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湘西北花垣矿集区铅锌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及矿床成因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堃 赵少瑞 +2 位作者 汤朝阳 段其发 李建威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449-2464,共16页
湘西北花垣矿集区位于扬子地台东南缘,是湘西-鄂西成矿带上最典型的超大型铅锌矿床所在地.通过对花垣矿集区典型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成分分析及C、H、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铅锌矿床闪锌矿与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湘西北花垣矿集区位于扬子地台东南缘,是湘西-鄂西成矿带上最典型的超大型铅锌矿床所在地.通过对花垣矿集区典型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成分分析及C、H、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铅锌矿床闪锌矿与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集中在120~200℃,盐度范围集中在8%~20%NaCl_(eqv).流体中液相离子成分主要为Ca^(2+)、Na^+、Mg^(2+)、SO_4^(2-)、Cl^-,气相成分主要为H_2O、N_2和CO_2及少量的CO、CH_4和H_2.流体的δDSMOW值范围为-60.4‰^-33.0‰,δ^(18)O流体值范围为3.8‰~9.2‰.以上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花垣矿集区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具有热卤水的性质,主要来源于建造水和大气降水.成矿期方解石的δ^(13)CPDB值范围为-4.89‰~0.57‰,δ^(18)OSMOW值范围为13.37‰~21.73‰,略低于碳酸盐围岩,说明成矿流体中的碳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围岩的溶解作用.矿石沉淀机制可能为两种流体的混合,即来自深部的富含金属物质的热卤水与富含有机质和硫酸盐的建造水及下渗大气降水的混合导致了铅锌矿石的沉淀.对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结果表明,花垣矿集区铅锌矿床属于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碳、氢、氧同位素 流体来源 矿床成因 花垣矿集区 MVT型铅锌矿床 化学分析
原文传递
湘西-黔东地区碳酸盐岩容矿铅锌矿床成矿模式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堃 刘飞 +4 位作者 赵武强 赵少瑞 汤朝阳 段其发 曹亮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51-1172,共22页
湘西-黔东地区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在该地区碳酸盐岩地层中,目前已发现大、中、小型铅锌矿床及矿点200余处.为了解湘西-黔东地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过程,系统总结了区内主要铅锌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并对成矿机制进行探讨,建立成矿模式... 湘西-黔东地区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在该地区碳酸盐岩地层中,目前已发现大、中、小型铅锌矿床及矿点200余处.为了解湘西-黔东地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过程,系统总结了区内主要铅锌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并对成矿机制进行探讨,建立成矿模式.区内铅锌矿床主要赋存于下寒武统碳酸盐岩中,分布明显受断裂及褶皱构造控制,矿体主要为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矿物组成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方解石及少量萤石、重晶石和沥青,并伴随着广泛的以方解石化为主的热液蚀变.闪锌矿与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20~200℃之间,盐度集中在8%~20%(NaCl_(eqv))之间;成矿期方解石的δ^(13)C_(PDB)值范围为-4.89‰~1.50‰,δ^(18)O_(SMOW)值范围为13.37‰~25.09‰,略低于碳酸盐围岩;矿石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为22.3‰~36.1‰,以富含重硫为主;矿石硫化物铅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变化范围较小,^(206)Pb/^(204)Pb在17.952~18.678之间,^(207)Pb/^(204)Pb在15.635~15.832之间,208Pb/204Pb在38.015~39.255之间.对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湘西-黔东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流体为低温、中高盐度热卤水,主要来源于建造水和大气降水,成矿流体中的碳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围岩的溶解作用,硫来源于碳酸盐岩地层中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铅锌主要来源于下伏地层,成矿时代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属于比较典型的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综合以上分析建立了该地区铅锌矿床有机质参与下的多源流体混合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VT铅锌矿床 成矿流体 成矿物质来源 成矿模式 碳酸盐岩 湘西-黔东 矿床学
原文传递
湘西-黔东地区铅锌矿床找矿模型与定量预测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堃 刘飞 +3 位作者 刘凯 赵少瑞 汤朝阳 段其发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25-841,共17页
湘西-黔东地区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已发现铅锌矿床(点)200余处,是中国重要铅锌资源战略接续区之一。对该地区铅锌矿床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的研究结果表明:铅锌矿床受地层、岩相、构造三者的综合控制,即特定的地层岩性组合、台地边缘中缓... 湘西-黔东地区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已发现铅锌矿床(点)200余处,是中国重要铅锌资源战略接续区之一。对该地区铅锌矿床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的研究结果表明:铅锌矿床受地层、岩相、构造三者的综合控制,即特定的地层岩性组合、台地边缘中缓坡相、区域性断裂和背斜及次生或派生裂隙构造为主要控矿因素;含菱锌矿或褐铁矿的氧化露头,方解石化、黄铁矿化、重晶石化或沥青化等围岩蚀变,Pb、Zn、Cd、CaO、Hg单元素化探异常及Pb-Zn-Cd元素组合化探异常为该地区铅锌矿床的主要找矿标志。综合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研究结果,构建了研究区铅锌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在GIS平台上利用特征分析法进行了综合信息矿产定量预测。根据研究区铅锌矿床预测单元联系度等值线图,圈定出A级找矿远景区2个和B级找矿远景区2个,提出松桃、镇远-铜仁、都匀-凯里地区应作为后续铅锌找矿勘查工作重点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因素 找矿标志 找矿模型 定量预测 铅锌矿床 湘西-黔东
下载PDF
高校生物类专业高质量就业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占旗 吴潇银 +5 位作者 仲雪婷 黄华 王晓梅 唐朝阳 杨洁 张立钦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827-4837,共11页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和用人环境需求下,生物类专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实现“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对生物类人才培养的需求和高质量地为社会输送生物类人才,本文对湖州师范学院生物类专业在读本科生就业观以及他们对生物类专业的认同度等...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和用人环境需求下,生物类专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实现“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对生物类人才培养的需求和高质量地为社会输送生物类人才,本文对湖州师范学院生物类专业在读本科生就业观以及他们对生物类专业的认同度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探索生物类专业高质量就业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为相关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类专业 就业现状 高质量就业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原文传递
贝莱斯芽孢杆菌YJK1鉴定及其对茶炭疽病的拮抗效果
5
作者 唐朝阳 孔丽娅 +7 位作者 胡骞 宋秋瑾 何鲁钱 楼骏 王占旗 何艳 张立钦 闵莉静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3-452,共10页
茶树炭疽病的发生严重威胁着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方法存在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以筛选到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YJK1生防新菌株为研究对象,探究了YJK1菌株对茶树病害的生物防治效果。平板拮抗... 茶树炭疽病的发生严重威胁着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方法存在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以筛选到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YJK1生防新菌株为研究对象,探究了YJK1菌株对茶树病害的生物防治效果。平板拮抗试验发现YJK1菌株对茶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藤黑镰刀菌(Fusarium fujikuroi)等多种茶树真菌病害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YJK1发酵稀释液对茶树炭疽菌和果生炭疽菌孢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喷施贝莱斯芽孢杆菌YJK1发酵液对白叶1号和黄金芽离体叶片的炭疽病病菌生长抑制效果明显,先喷施YJK1菌株发酵液再接种茶树炭疽菌,病菌生长抑制率为78.1%,同时喷施发酵液和接种炭疽菌,抑制率为61.8%。结果表明,YJK1菌株对茶树炭疽病“防”和“治”效果均显著。YJK1发酵液对多种真菌具有广谱性,稳定性测试结果说明发酵液中活性物质在80℃以下保持稳定;紫外处理60 min后抑制率仍高于50%;经不同pH处理后,当pH为5~11时,抑制率无显著区别。综上,贝莱斯芽孢杆菌YJK1在茶树绿色农业生产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莱斯芽孢杆菌 茶炭疽病 拮抗菌 生物防治 稳定性
下载PDF
1986-2023年黄河流域年度地表水分布数据集
6
作者 张兴旺 刘戈 +3 位作者 宋辰 唐朝阳 靳宁 夏浩铭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211-223,共13页
黄河流域地表水分布的精准制图对于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防洪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黄河流域仍缺乏精准的长时间序列的地表水分布数据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融合多源陆... 黄河流域地表水分布的精准制图对于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防洪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黄河流域仍缺乏精准的长时间序列的地表水分布数据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融合多源陆地卫星(Landsat-5/7/8/9)遥感影像,构建了黄河流域地表水提取算法,生产了1986–2023年黄河流域地表水分布数据集,包括地表水频率数据(WBF)和地表水类别数据(SWC)。通过对水体提取结果的精度进行评估,总体精度OA达到了97.60%,Kappa系数为0.95。同时在黄河流域将SWC数据和全球地表水数据集GSW进行了对比,SWC数据的表现在部分地区明显优于GSW数据。本研究生产的数据集可以帮助政府和公众应对黄河流域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和水安全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水体提取 地表水频率 地表水类别
下载PDF
基于恒流源皮拉尼规检测电路的设计
7
作者 唐朝阳 景加荣 +3 位作者 于佳佳 陈延龙 董栋 周旭 《电子技术(上海)》 2023年第11期14-15,共2页
阐述一种利用铂丝组成四臂电桥作为检测部分的有源皮拉尼规检测电路设计,它应用于中低真空领域,能够检测1x10^(-4)mbar真空度。电路采用铂丝作为采样电阻,UC34063作为恒流源供电电路。
关键词 皮拉尼规 四臂电桥 UC34063
原文传递
三维图像融合技术在椎基底动脉相关性面肌痉挛的术前应用
8
作者 贾志强 王辉 +5 位作者 吴远珍 汪超甲 成于思 汤朝阳 魏巍 曹祎妍 《中国医学工程》 2022年第7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三维图像融合技术在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MVD)术前评估椎基底动脉相关性面肌痉挛中面神经与周围血管关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9月至2021年4月入院的35例椎基底动脉相关的面肌痉挛患者,... 目的探讨三维图像融合技术在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MVD)术前评估椎基底动脉相关性面肌痉挛中面神经与周围血管关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9月至2021年4月入院的35例椎基底动脉相关的面肌痉挛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3.0T磁共振颅神经序列检查,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P-MRA)和三维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3D-FIESTA),之后利用inlook3D精准手术规划系统进行三维图像重建。把三维融合图像与手术录像做对比,分析三维融合图像判断责任血管的准确性、责任血管对面神经的压迫方式及椎动脉的弯曲方式是否决定症状侧。结果以术中所见为金标准,三维图像融合中判断责任血管的准确性为91.43%(31/35),压迫方式的判断的准确性为57.14%(20/35),椎动脉弯曲方向与面肌痉挛发病侧一致性为88.57%(31/35)。结论术前通过三维图像的重建可以较准确地判断责任血管的类型,并且能根据椎动脉的弯曲方向判断面肌痉挛症状侧,但在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方式的判断方面准确度较低。术前运用三维图像融合技术可进一步完善术前检查,为手术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椎基底动脉 三维图像融合 显微血管减压术
下载PDF
基于全局熵值法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动态评价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王展昭 唐朝阳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5-168,共14页
对"熵"在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中的本质含义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全局的视角分别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绩效评价模型和功能绩效评价模型,基于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9-2017年间的面板数据,在"结构-功能&q... 对"熵"在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中的本质含义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全局的视角分别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绩效评价模型和功能绩效评价模型,基于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9-2017年间的面板数据,在"结构-功能"二维分析框架下,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进行了动态评价。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绩效呈现出与功能绩效完全相反的"西高东低"的态势,中西部区域创新系统结构绩效普遍高于东部地区;在功能绩效方面,北京、广东、上海及天津等仍然是第一梯队,其中广东省区域创新系统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其功能绩效目前稳居全国第一,而北京和上海等省份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绩效近几年呈现下滑的发展趋势;通过区域创新系统"结构-功能"二维视角的分析,发现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绩效和功能绩效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功能绩效的提升往往是以牺牲结构绩效为代价的,且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对复杂性科学在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中的应用范围和深度有所拓展;另一方面,对我国各区域间的合理分工与深度合作及区域创新政策的制定等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值法 全局视角 区域创新系统 绩效评价
下载PDF
湖南花垣铅锌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机制——来自S、Pb、Sr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堃 段其发 +1 位作者 赵少瑞 汤朝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1-822,共12页
湖南花垣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台东南缘,是湘西—黔东地区最典型的超大型铅锌矿床,已探明铅锌储量超过500×10~4t,其预测资源量逾1800×104t。报道了该矿床主要矿石硫化物的S、)Pb同位素研究成果,结合前人的Sr同位素数据,分析了... 湖南花垣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台东南缘,是湘西—黔东地区最典型的超大型铅锌矿床,已探明铅锌储量超过500×10~4t,其预测资源量逾1800×104t。报道了该矿床主要矿石硫化物的S、)Pb同位素研究成果,结合前人的Sr同位素数据,分析了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并探讨了成矿机制。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范围较小,为24.5‰~34.7‰,平均值为30.2‰,硫来源于各时代碳酸盐地层中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有机质在还原反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硫化物的^(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值分别为18.139~18.678、15.691~15.832、38.300~39.255,变化范围较小,具有上地壳来源的特点,赋矿地层下部具有高)Pb-Zn含量的地层为成矿提供了大量的金属物质;闪锌矿的^(87)Sr/^(86)Sr值变化范围为0.70915~0.70996,高于赋矿地层清虚洞组灰岩的Sr同位素比值(0.70885~0.70909),表明成矿流体可能流经围岩及基底地层,从而引起Sr同位素比值因混染作用而升高;矿石矿物的沉淀机制为2种流体的混合,即含金属物质的成矿溶液与富含有机质、硫酸盐的热水溶液在合适的部位汇合,并发生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同位素 PB同位素 SR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花垣铅锌矿床 湖南
下载PDF
男性γ-谷氨酰转肽酶和肌酐与高尿酸血症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文然 王猛 +2 位作者 汤朝阳 孙祥福 许琨 《江苏医药》 CAS 2021年第7期701-707,共7页
目的探讨成年男性γ-谷氨酰转肽酶和肌酐与高尿酸血症(HU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735例体检的成年男性HUA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3种模型评估调整不同变量情况下不同GGT和肌酐水平的四分位分组与HUA发生风险... 目的探讨成年男性γ-谷氨酰转肽酶和肌酐与高尿酸血症(HU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735例体检的成年男性HUA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3种模型评估调整不同变量情况下不同GGT和肌酐水平的四分位分组与HUA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其中,模型1未调整其他变量,模型2调整了年龄、BMI、基础代谢率(BMR)、吸烟、饮酒和睡眠因素,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调整了肌酐或GGT、代谢综合征、冠心病、脑卒中、HDL、LDL、TG及TC。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方法,绘制GGT和肌酐水平与HUA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735例成年男性中,192例(26.12%)患HUA。HUA组和非HUA组的年龄、睡眠、BMI、BMR、GGT、肌酐、TG以及代谢综合征、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GGT和肌酐水平与尿酸水平呈正相关(P<0.05)。模型1、2、3分析结果均显示,以GGT<22 U/L作为参照,GGT 22 U/L~、GGT 30 U/L~和GGT>44 U/L为HUA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以肌酐<67 mmol/L作为参照,肌酐>81 mmol/L为HUA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肌酐和GGT水平与HUA发生风险均呈正向线性剂量-反应关系。GGT与肌酐对HUA发生风险的影响存在一定交互作用,当GGT与肌酐均为高水平时(即GGT>44 U/L、肌酐>81 mmol/L),HUA的发生风险最高(P<0.01)。结论男性GGT和肌酐水平升高可能是HUA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谷氨酰转肽酶 肌酐 尿酸 高尿酸血症
原文传递
基于能量回馈并网系统的双向AC/DC变换器设计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长华 蒋晓明 +2 位作者 杨海波 刘晓光 唐朝阳 《自动化与信息工程》 2018年第3期10-15,21,共7页
传统能耗型电池化成设备采用不控整流技术,能量只能单相流动,并且对电网产生谐波污染。采用单相电压型PWM整流器与推挽全桥两级拓扑结构,设计一种放电能量回馈型并网变换器。运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算法,实现电池充放电功能以及能量... 传统能耗型电池化成设备采用不控整流技术,能量只能单相流动,并且对电网产生谐波污染。采用单相电压型PWM整流器与推挽全桥两级拓扑结构,设计一种放电能量回馈型并网变换器。运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算法,实现电池充放电功能以及能量回馈并网;给出变换器主功率参数计算、选型;最后进行样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双向AC/DC变换器可以实现能量回馈并网,且充放电过程无缝切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AC/DC 能量回馈 并网系统 推挽全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