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脂肪酸合成酶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华 吕青 +3 位作者 薛晖 董立华 saimanaz 羊惠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1-384,共4页
目的探讨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脂肪酸合成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以探询新的分子标志和早期分子治疗的靶基因。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等方法检测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E-FABP)... 目的探讨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脂肪酸合成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以探询新的分子标志和早期分子治疗的靶基因。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等方法检测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E-FABP)和脂肪酸合成酶(FAS)在76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中的表达变化。结果E-FABP广泛分布于浸润性导管癌的血管内皮细胞、导管和腺泡的上皮细胞,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量在III级浸润性导管癌的较I、II级明显下调(P<0.05)。FAS主要分布于腺泡和导管的上皮细胞,表达量随组织学级数的变化趋势与E-FABP相同,两者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此外,E-FABP和FAS的表达与及组织学级数相关(P<0.05),与绝经情况、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无关(P>0.05)。结论在I、II级浸润性导管癌,E-FABP可能作为FAS的下游分子,结合和转运FAS合成的长链脂肪酸,以维持肿瘤细胞旺盛的代谢;在III级导管癌,E-FABP、FAS的表达明显下调,癌细胞的活动可能有赖于其他信号分子起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寻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的分子标志及早期治疗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和蛋白质表达 脂肪酸结合蛋白 脂肪酸合成酶 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