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IMO神经网络均衡的16QAM模分-波分复用相干传输系统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尧 王晨 +4 位作者 桑博涵 张宇 王心怡 周雯 余建军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45,共8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均衡器,并在大容量模分-波分复用通信系统中进行了实验验证。该系统基于6模掺铒光纤放大器实现了16通道波分复用双极化48 Gbaud 16阶正交振幅调制(16QAM),在LP01、LP02、LP11a、LP11b、LP21a... 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均衡器,并在大容量模分-波分复用通信系统中进行了实验验证。该系统基于6模掺铒光纤放大器实现了16通道波分复用双极化48 Gbaud 16阶正交振幅调制(16QAM),在LP01、LP02、LP11a、LP11b、LP21a、LP21b六种模式上传输了100 km少模光纤(FMF)。为降低非线性的影响,在接收端数字信号处理中,采用基于多标签技术的MIMO神经网络均衡器,能够显著提升系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经100 km的FMF传输,MIMO神经网络均衡器的强大性能使得系统的比特误码率能满足15%软判决前项纠错阈值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光学 光纤通信 模分复用 波分复用 神经网络均衡
原文传递
基于外差相干探测的极化复用16QAM信号双模式1000 km少模光纤传输系统 被引量:1
2
作者 卞诚真 王晨 +9 位作者 桑博涵 王凯辉 丁俊杰 朱博文 沈磊 张磊 王瑞春 闫长鹍 刘博 余建军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143-148,共6页
为了解决通信容量不足以及非线性损伤问题,基于正交相位(IQ)调制外差相干探测,利用极化复用技术、模分复用技术以及先进的数字处理算法,搭建了单通道模分复用少模光纤传输系统,并成功实现了波特率为32 Gbaud的16正交振幅调制(QAM)信号... 为了解决通信容量不足以及非线性损伤问题,基于正交相位(IQ)调制外差相干探测,利用极化复用技术、模分复用技术以及先进的数字处理算法,搭建了单通道模分复用少模光纤传输系统,并成功实现了波特率为32 Gbaud的16正交振幅调制(QAM)信号在两个兼并模LP11a和LP11b模式下的1000 km传输。使用时域和频域多输入多输出最小均方(MIMO-LMS)算法进行均衡处理后,误码率(BER)低于软判决前向纠错(SD-FEC)的阈值(5.2×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通信 光纤通信 模分复用 少模光纤 极化复用 长距离传输
原文传递
双模式80波分通道1000km少模光纤传输
3
作者 郑天启 王晨 +9 位作者 王凯辉 丁俊杰 朱博文 桑博涵 周雯 沈磊 张磊 王瑞春 闫长鹍 余建军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169-176,共8页
为了解决急剧提升的通信系统容量需求与长距离传输等问题,通过实验验证了超大容量的少模光纤传输。在超大容量需求的背景下,同时使用波分复用、模分复用、偏振复用三种复用技术进行信号传输,凭借自研的低损耗六模渐变型光纤(各模式衰减... 为了解决急剧提升的通信系统容量需求与长距离传输等问题,通过实验验证了超大容量的少模光纤传输。在超大容量需求的背景下,同时使用波分复用、模分复用、偏振复用三种复用技术进行信号传输,凭借自研的低损耗六模渐变型光纤(各模式衰减约为0.2 dB/km),实现了覆盖C波段共80个通道,每个通道双模双偏振信号的1000 km传输。考虑到超长距离传输带来的色散和双模双偏振带来的串扰,在进行接收端离线数字信号处理(DSP)时首先使用频域色散补偿算法进行色散补偿,并在下采样和时钟恢复后联合利用多输入多输出-频域最小均方算法(MIMO-FDLMS)和多输入多输出-时域最小均方算法(MIMO-TDLMS)进行信道均衡和色散补偿。在28%冗余的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信道编码软判决前向纠错(SD-FEC)阈值5.2×10^(-2)条件下,实现了总的线传输速率40.96 Tbit/s,净速率高达32 Tb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通信 波分复用 模分复用 偏振复用 长距离传输 超大容量传输
原文传递
基于熵值法的出版上市企业研发能力评价
4
作者 桑广成 焦建玲 桑博涵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2期70-76,共7页
随着出版业融合发展步伐的加快,研发和创新驱动成为出版业提升内生发展动力的利器,并将深入赋能文化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为客观评价出版企业研发能力水平,利用熵值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17家上市出版企业研发能力进行测度。通过分... 随着出版业融合发展步伐的加快,研发和创新驱动成为出版业提升内生发展动力的利器,并将深入赋能文化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为客观评价出版企业研发能力水平,利用熵值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17家上市出版企业研发能力进行测度。通过分析评价结果,发现出版企业存在研发投入不足、投入产出率低、会计核算不统一、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助力我国出版企业更好地进行研发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企业 研发能力 评价体系 熵值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