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ARMS技术的抗稻瘟病基因Piz-t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利用 被引量:1
1
作者 何娜 王丽丽 +7 位作者 高虹 张丽颖 唐志强 付亮 王昌华 隋国民 郑文静 马作斌 《辽宁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20-25,共6页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利用抗稻瘟病基因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大面积发生最经济有效的途径。Piz-t是Piz位点的一个主效抗稻瘟病基因,具有广谱稻瘟病抗性,对于改良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具有重要的...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利用抗稻瘟病基因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大面积发生最经济有效的途径。Piz-t是Piz位点的一个主效抗稻瘟病基因,具有广谱稻瘟病抗性,对于改良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缺少高通量的鉴定技术。本研究利用Piz-t与其等位基因Pi2、Pi9、Pigm、Pi50的序列差异,开发了一套基于PARMS检测技术(Penta-primer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的荧光分子标记。利用该方法检测了98份水稻资源,鉴定到2个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z-t的水稻品种,并对育种后代材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的检测出育种后代材料中Piz-t基因型,以及是否纯和,为水稻抗稻瘟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简便、可靠、低价高通量的基因鉴定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稻瘟病基因 分子标记
下载PDF
光温条件对北方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LY156S育性转换的影响及其育性鉴定技术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于亚辉 李振宇 +2 位作者 陈广红 隋国民 徐正进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19,共6页
通过对不育系应用区域气象条件的分析,选择不同光温条件处理北方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LY156S,研究光温变化对其育性转换的影响及育性鉴定方法。结果表明,在不育系制种区域辽宁盘锦,2011—2017年的7—8月日平均温度大于23℃,最低温度为20℃... 通过对不育系应用区域气象条件的分析,选择不同光温条件处理北方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LY156S,研究光温变化对其育性转换的影响及育性鉴定方法。结果表明,在不育系制种区域辽宁盘锦,2011—2017年的7—8月日平均温度大于23℃,最低温度为20℃,低于23℃的天数较少,适合临界温度为21℃左右的两系不育系制种;在不育系繁殖地区海南三亚,2011—2017年冬季低于20℃天数较少,且比较分散,较适合两系不育系繁种。在长日照14.5h低温处理下,不育系的抽穗期滞后,22和21℃处理下育性没有恢复,但20和19℃处理花粉不育度降低到82.36%和78.45%,育性发生了转换。在日照长度为11.5和12.5 h条件下,22和24℃处理的育性均得到恢复;在日照长度为13.5 h条件下22和24℃处理的花粉不育度仍都大于99.5%,育性没有恢复。为提高北方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应用的安全性,北方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鉴定在《水稻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育性鉴定规程》(NY/T 1215—2006)的基础上,可将14.5 h长日照条件下的处理温度降至21℃,11.5、12.5和13.5 h等短日照条件下的处理温度降低至22℃,以提高不育系的育性鉴定准确性与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北方粳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LY156S 育性转换 光温条件 育性鉴定
原文传递
二维氟代苯甲胺钙钛矿结构和光电性能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隋国民 严桂俊 +2 位作者 杨光 张宝 冯亚青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352-362,共11页
二维铅卤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其高稳定性等优良性质展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多的二维铅卤钙钛矿材料被用作太阳能电池的光吸收层,但是关于二维铅卤钙钛矿材料构效关系的理论研究十分匮乏.本文以苯甲胺铅碘、邻氟苯甲胺铅碘和对氟苯... 二维铅卤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其高稳定性等优良性质展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多的二维铅卤钙钛矿材料被用作太阳能电池的光吸收层,但是关于二维铅卤钙钛矿材料构效关系的理论研究十分匮乏.本文以苯甲胺铅碘、邻氟苯甲胺铅碘和对氟苯甲胺铅碘二维钙钛矿为出发点,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比较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形成能、激子结合能、载流子迁移率以及对应器件的光电性能,以考察不同间隔基阳离子对钙钛矿结构、性质以及光电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维钙钛矿的形成能绝对值越大,光电器件的稳定性越高;钙钛矿的激子结合能越小,光电器件的短路电流密度越大,归纳总结出预测器件短路电流密度的关系式.在间隔基末端使用吸电子基团修饰有望同时提高光电器件的寿命和短路电流密度.本研究对于二维钙钛矿材料有机间隔阳离子的设计和筛选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第一性原理 氟苯甲胺 激子结合能
下载PDF
杂交粳稻研究进展与发展策略 被引量:17
4
作者 隋国民 《辽宁农业科学》 2018年第1期51-55,共5页
对国内外杂交粳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综述,根据杂交粳稻的科研和生产实际,明确制约杂交粳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为促进我国杂交粳稻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杂交粳稻 研究进展 发展策略
下载PDF
行株距配置对水稻群体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董立强 高虹 +5 位作者 李跃东 李睿 商文奇 姚继攀 马亮 隋国民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5-271,共7页
合理行株距配置能调节水稻群体微环境,协调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是水稻高产栽培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技术。为探索不同行、株距配置群体结构及光合性能对产量构成的调控作用,构建合理行株距配置,以辽宁主栽水稻品种辽粳401为试材,研究不同行... 合理行株距配置能调节水稻群体微环境,协调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是水稻高产栽培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技术。为探索不同行、株距配置群体结构及光合性能对产量构成的调控作用,构建合理行株距配置,以辽宁主栽水稻品种辽粳401为试材,研究不同行株距配置[(33+17)×17cm、(33+17)×14cm宽窄行栽植;25×17cm、25×14cm窄行等距栽植;30cm×16cm等行距栽植;30×20cm为对照]对齐穗期群体结构和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光能截获密切相关的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25cm等行距密植形式叶面积指数最高,可获得高产,但由于茎蘖数过多和LAI过大,群体质量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导致穗粒数或结实率的下降,宽窄行密植可通过降低40cm以下群体下部和80cm以上冠层叶面积指数来降低群体叶面积指数,优化群体,在保证稳定有效穗数基础上更利于后期籽粒灌浆,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形成高产;宽窄行栽植模式下剑叶净光合速率高于其他栽植模式,显著高于25cm等行距栽植方式,各层消光系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可获得充分光能截获,(33+17)cm×17cm宽窄行栽植模式的温、光生产效率可高于对照18.89%,实现了对光、温资源的高效利用。宽窄行栽植可优化密植群体的冠层结构而获得高产,为北方粳稻行株距配置、宽窄行栽培增产原理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株距 群体结构 叶面积指数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氮密互作对滨海稻区不同品种粳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吕小红 王宇 +7 位作者 马畅 付立东 任海 隋鑫 杜萌 李旭 张文忠 隋国民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共8页
氮密互作对水稻生长发育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籼稻品种上,对粳稻尤其不同氮效率粳稻品种的报道较少,研究不同氮效率粳稻品种氮密互作下的产量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规律,为滨海稻区节肥增效提质栽培提供依据。以双高效型品种盐丰47和低氮高... 氮密互作对水稻生长发育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籼稻品种上,对粳稻尤其不同氮效率粳稻品种的报道较少,研究不同氮效率粳稻品种氮密互作下的产量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规律,为滨海稻区节肥增效提质栽培提供依据。以双高效型品种盐丰47和低氮高效型品种盐粳765为材料,考察施氮量与移栽密度对不同品种粳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通过作用颖花量、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来调节产量,而移栽密度主要影响颖花量和实粒数以协调产量。在150~195kg·hm^(-2)施氮量范围内,可增大两个品种移栽密度;在240~285kg·hm^(-2)施氮量范围内,盐丰47的适宜移栽密度为(83.40~93.75)×10^(4)株·hm^(-2),盐粳765的适宜移栽密度为(93.75~107.25)×10^(4)株·hm^(-2)。成熟期秸秆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积累总量均随着施氮量增大而增多,其随密度的增大而呈现多元变化规律。两品种氮肥农学利用率总体上随着施氮量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盐丰47在N2D3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最高,达40.77%,而盐粳765则在N1D3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最高,达35.40%。综合考虑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双高效型品种盐丰47的最佳氮密组合为施氮量195kg·hm^(-2),移栽密度107.25×10^(4)株·hm^(-2);低氮高效型品种盐粳765的最佳氮密组合为施氮量150kg·hm^(-2),移栽密度107.25×10^(4)株·hm^(-2)。采用最佳氮密组合有利于充分发挥两粳稻品种的产量潜力,进而实现水稻高产高效优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密度 粳稻 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肥密处理对北方高产杂交粳稻群体结构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雪 张城 +8 位作者 李如海 李全英 梁传斌 张满利 王彦荣 苏玉安 陈亚君 李春凯 隋国民 《北方水稻》 CAS 2021年第3期5-7,13,共4页
为了优化北方高产杂交粳稻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辽宁省水稻研究所选育的高产多抗广适型杂交粳稻辽优9906为试材,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施氮量和插秧密度对杂交稻群体结构和产量性状的影响,提出合适肥密组合,以提高生产效率。研究结... 为了优化北方高产杂交粳稻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辽宁省水稻研究所选育的高产多抗广适型杂交粳稻辽优9906为试材,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施氮量和插秧密度对杂交稻群体结构和产量性状的影响,提出合适肥密组合,以提高生产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插秧密度为30 cm×16.5 cm、施氮量为13.5 kg/667 m^(2)是最高效肥密组合。密度对产量影响大于肥力对产量的影响,在生产中可适当调节插秧密度构建理想群体结构。当前生产上惯用的施氮量偏高,应适当降低施氮量,提高氮肥的使用效率,但肥力的减少不宜超过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施氮量 插秧密度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