻画植物群落的地形、空间位置和土壤养分特征;利用TWINSPAN数量分类和DCA、CCA排序的方法,分析蒋家沟... 为探讨蒋家沟流域植物群落灌草层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在流域内不同海拔梯度选取24个样地进行植被调查,采用9个环境指标刻画植物群落的地形、空间位置和土壤养分特征;利用TWINSPAN数量分类和DCA、CCA排序的方法,分析蒋家沟流域主要植物群落灌草层类型及影响植被类型变化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TWINSPAN数量分类将蒋家沟流域植物群落灌草层划分为7种类型.(2)样点DCA排序第1轴基本反映了海拔梯度的变化,第2轴基本反映了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DCA排序图可很好地反映TWINSPAN分类产生的7个主要群丛.(3)CCA排序表明,影响蒋家沟流域植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海拔高度、土壤含水量和放牧与否.可见,蒋家沟流域灌草层植被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格局,且植物群落中物种的分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物群落类型的分布,该结果可为干热河谷的植被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图5表4参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植物群落 环境变量 TWINSPAN CCA
原文传递
国际奥委会改革理念的创新及其对北京冬奥会的启示——基于《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词频统计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道杰 刘力豪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57,79,共7页
国际奥委会的改革性文件《奥林匹克2020议程》(以下简称《2020议程》)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国际体育事业的发展影响重大。以《2020议程》文本词汇为基础数据,以《奥林匹克2020议程:奥运会新规范》《奥林匹克... 国际奥委会的改革性文件《奥林匹克2020议程》(以下简称《2020议程》)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国际体育事业的发展影响重大。以《2020议程》文本词汇为基础数据,以《奥林匹克2020议程:奥运会新规范》《奥林匹克2020议程:改革推进计划》等系列文件为参考,在确定《2020议程》改革理念的题域及筛选原则的基础上,运用词频统计法统计了可持续性、遗产、参与、合作等关键词,依此归纳了5条具有代表性的改革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理念、文化教育理念、降低成本理念、协同合作理念。《2020议程》改革理念对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国际奥林匹克运动要求与北京举办2022年冬奥会的现实,北京冬奥会筹办应持续推进遗产传承与生态文明,着重关注运动员发展与全民共建,稳步建构奥林匹克文化的全媒体传播,践行公平与效率的筹办原则,变革协同治理与开拓创新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林匹克2020议程》 国际奥委会 改革理念 北京冬奥会 词频统计 创新
下载PDF
不同区段金沙江下游山地失稳性坡面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余杭 孙凡 +5 位作者 李松阳 刘颖 贺静雯 林勇明 王道杰 李键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92-1199,共8页
为探讨不同区段金沙江下游山地失稳性坡面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特征,选择典型流域内温带湿润山岭区、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和亚热带干热河谷区为研究对象,在各气候区失稳性坡面的不同区段(稳定区、失稳区、堆积区... 为探讨不同区段金沙江下游山地失稳性坡面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特征,选择典型流域内温带湿润山岭区、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和亚热带干热河谷区为研究对象,在各气候区失稳性坡面的不同区段(稳定区、失稳区、堆积区)设置样地,测定不同区段0-20 cm SOC含量,并结合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多年的气象资料,分析气候、区段因素与SOC含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金沙江下游山地失稳性坡面SOC含量与年均温、夏季均温、冬季均温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年降水量、夏季降水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温带湿润山岭区水热条件良好,整体上各区段SOC含量均高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亚热带干热河谷区;(2)温带湿润山岭区与亚热带干热河谷区SOC含量整体上随着区段稳定程度的降低而下降,呈现稳定区>失稳区>堆积区的变化趋势;(3)金沙江下游山地失稳性坡面SOC含量还受到坡向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温带湿润山岭区和亚热带干热河谷区各区段SOC含量均呈现出"阴坡">"阳坡"的变化趋势;(4)气候与区段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SOC含量,具体表现为查菁沟阳坡堆积区的SOC含量显著低于温带湿润山岭区与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P<0.05).本研究表明气候与区段共同对金沙江下游山地失稳性坡面SOC含量产生影响,且人类活动的干扰作用也不可忽视,具体表现为人类干扰频繁的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稳定区SOC含量显著低于亚热带干热河谷区(P<0.05),且3个区段SOC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论可为研究该区域失稳性坡面土壤碳演变规律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同时为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恢复规划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图2表4参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稳性坡面 气候 生态恢复 土壤有机碳 生态脆弱区 区段
原文传递
干热河谷优势灌木种类的根系结构及碳氮磷元素含量特征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颖 贺静雯 +6 位作者 李松阳 余杭 吴建召 崔羽 林勇明 王道杰 李键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39,共9页
研究干热河谷优势灌木的根系特征,有助于了解植物根系的养分和水分吸收能力、固土作用及对恶劣环境的适应与生存策略,为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理论依据.选取马桑(Coriaria sinica)、坡柳(Dodonaea viscose)和苦刺(Sophora ... 研究干热河谷优势灌木的根系特征,有助于了解植物根系的养分和水分吸收能力、固土作用及对恶劣环境的适应与生存策略,为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理论依据.选取马桑(Coriaria sinica)、坡柳(Dodonaea viscose)和苦刺(Sophora davidii)3种干热河谷优势灌木种类,对其根系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碳(C)、氮(N)、磷(P)元素含量状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马桑、坡柳和苦刺的根长、根表面积、干质量以及部分径级比根长(SRL)和比表面积(SSA)无显著差异,马桑0-2 mm根系的比根长显著高于>2 mm根系,表明其0-2 mm根的养分与水分吸收能力优于>2 mm的根;坡柳和苦刺0-1 mm根系的比根长均显著高于>1 mm根系,表明其0-1 mm根的养分与水分吸收能力显著高于>1 mm的根.苦刺根系的平均C、N、P含量显著高于马桑和坡柳,不同径级的N含量均显著高于马桑和坡柳,这与苦刺为豆科植物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有关.根据N:P判断,苦刺根系受P的限制,马桑和坡柳根系受N的限制.3种灌木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与元素含量基本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原因在于比根长和比表面积随径级变化的趋势与根系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同,造成两者相关性不显著.综上所述,干热河谷3种灌木的根系形态结构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元素C、N、P含量以苦刺最高,该结果有助于了解当地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和适应生存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灌木 根系结构 碳氮磷含量 化学计量比 相关分析
原文传递
汶川地震灾区典型小流域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以龙溪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田雪 吴建召 +5 位作者 杨鸿飞 俞陈辉 陈辉 林勇明 王道杰 李键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9-459,共11页
为探讨地震前后典型小流域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以龙溪河流域为研究区,选取2005年、2009年、2011年、2015年四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从斑块类型和景观两个水平,运用13种景观格局指数,通过Fragstats景观指数计算软件,对龙溪河小流... 为探讨地震前后典型小流域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以龙溪河流域为研究区,选取2005年、2009年、2011年、2015年四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从斑块类型和景观两个水平,运用13种景观格局指数,通过Fragstats景观指数计算软件,对龙溪河小流域震前(2005)、震后初期(2009)、震后3年(2011)和震后7年(2015)等4个不同时期景观格局进行测度,并利用ArcGIS软件建立缓冲区,将4个时段的遥感影像划分为人类活动区域和自然区域,研究该流域在地震前后的景观生态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5年-2015年受地震灾害影响各斑块面积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林地景观斑块面积占比均最大,震前91.35%降至78.41%,震后3年增加至86.06%,震后7年继续增加至90.46%,构成龙溪河流域景观基质.林地斑块面积地震前后差异较小;耕地、建设用地景观斑块面积呈持续减小趋势;灌草景观斑块面积呈先减后增再减的波动减小趋势;交通用地呈持续增加趋势;沟道、裸地、地质灾害斑块面积呈先增后减的趋势.(2)2005-2015年,都江堰龙溪河流域的景观类型变化以灌草、地质灾害和林地的空间转换为主.2005-2009年景观面积转移特征为:灌草转变为林地,林地转变为地质灾害;2009年-2011年转移特征为:灌草转变为林地,林地转变为地质灾害;2011年-2015年转移特征为:灌草、地质灾害转变为林地,林地转变为灌草、地质灾害;2005年-2015年整体转移特征为:灌草转变为林地,林地转变为地质灾害、灌草.(3)震后林地、灌草、交通用地、裸地、地质灾害的景观破碎程度均较高,受到较强的人为干扰.林地与地质灾害受地震影响最为显著,边界被割裂的程度较深,景观破碎度高,边界效应较明显,但林地作为景观基质聚合度较其余景观斑块高.自然区域中,人为干扰相对较小,震后地质灾害的斑块密度与边缘密度均大幅减少,且低于人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溪河 地质灾害 景观空间格局 景观指数 景观破碎化
原文传递
干热河谷常见植物地表形态特征与泥沙拦截的关系 被引量:9
11
作者 吴建召 陈爱民 +6 位作者 崔羽 罗清虎 孙凡 严思维 林勇明 王道杰 吴承祯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36-1246,共11页
为探究植物的泥沙拦截能力及其与植物地表形态特征的关系,以金沙江干热河谷区6种典型植物[乔木:新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苦楝(Melia azedarach);灌木:坡柳(Dodonaea viscose)、马桑(Coriaria sinica);草本:扭黄茅(Heteropogon... 为探究植物的泥沙拦截能力及其与植物地表形态特征的关系,以金沙江干热河谷区6种典型植物[乔木:新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苦楝(Melia azedarach);灌木:坡柳(Dodonaea viscose)、马桑(Coriaria sinica);草本: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拟金茅(Eulaliopsis binate)]为研究对象,进行水槽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在水槽模拟试验下,6种植物初生苗和1年生苗均表现出不同的泥沙拦截能力.在初生苗期,马桑的泥沙拦截能力最强,扭黄茅和拟金茅最弱;在1年生期,马桑仍为泥沙拦截能力最强的植物,草本植物次之,乔木和坡柳最弱.(2)6种植物在初生和1年生时均表现出不同的地表茎形态特征、地表叶片形态特征、基部拦截体形态特征以及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变化.(3)泥沙拦截量与植物贴地叶面积、基部最大冠长、基部最大冠宽、整体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基部茎干物质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地面夹角呈极显著负相关,以上参数为影响植物泥沙拦截能力的主要地表形态特征因子.此外,植物基部茎表皮裂隙数、基部茎干物质含量、贴地叶片干物质含量和基部单位体积生物量与泥沙拦截量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本研究认为该地区在采用植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和拦截泥沙时,应重点考虑上述植物关键形态因子以选取最优的植物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水槽试验 泥沙拦截 地表形态特征 生长期 植物物种
原文传递
艾司氯胺酮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道杰 吴多志 丁容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50-155,共6页
氯胺酮是由等量的左旋氯胺酮和右旋氯胺酮混合而成的消旋混合物。其作为麻醉剂使用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具有缓解焦虑、降低自杀意念、治疗慢性疼痛等多种作用。但是氯胺酮的广泛应用受限于头晕、恶心、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以及可能的滥用... 氯胺酮是由等量的左旋氯胺酮和右旋氯胺酮混合而成的消旋混合物。其作为麻醉剂使用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具有缓解焦虑、降低自杀意念、治疗慢性疼痛等多种作用。但是氯胺酮的广泛应用受限于头晕、恶心、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以及可能的滥用潜力。艾司氯胺酮是近年来在国内上市的热点药物。作为氯胺酮的右旋异构体,艾司氯胺酮在具有上述作用的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患者的耐受性更好,使其在精神治疗领域以及麻醉领域的多个临床环境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就艾司氯胺酮在围手术期的应用、药理学特性等方面作一综述,简述艾司氯胺酮的药理学作用以及可能的机制,并介绍艾司氯胺酮在围手术期中镇静、镇痛和抗焦虑抑郁中的临床应用进展。本文探讨艾司氯胺酮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前景,以期能为艾司氯胺酮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艾司氯胺酮 麻醉
原文传递
金沙江干热河谷优势草本植物生物量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8
13
作者 余杭 潘佳虹 +5 位作者 杨柳生 高若允 李松阳 林勇明 王道杰 李键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84-892,共9页
测定金沙江干热河谷3种优势草本植物(扭黄茅、拟金茅和芸香草)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及土壤分层(0-5、5-10、10-20 cm)容重、含水率、持水量和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探讨3种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根冠比与各土层物理性质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 测定金沙江干热河谷3种优势草本植物(扭黄茅、拟金茅和芸香草)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及土壤分层(0-5、5-10、10-20 cm)容重、含水率、持水量和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探讨3种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根冠比与各土层物理性质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扭黄茅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拟金茅和芸香草,但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显著低于后两者.(2)除扭黄茅外,拟金茅和芸香草的地上、地下生物量之间均呈现异速生长关系.(3)芸香草0-5 cm的土壤物理性质优于5-20cm,拟金茅则相反;除含水率、非毛管孔隙度外,扭黄茅各土层物理性质无显著差异.(4)拟金茅地上生物量与0-5cm的含水率、5-10cm的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其地下生物量与3个土层的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芸香草地下生物量与0-5 cm的含水率、5-10 cm的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以及10-20 cm的最小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其地上生物量及扭黄茅地上、地下生物量与3个土层的物理性质均无显著相关性.拟金茅根冠比与容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持水量、总孔隙度呈显著负正相关,芸香草根冠比与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含水率是影响拟金茅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持水量、孔隙度对拟金茅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更大;含水率、持水量对芸香草地下生物量的影响更为显著;扭黄茅生物量分配可能受到除土壤物理性质以外的因子影响更大.与拟金茅和芸香草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异速生长关系不同,扭黄茅通过分配较低地下生物量来适应干热河谷的特殊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土壤物理性质 草本 生物量 生态恢复
原文传递
泥石流频发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粒径分布多重分形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松阳 林静远 +6 位作者 潘佳虹 余杭 高若允 杨柳生 林勇明 王道杰 李键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93-900,共8页
通过研究泥石流频发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粒径分布多重分形特征,可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泥石流频发区土壤粒径分布的影响.在蒋家沟流域选取裸地、草地、灌丛、林地等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在0-50 cm采集不同土层土壤样品进行粒径分析,基... 通过研究泥石流频发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粒径分布多重分形特征,可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泥石流频发区土壤粒径分布的影响.在蒋家沟流域选取裸地、草地、灌丛、林地等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在0-50 cm采集不同土层土壤样品进行粒径分析,基于多重分形理论计算多重分形参数,并分析土壤质地与多重分形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土地利用类型显著影响土壤的粒径分布,粉粒体积分数灌丛(65.15%-72.13%)、林地(61.22%-74.04%)显著大于裸地(35.18%-48.48%)、草地(39.92%-47.08%),砂粒总含量体积分数裸地(43.73%-59.10%)、草地(43.28%-44.76%)显著大于灌丛(17.99%-23.32%)、林地(12.73%-25.06%),在0-50cm深度范围内,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土层深度对土壤粒径分布无显著影响.本研究中各样地土壤粒径分布广义维数谱曲线为反"S"型曲线,土壤粒径奇异谱函数均为非对称上凸曲线,说明各样地不同深度土层土壤粒径分布均呈现出非均质特征,具有多重分形特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粒径分布多重分形参数差异显著,从裸地、草地、灌丛到林地,土壤质地逐渐变细,土壤粒径分布非均匀程度逐渐减弱.本研究中粉粒体积分数与土壤粒径分布局部密集程度和非均匀性呈显著相关.上述研究表明多重分形参数可揭示泥石频发区土地利用变化时土壤体积分数的微小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泥石流频发区土壤结构改良和土地利用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频发区 土壤粒径分布 多重分形 土壤质地 蒋家沟
原文传递
汶川地震受损区恢复初期植物与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崔羽 严思维 +4 位作者 吴建召 罗清虎 林勇明 王道杰 吴承祯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5-224,共10页
为了解汶川地震灾区不同恢复方式土壤呼吸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选取干旱河谷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设置受损治理、未受损、自然恢复3种恢复方式的固定样地,于2015年9月到2016年9月测定土壤呼吸、植被生物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 为了解汶川地震灾区不同恢复方式土壤呼吸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选取干旱河谷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设置受损治理、未受损、自然恢复3种恢复方式的固定样地,于2015年9月到2016年9月测定土壤呼吸、植被生物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分析各指标的季节变化特征及与土壤呼吸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土壤呼吸速率和9种生物学性质(植被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在两个气候区的季节变化特征整体表现为冬春低、夏秋高.两个气候区的土壤呼吸速率、植物生物量、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以及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碱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干旱河谷气候区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表现为未受损区>受损治理区>自然恢复区,在受损治理区和自然恢复区各指标的恢复率介于11%-114%.两个气候区土壤呼吸的影响因子存在差异性,干旱河谷气候区主要为植物总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及土壤脲酶活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为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活性.本研究表明不同恢复方式区域土壤呼吸速率存在差异性,群落植被生物量、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酶活性是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子.(图5表2参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生态恢复 土壤呼吸 植被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活
原文传递
干热河谷优势灌木养分重吸收率及其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贺静雯 刘颖 +5 位作者 余杭 吴建召 崔羽 林勇明 王道杰 李键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6,共9页
【目的】探讨干热河谷区灌木植物成熟叶与衰老叶之间的养分重吸收率及其C∶N∶P化学计量特征。【方法】以坡柳、马桑和苦刺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测定并计算其鲜叶、凋落叶的养分含量、重吸收率及其C∶N∶... 【目的】探讨干热河谷区灌木植物成熟叶与衰老叶之间的养分重吸收率及其C∶N∶P化学计量特征。【方法】以坡柳、马桑和苦刺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测定并计算其鲜叶、凋落叶的养分含量、重吸收率及其C∶N∶P化学计量比。【结果】除凋落叶N含量表现为马桑>苦刺>坡柳外,鲜叶N、P及凋落叶P含量均表现为苦刺>坡柳>马桑。苦刺N重吸收率最高,坡柳P重吸收率最高。3种灌木鲜叶和凋落叶C∶N、C∶P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 <0.05),N∶P无显著差异。此外坡柳N重吸收率与凋落叶C∶N、P重吸收率与鲜叶C:N具有显著相关性(P <0.05),马桑N重吸收率与鲜叶C∶N、凋落叶N:P和P重吸收率与鲜叶C∶N、N∶P均呈显著负相关(P <0.05),苦刺N重吸收率与凋落叶C∶N、N∶P具有显著相关性(P <0.05)。3种灌木除鲜叶N含量与土壤中水解氮(AN)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外,鲜叶和凋落叶C、N、P含量与土壤中各养分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3种灌木除在生长过程中受P限制外,N、P含量均表现为不完全吸收,N、P重吸收率均低于全球尺度上多种陆生植物的养分重吸收率,说明干热河谷坡柳、马桑和苦刺成熟植株通过养分重吸收来适应贫瘠立地的能力弱化,N、P养分保存和自身转移能力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优势灌木 鲜叶 凋落叶 重吸收率 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气候和区段对昆明蒋家沟流域山地失稳性坡面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高若允 蔡子昕 +5 位作者 杨柳生 余杭 李松阳 林勇明 王道杰 李键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0-177,共8页
根据蒋家沟流域的气候垂直带谱,选取了流域内温带湿润山岭区(TH)、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SW)、亚热带干热河谷区(SD)为研究区,分析典型失稳性坡面土壤养分含量、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和区段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 根据蒋家沟流域的气候垂直带谱,选取了流域内温带湿润山岭区(TH)、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SW)、亚热带干热河谷区(SD)为研究区,分析典型失稳性坡面土壤养分含量、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和区段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C∶N、C∶P和N∶P分别介于10.98~29.43、22.39~38.19和1.74~2.20,TH的C∶N、C∶P显著高于SW、SD,表明良好的水热条件有利于土壤养分积累。土壤C∶N、C∶P与N∶P整体上呈现稳定区>失稳区>堆积区的变化趋势且三者间差异显著,表明区段显著影响土壤C∶N、C∶P与N∶P;气候因子(温度与降水)显著影响蒋家沟流域的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因此,水热条件良好的温带湿润山岭区土壤化学计量比(C∶N和C∶P)高于其他两个气候区,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亚热带干热河谷区的土壤化学计量比受坡面稳定性影响,总体表现出稳定区>失稳区>堆积区的区段显著差异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区段 失稳性坡面 土壤 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洪涝诱发灾害干扰下受损恢复林地土壤颗粒的组成变化特征及多重分形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松阳 余杭 +5 位作者 罗清虎 刘颖 贺静雯 林勇明 王道杰 李键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2-121,共10页
【目的】土壤颗粒组成的分形维数可得到更细致的土壤颗粒分布信息,对准确了解洪涝诱发灾害干扰下受损林地恢复过程的土壤颗粒变化规律,加深灾害干扰前后林地自然恢复变化过程的认识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采用以时间代空间的研... 【目的】土壤颗粒组成的分形维数可得到更细致的土壤颗粒分布信息,对准确了解洪涝诱发灾害干扰下受损林地恢复过程的土壤颗粒变化规律,加深灾害干扰前后林地自然恢复变化过程的认识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采用以时间代空间的研究方法,选取次生阔叶林、杉木林、毛竹林3种林地,采集不同受损状态(未受损、刚受损、受损恢复7年)不同土层的土壤样品进行粒径分析,基于分形理论计算各项多重分形参数。【结果】灾害干扰对林地的土壤颗粒分布存在显著影响;灾害干扰后不同恢复阶段、不同土层深度对3种林地均有影响,不同林地对干扰的响应存在差异。综合分析3种林地不同恢复状态的粒径组成和多重分形参数可知:与未受损林地比较,受损恢复林地的土壤质地较差。3种林地在不同受损状态下不同深度土壤颗粒组成的变化趋势不同。【结论】本研究从土壤颗粒组成变化的角度阐明了洪涝诱发灾害对次生阔叶林、杉木林、毛竹林的影响,可为灾害干扰前后土壤侵蚀的防治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 山地灾害 土壤粒径分布 多重分形维数 受损恢复
下载PDF
泥石流流域气候与区段对坡面土壤pH值的影响——以云南蒋家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柳生 林静远 +5 位作者 木力迪尔·艾尔肯 高若允 余杭 林勇明 王道杰 李键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5-112,共8页
为了探讨泥石流频发流域的不同气候与区段对失稳性坡面土壤pH值的影响,掌握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规律,以蒋家沟流域温带湿润山岭区、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亚热带干热河谷区的典型失稳性坡面不同区段(堆积区、失稳区、稳定区)土壤为研... 为了探讨泥石流频发流域的不同气候与区段对失稳性坡面土壤pH值的影响,掌握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规律,以蒋家沟流域温带湿润山岭区、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亚热带干热河谷区的典型失稳性坡面不同区段(堆积区、失稳区、稳定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取样法共采集0—20 cm的土壤样本135个,结合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多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不同气候和失稳性坡面区段与土壤pH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温带湿润山岭区、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失稳性坡面土壤pH值总体偏酸性(pH<6.5),与总体偏碱性(pH>7.5)的亚热带干热河谷区之间差异显著(p<0.05)。亚热带干热河谷区的堆积区、失稳区、稳定区土壤pH值均大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及温带湿润山岭区且差异显著(p<0.05)。失稳性坡面土壤pH值与气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降水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01),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01)。气候、区段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失稳性坡面土壤pH值均存在极显著影响(p<0.001)。除大凹子沟阴坡和查菁沟阳坡两个样地外,大地阴坡、小尖风阳坡和多照沟阳坡的失稳性坡面区段pH值均表现为堆积区>稳定区。蒋家沟流域失稳性坡面土壤pH受气候和区段的共同影响,气温、降水及土壤含水量是主要影响因子,同时还受到灾害扰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失稳性坡面 土壤PH值 气候 区段
下载PDF
蒋家沟流域不同海拔灌草层群落特征与土壤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贺静雯 刘颖 +6 位作者 李松阳 余杭 吴建召 崔羽 林勇明 王道杰 李键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92-1100,共9页
为了解干热河谷区不同海拔梯度植物群落灌草层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水分之间的关系,该文选择干热河谷典型流域——蒋家沟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在流域内海拔1400~3000 m范围设置样带,对样带内8个海拔梯度的植物群落进行样方调查,统计不同... 为了解干热河谷区不同海拔梯度植物群落灌草层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水分之间的关系,该文选择干热河谷典型流域——蒋家沟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在流域内海拔1400~3000 m范围设置样带,对样带内8个海拔梯度的植物群落进行样方调查,统计不同海拔梯度灌草层的物种组成,测定土壤养分、土壤含水量和持水量,并将土壤指标与植被多样性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样地共发现灌草层植物32科77属80种,且灌草层植物群落组成、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全磷(TP)含量、土壤含水量和持水量均受海拔梯度的影响显著(P<0.05)。其中,土壤含水量、持水量、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随着海拔升高不断增加,且高海拔区域SOC含量显著高于中低海拔区域(P<0.05)。土壤TP含量与Pielou指数、土壤含水量与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物种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除海拔梯度外,土壤养分、水分含量是影响植物群落灌草层组成和多样性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家沟 群落特征 物种多样性 土壤养分 土壤水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