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的质量标志物研究 被引量:36
1
作者 李德坤 苏小琴 +5 位作者 李智 李莉 万梅绪 周学谦 鞠爱春 张铁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0-298,共9页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是由红参、麦冬和五味子3味药材精制而成,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劳累型心绞痛气阴两虚证及冠心病所致慢性左心功能不全II、III级气阴两虚证。根据质量标志物概念,从物质基础、药效、网络药理、药动学及药性等方...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是由红参、麦冬和五味子3味药材精制而成,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劳累型心绞痛气阴两虚证及冠心病所致慢性左心功能不全II、III级气阴两虚证。根据质量标志物概念,从物质基础、药效、网络药理、药动学及药性等方面对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初步确定人参皂苷Rb1、Rg1、Rf、Rh1、Rc、Rb2、Ro、Rg3及麦冬皂苷C、麦冬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果糖、五味子醇甲13个成分为质量标志物,并以此为核心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基于质量标志物对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进行质控方法研究,可以为中药注射剂质量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 质量标志物 质量控制 药性 人参皂苷Rb1 人参皂苷Rg1 人参皂苷Rf 人参皂苷Rh1 人参皂苷Rc 人参皂苷Rb2 人参皂苷Ro 人参皂苷Rg3 麦冬皂苷C 麦冬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 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 果糖 五味子醇甲
原文传递
基于临床疗效的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质量标志物确证 被引量:25
2
作者 张磊 苏小琴 +6 位作者 李德坤 岳洪水 鞠爱春 杨峰 侯颖 张铁军 刘昌孝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5741-5750,共10页
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创新理念的提出及其方法学体系的建立,为中药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研究开辟了新的模式。基于中药Q-Marker理论,对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Yiqi Fumai Lyophilized Injection,YQFM)的QMarker开展了... 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创新理念的提出及其方法学体系的建立,为中药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研究开辟了新的模式。基于中药Q-Marker理论,对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Yiqi Fumai Lyophilized Injection,YQFM)的QMarker开展了系统性研究,确定了人参皂苷Rb1、Rg1、Rf、Rh1、Rc、Rb2、Ro、Rg3及麦冬皂苷C、麦冬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果糖和五味子醇甲为YQFM的Q-Marker。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阐述了YQFM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一步解释了Q-Marker的药效机制与YQFM临床疗效之间的内在关系。此外,根据与临床疗效相关的活性研究成果,进一步将人参皂苷Rd及人参皂苷Re纳入YQFM的Q-Marker中,以期完善YQFM的Q-Marker体系,揭示了Q-Marker在YQFM临床治疗疾病中的关键作用,为产品质量的全面评价与控制提供充实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 质量标志物 人参皂苷Rb1 人参皂苷Rg1 人参皂苷Rf 人参皂苷Rh1 人参皂苷Rc 人参皂苷Rb2 人参皂苷Ro 人参皂苷Rg3 人参皂苷Rd 人参皂苷Re 麦冬皂苷C 麦冬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 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 果糖 五味子醇甲
原文传递
基于液质指纹图谱和化学模式识别的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褚延斌 苏小琴 +3 位作者 周学谦 李德坤 余伯阳 鞠爱春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410-2419,共10页
目的采用UPLC-Q-TOF-MSE技术建立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YQFM)的指纹图谱,为直观、简便、全面地评价其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100 mm×2.1 mm,1.8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体系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 目的采用UPLC-Q-TOF-MSE技术建立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YQFM)的指纹图谱,为直观、简便、全面地评价其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100 mm×2.1 mm,1.8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体系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 L/min,柱温30℃,进样量5μL;质谱检测采用负离子ESI模式,电压2.5 k V,离子源温度100℃,雾化气温度400℃,雾化气流量800 L/h。选择基峰离子流色谱图(BPC)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并计算相似度。同时将指纹图谱共有峰的数据以预处理后的离子响应强度为变量,导入SPSS 19.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并由分析软件Simca-P 12.0作图。结果首次建立了YQFM的UPLC-Q-TOF-MSE指纹图谱,并确定了18个共有峰,其中15个来自红参,3个来自麦冬;根据对照品和参考文献定性指认了其中16个色谱峰;28批YQFM的相似度均在0.970以上。聚类分析结果为当欧氏距离平方和为5~10时,28批YQFM样品可以聚为4类;主成分降维提取了7个主成分,反映了原变量84.989%的信息,通过拟合归纳第1主成分的载荷因子模型,筛选出对样品质量影响较大的10种标记物。结合主成分得分构建了不同批次YQFM综合评价函数:Y=0.420 3 PC1+0.133 8 PC2+0.084 2 PC3+0.064 4 PC4+0.061 1PC5+0.046 1 PC6+0.040 0 PC7,并对各批次综合得分进行了排序,28批供试样品中,S28综合得分最高,其次为S22、S11和S9,S14和S13的综合得分最低。结论 UPLC-Q-TOF-MSE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可以对YQFM的质量进行客观、有效地评价,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 UPLC-Q-TOF-MS^E 指纹图谱 化学模式识别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相似度
原文传递
基于Q-marker的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研究思路——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为例 被引量:19
4
作者 苏小琴 张磊 +10 位作者 李海燕 李莉 周学谦 李智 万梅绪 王蕴华 安思宇 尚献召 岳洪水 李德坤 鞠爱春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4663-4672,共10页
基于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理念,提出中药注射剂质控方法思路,并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为例进行应用研究。通过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物质组分、药效及药动学等的相关分析,确定其Q-marker为丹酚酸B、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D及丹酚酸Y。... 基于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理念,提出中药注射剂质控方法思路,并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为例进行应用研究。通过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物质组分、药效及药动学等的相关分析,确定其Q-marker为丹酚酸B、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D及丹酚酸Y。并以Q-marker为核心建立多指标含量测定、指纹图谱、近红外在线控制及生物学质控为一体的质控体系,以期为中药注射剂质控新思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标志物 质量控制 中药注射剂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 丹酚酸B 迷迭香酸 紫草酸 丹酚酸D 丹酚酸Y
原文传递
龙血竭中双黄酮化合物HIS-4对人肝癌HepG2和SK-HEP-1细胞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赵亚楠 杨爱琳 +7 位作者 庞道然 苏小琴 陈孝男 田颖颖 赵云芳 李军 屠鹏飞 胡仲冬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42-1449,共8页
抗肝癌药物的研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天然产物中的有效成分是癌症治疗药物的重要来源。此前从龙血竭中分离得到一种双黄酮化合物HIS-4。采用MTT法、Hoechst染色和流式细胞仪分析HIS-4对人肝癌HepG2和SK-HEP-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 抗肝癌药物的研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天然产物中的有效成分是癌症治疗药物的重要来源。此前从龙血竭中分离得到一种双黄酮化合物HIS-4。采用MTT法、Hoechst染色和流式细胞仪分析HIS-4对人肝癌HepG2和SK-HEP-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通过划痕试验和Transwell侵袭试验研究HIS-4对人肝癌HepG2和SK-HEP-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此外,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Hoechst染色、划痕、侵袭试验以及微管形成试验来探讨HIS-4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血管形成的影响。通过免疫印迹法研究HIS-4对HepG2和SK-HEP-1细胞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该研究发现HIS-4能够抑制人肝癌HepG2和SK-HEP-1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以及能抑制HepG2和SK-HEP-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此外,HIS-4能有效抑制血管生成。从作用机制上来说,HIS-4发挥抗肝癌活性可能与MAPK信号通路上调和mTOR信号通路下调有关。因此,HIS-4可能是一个治疗肝癌的先导结构或候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血竭 HIS-4 肝癌 MTOR MAPK
原文传递
茶多酚产业现状与发展展望 被引量:10
6
作者 左小博 孔俊豪 +5 位作者 杨秀芳 高悦 周军勇 苏小琴 谭蓉 刁春华 《中国茶叶加工》 2019年第4期14-20,共7页
茶多酚作为赋予茶叶滋味色泽和保健功效的关键成分,在茶叶中含量丰富、功效显著,应用前景广阔。伴随市场需求趋于多元以及消费人群对绿色天然产品的青睐,茶多酚的提取、分离、纯化等技术已成为影响茶多酚产业下游产品开发及应用的关键... 茶多酚作为赋予茶叶滋味色泽和保健功效的关键成分,在茶叶中含量丰富、功效显著,应用前景广阔。伴随市场需求趋于多元以及消费人群对绿色天然产品的青睐,茶多酚的提取、分离、纯化等技术已成为影响茶多酚产业下游产品开发及应用的关键。文章对茶多酚提制技术和新型制备方法梳理分析,并从产业发展及标准化现状等方面综述,以期为茶多酚提制技术创新和规范及产品规格的标准化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提取分离 产业现状 举措与展望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和模糊数学评价优化冷泡茶冲泡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苏小琴 李强 +3 位作者 左小博 谭蓉 杨秀芳 孔俊豪 《中国茶叶加工》 2018年第1期49-55,共7页
冷泡茶是一种具有便捷、健康等特点的新型茶叶品类,为规范和指导消费者科学冲泡饮用冷泡茶,以夏秋冷泡茶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冲泡条件对冷泡茶主要品质成分的浸出规律和感官品质影响。随后采用正交试验,以感官评分为指标对冲泡条... 冷泡茶是一种具有便捷、健康等特点的新型茶叶品类,为规范和指导消费者科学冲泡饮用冷泡茶,以夏秋冷泡茶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冲泡条件对冷泡茶主要品质成分的浸出规律和感官品质影响。随后采用正交试验,以感官评分为指标对冲泡条件进行优化,进一步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法对感官评分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冲泡水温升高,茶汤中C、EC、ECG、EGC、EGCG和水浸出物含量相对增加,当茶水质量比为1∶100,冲泡时间为8 min时,儿茶素和水浸出物均达最大值,且儿茶素的浸出类型主要以非酯型儿茶素C、EC和酯型儿茶素ECG为主,其中EC含量最高。另外,茶水质量体积比为1∶50、1∶100和1∶150,冲泡时间为2 min、4 min和6 min,冲泡水温为4℃、10℃和20℃,冷泡茶的综合感官评分均较高。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 ,正交试验和模糊数学评价优化的最佳冲泡条件为茶水质量体积比1∶100,冲泡温度20℃和冲泡时间6 min下,所得冷泡茶的汤色、香气和滋味俱佳,感官评分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泡茶 冲泡条件 正交试验 模糊数学 感官评价
下载PDF
2018年中国茶叶深加工科技创新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孔俊豪 左小博 +5 位作者 杨秀芳 谭蓉 刁春华 苏小琴 涂云飞 翁淑燚 《中国茶叶加工》 2019年第4期26-31,共6页
过去一年来,在“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和茶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双轮驱动下,围绕茶资源高值、绿色、高效的茶叶深加工科技创新工作快速发展,与产业经济的关联度更加紧密,茶制品深度开发持续活跃。文章主要从茶制品提制改性技术、功能评价、... 过去一年来,在“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和茶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双轮驱动下,围绕茶资源高值、绿色、高效的茶叶深加工科技创新工作快速发展,与产业经济的关联度更加紧密,茶制品深度开发持续活跃。文章主要从茶制品提制改性技术、功能评价、跨界应用技术与终端产品研发等方面阐述了所取得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进展。同时提出了推进我国茶制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效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制品 提制技术 功能评价 应用技术 终端产品开发
下载PDF
包装方式对颗粒形绿茶贮藏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苏小琴 左小博 +4 位作者 黄伟红 陆德彪 孔俊豪 刁春华 杨秀芳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93-301,共9页
目的探索不同包装方式对颗粒形绿茶贮藏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颗粒形绿茶分别采用单一铝箔包装和脱氧剂包装,在温度(15±1)℃、相对湿度65%下贮藏24个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感官审评方法和色差分析法,研究贮藏过... 目的探索不同包装方式对颗粒形绿茶贮藏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颗粒形绿茶分别采用单一铝箔包装和脱氧剂包装,在温度(15±1)℃、相对湿度65%下贮藏24个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感官审评方法和色差分析法,研究贮藏过程中风味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与第0月比,两种包装方式颗粒形绿茶含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P<0.05),单一铝箔包装颗粒形绿茶贮藏6个月咖啡碱含量显著下降(P<0.05),贮藏9个月非酯型儿茶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贮藏12个月茶多酚、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类总量显著下降(P<0.05)。而脱氧剂包装颗粒形绿茶贮藏12个月茶多酚、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含量和儿茶素类总量无显著变化(P>0.05)。贮藏第24个月,单一铝箔和脱氧包装颗粒形绿茶茶汤L分别为93.88和94.49,a分别为-2.25和-2.43,b分别为14.14和13.75,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48.96%和60.87%。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包装方式颗粒形绿茶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与b/a、茶多酚、表儿茶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感官审评表明,采用脱氧包装的颗粒形绿茶的汤色、滋味和感官总分始终高于单一铝箔包装。结论相较于单一铝箔包装,采用脱氧包装更有利于保持颗粒形绿茶贮藏品质,从而延长颗粒形绿茶货架期。本研究为颗粒形绿茶贮藏品质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形绿茶 包装方式 贮藏品质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六堡黑茶浸提工艺优化及固体饮料开发 被引量:5
10
作者 左小博 苏小琴 +3 位作者 孔俊豪 杨秀芳 房升 谭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77-182,共6页
为丰富茶饮料产品,促进六堡黑茶高值化利用,以浸提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分析,优化六堡茶浸提工艺;同时利用正交实验确定原辅料配比,采用酸碱混合非水制粒工艺制得了起泡型固体茶饮料。BoxBehnken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浸... 为丰富茶饮料产品,促进六堡黑茶高值化利用,以浸提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分析,优化六堡茶浸提工艺;同时利用正交实验确定原辅料配比,采用酸碱混合非水制粒工艺制得了起泡型固体茶饮料。BoxBehnken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浸提工艺条件为:纯水作提取剂,液料比24.0∶1 m L/g,水浴温度80.0℃、浸提时间60.0 min条件下提取率可达26.0%±0.9%。正交实验结果显示,六堡茶固体饮料原辅料质量配比为:茶叶提取物24.0%、柠檬酸19.2%、碳酸氢钠16.0%、甜菊糖苷1.4%、乳糖28.0%、PEG-6000 1.6%、赤藓糖醇9.8%。按此配方制得的固体饮料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无斑点、崩解迅速,溶于水后汤色清澈,酸甜适口,茶香味明显,感官评分达95分。本研究促进了六堡黑茶高值化利用,也为茶叶深加工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固体饮料 响应面 浸提率 泡腾片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自动化DWI-ASPECTS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苏晓芹 程晓青 +7 位作者 周长圣 董铮 施佳倩 刘权慧 潘成伟 李秀丽 俞益洲 张志强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7-181,共5页
目的由于DWI-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DWI-ASPECTS)与临床医师评分在急性缺血卒中患者应用中均存在缺陷,文中旨在采用自动化评分(eDWI-ASPECTS)软件,并与不同年资神经放射科医师评估作对比,验证eDWI-ASPECTS的评估效能。方法回顾性分... 目的由于DWI-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DWI-ASPECTS)与临床医师评分在急性缺血卒中患者应用中均存在缺陷,文中旨在采用自动化评分(eDWI-ASPECTS)软件,并与不同年资神经放射科医师评估作对比,验证eDWI-ASPECTS的评估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9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309例入院并被诊断为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使用基于机器学习的eDWI-ASPECTS进行评分,以及两名高年资和低年资(分别具有15年、5年神经影像方面的临床经验)的神经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评分。根据梗死发生的部位分为3个组:皮质组,即梗死在皮层区域(岛叶及M1-M6);深部组,即梗死部位在白质区及基底节区(尾状核、豆状核、内囊);混合组,即累及皮层、皮层下及深部区域。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Cohen′s Kappa系数分别评估总体、医师之间以及医师与eDWI-ASPECTS之间的一致性,并将ASPECTS二分类后进一步评估医师与eDWI-ASPECTS的一致性。结果对于总体数据,低年资与高年资医师之间、低年资医师与eDWI-ASPECTS、高年资与eDWI-ASPECTS一致性较好(ICC=0.94、0.91、0.93)。皮质组一致性最好(P<0.05),而深部组及混合组的一致性下降,混合组一致性最差(P<0.05)。二分法评估结果:eDWI-ASPECTS与低年资医师(kappa=0.71,P<0.05)、eDWI-ASPECTS与高年资医师(kappa=0.76,P<0.05)、医师之间(kappa=0.79,P<0.05)显示一致性均达到较好水平。结论eDWI-ASPECTS与医师一致性较好,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标准化的评估工具;但是,不同梗死部位会影响到医师与eDWI-ASPECTS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 急性缺血性卒中 弥散加权成像 深度学习
下载PDF
平阳黄茶适制品种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玉萍 谢前途 +7 位作者 涂云飞 苏小琴 左小博 刁春华 孔俊豪 宿迷菊 王盈峰 叶丽琴 《中国茶叶加工》 2023年第1期77-84,共8页
以16种常见茶树品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感官审评结合理化检测的方式,探索平阳黄茶的适制品种。结果表明,在感官审评方面,各品种加工的黄茶汤色以黄、黄绿、嫩绿为主,香气以甜香、清香为主,滋味以鲜、浓、醇爽、醇为主。黄观音、平阳特早、... 以16种常见茶树品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感官审评结合理化检测的方式,探索平阳黄茶的适制品种。结果表明,在感官审评方面,各品种加工的黄茶汤色以黄、黄绿、嫩绿为主,香气以甜香、清香为主,滋味以鲜、浓、醇爽、醇为主。黄观音、平阳特早、浙农117三个品种总体得分较高,且能够体现黄茶“三黄”特点。通过色差分析发现,不同品种黄茶a值在0上下,正值居多,b均为正值。在茶汤滋味成分方面,与黄茶样品滋味得分相关性较强的成分为酯型儿茶素含量和EGCG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阳黄茶 适制性 茶树品种
下载PDF
茶基底中微生物菌相构成分析及其对现制奶茶中菌落数量的影响
13
作者 苏小琴 宋鹏鹏 +3 位作者 孔俊豪 杨秀芳 左小博 胡秀芳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8期50-58,共9页
目的探究茶基底菌相构成及其对制成的奶茶基底微生物的影响。方法通过扩增子测序技术对茶基底微生物组成分析,按照GB 4789.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 4789.1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 目的探究茶基底菌相构成及其对制成的奶茶基底微生物的影响。方法通过扩增子测序技术对茶基底微生物组成分析,按照GB 4789.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 4789.1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GB 478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第一法-大肠菌群最近似数法(most probable number,MPN)计数法测定茶基底及制成的奶茶基底中霉菌、酵母菌、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的含量。结果25个茶基底的霉菌、酵母菌、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的范围分别为未检出~1.0×10^(3) CFU/g、未检出~2.0×10^(3) CFU/g、未检出~43 MPN/g及>1.1×10^(3) MPN/g、未检出~9.3×10^(4) CFU/g。6类典型的茶基底样品微生物门水平优势细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为77.29%,优势真菌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丰度为85.38%,属水平优势细菌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丰度占比60.57%,优势真菌属为青霉属(Penicillium),占比21.5%。选取3个不同微生物梯度水平的红茶基底样品制成奶茶基底,在25℃条件下放置6.0 h,结果显示菌落总数呈增长趋势,而霉菌、酵母菌、大肠菌群的含量均未检出。结论茶基底中的微生物尤其是菌落总数对其制成的奶茶基底菌落总数相关性较高,热奶茶的高温制备过程可有效抑制茶基底中霉菌、酵母菌、大肠菌群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基底 菌相构成 奶茶基底 微生物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扁形绿茶贮藏品质影响研究及货架期预测初探 被引量:4
14
作者 苏小琴 左小博 +4 位作者 涂云飞 刁春华 谭蓉 孔俊豪 杨秀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75-280,共6页
针对影响扁形绿茶贮藏品质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了温度、湿度和光照对其理化和感官的品质特性影响,并采用加速货架期测试试验(ASLT)和Q10模型预测其保质期。结果表明,高温、高湿或高光条件下,扁形绿茶中水分含量、酚氨比增加显著(P<0.... 针对影响扁形绿茶贮藏品质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了温度、湿度和光照对其理化和感官的品质特性影响,并采用加速货架期测试试验(ASLT)和Q10模型预测其保质期。结果表明,高温、高湿或高光条件下,扁形绿茶中水分含量、酚氨比增加显著(P<0.05);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下降(P<0.05);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儿茶素总量呈下降趋势(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扁形绿茶贮藏中的感官评分与儿茶素总量、叶绿素总量和叶绿素b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PCA主成分分析表明,扁形绿茶贮藏中环境因子对其品质影响顺序为:温度>湿度>光照。ASLT试验表明,扁形绿茶30℃贮藏3月,40℃贮藏2月后,外形色泽黄褐,汤色黄,香气显陈气,感官评分下降,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下降,依据Q10模型预测扁形绿茶在4、10和20℃贮藏条件下,理论货架期分别为24个月、16个月和8个月。本研究为绿茶贮藏过程中品质特性的保持以及贮藏条件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扁形绿茶 贮藏 品质 货架期
下载PDF
基于自组装法制备茶多酚-透明质酸纳米粒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左小博 杨秀芳 +2 位作者 孔俊豪 苏小琴 谭蓉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346-2350,2354,共6页
为提高茶多酚产品稳定性,更好发挥茶多酚在日化领域的功效价值,采用PEG化的水溶性高分子透明质酸(HA)为载体,通过自组装纳米结构包载茶多酚,形成纳米粒稳态体系,并对产品微观形态及离心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随着HA浓度增加,茶多... 为提高茶多酚产品稳定性,更好发挥茶多酚在日化领域的功效价值,采用PEG化的水溶性高分子透明质酸(HA)为载体,通过自组装纳米结构包载茶多酚,形成纳米粒稳态体系,并对产品微观形态及离心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随着HA浓度增加,茶多酚纳米粒的粒径逐渐增大,而随着茶多酚单体EGCG添加量的增加,茶多酚纳米粒粒径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各因素对样品粒径影响程度的大小顺序为:m PEG-NH2添加量> EGCG添加量>透明质酸钠(HA)浓度。在HA浓度0. 02%(质量分数)、m PEG-NH2添加量0. 03 g,EGCG溶液添加量420μL条件下,体系具有最佳离心稳定性。冻干茶多酚粒子微观结构由丝状及颗粒状微粒相互包覆缠绕而成,呈三维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纳米粒 透明质酸钠 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自组装技术的EGCG多层乳液的制备及其微胶囊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左小博 孔俊豪 +2 位作者 苏小琴 谭蓉 杨秀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8-43,共6页
针对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Epigallocatechin gallate)稳定性差、易氧化降解的问题,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对其进行包载,建立EGCG稳态体系的制备工艺,并对产品微观形态及离心稳定性进行考察,进而通过喷雾干燥对其微胶囊化包埋,得... 针对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Epigallocatechin gallate)稳定性差、易氧化降解的问题,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对其进行包载,建立EGCG稳态体系的制备工艺,并对产品微观形态及离心稳定性进行考察,进而通过喷雾干燥对其微胶囊化包埋,得到了粒径均一、稳定性较好的EGCG微胶囊。结果表明:在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SSOS,sodium starch octenyl succinate)添加量70.0 g、水相油相比8∶1 (g/g),剪切速率9000 r/min,剪切时间3 min条件下制备EGCG单层乳液,其离心稳定性系数可达0.138;在阿拉伯胶浓度15%,9000 r/min剪切3 min条件下,进一步制备而得的EGCG多层乳液稳定性较高。经喷雾干燥所得微胶囊的粒径在1~10μm,其包封率达53.5%±0.5%,呈表面有褶皱无裂痕的椭球状,具有较好热力学稳定性。本研究为提高茶多酚稳定性,拓宽茶多酚产品应用领域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技术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乳液 喷雾干燥 微胶囊
下载PDF
绿茶低温负压干燥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苏小琴 左小博 +2 位作者 杨秀芳 谭蓉 孔俊豪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7-103,共7页
干燥是绿茶品质定型的关键工序之一,为生产优质绿茶,尤其是保留色泽和营养成分,对绿茶的干燥工艺进行了探索。通过比较传统热风干燥和低温负压干燥,发现低温负压的干燥效率平均提高30%,且在内质成分保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分别以干燥时... 干燥是绿茶品质定型的关键工序之一,为生产优质绿茶,尤其是保留色泽和营养成分,对绿茶的干燥工艺进行了探索。通过比较传统热风干燥和低温负压干燥,发现低温负压的干燥效率平均提高30%,且在内质成分保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分别以干燥时间、叶绿素、水浸出物、氨基酸,儿茶素和茶多酚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多指标正交试验优化绿茶低温负压干燥工艺,结果表明,绿茶最优低温负压干燥条件为干燥温度75℃,负压(0.03MPa)4min,低温15min。应用最优工艺加工超微茶粉,与传统工艺超微茶粉比较发现,低温负压干燥技术可有效保留原茶主要品质成分,提高超微茶粉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低温负压干燥 正交试验 工艺优化
下载PDF
贮藏条件对颗粒型绿茶品质变化规律的影响及货架期初探 被引量:3
18
作者 苏小琴 刁春华 +4 位作者 孔俊豪 涂云飞 左小博 谭蓉 杨秀芳 《中国茶叶加工》 2020年第4期13-20,共8页
为明确不同贮藏条件对颗粒型绿茶理化成分的影响并初步预测产品货架期,文章研究了湿度、温度和光照等因子在贮藏过程中对绿茶理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并采用加速货架期测试模型(ASLT)分析绿茶品质变化,初步预测了绿茶贮藏理论货架期... 为明确不同贮藏条件对颗粒型绿茶理化成分的影响并初步预测产品货架期,文章研究了湿度、温度和光照等因子在贮藏过程中对绿茶理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并采用加速货架期测试模型(ASLT)分析绿茶品质变化,初步预测了绿茶贮藏理论货架期。结果表明,高温、高湿或高光条件贮藏5 d和10 d后,含水率显著增加(p<0.05),其中高湿条件(25℃,HR 75%)下增幅最大。可溶性糖、叶绿素b含量显著下降(p<0.05),其中高温(60℃,HR 60%)贮藏5 d和10 d后,叶绿素b含量比贮藏前分别下降45.38%和58.33%。茶多酚、氨基酸呈下降趋势,酚氨比显著增加(p<0.05),高光(25℃,4500 lx)贮藏10 d,酚氨比达7.82,比初始值增加38.41%。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感官评分与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叶绿素a和儿茶素总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ASLT试验表明,4℃、10℃和20℃贮藏条件下,颗粒型绿茶(贵州绿宝石)理论货架期分别为36个月、24个月和12个月。研究为颗粒型绿茶贮藏过程品质特性的保持、贮藏条件优化及保质期确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贮藏 品质变化 货架期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二线治疗晚期食管癌患者疗效及肿瘤标志物表达、预后生存期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季从飞 苏小琴 +2 位作者 倪婷婷 于洋 陈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3年第22期4375-4379,共5页
目的:研究信迪利单抗与阿帕替尼在晚期食管癌二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7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阿帕替尼治疗,观察组给予信迪利单抗与阿帕替尼联合... 目的:研究信迪利单抗与阿帕替尼在晚期食管癌二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7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阿帕替尼治疗,观察组给予信迪利单抗与阿帕替尼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并在治疗前后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糖类抗原50(CA-50)、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鳞癌抗原(SCC)水平;随后通过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预后生存期,并建立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患者达到中位OS、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ORR、DCR率较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A50、CA199、CEA、SCC水平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位OS、PFS较长(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法、CA50、CA199、CEA、SCC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利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抗血管生成药物对晚期食管癌患者开展二线治疗,不仅能降低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浓度,还能延长患者的预后生存期,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食管癌 信迪利单抗 阿帕替尼 二线治疗 临床疗效 肿瘤标志物 预后生存期
原文传递
一次法根管治疗与多次法根管治疗牙体牙髓病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苏小芹 魏周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年第24期7-8,共2页
目的研究一次、多次根管治疗对牙体牙髓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月我院门诊收治的牙体牙髓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多次法根管治疗)与观察组(一次法根管治疗),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前后一周... 目的研究一次、多次根管治疗对牙体牙髓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月我院门诊收治的牙体牙髓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多次法根管治疗)与观察组(一次法根管治疗),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前后一周的疼痛等级与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8.00%明显比对照组的84.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一周后0级疼痛例数比对照组多,Ⅰ、Ⅱ、Ⅲ级疼痛例数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法根管治疗牙体牙髓患者,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还可取得比多次法治疗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管治疗 牙体牙髓病 多次法 一次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