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平原还田秸秆腐解释放DOM的光谱特征 被引量:19
1
作者 韦梦雪 王彬 +5 位作者 谌书 白英臣 董发勤 朱静平 黎明 魏竭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861-2868,共8页
为掌握川西平原保护性耕作模式下还田秸秆腐解过程的光谱学特性,追溯还田秸秆对川西地区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过程,采集了该地区主要种植作物油菜、水稻的秸秆样本,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 为掌握川西平原保护性耕作模式下还田秸秆腐解过程的光谱学特性,追溯还田秸秆对川西地区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过程,采集了该地区主要种植作物油菜、水稻的秸秆样本,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三种光谱学表征手段,阐明秸秆各腐解阶段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谱学特征,对比不同农作物秸秆快速淋溶阶段DOM(0~0.5d)与腐解过程(0.5~90d)的光谱学特征差异性,解析其变化机理。结果表明:还田秸秆腐解过程中DOM的光谱学特性差异明显,伴随着芳香性物质的溶出、降解以及新生腐殖类物质的形成;由秸秆快速淋溶阶段释放DOM的E_2/E_3值最大而SUVA_(254)值最小可知该阶段溶出的物质芳香性和分子量相对较小;其芳香性组分的溶出主要集中在腐解前期(≤10d),表现于该阶段E_2/E_3值逐渐减小且SUVA_(254)值逐渐增大,DOM中多糖峰、芳香C和酰胺峰变弱;难分解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大分子蛋白质主要在腐解后期被降解;DOM中酚类、羰基类和羧酸类物质数量增加,使得DOM与有机污染物、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增强,进而调节农田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本研究为川西平原秸秆还田的环境意义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新证据,为该地区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溶解性有机质 腐解 光谱学特征 川西平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