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义和庄地区潜山内幕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束宁凯 汪新文 +1 位作者 王金铸 刘雅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29,共5页
济阳坳陷义和庄地区潜山内幕构造演化复杂、控藏作用不明,制约着该区潜山内幕油气勘探。综合地震、测井、岩性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开展了义和庄地区潜山内幕构造演化特征分析,并据此评价了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 济阳坳陷义和庄地区潜山内幕构造演化复杂、控藏作用不明,制约着该区潜山内幕油气勘探。综合地震、测井、岩性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开展了义和庄地区潜山内幕构造演化特征分析,并据此评价了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潜山经历了印支运动挤压抬升、燕山运动Ⅰ幕挤压、燕山运动Ⅱ幕拉张沉降、燕山运动Ⅲ幕挤压抬升以及喜马拉雅运动拉张沉降这一演化过程;义古991断层为潜山内幕典型同沉积断层,其断层活动速率验证了潜山的构造演化过程;多期次不同应力性质的构造演化使潜山内幕断层经历了多个逆冲、负反转阶段;潜山内幕的多期构造演化过程有利于优质储层和高效输导体系的形成,同时多期构造演化过程与内幕隔层相匹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与多种圈闭类型。在构造演化分析、有利输导体系预测与有利圈闭描述的勘探思路指导下,成功发现了义古72和义古65块等潜山内幕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潜山内幕 控藏作用 义和庄地区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化学驱聚合物溶液配注工艺技术及矿场应用效果 被引量:8
2
作者 束宁凯 汪卫东 +5 位作者 曹嫣镔 郑昕 方洪波 张磊 李治平 王宏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68-679,共12页
胜利油田已有20年以上化学驱历史。但由于长时间开采,油藏条件愈加苛刻,产出水成分也愈加复杂,导致淡水配制母液、产出水混配稀释注入的聚合物溶液黏度逐年下降,严重影响了化学驱的开发效果。为了实现化学驱技术的绿色发展,通过系统分... 胜利油田已有20年以上化学驱历史。但由于长时间开采,油藏条件愈加苛刻,产出水成分也愈加复杂,导致淡水配制母液、产出水混配稀释注入的聚合物溶液黏度逐年下降,严重影响了化学驱的开发效果。为了实现化学驱技术的绿色发展,通过系统分析聚合物溶液配制及注入全过程中导致黏度降低的因素,形成了使聚合物溶液低剪切、零剪切的4项关键技术:①生物竞争抑制法保证聚合物溶液黏度技术可以使"益生菌"微生物脱硫抑硫及遏制Fe^(2+)产生,并可在化学驱领域大规模应用;②原位保留聚丙烯酰胺即时湮灭羟基自由基技术,该技术基于胶体化学DLVO理论,通过研制新型综合处理剂,从源头减少滋生硫酸盐还原菌的含聚油泥层产生;③聚合物溶液熟化参数优化方法,研发了聚合物溶液产出水母液配制、混配稀释一体化低剪切装置工艺;④大压差低剪切节流控制单元结构仿真模拟方法以及可测试调配一体化管柱注入工艺。聚合物溶液低剪切、零剪切关键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胜利油田化学驱项目,实现了从淡水配制母液向产出水配制的转变,节约了淡水资源,还实现了甲醛杀菌向"益生菌"微生物脱硫抑硫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硫抑硫 原位保留 湮灭羟基 低剪切工艺 聚合物溶液黏度
原文传递
胜利埕岛极浅海油田薄储集层地震描述及流体识别 被引量:5
3
作者 束宁凯 苏朝光 +5 位作者 石晓光 李治平 张学芳 陈先红 朱剑兵 宋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68-776,共9页
胜利埕岛极浅海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上段曲流河沉积相变化快,加之受极浅海地表及海水鸣震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常规处理的海陆双检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低,难以满足该区10 m以下薄储集层地震描述及含油流体识别的需求。应用海陆双检叠... 胜利埕岛极浅海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上段曲流河沉积相变化快,加之受极浅海地表及海水鸣震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常规处理的海陆双检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低,难以满足该区10 m以下薄储集层地震描述及含油流体识别的需求。应用海陆双检叠前高分辨率二级提频处理技术有效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地震主频从30 Hz提高到50 Hz,砂体厚度分辨率从10 m提升至6 m;在地震精细层控的基础上,划分出河漫滩型、天然堤型、边滩型3种地震相模式,以此建立相层双控智能识别技术,储集层厚度预测误差小于1.5 m,提高了曲流河薄储集层砂体描述的准确性;综合泊松比、流体因子、拉梅参数与密度的乘积等多个叠前弹性参数,建立叠前多参数流体概率半定量含油性地震识别,流体识别吻合率达到90%以上,为胜利埕岛极浅海油田薄储集层的勘探开发提供物探技术支撑,有望为国内类似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借鉴。图11表2参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埕岛油田 极浅海 新近系 海陆双检 叠前高分辨率二级提频处理 相层双控智能识别 叠前地震流体识别
下载PDF
极端耗水层带形成机制及流场调控增效模式——以陆相砂岩特高含水后期整装油田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束宁凯 刘丽杰 +3 位作者 姚秀田 黄迎松 赖枫鹏 崔文富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46,266,共11页
以胜利油区陆相砂岩油藏整装油田为代表,主力单元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含水率大于95%),局部区域出现极端耗水现象,水油比急剧上升,注入水利用率大幅下降,吨油操作成本成倍增加,经济效益变差,但油藏中还有60%左右剩余地质储量。注入水沿着... 以胜利油区陆相砂岩油藏整装油田为代表,主力单元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含水率大于95%),局部区域出现极端耗水现象,水油比急剧上升,注入水利用率大幅下降,吨油操作成本成倍增加,经济效益变差,但油藏中还有60%左右剩余地质储量。注入水沿着极端耗水层带窜流是制约陆相砂岩整装油田特高含水后期效益开发的关键问题。以提高特高含水老油田开发效益为目标,明晰了极端耗水层带形成机制及调控机理,建立了基于老井的变流线调控极端耗水层带扩波及方法,形成特高含水后期油藏精准描述及调控极端耗水层带扩波及的效益开发技术体系。通过应用流场调控技术,使传统认为含水率98%近废弃油藏开展示范应用,基于极端耗水层带流场调控经济寿命期延长10a以上,产油量大幅增加,含水率下降,吨油操作成本下降,实现了特高含水后期老油田低成本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油藏 特高含水后期 极端耗水层带 流场调控 增效模式 关键技术
下载PDF
激光表面织构对磨角度对40Cr干摩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刘衍聪 张本华 +3 位作者 束宁凯 高喜龙 尹晓丽 金延朝 《应用激光》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41-948,共8页
表面织构技术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改善摩擦副摩擦学性能的表面改性手段逐渐成为国内外最具潜力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以槽状织构形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运动角度对织构表面干摩擦性能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织构运动角度对摩擦副干摩擦性能的影... 表面织构技术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改善摩擦副摩擦学性能的表面改性手段逐渐成为国内外最具潜力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以槽状织构形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运动角度对织构表面干摩擦性能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织构运动角度对摩擦副干摩擦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在面积占比17%条件下,当运动角度大于45°时表面织构具有减磨作用,且运动角度为60°时减磨效果最佳,织构化摩擦副中的对磨球磨损量均高于无织构摩擦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织构化 槽织构 形貌参数 干摩擦
原文传递
孤岛油田东区馆6低含油饱和度特稠油油藏成藏条件及油水分布模式 被引量:1
6
作者 束宁凯 孟芳婷 +1 位作者 郑昕 吴光焕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45,共8页
低含油饱和度特稠油油藏的油水关系一般较为复杂,针对该类油藏开展油水分布规律研究是可动用储量评价与开发的基础。应用测井、岩心分析及开发动态等资料对孤岛油田东区馆6开展储层含油性评价及油水分布特征研究,认为其为油水关系复杂... 低含油饱和度特稠油油藏的油水关系一般较为复杂,针对该类油藏开展油水分布规律研究是可动用储量评价与开发的基础。应用测井、岩心分析及开发动态等资料对孤岛油田东区馆6开展储层含油性评价及油水分布特征研究,认为其为油水关系复杂的低含油饱和度特稠油油藏。其油气成藏机制为:以重力、浮力为主的弱成藏动力难以排驱较小喉道孔隙中的原生水,致使河道边缘、河间滩地等物性较差的砂体含油饱和度较低;油气成藏后,孤北断层剧烈活动,致使其附近区域的地面原油密度超过1.01g/cm^3,具有一定长度的连续油柱足以克服毛细管力排出孔隙,聚集于构造低部位,形成油水倒置现象。以油藏成因机制研究为指导,根据油水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将孤岛油田东区馆6低含油饱和度特稠油油藏的油水分布模式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岩性控制的Ⅰ类、构造控制的Ⅱ类、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的Ⅲ类、油水密度分异控制的Ⅳ类,并制定了差异化的开发策略,进而实现储量评价及有效动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稠油 低含油饱和度 复杂油水关系 成藏条件 油水分布模式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春风油田浅薄储集层地震逐级精细预测 被引量:6
7
作者 束宁凯 汪新文 +3 位作者 苏朝光 宋亮 钮学民 李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1-568,共8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春风油田浅薄储集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和分辨率不足等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处理、解释技术研究,形成浅薄储集层地震逐级精细预测方法。采用互叠式偏移距分组处理技术,将地震资料的覆盖次数由8次增加至16次,同时经过提频去噪... 针对准噶尔盆地春风油田浅薄储集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和分辨率不足等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处理、解释技术研究,形成浅薄储集层地震逐级精细预测方法。采用互叠式偏移距分组处理技术,将地震资料的覆盖次数由8次增加至16次,同时经过提频去噪成像等精细处理,局部低信噪比区信噪比提高1.4倍;建立叠前提高分辨率目标处理、叠后子波重构拓频、叠前叠后联合反演的三级预测技术,最终砂体分辨能力由12 m逐步提高至2 m,有效提高了储集层识别精度。浅薄储集层在逐级提频后的资料中反射更为清晰、连续,与实际钻探结果吻合较好,资料具有较好的保幅性,取得了较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春风油田 中新统沙湾组 储集层预测 子波重构 叠前叠后联合反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