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石含水蠕变损伤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陈陆望 李圣杰 +2 位作者 陈逸飞 张开弦 刘延娴 《固体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2-651,共10页
为研究岩石含水率对蠕变的影响,将含水开关与蠕变损伤阀值引入蠕变模型,实现了含水劣化与蠕变损伤在本构关系上的耦合,建立了岩石含水蠕变损伤模型.模型与某软岩的三轴压缩蠕变试验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拟合效果,并由麦夸特法+通用全局优化(... 为研究岩石含水率对蠕变的影响,将含水开关与蠕变损伤阀值引入蠕变模型,实现了含水劣化与蠕变损伤在本构关系上的耦合,建立了岩石含水蠕变损伤模型.模型与某软岩的三轴压缩蠕变试验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拟合效果,并由麦夸特法+通用全局优化(LM-UGO)算法反演出了模型参数随岩石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在C^++语言和FLAC^3D中Fish语言的环境下,通过推导模型本构方程的三维差分形式,并利用FLAC^3D所提供的接口实现了模型的二次开发.通过对开发的岩石含水蠕变损伤模型进行算例验证和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也得出了软岩巷道蠕变变形随围岩含水率增大而增加的结论,进一步反映出蠕变模拟计算中考虑岩石含水率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变模型 含水率 蠕变损伤 参数反演 二次开发 FLAC^3D
原文传递
行株距配置对‘云烟97’农艺性状、化学成分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管赛赛 于晓娜 +5 位作者 宗胜杰 李志鹏 黄维知 曹学鸿 范业晨 叶协锋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6期79-83,共5页
为探索‘云烟97’在武陵烟区适宜的栽培行株距配置,2012年4—12月在重庆市武隆县出水村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了行株距配置对‘云烟97’农艺性状、化学成分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宽的行株距配置能够提高烟株移栽后60天烟株的田间... 为探索‘云烟97’在武陵烟区适宜的栽培行株距配置,2012年4—12月在重庆市武隆县出水村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了行株距配置对‘云烟97’农艺性状、化学成分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宽的行株距配置能够提高烟株移栽后60天烟株的田间长势,其中行距120 cm、株距50 cm和行距120 cm、株距60 cm的表现较好。烤后烟叶中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整体偏高,处理组合行距120 cm、株距40 cm的烤后烟中部叶化学成分协调性较好。试验因素株距对产量的影响要大于行距,但是行距对产值和上等烟比例的影响大于株距,行距120 cm、株距40 cm产量、产值和上等烟比例表现最优。综合分析,在武陵烟区,种植‘云烟97’选择行距120 cm、株距40 cm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行株距配置 农艺性状 化学成分 经济性状
下载PDF
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实施水平量化评估简介 被引量:3
3
作者 丁德武 杜德川 +2 位作者 贾润中 朱胜杰 李明骏 《安全、健康和环境》 2017年第9期34-37,共4页
介绍了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控制相关标准、指南和文件。研究了泄漏检测与修复项目实施水平量化评估技术。其中,评估流程包括制定评估方案、收集评估资料,开展现场评估,编写评估报告;评估要素包括资料审核、现... 介绍了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控制相关标准、指南和文件。研究了泄漏检测与修复项目实施水平量化评估技术。其中,评估流程包括制定评估方案、收集评估资料,开展现场评估,编写评估报告;评估要素包括资料审核、现场审核、人员考察、现场抽检4方面内容;水平量化评估包括LDAR技术实施水平量化评估检查表、LDAR技术实施水平量化评分标准。本研究对评估企业实施LDAR过程合规性,检测数据有效性,以及实施技术水平的可比性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水平量化评估 泄漏检测与修复
下载PDF
基于NMR技术煤系页岩瓦斯解吸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唐巨鹏 田虎楠 +2 位作者 马圆 孙胜杰 李卫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2-287,共6页
煤系页岩瓦斯微观解吸机理研究,对煤田区域煤系页岩瓦斯高效安全开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核磁共振(简称NMR)无损检测技术,以典型高瓦斯矿井阜新清河门矿煤系页岩为例,将页岩试样放入低场核磁共振仪夹持器腔体中,通过先吸附,后降低瓦斯压力... 煤系页岩瓦斯微观解吸机理研究,对煤田区域煤系页岩瓦斯高效安全开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核磁共振(简称NMR)无损检测技术,以典型高瓦斯矿井阜新清河门矿煤系页岩为例,将页岩试样放入低场核磁共振仪夹持器腔体中,通过先吸附,后降低瓦斯压力,模拟煤系页岩瓦斯解吸过程.以核磁共振T2谱幅值积分定量化表征瓦斯解吸量,以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均值减小幅度定量化表征煤系页岩孔隙结构收缩变形程度,从微观角度定量研究煤系页岩瓦斯解吸过程中吸附态和游离态瓦斯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吸附态和游离态瓦斯核磁共振谱范围可以通过两个横向弛豫时间截止阈值定量划分;吸附态瓦斯量与瓦斯压力符合朗格缪尔等温吸附方程,游离态瓦斯量与瓦斯压力呈线性函数关系;随瓦斯压力降低,煤系页岩微孔隙结构收缩为原孔隙平均半径0.39倍,中-大孔隙结构收缩为原平均孔隙半径0.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R 煤系页岩 瓦斯解吸 吸附态瓦斯 游离态瓦斯
下载PDF
重型吉兰-巴雷综合征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危险因素和长期预后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吴章薇 周昊 +3 位作者 赵圣杰 郭鸣 李冰洁 赵军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38-43,共6页
目的探讨重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合并呼吸衰竭(RF)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影响其短期预后和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6-7—2016-3年北京博爱医院收治的62例重型GBS病例,分为RF组〔休斯功能分级量表(HFGS)=5分〕和非RF组(HFGS=4分)... 目的探讨重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合并呼吸衰竭(RF)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影响其短期预后和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6-7—2016-3年北京博爱医院收治的62例重型GBS病例,分为RF组〔休斯功能分级量表(HFGS)=5分〕和非RF组(HFGS=4分),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重型GBS出现RF的独立临床危险因素。根据发病3个月后的HFGS分为功能恢复良好组(HFGS<3分)和功能恢复不良组(HFGS≥3分),分析影响重型GBS短期预后(发病3个月)和长期预后(发病1年)的临床因素。结果共62例重型GBS患者,RF组25例,非RF组37例。发病1周内达峰者出现RF风险是达峰时间超过1周患者的2.957倍(OR=3.957,95%CI:1.141~13.724,P=0.030)。合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者出现RF风险是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者的3.259倍(OR=4.259,95%CI:1.306~13.890,P=0.016)。两组间首发症状为脑神经受累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是重型GBS合并RF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后方面,38.7%患者在发病3个月可独立行走,74.4%患者在发病1年可独立行走。与脱髓鞘型GBS比较,轴索型GBS增加发病3个月至1年功能恢复不良的风险约6~22倍。发病时存在感觉障碍减少发病3个月至半年功能恢复不良的风险约73%~77%,但在发病后1年,感觉障碍对功能恢复的影响下降,年龄大的患者轻度增加功能预后不良的风险。结论病情迅速进展、合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GBS患者更易出现RF。近3/4的重型GBS发病1年后能独立行走,其中轴索型、年龄大的患者长期预后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 呼吸功能不全 预后
下载PDF
视觉反馈下离心收缩锻炼治疗跟腱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圣节 王瑞 +2 位作者 李飞 王峰 肖红雨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9期973-975,共3页
目的观察视觉反馈下离心收缩锻炼治疗跟腱病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6月-2015年12月于本科就诊的跟腱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采用传统离心收缩锻炼方法治疗,治疗组采用视觉反馈下离心收缩锻炼方法治疗... 目的观察视觉反馈下离心收缩锻炼治疗跟腱病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6月-2015年12月于本科就诊的跟腱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采用传统离心收缩锻炼方法治疗,治疗组采用视觉反馈下离心收缩锻炼方法治疗,各组患者每周进行3次治疗,持续6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跟腱疼痛程度进行评定,采用跟腱腱病评分法(victorian institute of sports assessmentachilles questionnaire,VISA-A)对患者跟腱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VAS评分均降低,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0.34±0.60 vs 1.28±1.05,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VISA-A评分均提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91±5.04 vs 87.93±5.63,P>0.05)。结论视觉反馈下离心收缩锻炼可以提高患者跟腱运动功能,减轻患者跟腱疼痛,疗效较传统离心收缩锻炼方法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反馈 离心收缩锻炼 跟腱病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GO)改性聚酰胺复合膜去除PPCPs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娜娜 夏圣骥 +2 位作者 赵玉 李苑阳 努尔古丽.唐加拉克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38,共5页
考察了不同氧化石墨烯(GO)配比的纳滤膜对3种目标污染物:利血平、诺氟沙星和盐酸四环素的去除效果。GO通过界面聚合反应嵌入到薄膜复合膜(TFC)的活性层中。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接触角及纳滤实验等... 考察了不同氧化石墨烯(GO)配比的纳滤膜对3种目标污染物:利血平、诺氟沙星和盐酸四环素的去除效果。GO通过界面聚合反应嵌入到薄膜复合膜(TFC)的活性层中。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接触角及纳滤实验等手段对TFC膜进行表征和研究。制备的GO-TFC膜相较于纯聚酰胺(PA)膜而言,在保证污染物截留的情况下表现出了更高的水通量,同时对于pH的变化表现出更好的耐受性。GO的引入改变了膜的亲水性、表面形貌和表面电荷,从而显著地提高了膜的抗污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聚酰胺膜 界面聚合 亲水性 抗污染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