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超级盆地思维挖掘四川盆地油气资源潜力的探讨 被引量:24
1
作者 汪泽成 施亦做 +8 位作者 文龙 姜华 江青春 黄士鹏 谢武仁 黎荣 金惠 张志杰 严增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47-858,共12页
基于超级盆地思维及油公司资源战略,分析四川盆地含油气系统和剩余油气资源分布,最大限度地挖掘四川盆地油气资源潜力,探索该盆地的超级盆地发展模式。研究表明:①四川盆地在陆内裂谷—海相克拉通—前陆盆地3阶段演化背景下,形成了以天... 基于超级盆地思维及油公司资源战略,分析四川盆地含油气系统和剩余油气资源分布,最大限度地挖掘四川盆地油气资源潜力,探索该盆地的超级盆地发展模式。研究表明:①四川盆地在陆内裂谷—海相克拉通—前陆盆地3阶段演化背景下,形成了以天然气为主的复合含油气系统,具备构成超级盆地的资源条件。盆地超深层存在南华纪裂谷潜在含气系统;震旦系—中三叠统发育海相克拉通含气系统,以常规天然气和页岩气为主;上三叠统—侏罗系发育前陆盆地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油;每套油气系统内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各不相同。②发展完善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常规气、致密砂岩气、页岩油等领域先进实用勘探技术,是支撑规模勘探开发的必要条件。③分层次制定勘探战略,争取政府扶持与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合作发展新模式,有助于最大限度挖掘四川盆地油气资源。引入超级盆地研究思路挖掘四川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对指导四川盆地及类似成熟盆地的勘探开发部署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盆地 海相碳酸盐岩 致密气 页岩油 立体成藏 复式聚集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超深层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汪泽成 赵振宇 +3 位作者 黄福喜 施亦做 徐洋 张帅 《世界石油工业》 2024年第1期33-48,共16页
随着油气工业发展,向深层超深层领域进军已成为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趋势。通过对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与研究进展的深入分析,明确深层超深层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指出中西部叠合盆地的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基岩及火山... 随着油气工业发展,向深层超深层领域进军已成为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趋势。通过对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与研究进展的深入分析,明确深层超深层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指出中西部叠合盆地的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基岩及火山岩3大领域是未来超深层油气勘探重点领域,超深层元古界是值得勘探重视的潜在领域,并指出超深层油气地质理论与关键技术的攻关方向。研究表明:(1)克拉通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发育以多套海相烃源岩、白云岩和断控型缝洞体等规模储集层、3类有利成藏组合,是寻找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重点领域;(2)前陆盆地下组合发育以煤系为主的湖相优质烃源岩、(扇)三角洲砂体为主的规模储集层、大型构造圈闭,是寻找碎屑岩大油气田的重点领域;(3)以花岗岩和变质岩为主的基岩储集层不受埋深限制,源岩-基岩接触型成藏组合最有利,紧邻生烃凹陷及大型走滑断裂带的基岩潜山是深层-超深层基岩油气藏勘探的重点领域;(4)中新元古界受超大陆裂解及全球冰期影响,发育受陆内裂陷控制的优质烃源岩,资源潜力较大,未来勘探地位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油气成藏 构造分异 基岩油气藏 深层碎屑岩 叠合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馆陶组热储特征与地热资源评价 被引量:4
3
作者 饶松 肖红平 +3 位作者 王朱亭 高腾 施亦做 黄顺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1-152,共12页
渤海湾盆地发育多类、多套热储层,其中新近系馆陶组砂岩热储埋深适中、厚度大、分布广泛,为盆地主力热储之一,但过去的研究缺乏针对全区馆陶组地热资源的系统性评价。为此,在全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收集整理钻井、地质和... 渤海湾盆地发育多类、多套热储层,其中新近系馆陶组砂岩热储埋深适中、厚度大、分布广泛,为盆地主力热储之一,但过去的研究缺乏针对全区馆陶组地热资源的系统性评价。为此,在全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收集整理钻井、地质和物探资料,系统刻画了馆陶组热储平面展布特征,并评价了馆陶组热储地热资源量,圈定了地热资源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渤海湾盆地第四系—古近系现今平均地温梯度为34.7±3.5℃/km,平均大地热流值为64.4±8.1 mW/m^(2),反映了新生代裂谷盆地属性,具备了形成大型中—低温地热田的地热背景;②馆陶组热储温度分布区间为19.6~96.2℃,平均值为56.3℃,相对高温区主要出现在黄骅坳陷、渤中坳陷,冀中坳陷等地区,总体分布趋势与盆地现今地温场格局基本一致;③盆地110个县级以上城市馆陶组热储地热资源量折合标煤99.6×10^(8) t,平均地热资源丰度148.6×10^(4) t/km^(2),属于资源条件最好的一类油田地热资源,其中66.7%集中分布在华北油区;④盆地馆陶组热储最大概率地热资源量折合标准煤662.2×10^(8) t,平均地热资源丰度为72.4×10^(4) t/km^(2)。结论认为,根据热储特征和地面、经济条件,可在全盆地圈定出9个馆陶组地热资源有利区,即邢衡隆起区、南宫凹陷区、丘县凹陷区、饶阳凹陷区、武清凹陷区、岐口凹陷区、埕宁隆起区、东营凹陷区、昌潍凹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馆陶组 热储 热储特征 地热资源评价 现今地温场 油区地热 勘探有利区
下载PDF
松辽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翘然 肖红平 +4 位作者 饶松 施亦做 李文靖 黄顺德 胡光明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1-204,共14页
沉积盆地现今地温场反映了地球内部各种动力学过程之间的能量平衡状态,既是了解大陆岩石圈构造变形及演化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重要窗口,也是开展区域地热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通过收集松辽盆地826口钻孔试油温度数据,结合150个岩心样品... 沉积盆地现今地温场反映了地球内部各种动力学过程之间的能量平衡状态,既是了解大陆岩石圈构造变形及演化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重要窗口,也是开展区域地热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通过收集松辽盆地826口钻孔试油温度数据,结合150个岩心样品热导率测试结果,系统刻画了全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基于深部温度预测技术计算了4000 m深度内地层温度。结果表明,松辽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介于22.5~69.0℃/km之间,平均值为44.0℃/km。中央坳陷区岩石热导率值比较集中,大多介于1.60~2.40 W/(m·K)之间,平均值为1.84 W/(m·K),其中泥岩热导率最低,平均值为1.77 W/(m·K);粉砂岩热导率居中,平均值为1.87 W/(m·K);细砂岩热导率最高,平均值为2.12 W/(m·K)。大地热流值介于35.0~98.8 mW/m ^(2),平均值为76.9 mW/m ^(2),为典型的“热盆”,平面上呈中部高、边部低的环带状展布特征。松辽盆地1000 m深度的地层温度介于26.9~72.3℃,平均值为47.9℃;2000 m深度的地层温度介于49.4~141.3℃,平均值为91.9℃;3000 m深度的地层温度介于71.8~167.5℃,平均值为135.8℃;4000 m深度的地层温度介于94.3~210.9℃,平均值为179.8℃。综合分析认为,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引发软流圈上涌,区域岩石圈迅速减薄,来自地幔的热量显著增加;同时,减薄的地壳更有利于地幔热量向上传导。盆地内广泛发育的NNE和NW向两组深大断裂系为地幔物质及热流上升提供了通道,一部分地幔物质沿深大断裂熔融析离聚集在中下地壳内形成高导低速体,持续加热地壳,另一部分熔融物质经断裂系喷发形成新生代火山。盆地内广泛发育的花岗岩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是松辽盆地内又一重要热源。此外,松辽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地壳结构的差异是现今地温场不均匀性的重要原因,基底和沉积层热导率的差异引起的热流“折射”效应,促进了浅部热量的再分配,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热流 地温梯度 深部温度 试油温度 松辽盆地 温度场
下载PDF
中国油田地热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社教 施亦做 +2 位作者 方朝合 曹倩 任路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2,共10页
基于中国地热发展现状、地热资源赋存和分布特点、不同地热开发方式对比,分析了油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并探讨了中国地热产业,尤其是油田地热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的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浅层地... 基于中国地热发展现状、地热资源赋存和分布特点、不同地热开发方式对比,分析了油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并探讨了中国地热产业,尤其是油田地热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的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浅层地热资源分布全国;中低温地热资源分布于沉积盆地、东南沿海和隆起山区,在不同深度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含地热水的热储层,为水热型地热资源;高温地热资源集中分布在西藏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部和台湾地区。中国浅层地热能资源(浅于200 m)年可开采量折合7×10^(8)t标准煤。(2)由于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环境与效率问题、深井直接换热的效率问题,以及干热岩开发利用的技术瓶颈问题,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将是当今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最主要和最现实的领域。(3)油田地热开发中形成了地热资源勘查与评价、砂岩地层回灌、废弃井改造为地热井、高温钻完井等一批关键技术,均在大型地热开发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油田拥有丰富的采出水资源,可以直接利用,大量的废弃井或低效油井可以通过工艺改造为地热井进行地热资源开发,从而降低地热开发成本,提高地热项目的经济性。(4)油田地热除用于油田生产用能替代和清洁供暖外,中低温地热发电、氦气等伴生资源的开发、废弃油气藏储热和CO_(2)封存等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地热综合开发利用是油田地热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地热 水热型地热资源 地热供暖 地热发电 废弃油气藏储热 CO_(2)封存
下载PDF
石油企业有效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的问题与建议
6
作者 施亦做 沙秋 +4 位作者 张训华 刘人和 曹倩 郑元超 肖红平 《石油科技论坛》 2024年第1期31-39,共9页
在全球碳减排和能源结构转型趋势下,地热产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由于地热产业与油气工业的相近性,石油企业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中具备独特优势。近年来各大石油企业地热业务取得长足进展,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其中,资源品质及开发利用方式... 在全球碳减排和能源结构转型趋势下,地热产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由于地热产业与油气工业的相近性,石油企业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中具备独特优势。近年来各大石油企业地热业务取得长足进展,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其中,资源品质及开发利用方式选择是制约地热项目经济性的关键问题。文章从地热资源的形成与分布机理入手,分析提出:可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并非无处不在,要提升成功率与经济性,首先应在明确地热系统成因机制的基础上,落实优质资源,消除开发目标选取的盲目性;在此基础上,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构造背景及不同丰度的地热资源,依据其富集条件与资源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勘探开发模式与利用方式,才能有效实现地热产业的规模化和效益化发展。其中,渤海湾盆地仍需厘清深部断裂及其他构造要素的控热特征,取得具有持续发电潜力的资源条件,从而实现地热利用场景的突破;除深井换热及热储改造等复杂新兴采热方式外,松辽盆地与四川盆地建议可在盆地周缘构造活跃区进行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或将盆地内部可沟通深部流体或改善储层物性的断裂发育区作为潜在目标。同时,增强型地热系统、井下换热等技术路线仍需进一步评价优化,以明确其有效适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石油企业 开发利用方式 产业发展
下载PDF
基岩油气成藏特征与中国陆上深层基岩油气勘探方向
7
作者 汪泽成 江青春 +10 位作者 王居峰 龙国徽 程宏岗 施亦做 孙琦森 姜华 阿布力米提·依明 曹正林 徐洋 陆加敏 黄林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8,共11页
基于全球基岩油气藏数据库和中国基岩油气藏解剖,深入分析基岩油气成藏特征,探讨深层基岩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和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全球已发现的基岩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埋深小于4500 m的中浅层,层位以太古宇和前寒武系为主,储集层岩性以... 基于全球基岩油气藏数据库和中国基岩油气藏解剖,深入分析基岩油气成藏特征,探讨深层基岩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和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全球已发现的基岩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埋深小于4500 m的中浅层,层位以太古宇和前寒武系为主,储集层岩性以花岗岩和变质岩为主;规模较大的基岩油气田主要分布在中新生代构造运动活跃的裂谷盆地、弧后盆地和前陆盆地。基岩油气成藏特征主要表现为:(1)以孔隙-裂缝型低孔特低渗储集层为主,非均质性强,强抗压实作用导致储集层物性不受埋深控制,规模成储期为盆地基底风化剥蚀期及后期构造改造期;(2)他源供烃,成藏组合可划分为烃源岩-基岩接触型和烃源岩-基岩分离型两大类;(3)烃源岩异常高压和基岩储集层常压-低压,导致烃源岩与储集层之间存在较大的压力差,有利于深层基岩抽吸成藏。基底构造活动性、成藏组合关系、深大断裂(尤其走滑断裂)发育程度及区域性盖层等是深层基岩选区评价的主要参数;古老克拉通盆地陆内裂谷边缘的前寒武系结晶基底、紧邻生烃凹陷的古生代褶皱基底和中新生代块断基底,均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是未来深层基岩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油气藏 花岗岩储集层 成藏组合 抽吸成藏 走滑断裂带 深层基岩
下载PDF
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恢复及应用——以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震旦系-寒武系为例
8
作者 施亦做 汪泽成 +9 位作者 徐秋晨 胡圣标 黄士鹏 姜华 江青春 付小东 李文正 刘人和 刘静江 翟秀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43,共15页
由于古温标样品稀缺、热史复杂、方法单一且难以进行有效表征等原因,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恢复一直是沉积盆地热史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为此,以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震旦系灯影组与寒武系沧浪铺组为例,探索了可指示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 由于古温标样品稀缺、热史复杂、方法单一且难以进行有效表征等原因,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恢复一直是沉积盆地热史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为此,以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震旦系灯影组与寒武系沧浪铺组为例,探索了可指示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的有效古温标组合与方法体系,将传统古温标与具有不同封闭温度的低温热年代学古温标相结合,恢复了川中古隆起震旦系—寒武系重点层系热史,分析了在不同构造阶段的地层热演化特征、主要构造—热事件的热效应以及古地温对油气成藏关键过程的控制作用,并探讨了不同古温标在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恢复中的适用性与应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中古隆起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与沧浪铺组主要经历了2期升温和2期冷却过程,在2期升温过程中,川中古隆起高磨地区灯影组达到的最高古地温接近240℃,沧浪铺组约200℃,在该区域峨眉山地幔柱事件未产生决定性影响;②古地温控制下,德阳—安岳裂陷区下寒武统烃源岩的热演化进程、高磨地区灯影组储集层的埋藏溶蚀高峰及油气充注成藏过程三者可相关联,而裂陷东翼下寒武统烃源岩热演化与之相比呈现出“滞后性”;③前陆盆地演化期的深埋藏升温是有机质向高—过成熟转化、原油裂解成气的主要阶段,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抬升可能为后2期的天然气充注提供了驱动力。结论认为,不同类型古温标可对叠合盆地古老地层所经历的不同阶段的热演化过程与构造—热事件起到指示作用,对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进行恢复,可采用多古温标—多地层联合的方法,并基于古温标数据分析,结合地层埋藏史与盆地古热流数值模拟等结果,可对关键时期的热史路径进行多手段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古隆起 高石梯—磨溪地区 震旦系—寒武系 叠合盆地 热史反演 古温标
下载PDF
基于三维地质建模的松辽盆地北部地温场模拟 被引量:5
9
作者 施亦做 王社教 +4 位作者 肖红平 杜广林 饶松 胡圣标 汪泽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53,共8页
松辽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已进入中后期,盆地内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也逐渐显现。然而,受到钻井测温条件的限制,松辽盆地北部的地温场研究较为薄弱。为此,应用该盆地在石油勘探开发和最新地热调查中所取得的区域地质、钻井、地球物理、... 松辽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已进入中后期,盆地内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也逐渐显现。然而,受到钻井测温条件的限制,松辽盆地北部的地温场研究较为薄弱。为此,应用该盆地在石油勘探开发和最新地热调查中所取得的区域地质、钻井、地球物理、岩石物性及盆地热状态等资料,建立了松辽盆地北部的三维地质模型,在热边界条件的限制下利用三维热传递方程进行了区域地温场模拟,并通过与实测钻井测温曲线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①松辽盆地北部以热传导为主要热传递机制,区域地温场的分布主要受到基底热流、地层热物性及盆地构造格架的控制;②在1 km、2 km、3 km深度界面,地温分别介于40~60℃、75~110℃、115~150℃,中央坳陷区内的局部高温区位于大庆长垣及朝阳沟阶地,盆地东部基底隆起区域表现出更高温度;③沿近东西向,地温场等值界面呈近层状分布,基底隆起区对应地温等值线高值区,5 km深度地温介于200~225℃;④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间存在一定偏差,模型误差可能来自于局部对流活动的存在以及三维地质模型和边界条件的不精确性。结论认为,松辽盆地北部具有形成沉积盆地中低温水热型地热资源的地温场条件,其中下白垩统泉头组三段、四段为有利的目标热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地温场 盆地构造格架 三维地质建模 地热资源 白垩系泉头组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及邻区三维地热地质建模与地热资源靶区优选
10
作者 李文靖 肖红平 +4 位作者 饶松 施亦做 张翘然 黄顺德 胡光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5-248,共14页
三维地热地质建模能够直观反映地质体温度场分布格局,有助于圈定地热资源有利靶区。本文利用地球物理及钻孔资料、岩石热物性数据对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及温度场模拟,通过钻孔测温和实测大地热流数据,验证了地热地质模... 三维地热地质建模能够直观反映地质体温度场分布格局,有助于圈定地热资源有利靶区。本文利用地球物理及钻孔资料、岩石热物性数据对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及温度场模拟,通过钻孔测温和实测大地热流数据,验证了地热地质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中央坳陷在1.0~4.0 km深度的温度分别为30.3℃~62.8℃、68.2℃~120.2℃、110.5℃~166.7℃、158.4℃~214.2℃。4.0 km深度内地温梯度介于36.9℃/km~57.4℃/km之间,平均地温梯度为48.4℃/km。嫩江组、姚家组二段—三段、青山口组二段—三段和泉三段—四段4套主力热储底板温度分别介于15.8℃~71.4℃、23.6℃~88.6℃、31.8℃~107.4℃和48.9℃~133.4℃,其中华字井阶地、大庆长垣、宾县王府凹陷为热储温度高值区。研究区现今地温场主要受基底起伏的控制,基底和沉积层热导率的差异引起的热流“折射”效应促进了浅部热量的再分配,形成了凹凸相间的地温场分布格局;此外,断裂构造对地温场高异常区的分布也有显著影响。结合热源、通道和储盖组合特征,圈定大庆长垣中部地区泉头组三段—四段为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地热资源开发有利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热地质建模 地热资源靶区 热储温度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
下载PDF
川东三叠系白云岩与蒸发岩差异组合测井相模式及勘探意义
11
作者 林晓杨 张兵 +8 位作者 肖红平 曹高权 刘人和 曹倩 王艳 郑元超 施亦做 杨凯 裴文彬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3年第4期443-452,共10页
川东三叠系蒸发岩与白云岩共生体系中,赋存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大量富含稀有元素的深层卤水,开发潜力巨大。这里根据岩心、薄片、钻测井等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总结了白云岩与蒸发岩的岩性特征及差异组合序列,将其分为A、B、C、D四种常... 川东三叠系蒸发岩与白云岩共生体系中,赋存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大量富含稀有元素的深层卤水,开发潜力巨大。这里根据岩心、薄片、钻测井等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总结了白云岩与蒸发岩的岩性特征及差异组合序列,将其分为A、B、C、D四种常见组合序列类型:白云岩上覆蒸发岩、蒸发岩上覆白云岩、白云岩与蒸发岩互层、厚层白云岩,分别对应钟形、漏斗形、尖指形和箱形四种测井相模式,探讨了不同组合下的沉积环境,进一步厘定川东地区三叠系白云岩与蒸发岩差异组合的测井-沉积综合模式,并利用实例进行可靠性验证,同时通过分析研究区内井资料和镜下薄片资料,发现D型组合序列最有利于卤水发育,对川东地区下一步的“天然气、深层卤水”兼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地区 三叠系 白云岩 蒸发岩 测井相
下载PDF
四川盆地加里东期构造运动幕次及油气地质意义
12
作者 汪泽成 谢武仁 +6 位作者 姜华 苏旺 黄士鹏 谷明峰 马石玉 施亦做 江青春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9-359,共11页
加里东运动是我国南方地区早古生代重要的构造地质事件,与之相关的构造古地理演变及不整合面对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有重要的影响。前人对加里东运动的研究偏重于华南地区,同期构造运动在上扬子地区的响应特征尚不明确。以四川盆地为例,充... 加里东运动是我国南方地区早古生代重要的构造地质事件,与之相关的构造古地理演变及不整合面对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有重要的影响。前人对加里东运动的研究偏重于华南地区,同期构造运动在上扬子地区的响应特征尚不明确。以四川盆地为例,充分利用钻井、地震信息,分析下古生界地层接触关系,厘定加里东期构造运动幕次及古隆起分布,分析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要素与成藏过程的影响,评价有利勘探领域。研究表明,华南地区在早寒武世中晚期结束了伸展构造主导的兴凯运动旋回,进入挤压作用主导的加里东旋回。区域上加里东运动的3个幕次在四川盆地有明显响应:寒武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Ⅰ幕(郁南运动)在川西北地区形成汉中—广元古隆起;晚奥陶世末期加里东运动Ⅱ幕(都匀运动)形成川中古隆起;志留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Ⅲ幕(广西运动)导致川中古隆起最终定型。每一幕次构造运动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式演化过程,控制了地层、沉积相及不整合面的分布,进而控制了生储盖组合及储层展布。加里东期区内成盆演化与古隆起形成,造就碳酸盐岩储层常规天然气与页岩气两类天然气资源有序分布,围绕加里东古隆起形成了多层系立体规模成藏的大气区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东运动 不整合面类型 古隆起 油气成藏 下古生界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国内外锂产业发展现状和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曹倩 沙秋 +3 位作者 刘人和 郑元超 肖红平 施亦做 《石油科技论坛》 2024年第1期94-102,共9页
锂广泛应用于核聚变、动力电池、储能设备中,是新能源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金属。了解锂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趋势,有助于提高国家和企业锂产业竞争力。全球可开发利用的锂矿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不均,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带动了锂消费快速... 锂广泛应用于核聚变、动力电池、储能设备中,是新能源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金属。了解锂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趋势,有助于提高国家和企业锂产业竞争力。全球可开发利用的锂矿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不均,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带动了锂消费快速上涨和新兴提锂技术进展,地热卤水和油气田卤水等深层卤水、废弃锂电池回收或将成为“新型矿山”。中国是主要锂资源中游加工国,长期以来原料对外依存度较高,随着国外锂资源管控愈发严格,预计未来仍存在较大缺口。通过梳理资源、市场、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建议加强资源勘查,鼓励油气公司开展“油锂同探”;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和新兴提锂技术给予政策支持,加强科技攻关,探索中深层卤水提锂和废弃锂电池回收等关键技术;建立回收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保障锂电池回收产业良性发展;加强锂矿开发项目全生命周期分析评价,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 锂资源 伴生资源 油田卤水 地热卤水 锂产业
下载PDF
裂谷火山型地热系统——奥卡瑞地热田基本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志敏 魏小东 +3 位作者 杨惠童 胡圣标 王志伟 施亦做 《中外能源》 CAS 2018年第12期16-21,共6页
东非裂谷是世界著名的四大高温地热带之一,肯尼亚奥卡瑞地热田位于东非裂谷带中部,是典型的大陆裂谷火山型高温地热田.奥卡瑞地区断裂系统十分复杂,按走向可分为5组,其中以北西向为主要断裂,与裂谷走向一致.地热田整体面积约100km^2,目... 东非裂谷是世界著名的四大高温地热带之一,肯尼亚奥卡瑞地热田位于东非裂谷带中部,是典型的大陆裂谷火山型高温地热田.奥卡瑞地区断裂系统十分复杂,按走向可分为5组,其中以北西向为主要断裂,与裂谷走向一致.地热田整体面积约100km^2,目前投入生产的主要是东北区、东区和穹顶区,已落实热储面积约42km^2,主要有3个热源分别对东区、西区和穹顶区供热.奥卡瑞地热田是肯尼亚目前已知的热储温度最高的地热田,热储埋深为500~3000m,最高温度370℃,平均温度240℃.奥卡瑞高温地热系统的形成,与该地区晚第四纪强烈的火山活动有关,热田的盖层是最近一次火山活动的喷发物,以流纹岩为主,透水性差且裂缝不发育,使盖层成为良好的隔水层.热田热储主要为第四系火山岩,其中西区以凝灰岩为主,东区以粗面岩为主.地热水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部分为渗入来源.综合分析认为,奥卡瑞地热田是一个由新近浅层侵入岩浆提供热源,由断裂、裂缝和有一定孔渗条件的火山岩构成热储,蚀变火山岩、流纹岩提供盖层,断裂作为热流体交换通道的火山型高温地热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卡瑞地热田 热储 热源 盖层 断裂 火山型地热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