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7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村镇生活垃圾特性及处理现状 被引量:59
1
作者 李丹 陈冠益 +1 位作者 马文超 段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187-4197,共11页
为了系统充分了解现阶段我国村镇生活垃圾特性、处理模式及方式,概述了全国各区域村镇生活垃圾特征,介绍了村镇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包括收运、分类回收、处理模式以及处置方式.以青岛农村地区为例,分析了垃圾产量主要相关因素影响程度大... 为了系统充分了解现阶段我国村镇生活垃圾特性、处理模式及方式,概述了全国各区域村镇生活垃圾特征,介绍了村镇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包括收运、分类回收、处理模式以及处置方式.以青岛农村地区为例,分析了垃圾产量主要相关因素影响程度大小,并预测了垃圾产量.可为各地村镇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及处理方式选用提供一定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镇生活垃圾 产量组成 回收转运 处理现状
下载PDF
数字经济、空间效应与共同富裕 被引量:43
2
作者 袁惠爱 赵丽红 岳宏志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4,共14页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本文聚焦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两大发展战略,构建了省级层面的共同富裕指数,并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空间影响。研究发现:(1...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本文聚焦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两大发展战略,构建了省级层面的共同富裕指数,并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空间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省级的共同富裕呈现出了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2)数字经济不仅对本地区的共同富裕有正向作用,由于空间溢出效应,对相邻地区的共同富裕也产生了正向影响;(3)数字经济对富裕度和共同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差异较大,数字经济所带动的富裕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在三种空间权重矩阵下均超过了70%,呈现出了“以邻为睦”的景象,而不管是地理上还是经济上的邻近地区,数字经济对共同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在统计上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共同富裕 富裕度 共同度 空间溢出效应
原文传递
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被引量:42
3
作者 张建伟 蒲柯竹 图登克珠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89-92,共4页
文章以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总目标,从新发展理念视角出发,构建了由农业经济动力机制、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农业经济系统稳定、农业经济绿色发展、农业经济福利共享5个维度、27个具体变量组成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指标体系进行权重分... 文章以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总目标,从新发展理念视角出发,构建了由农业经济动力机制、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农业经济系统稳定、农业经济绿色发展、农业经济福利共享5个维度、27个具体变量组成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指标体系进行权重分配,并对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与评价。结果发现: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五大系统权重大小分别为农业经济动力机制(0.27)>农业经济福利共享(0.24)>农业经济结构优化(0.21)>农业经济绿色发展(0.17)>农业经济系统稳定(0.11)。从四大经济区来看,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东北地区(0.470)>东部地区(0.412)>中部地区(0.387)>西部地区(0.356),农业经济发展动力指数和农业经济结构优化指数差异较大。从农业经济高质量内部结构来看,区域内部存在较大失衡,东部和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动力的贡献率最大,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绿色发展的贡献率最大,东北地区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的贡献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 高质量发展 指标体系 权重分配 熵值法
下载PDF
西藏巴松错浮游植物功能群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5
4
作者 安瑞志 潘成梅 +2 位作者 塔巴拉珍 杨欣兰 巴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6-101,共16页
为了解青藏高原湖泊浮游植物功能群垂直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文选取西藏东南部最大的高山冰川堰塞湖之一的巴松错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11月(枯水期)和2018年9月(丰水期)在湖心利用挂锤式深水采样器进行浮游植物垂直分层采样,共设... 为了解青藏高原湖泊浮游植物功能群垂直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文选取西藏东南部最大的高山冰川堰塞湖之一的巴松错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11月(枯水期)和2018年9月(丰水期)在湖心利用挂锤式深水采样器进行浮游植物垂直分层采样,共设置7个断面,采集水样84个.应用浮游植物功能群、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巴松错浮游植物功能群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巴松错水体稳定性强,水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枯水期在30~60 m处形成温跃层,丰水期在1~15 m和30~60 m处形成双温跃层;2)巴松错浮游植物群落共鉴定7门76属242种,物种组成均表现为硅藻蓝藻绿藻型结构;3)根据浮游植物功能群分类方法,可划分为25个功能群,分别为A、B、C、D、E、F、G、H1、H2、J、L M、L O、M、MP、N、P、S1、S2、T、W1、W2、X1、X2、X3和Y,优势功能群从枯水期的MP、D、L O、P转变为丰水期的D、F、L O、MP、N、P,其中MP功能群为巴松错浮游植物群落绝对优势群;4)通过RDA表明,不同水情期浮游植物功能群垂直分布特征受环境因子影响差异较明显,整体上,pH、总氮和氨氮浓度是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群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松措 浮游植物 功能群 环境因子 垂直分布
下载PDF
我国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排放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35
5
作者 刘彬 侯立安 +4 位作者 王媛 马文超 颜蓓蓓 李湘萍 陈冠益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4-182,共9页
当前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污染问题是全球研究热点,随着我国陆源垃圾减量化处置率和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的提高,重新核算我国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排放量尤为重要,基于文献已报道的关于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排放量估算的方法并结合相关统计... 当前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污染问题是全球研究热点,随着我国陆源垃圾减量化处置率和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的提高,重新核算我国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排放量尤为重要,基于文献已报道的关于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排放量估算的方法并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对我国相应排放量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2016年我国向海洋中排放塑料垃圾124×10^4~331×10^4t,略低于2010年的132×10^4~353×10^4t;生活污水处理厂向环境中排放塑料微珠约109. 95×10^12粒(折合131. 78 t),远低于2014年报道的209. 7×10^12粒(折合306. 9 t).此外,2016年我国生活污水处理厂向环境中排放合成化学纤维类微塑料约1 296. 95×10^12个(折合648. 48t),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合成橡胶轮胎粉尘约78. 85×10^4t;合成化纤类微塑料和合成橡胶轮胎粉尘等已成为陆源微塑料的重要来源.通过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污染、陆源垃圾处置、海洋垃圾污染应对等方面进行比较,未来我国应通过完善"限塑令"和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尽早实施"塑料微珠"限令、明晰生活污水处理厂微塑料排放状况等手段从源头控制排放,此外需有效控制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输送途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测标准,提升我国应对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的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塑料垃圾 塑料微珠 纤维状微塑料 轮胎粉尘 排放现状 对策
下载PDF
西藏乡村振兴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被引量:29
6
作者 杨阿维 李昕 叶晓芳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5-193,共9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西藏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西藏乡村振兴立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为基础,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全面振兴目标。文章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西藏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西藏乡村振兴立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为基础,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全面振兴目标。文章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理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西藏现阶段乡村发展实际,以"三农"问题为基础,采用AHP法构建西藏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型中指标选定、权重计算、综合评价得出综合评分,从基期评价中发现治理有效和产业兴旺是制约西藏乡村振兴的主要因素,而生态宜居是促进西藏乡村振兴的主要动力。根据指标权重及评价模型,得出西藏地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2017年基期综合评分为46.6,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值评分为53.83,提高7.23个百分点,说明西藏乡村振兴预期目标可以实现的结论,并根据结论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指标 体系评价
下载PDF
数字经济影响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 被引量:29
7
作者 袁惠爱 赵丽红 岳宏志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31,共16页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透过数字经济内在规律探析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旅游供给-需求理论,阐释数字经济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并采用2013—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旅...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透过数字经济内在规律探析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旅游供给-需求理论,阐释数字经济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并采用2013—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对高分位点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加显著;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并且对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但是对于东北地区现阶段未显现出影响效果;从数字经济子系统看,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显著促进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数字产业化对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更显著,产业数字化更能够促进西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数字治理与创新环境对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强;数字经济主要通过降低运行成本、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和完善公共服务,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旅游业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秦岭落叶阔叶林2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 被引量:29
8
作者 谢峰淋 周全 +6 位作者 史航 舒枭 张克荣 李涛 冯水园 张全发 党海山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9-448,共10页
秦岭落叶阔叶林是温带–亚热带过渡区保存较好的植被类型,群落结构复杂。为了研究该过渡区植被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按照CTFS (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和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 Bio)的建设标准,于2015年在陕西... 秦岭落叶阔叶林是温带–亚热带过渡区保存较好的植被类型,群落结构复杂。为了研究该过渡区植被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按照CTFS (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和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 Bio)的建设标准,于2015年在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落叶阔叶林建立了一块面积25 ha的动态监测样地。本文对样地内胸径(DBH)≥1 cm的所有木本植物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了其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样地内DBH≥1 cm的木本植物独立个体有47,739株,隶属于36科66属119种。温带区系成分的科和属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41.18%和60.00%,温带区系特征明显。稀有种有51种,占总树种的42.86%。落叶树种有106种,占总树种的89.07%,在样地内占绝对优势。重要值≥1的物种共有20个,分别占样地总个体数和总胸高断面积的70.35%和57.41%,重要值最大的物种分别是乔木层的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rrata)、亚乔木层的水榆花楸(Sorbus alnifolia)和灌木层的刺叶栎(Q. spinosa)。样地内所有个体的平均胸径为8.61 cm,整体径级分布呈倒'J'型,小径级个体较多,群落更新良好。除了太白杨(Populus purdomii),样地内优势种表现出大尺度的聚集分布,且它们的分布与生境紧密相关,不同物种表现出不同的生境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阔叶林 秦岭 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不同放牧强度对拉萨河谷温性草原植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9
作者 向明学 郭应杰 +4 位作者 古桑群宗 张晓庆 潘影 武俊喜 拉多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68-674,共7页
放牧对西藏温性草原的影响敏感且复杂。本试验通过研究植物群落特征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变化,以期为物种多样性保护和放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拉萨河谷温性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放牧梯度,采用样方调查法,分析不同放牧强度对植物... 放牧对西藏温性草原的影响敏感且复杂。本试验通过研究植物群落特征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变化,以期为物种多样性保护和放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拉萨河谷温性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放牧梯度,采用样方调查法,分析不同放牧强度对植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禁牧处理下植物群落高度、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显著升高,但Simpson指数显著降低,物种更替程度最低;中度、重度放牧处理下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著降低。放牧是直接影响物种重要值的重要因素,并且是物种更替的直接驱动力。围封使植被群落高度、物种多样性增大,物种更替率降低,对退化草地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但重度放牧使植物向耐啃食、耐践踏、低矮化方向发展,并且使物种多样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温性草原 群落特征 物种多样性 拉萨河谷 西藏
下载PDF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和路径探析 被引量:26
10
作者 扎西 刘玉 靳勇强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共8页
进入新时代,我们既要不忘历史,关注当下的发展,也要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持有坚定的信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就越需要倡导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巩固民族大团结,以... 进入新时代,我们既要不忘历史,关注当下的发展,也要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持有坚定的信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就越需要倡导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巩固民族大团结,以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作为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存在同民族分裂势力斗争的复杂性和尖锐性问题,这就更加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做好民族工作以及更好地服务我国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时代价值 路径
下载PDF
教师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元分析结构方程模型 被引量:23
11
作者 纪春梅 赵慧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6-113,共8页
本研究利用元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了教师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152项独立研究结果,随机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教师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显著正相关,教师支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 本研究利用元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了教师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152项独立研究结果,随机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教师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显著正相关,教师支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调节分析发现,城乡调节了教师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元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发现,教师支持不仅直接影响学业成绩,而且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产生间接影响。这一结果为教师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能预测学业成绩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表明该理论模型在中小学生群体中的普遍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学业自我效能感 教师支持 学业成绩
原文传递
播期和播量对成都平原“英迪米特”燕麦饲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2
12
作者 景婷婷 旦增塔庆 +5 位作者 任淑娉 王登平 张新全 杨盛婷 陈仕勇 黄琳凯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2594-2600,共7页
为探讨成都平原地区燕麦(Avenasativa)的高产栽培措施,以“英迪米特”燕麦为研究材料,采取3个播期、4个播量的双因素完全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期、播量对其干草产量、株高、茎叶比和倒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英迪米特”燕麦的茎... 为探讨成都平原地区燕麦(Avenasativa)的高产栽培措施,以“英迪米特”燕麦为研究材料,采取3个播期、4个播量的双因素完全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期、播量对其干草产量、株高、茎叶比和倒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英迪米特”燕麦的茎叶比、株高和倒伏率有显著影响(P<0.05),3个播期中,早播处理下的茎叶比最小,然而其倒伏率最高;中播处理下的株高最高,然而其茎叶比最大;与之相比,晚播处理最为合理。播量对“英迪米特”燕麦的干草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当播量为90kg·hm–2水平时,燕麦干草产量最高,显著高于60、120、150kg·hm–23个水平下的干草产量(P<0.05)。对“英迪米特”燕麦在不同播期、播量下的饲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表现综合分析,在成都平原地区进行燕麦种植时,播期以晚播处理,播量以90kg·hm–2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播期 播量 干草产量 倒伏率
下载PDF
亚洲高山区冰湖溃决洪水事件回顾 被引量:23
13
作者 张太刚 王伟财 +2 位作者 高坛光 安宝晟 尚雪雪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73-1692,共20页
冰湖溃决洪水是由冰湖快速大量释水所导致的自然灾害。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亟待建立完整的冰湖溃决洪水数据库,以进一步对冰湖进行危险性评估和风险管理。整理了亚洲高山区(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冰湖溃决洪水资料,得出冰湖溃决洪水主要... 冰湖溃决洪水是由冰湖快速大量释水所导致的自然灾害。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亟待建立完整的冰湖溃决洪水数据库,以进一步对冰湖进行危险性评估和风险管理。整理了亚洲高山区(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冰湖溃决洪水资料,得出冰湖溃决洪水主要分布在天山山脉、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等区域。20世纪以来,亚洲高山区共计发生冰湖溃决洪水277起,其中冰碛湖溃决洪水113起,冰坝湖溃决洪水164起。导致冰碛湖溃决的诱因以冰-雪崩或冰川滑塌为主导,占50.1%,埋藏冰融化或管涌、强降水或上游来水、滑坡-岩崩以及地震占比分别为23.1%、18.5%、7.4%和0.9%。1980年以来,冰碛湖溃决洪水的发生频率呈较弱的增长趋势;但由于发生溃决的冰湖趋于小型化,其溃决水量与洪峰流量在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等地区呈显著下降趋势。2010—2018年间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发生8起冰湖溃决洪水事件,远高于天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和念青唐古拉山等地区,成为新的高发区,是未来重点关注的地区。在未来冰湖溃决洪水频率可能增加的状况下,相关国家和地区在应对冰川灾害、实现区域防灾减灾等方面需要加强沟通交流,共同建立跨区域协调的防灾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湖 冰湖溃决洪水 诱因 亚洲高山区
下载PDF
西藏麦地卡湿地的浮游植物——1.优势种的时空生态位 被引量:22
14
作者 潘成梅 刘洋 +2 位作者 安瑞志 黄香 巴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05-1819,共15页
为了解青藏高原湿地浮游植物在时空不同维度上的分布特征,本文选取西藏四大国际湿地之一的麦地卡湿地作为研究地点,于2019年7月和10月在麦地卡湿地主要水系——麦地藏布及其支流和湖泊,设置了14个样点,采集了2个水情期(丰水期和枯水期)... 为了解青藏高原湿地浮游植物在时空不同维度上的分布特征,本文选取西藏四大国际湿地之一的麦地卡湿地作为研究地点,于2019年7月和10月在麦地卡湿地主要水系——麦地藏布及其支流和湖泊,设置了14个样点,采集了2个水情期(丰水期和枯水期)浮游植物的水样共252个.通过活体观察和固定染色方法鉴定浮游藻类物种,使用直接计数法统计浮游藻类的数量.计算麦地卡湿地浮游植物优势种的优势度指数(Y)、更替率(r)、生态位宽度(B_(i))、生态位重叠值(O_(ik))和生态响应速率(R),运用生态位分化的方法,对麦地卡湿地浮游植物优势种的生态位进行了不同时空维度的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中鉴定出浮游植物优势种(Y>0.02)共8种,其中克洛脆杆藻(Fragilaria crotomensis)和窗格平板藻(Tabellaria fenestrata)是2个水情期的共有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值差异较大,可分为三大生态位类群,且优势度指数与生态位宽度值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体上浮游植物优势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值高,在时间、空间和时空三个维度上O_(ik)>0.6的分别占89.29%、60.71%和28.57%.生态响应速率之和在时间维度上为负数,在空间和时空维度上为正数,说明该湿地浮游植物群落处于发展阶段.冗余分析表明,酸碱度、溶解氧、总氮和浊度是影响麦地卡湿地浮游植物优势种分布的重要因素,浮游植物优势种在这些环境因子上存在明显的生态分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麦地卡湿地 浮游植物 优势种 时空生态位 冗余分析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流域水化学时空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22
15
作者 刘佳驹 赵雨顺 +1 位作者 黄香 郭怀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289-4297,共9页
为研究雅鲁藏布江全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2016年先后采集雅鲁藏布江干流及其支流丰、平、枯三个水期水样212个,综合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模型和离子比等方法,分析了全流域河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流域的水... 为研究雅鲁藏布江全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2016年先后采集雅鲁藏布江干流及其支流丰、平、枯三个水期水样212个,综合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模型和离子比等方法,分析了全流域河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流域的水化学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河水中阳离子均以Ca^(2+)、Na^+和Mg^(2+)为主;阴离子以HCO_3^-和SO_4^(2-)为主;TDS平均值为204.51mg/L,矿化度较低;水化学类型以HCO_3·SO_4(SO_4·HCO_3)-Ca·Mg(Mg·Ca)型水为主;雅鲁藏布江主干河流内的主要离子含量变化存在波动且季节性变化显著.空间上,河水中绝大多数离子遵循着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水化学样品均分布在Gibbs模型左中部,说明该流域水化学离子组成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主成分分析及相关分析表明雅鲁藏布江流域水化学组分受人为影响作用控制,方解石、白云岩的风化及硫酸溶解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流域三个水期的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绝大多数能满足地表水I类水体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雅鲁藏布江 时空变化 水质
下载PDF
西藏旅游文化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探讨 被引量:20
16
作者 宋博瀚 王文力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8-164,共7页
西藏是有着丰富旅游文化资源的民族聚集区。发展旅游文化事业是促进各民族在旅游活动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的重要途径。西藏作为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 西藏是有着丰富旅游文化资源的民族聚集区。发展旅游文化事业是促进各民族在旅游活动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的重要途径。西藏作为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旅游文化,应着力培育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旅游文化政策规划的制定上、在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上、在旅游文化项目的开发设计上,要引导行业人员和各族群众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理解,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推动旅游文化在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旅游文化 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污泥堆肥技术及工艺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7
作者 车悦驰 颜蓓蓓 +3 位作者 王旭彤 陈冠益 旦增 孟德安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4-173,共10页
我国污泥产量逐年增长,污泥处置问题面临严峻挑战。污泥堆肥技术因其符合绿色发展理念,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污泥处置技术。高效化、高值化、智能化是目前污泥堆肥技术的发展方向。从堆肥调理剂的优化发展、污泥堆肥的曝气策略、除臭工艺及... 我国污泥产量逐年增长,污泥处置问题面临严峻挑战。污泥堆肥技术因其符合绿色发展理念,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污泥处置技术。高效化、高值化、智能化是目前污泥堆肥技术的发展方向。从堆肥调理剂的优化发展、污泥堆肥的曝气策略、除臭工艺及堆肥设备的工艺优化等方面,归纳总结了目前污泥堆肥技术工艺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从废物利用、可回收设备研发利用、生物生命活动利用的角度开发堆肥调理剂;结合传感器反馈、软件数值模拟等技术,改良堆肥工艺设备;引进新型曝气及除臭工艺,研发高效堆肥设备。以期为可为我国污泥堆肥工艺的发展及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堆肥 调理剂 工艺优化 除臭工艺
原文传递
新安江流域(屯溪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1
18
作者 张国庆 杨雨玲 +8 位作者 唐爱国 王丽 丁涛 王恒星 孟杨 陆沙龙 董丽丽 段双全 李伟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27-540,共14页
于2017—2018年对新安江流域(屯溪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季度调查,并分析群落结构组成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96属160种(含变种),以绿藻门(42属72种)、硅藻门(26属49种)和蓝藻门(15属19种)为主要优势门类;可... 于2017—2018年对新安江流域(屯溪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季度调查,并分析群落结构组成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96属160种(含变种),以绿藻门(42属72种)、硅藻门(26属49种)和蓝藻门(15属19种)为主要优势门类;可见光(PAR)、紫外线A(UVA)和紫外线B(UVB)强度以夏季最强,春季次之,秋、冬季较弱;水体pH、溶解氧和温度具有季度差异性;整体上冬季氨氮(NH3-N)浓度和浊度显著高于其他季度,总磷(TP)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无明显季度差异;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受时空变化影响明显,夏、冬季较春、秋季高,不同站点间差异显著;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以及Pielou指数不受季度更替和站点变化影响;水化学参数指示水质整体介于Ⅰ类与III类之间(I、II类居多),Shannon指数和Margalef指数反映水质为轻污或清洁,污染指示种评估水体处于乙型中污水生物带,综合水化学及生物学指标,表征流域水质总体较好;冗余分析表明,新安江流域(屯溪段)浮游植物各门属种数均与NH3-N和TP呈正相关,UVB与硅藻门有较强的负相关性;PAR、UVA、UVB和温度是调控浮游植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与硅藻门、甲藻门和裸藻门丰度呈负相关,而与绿藻门、蓝藻门、金藻门和隐藻门丰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流域(屯溪段)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的西藏农、牧区牦牛酸奶菌群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刘怡萱 许国琪 +3 位作者 曹鹏熙 金彦龙 李小燕 刘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92-97,共6页
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西藏农、牧区牦牛酸奶中细菌多样性及其差异进行分析,并探究环境因素对其差异形成的影响。样本层级聚类及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农、牧区的样本菌群结构具有明显差异;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及组间差异分析表明,农、牧... 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西藏农、牧区牦牛酸奶中细菌多样性及其差异进行分析,并探究环境因素对其差异形成的影响。样本层级聚类及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农、牧区的样本菌群结构具有明显差异;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及组间差异分析表明,农、牧区牦牛酸奶菌群的优势属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下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乳球菌属(Lactococcus)及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上述3个属及其余7个丰度相对较低的属在不同区域牦牛酸奶中具有显著差异(P<0.05);对环境因子的回归分析和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显示海拔高度对样本间差异的解释度大于年平均气温。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自然环境与青藏高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筛选优良菌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牦牛酸奶 微生物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技术 16S rRNA
下载PDF
西藏地面太阳总辐射与紫外线的观测 被引量:21
20
作者 诺桑 晋亚铭 +3 位作者 措加旺姆 周毅 索朗白姆 拉瓜登顿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83-1688,共6页
地面太阳光谱记录了太阳光经历大气层的烙印与信息,为大气环境、生态保护等研究提供实地依据。西藏高原空气稀薄,地面太阳辐射超强,观测西藏地面太阳光谱为太阳能利用提供实地数据。文章较系统地报道了西藏地面太阳光谱的实地观测结果,... 地面太阳光谱记录了太阳光经历大气层的烙印与信息,为大气环境、生态保护等研究提供实地依据。西藏高原空气稀薄,地面太阳辐射超强,观测西藏地面太阳光谱为太阳能利用提供实地数据。文章较系统地报道了西藏地面太阳光谱的实地观测结果,为相关高原科学研究提供高精度数据。利用RAMSES光谱仪、CMP6太阳总辐射仪和NILU-UV太阳紫外辐射仪对西藏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太阳光谱、太阳总辐射和太阳紫外线进行了全方位的实地观测研究。观测研究了高海拔的西藏拉萨和那曲以及低海拔的北京和成都的光谱特征;研究了拉萨二分二至当地正午(北京时间13:55时)太阳光谱观测结果;对西藏地面光谱与AM1.5和AM0标准光谱进行了对比研究。观测研究了西藏拉萨和那曲太阳总辐射、太阳紫外线强度特征。研究发现拉萨夏季可见和红外区光谱光强度甚至超过AM0光谱相应波长的强度,即:拉萨地面可见光和红外光强度偶尔超过大气层顶部的相应波长光强,是由部分云的反射增量所致;拉萨光谱谱峰出现在波长476.6nm左右,在2017年的夏至观测到的最大值为2.331W·m^-2·nm^-1。然而,对太阳紫外线(280~400nm)光谱的观测发现地面太阳紫外区的光谱强度总是明显低于AM0光谱相应区光强,表明短波的紫外光被大气臭氧有效吸收。虽然拉萨海拔3680m,但通过对拉萨当地正午太阳紫外光谱分析发现拉萨地面波长小于300nm的太阳紫外光谱强度几乎为零,表明波长小于300nm的太阳紫外线被大气层吸收,没有到达地面。同时,研究了西藏高海拔太阳光谱与北京、成都低海拔太阳光谱特征,揭示了各地大气成分、含量等诸多信息。报道了2010年7月—2013年12月期间西藏太阳总辐射的观测结果;结果显示拉萨当日太阳总辐射最大值中约18%超过了太阳常数(1367W·m^-2)。观测发现拉萨太阳总辐射瞬时最大值达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太阳光谱 太阳总辐射 太阳紫外辐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