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opoisomerase-targeted cancer chemotherapy 被引量:5
1
作者 Kirk E.Hevener Tatsiana A.Verstak +2 位作者 Katie E.Lutat Daniel L.Riggsbee Jeremiah w.mooney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844-861,共18页
The DNA topoisomerase enzymes are essential to cell function and are found ubiquitously in all domains of life. The various topoisomerase enzymes perform a wide range of functions related to the maintenance of DNA top... The DNA topoisomerase enzymes are essential to cell function and are found ubiquitously in all domains of life. The various topoisomerase enzymes perform a wide range of functions related to the maintenance of DNA topology during DNA 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are the targets of a wide range of antimicrobial and cancer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Natural product-derived agents, such as the camptothecin, anthracycline, and podophyllotoxin drugs, have seen broad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many types of cancer. Selective targeting of the topoisomerase enzymes for cancer treatment continues to be a highly active area of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The focus of this review will be to summarize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art with respect to clinically used topoisomerase inhibitors for targeted cancer treatment and to discuss the pharmacology and chemistry of promising new topoisomerase inhibitors in clinical and preclinical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OISOMERASE INHIBITION Cancer ONCOLOGY Clinical PRE-CLINICAL
原文传递
中国汶川2008年M W7.9地震的破裂历史:大地测量、远震和强震动数据的单独及联合反演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S.Hartzell C.Mendoza +4 位作者 L.Ramirez-Guzman Y.H.Zeng w.mooney 李万金(译) 赵仲和(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18年第3期222-242,共21页
使用远震、强震动波形和大地测量偏移的一个大规模数据集来研究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的破裂历史。使用线性多时间窗方法来对破裂进行参数化。由于汶川断层作用的复杂性,使用三个单独的平面来表示断裂面。该地震清楚地表明了大地测量、远... 使用远震、强震动波形和大地测量偏移的一个大规模数据集来研究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的破裂历史。使用线性多时间窗方法来对破裂进行参数化。由于汶川断层作用的复杂性,使用三个单独的平面来表示断裂面。该地震清楚地表明了大地测量、远震和强震动数据集的优点和局限性。大地测量数据(静态偏移)对于确定浅部滑动的分布很有用,但对深部断层作用不敏感,且不能揭示滑动时间的任何信息。震中距在30°~90°范围内的远震数据,由于射线路径简单,通常建模不困难,并能区分浅部和深部滑动。然而,当涉及多个断层面时,由于陡峭的离源角导致定时模糊,远震数据不能区分不同的滑移情况。另一方面,地方强震动数据对于从方向性确定破裂方向是理想的,但也容易因格林函数的不准确而过度建模,导致对滑移分布的错误解释。我们发现,要对汶川破裂进行准确的描述需要所有这三种数据集。地震矩估计约为1.0×1021 N·m,断层滑动特征是在多个大的断层阻延区上有高达10m的滑动。破裂开始于彭灌断层的南端并朝东北边单侧破裂。当到达交叉的小鱼洞断层时,相邻的北川断层从这个结合部开始并双侧破裂到东北和西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测量数据 破裂方向 汶川地震 强震动 远震 联合反演 中国 历史
下载PDF
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233
3
作者 王椿镛 w.D.mooney +3 位作者 王溪莉 吴建平 楼海 王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6,共16页
根据云南和四川地震台网 1 74个台站记录的 4 62 5个区域地震初至 P波和 S波走时资料 ,并结合其它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确定了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在上地壳速度异常分布中 ,四川盆地为正异常 ,川西高原为负异常 ,龙门山断裂... 根据云南和四川地震台网 1 74个台站记录的 4 62 5个区域地震初至 P波和 S波走时资料 ,并结合其它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确定了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在上地壳速度异常分布中 ,四川盆地为正异常 ,川西高原为负异常 ,龙门山断裂带为正、负异常的边界 .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以及红河断裂等 ,在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异常中仍显示出构造分界特征 ,说明它们可能穿透了莫霍界面 .腾冲火山区和攀西构造带在 50 km深度上呈现负速度异常 ,与上地幔温度和物质组成的差异相联系 .川滇地区地壳结构的总体特征是 :地壳和上地幔的低平均速度 ,地壳厚度变化剧烈 ,地壳和 (或 )上地幔存在高导层、高热流值 .这些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背景有关 .川滇菱形块体在地壳内总体上为正常或正异常速度 ,而其边界的深大走滑断裂存在负速度异常 ,它有助于地壳块体沿断裂的侧向挤出 .在主要的地震带上 ,中下地壳的负速度异常与地震活动性相关 .多数强烈地震发生在具有正速度异常或正常速度分布的上中地壳深度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震 莫霍界面 三维速度结构 网格方法 板块碰撞 地震活动性 川滇地区
下载PDF
伽师地震区地壳细结构及发震断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李松林 张先康 +3 位作者 w.D.mooney 赖晓玲 A.J.Michael 段永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6-82,T001,T002,共9页
1997年至 1 998年伽师地区共出现 9次震级为 6 .1— 6 .8级的强震 .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间隔内和非常小的地区范围内接连出现这么多次震级非常接近的地震 ,确实非常罕见 .为研究伽师强震区的深部构造背景和孕震机制 ,本文对伽师地震区的... 1997年至 1 998年伽师地区共出现 9次震级为 6 .1— 6 .8级的强震 .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间隔内和非常小的地区范围内接连出现这么多次震级非常接近的地震 ,确实非常罕见 .为研究伽师强震区的深部构造背景和孕震机制 ,本文对伽师地震区的余震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处理 .利用联合反演技术同时得到了地震震源位置和地震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 .余震震中沿一北北东向条带分布 ,与强震分布的两个条带中的北东向条带位置基本重合 .三维反演得到的速度结构结果表明 ,在地下 1 2km以下存在一条北北东向和一条北北西向的低速条带 .上述两低速条带与强震分布的两个条带位置很接近 .初步推测 ,低速条带对应了地壳深部的两条断裂 .在我们观测期间 ,北北东向断裂有微震活动 ,北北西向断裂相对平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地震群 速度结构 断层成像 联合反演 地质构造 地壳
下载PDF
大陆地壳(一) 被引量:1
5
作者 w.D.mooney 郑文俊 《世界地震译丛》 2004年第1期75-83,共9页
1.地壳研究的方法 2.大陆地壳的深部构造 3.全球地壳厚度 4.大陆断层带 5.地壳中的流体 6.大陆地壳的成分 7.大陆地壳的起源地质区:以相似的地质历史和演变过程为特征的大地壳区,例如造山带、台地、大陆弧、裂谷及扩展的地壳。
关键词 地壳厚度 造山带 大陆弧 裂谷 褶皱带 构造带 地震波速度 地震波速 世界地震译丛 岩石层厚度 地球化学 地球科学 莫霍面 地壳结构 地盾 地台 地震速度
下载PDF
大陆地壳(二)
6
作者 w.D.mooney 郑文俊 +1 位作者 楼海 吕春来 《世界地震译丛》 2004年第2期79-84,共6页
全球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图6)显示了地壳厚度的双峰标度。海洋盆地的地壳厚度为6~7km(不包括4~5km的水层),而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9.7km。在海洋一大陆边缘的典型地壳厚度是30km,并向大陆内部逐渐增厚到40~45km。厚度超过50km的地... 全球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图6)显示了地壳厚度的双峰标度。海洋盆地的地壳厚度为6~7km(不包括4~5km的水层),而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9.7km。在海洋一大陆边缘的典型地壳厚度是30km,并向大陆内部逐渐增厚到40~45km。厚度超过50km的地壳局限在几个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地壳 地壳厚度 海洋盆地 大陆断层带
下载PDF
太古宙和元古宙时期的地壳演化──从地壳地震学获得的证据
7
作者 R.J.Durrheim w.D.mooney +1 位作者 吴伟成 陈伟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6-28,共3页
通过分析整个世界太古宇和元古宇地区的地震波速模型,发现太古宇地区地壳的厚度为35km左右(碰撞带边缘除外),而元古宇地壳的厚度则显然要大得多,大致为45km,并且在其基底有一较厚的高速层(>7km/s)。我们认为有两种模式可以解... 通过分析整个世界太古宇和元古宇地区的地震波速模型,发现太古宇地区地壳的厚度为35km左右(碰撞带边缘除外),而元古宇地壳的厚度则显然要大得多,大致为45km,并且在其基底有一较厚的高速层(>7km/s)。我们认为有两种模式可以解释这些差异。第一种模式把这种差异归因于上地幔成分的改变。太古宇地幔中的温度较高,因而导致了科马提熔岩的喷发,结果使得岩石圈过分贫化而不能产生大量的玄武质熔体。元古宇地壳是在富地幔之上发育而成,经后的部分熔融作用造成质武玄岩浆的底侵和地壳膨胀。第二种模式认为,在太古宇高温地幔中的对流作用由于过分的紊乱而不能支撑稳定的长寿命俯冲带。到了元古宙时期,由于地幔已足够冷却,因而形成了大量的岛弧和陆弧,同时由于玄武岩浆的底侵作用而形成了上述的高速玄武岩基底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演化 地震学 太古宙 元古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