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中凹陷深层渤中19-6构造大型凝析气田的发现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105
1
作者 施和生 王清斌 +4 位作者 王军 刘晓健 冯冲 郝轶伟 潘文静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6-45,共10页
渤海海域渤中凹陷深层具有大型天然气田形成的良好地质条件,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是渤海湾盆地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天然气田,储量超千亿立方米。利用大量岩心、薄片、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对渤中19-6构造深层天然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 渤海海域渤中凹陷深层具有大型天然气田形成的良好地质条件,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是渤海湾盆地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天然气田,储量超千亿立方米。利用大量岩心、薄片、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对渤中19-6构造深层天然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渤中凹陷深层具有巨大的生气潜力,是大型凝析气田形成的物质基础;区域性稳定分布的东营组和沙河街组巨厚超压泥岩为大型凝析气田的保存提供了良好的封盖条件;首次在渤海湾盆地古近系孔店组发现巨厚裂缝—孔隙型砂砾岩储层,突破了在凹陷区深部寻找厚层砂砾岩储层的禁区,大大拓展了古近系油气勘探领域;通过对太古宇深埋变质岩潜山优质储层形成机制进行分析,提出多期次动力破碎作用使潜山内幕发育大规模裂缝体系和动力破碎带,是变质岩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这些认识指导了渤中19-6构造大型凝析气田的发现,实现了渤海海域天然气勘探的突破,对渤海湾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渤中凹陷 渤中19-6凝析气田 砂砾岩 变质岩 天然气勘探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运动及其意义 被引量:64
2
作者 施和生 杜家元 +5 位作者 梅廉夫 张向涛 郝世豪 刘培 邓棚 张琴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7-461,共15页
惠州运动指发生在珠江口盆地中始新世早、晚文昌期(距今43 Ma)之间的构造运动。基于地震、测井、地质、钻井等资料,综合运用断裂特征分析、剥蚀厚度恢复、岩浆作用统计、区域构造动力学比对等方法,揭示惠州运动的特征、属性及动力学机... 惠州运动指发生在珠江口盆地中始新世早、晚文昌期(距今43 Ma)之间的构造运动。基于地震、测井、地质、钻井等资料,综合运用断裂特征分析、剥蚀厚度恢复、岩浆作用统计、区域构造动力学比对等方法,揭示惠州运动的特征、属性及动力学机制。惠州运动主要表现为裂陷作用的南北转变和沿断裂走向的迁移、基底隆升、岩浆底辟以及地层剥蚀等。研究认为惠州运动是珠江口盆地周缘板块相互作用和岩石圈减薄过程的综合反映,特别是与岩石圈由初始张裂到快速减薄的变化、以及印度—欧亚大陆开始硬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变化有紧密的动力学成因联系。惠州运动对珠江口盆地古近系富生烃凹陷和烃源岩发育、沉积体系和深部优质储集层形成、油气成藏等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运动 油气成藏 始新世 古近系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领域勘探重大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43
3
作者 田立新 施和生 +3 位作者 刘杰 张向涛 刘军 代一丁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30,共9页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是南海东部石油工业的摇篮,也是珠江口盆地(东部)最早取得中深层古近系油气突破的地区。近10年惠州凹陷勘探遭遇瓶颈,为了寻找新的大中型油气田,开展研讨和加强石油地质条件再评价工作。通过转变思路,坚定“老油区新...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是南海东部石油工业的摇篮,也是珠江口盆地(东部)最早取得中深层古近系油气突破的地区。近10年惠州凹陷勘探遭遇瓶颈,为了寻找新的大中型油气田,开展研讨和加强石油地质条件再评价工作。通过转变思路,坚定“老油区新作为”的勘探信心,提出“立足富洼、聚焦古近系—古潜山、拓展新领域”的勘探理念;加强研究攻关,提出富油洼陷找气新认识,惠州26洼湖相混合型母质“油气兼生,晚期快速生气”,具有较大天然气资源潜力;提出环惠州26洼“古近系—古潜山”圈闭群具有“近源强势供烃、立体网状输导”成藏模式,是勘探转型、新领域突破的首选区带。近期该区带惠州26-6“古近系—古潜山”大中型油气田勘探突破证实了高成熟富油洼陷找气新方向,揭开了惠州凹陷“古近系—古潜山”勘探新篇章,极大拓展了珠江口盆地(东部)古潜山勘探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凹陷 大中型油气田 勘探转型 富油洼陷找气 “古近系—古潜山”新领域突破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地质认识创新与深水领域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 被引量:39
4
作者 施和生 杨计海 +2 位作者 张迎朝 甘军 杨金海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91-698,共8页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是南海北部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区带之一,也是大中型气田储量持续增长的主战场.在上中新统中央峡谷L17大气田等发现后,类似中央峡谷气田的浅层目标日益减少,深水勘探面临转型,新的大中型气田领域研究、勘探迫在眉睫.近5年...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是南海北部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区带之一,也是大中型气田储量持续增长的主战场.在上中新统中央峡谷L17大气田等发现后,类似中央峡谷气田的浅层目标日益减少,深水勘探面临转型,新的大中型气田领域研究、勘探迫在眉睫.近5年来,通过思路创新、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强盆地区域构造、石油地质条件研究,深化凹陷生烃和油气优势运聚区带规律认识,引领深水勘探转型.研究表明,处于琼东南盆地东部超深水区的松南低凸起中生界潜山及古近系圈闭群具备“多凹环抱、大型输导脊侧向运移及厚层深海泥岩封盖”的优势运聚成藏条件,资源潜力大,是勘探转型、新领域突破的首选方向.近期该区带的天然气勘探突破证实了中生界潜山天然气新领域,拉开了深水区潜山千亿立方米气田发现的序幕,也极大拓展了南海西部海域特提斯构造域中生界潜山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深水 大中型气田 勘探转型 中生界潜山 新领域突破
下载PDF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陆架边缘斜坡带层序结构和沉积演化及控制作用 被引量:32
5
作者 林畅松 施和生 +7 位作者 李浩 何敏 张忠涛 宫越 张博 张曼莉 舒梁峰 马铭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407-3422,共16页
南海盆地是东南亚陆缘最大的、含有丰富油气等资源的边缘海盆地.对于南海大陆斜坡带的发育、沉积演化与南海盆地构造作用及动力学过程的响应关系等方面缺乏深入认识.依据地震、测井及岩心等丰富资料,对南海珠江口盆地东南部陆架边缘斜... 南海盆地是东南亚陆缘最大的、含有丰富油气等资源的边缘海盆地.对于南海大陆斜坡带的发育、沉积演化与南海盆地构造作用及动力学过程的响应关系等方面缺乏深入认识.依据地震、测井及岩心等丰富资料,对南海珠江口盆地东南部陆架边缘斜坡带的层序地层、沉积-地貌演化及其对构造、海平面和沉积物供应变化的响应关系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研究表明盆地的沉积充填可划分为由区域性不整合所限定的7个复合(二级)层序(CS1-CS7).复合层序CS3-CS7(上渐新统-第四系)均由区域性的海侵-海退旋回构成;其内可进一步划分出由局部不整合或水退-水进的转换面为界的20个次级层序(三级).研究识别出包括外陆架至陆架边缘三角洲、前三角洲-斜坡扇、陆架边缘前积体、单向迁移的横向底流-斜坡重力流复合水道、大型斜坡下切峡谷、泥质斜坡扇、斜坡滑塌泥石流复合体以及大规模软沉积物变形体等沉积体系或沉积复合体,它们在不同层序具有特定的时空分布,构成多种沉积样式.短周期(三级)的沉积旋回变化与Haq的海平面变化曲线总体上可对比,但长周期的海侵和海退则明显不同,受到了构造隆升和沉降等的控制.陆架边缘沉积演化可划分出裂后早期海底扩张沉积(破裂层序)、裂后晚期海底扩张沉积、后海底扩张等构造-沉积演化阶段.裂谷作用晚期的热隆起、构造差异沉降、裂后热衰减沉降以及上新世以后的东侧碰撞等对主要不整合的形成和海侵-海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发育的复合层序(CS3和CS4)记录了裂后海底扩张到停止的大陆斜坡沉积过程;而裂后早期的沉积层序(CS3)为破裂层序,以发育大型的陆架边缘三角洲-前三角洲斜坡扇体系构成的前积层为特征.气候变化和季风加强可能增强了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和更新世沉积期的沉积物供应,为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结构 沉积演化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珠江口盆地惠州26洼“源-汇-聚”特征与惠州26-6大油气田发现启示 被引量:25
6
作者 施和生 高阳东 +3 位作者 刘军 朱俊章 龙祖烈 史玉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77-791,共15页
珠江口盆地发现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拗陷期沉积的中新统-渐新统,在断陷期沉积的始新统中找到的油气仅占已发现油气资源的8%,而在中生代古潜山领域尚未获得商业性油气发现。富烃洼陷是否有大量的油气仍保存在中-深层的断陷层系内,古近... 珠江口盆地发现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拗陷期沉积的中新统-渐新统,在断陷期沉积的始新统中找到的油气仅占已发现油气资源的8%,而在中生代古潜山领域尚未获得商业性油气发现。富烃洼陷是否有大量的油气仍保存在中-深层的断陷层系内,古近系和中生代古潜山(“双古”)地层油气运-汇通道是否有效发育,成藏动力的强弱,以及圈闭和储-盖组合是否发育等是古近系和中生代古潜山领域勘探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源-汇-聚”评价思想,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惠州26洼的源(烃源岩类型与质量、热成熟演化史与生排烃史、油气资源类型与规模)、汇(运-汇单元、运-汇方向、输导通道、汇聚强度)、聚(二级构造带与圈闭、储-盖组合、充注强度、保存条件)等静态和动态成藏要素相结合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惠州26洼古近系和中生代古潜山领域的源-汇-聚特征,提出了“油型烃源岩晚期加快熟化、先油后气、断-压双控、源-储对接强势供烃、立体运聚”动态成藏模式,推动了惠州26-6构造古近系和中生代古潜山新领域勘探获得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成藏 源-汇-聚评价 中生代古潜山 古近系 惠州26-6油气田 惠州26洼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渤中13-2双层结构太古宇潜山成藏条件分析与勘探发现 被引量:15
7
作者 施和生 牛成民 +7 位作者 侯明才 高阳东 赖维成 陈安清 徐国盛 许鹏 曹海洋 阎建国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20,共9页
潜山已成为中国海域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且向大于3500m的深埋潜山拓展。渤中19-6单层太古宇变质岩潜山大气田发现之后,多层结构的潜山成藏潜力大小成为急需解决的瓶颈。通过钻井、地震资料和地球化学数据,开展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研... 潜山已成为中国海域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且向大于3500m的深埋潜山拓展。渤中19-6单层太古宇变质岩潜山大气田发现之后,多层结构的潜山成藏潜力大小成为急需解决的瓶颈。通过钻井、地震资料和地球化学数据,开展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研究及成藏条件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成山成储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及其相关的裂缝作用的认识,获得了渤中13-2油气田勘探发现(探明地质储量亿吨级油气当量),证实多层结构潜山的太古宇变质花岗岩具有极好的成藏条件;通过进一步对渤中13-2油气田的成藏要素分析及其与渤中19-6大气田的对比表明,多期立体网状裂缝及其与供烃窗口的连通性是潜山成储—成藏的关键,与断裂伴生的“短轴状不连续反射”可以作为太古宇潜山优质储层的识别标志;超压宽窗供烃—多元联合输导驱动了双层结构潜山成藏,网状连通的孔—缝体系为油气在潜山内部的运移聚集提供了有效空间。渤中13-2双层结构潜山油气发现,再次证实了裂缝为主导的非沉积岩潜山勘探思路,对中国海域潜山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13-2 太古宇 双层结构潜山 成藏要素
下载PDF
双立爆炸大板面TA2/Q235B复合板宏观变形初探 被引量:5
8
作者 孙泽瑞 史长根 +3 位作者 吴晓明 高立 史和生 林孙朗 《焊接》 2020年第8期1-8,61,共9页
双立式爆炸焊成形复合板的宏观变形问题增加了制造成本甚至造成产品报废。利用特征线法通过对爆轰产物一维分散情况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板材在x与y方向所受炸药冲量的分布曲线。为探究大面积TA2/Q235B复合板宏观变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4组... 双立式爆炸焊成形复合板的宏观变形问题增加了制造成本甚至造成产品报废。利用特征线法通过对爆轰产物一维分散情况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板材在x与y方向所受炸药冲量的分布曲线。为探究大面积TA2/Q235B复合板宏观变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4组双立爆炸焊对比试验。在装药质量比为1∶0.36∶3.19条件下,采用柔性沙土防护时,其变形规律遵循冲量分布曲线,采用刚性石壁防护时,复合板观察到凹凸坑的存在;在装药质量比为1∶0.4∶7条件下,复合板由于自身强度较高,主要呈现内弯变形,采用刚性+柔性综合防护装置,能够减少大面积复合板的宏观变形。板材宏观变形受到装药质量比、防护装置特征及炸药作用冲量的综合影响,且三者的影响因子依次递减。双立爆炸焊产生的宏观变形问题可通过适当减少装药质量比、优化防护装置及推广双立爆炸焊+轧制技术来进一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立式爆炸焊 宏观变形 爆炸力学 特征线法
下载PDF
渤中西南环中深层油气相态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6
9
作者 施和生 牛成民 +2 位作者 胡安文 李慧勇 于海波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9-13,共5页
在渤中西南环中深层已发现3个油气藏,油气相态分布复杂。结合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地质和地球化学条件,综合分析了渤中西南环中深层油气相态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渤中西南环北部曹妃甸18-2和渤中13-1构造的油气相态分别带油环的... 在渤中西南环中深层已发现3个油气藏,油气相态分布复杂。结合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地质和地球化学条件,综合分析了渤中西南环中深层油气相态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渤中西南环北部曹妃甸18-2和渤中13-1构造的油气相态分别带油环的凝析气藏和高挥发性油藏,南部渤中19-6构造油气相态为凝析气藏。油气相态主要受烃源岩差异热演化、气侵和温压条件所控制。曹妃甸18-2和渤中13-1构造油气主要来源为邻近东营组三段烃源岩;渤中19-6油气主要来源为邻近沙河街组烃源岩,东营组三段和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差异决定了其烃类物质的差异,是造成目前油气相态的主要原因。晚期渤中19-6构造气侵明显较曹妃甸18-2和渤中13-1强,是影响油气相态的关键因素。温度和压力是影响油气相态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西南环 中深层 凝析油气 油气相态 主控因素
下载PDF
低角度断陷盆地成因模式及结构特征——以珠江口盆地恩平低角度断陷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何勇 梅廉夫 +2 位作者 施和生 舒誉 陈杨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3-81,共9页
目前地学界普遍认为低角度断陷盆地是由低角度正断层拆离形成的,具有上拆离裂离和上拆离斜坡两种成因模式。介绍、评论了5种低角度正断层成因模型。以珠江口盆地恩平低角度断陷为例,通过三维地震解释以及平衡剖面恢复,提出了一种新的模... 目前地学界普遍认为低角度断陷盆地是由低角度正断层拆离形成的,具有上拆离裂离和上拆离斜坡两种成因模式。介绍、评论了5种低角度正断层成因模型。以珠江口盆地恩平低角度断陷为例,通过三维地震解释以及平衡剖面恢复,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先存低角度逆断层负反转成因模式。认为不同成因的盆地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低角度上拆离断陷盆地湖盆浅且无裂后沉积,低角度负反转断陷盆地湖盆深并且裂后沉积厚度大,前者往往不具备勘探价值,而后者的勘探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上拆离盆地 低角度正断层(LANF) 负反转模式 恩平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基于知识树构建问题链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宁 时合生 夏冰 《高教论坛》 2023年第12期27-30,共4页
针对目前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如各章节内容孤立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单调乏味、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肤浅、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不强等问题,先基于课程主线建构课程知识树、再由知识树逻辑引出问题链,然后论述了数字信号处理课... 针对目前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如各章节内容孤立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单调乏味、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肤浅、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不强等问题,先基于课程主线建构课程知识树、再由知识树逻辑引出问题链,然后论述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和具体实施方案。旨在以课程知识树为主线,以问题链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实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三轮教学实践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树 问题链 数字信号处理 课程主线 信息技术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天然气水合物与浅层气识别及成藏控制因素 被引量:4
12
作者 颜承志 施和生 +3 位作者 李元平 李杰 朱焱辉 王秀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5-32,共8页
珠江口盆地已进行大量水合物钻探,是水合物研究的热点区域。结合白云凹陷研究区三维地震数据、均方根振幅属性切片和相干属性切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在典型地震剖面上识别了强振幅异常、似海底反射、块体搬运沉积、空白反射带、多边形断... 珠江口盆地已进行大量水合物钻探,是水合物研究的热点区域。结合白云凹陷研究区三维地震数据、均方根振幅属性切片和相干属性切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在典型地震剖面上识别了强振幅异常、似海底反射、块体搬运沉积、空白反射带、多边形断层及局部构造高地等特征,认为识别的气烟囱、正断层、多边形断层等与发现的珠海组气层相连通,且强振幅异常可以反映水合物在该区的分布。结合钻井资料对水合物及浅层气成藏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白云凹陷研究区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及浅层气的分布主要受深部气藏和流体运移通道影响,深部热成因气为气藏的重要气体来源,流体运移通道主要包括起源于下部气藏的气烟囱、正断层以及浅层渗透性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天然气水合物 浅层气 特征识别 成藏控制因素 热成因气 流体运移通道
下载PDF
南海北部坡折带的识别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尚锋 张昌民 +4 位作者 施和生 王雅宁 尹艳树 朱锐 李向阳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8年第10期44-52,共9页
当坡折带被引入层序地层学理论以后,并作为层序地层学理论核心的内容之一,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应该说此时坡折带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地貌学概念,而在其中赋予了更多的沉积学含义,从单一的地貌起伏面转化为沉积地... 当坡折带被引入层序地层学理论以后,并作为层序地层学理论核心的内容之一,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应该说此时坡折带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地貌学概念,而在其中赋予了更多的沉积学含义,从单一的地貌起伏面转化为沉积地质体。坡折带的存在制约影响着层序界面的识别、地层叠加样式和层序内体系域构成分析及层序地层模式的建立,同时对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从地质及地球物理方法出发,对珠江口盆地所存在的沉积坡折及地貌坡折进行了识别,认为沉积坡折发育于惠州凹陷南侧,而地貌坡折主要存在于白云凹陷北坡,但坡折带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盆地的演化,其分布位置不断变动。最后总结了坡折带识别在珠江口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重点现实意义,并形成了坡折带识别方法体系及研究工作流程,对于相关盆地坡折带识别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折带 沉积体系 层序地层学 新近系 岩性油气藏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两类坡折带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尚锋 曹元婷 +4 位作者 张昌民 施和生 王雅宁 尹艳树 朱锐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53-659,共7页
坡折带是层序地层划分对比、地层构型分析及层序模式建立的基础,虽然前人对不同类型坡折带做了大量研究,但基本集中于单一坡折带的分析。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新近纪以来存在双坡折带,即陆架区沉积坡折带和陆架边缘地貌坡折带同时存在,不... 坡折带是层序地层划分对比、地层构型分析及层序模式建立的基础,虽然前人对不同类型坡折带做了大量研究,但基本集中于单一坡折带的分析。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新近纪以来存在双坡折带,即陆架区沉积坡折带和陆架边缘地貌坡折带同时存在,不同坡折带对沉积层序的控制作用差异明显。从形成背景、发育演化、地形地貌及沉积体系等方面对两种坡折带进行比较,认为地貌坡折带的形成与构造作用关系密切,控制形成四分体系域、三分体系域及二分体系域3种类型地层层序;而沉积坡折带的形成明显受古地貌、沉积供应过程及非均衡卸载控制,主要发育后2种类型层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珠江口盆地 新近系 层序地层 地貌坡折带 沉积坡折带
下载PDF
扩展相位拉伸变换的血管造影图像锐化
15
作者 徐鹏飞 时合生 +1 位作者 周志青 耿则勋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2-471,共10页
针对目前传统血管造影图像锐化增强后大量细小血管变得模糊不清或丢失,甚至增强图像中血管周围产生大量背景噪声,提出一种相位拉伸核函数,形成基于扩展相位拉伸变换的血管造影图像增强算法.该算法将"S"型群延迟相位滤波器推... 针对目前传统血管造影图像锐化增强后大量细小血管变得模糊不清或丢失,甚至增强图像中血管周围产生大量背景噪声,提出一种相位拉伸核函数,形成基于扩展相位拉伸变换的血管造影图像增强算法.该算法将"S"型群延迟相位滤波器推广到线性群延迟相位滤波器,并从理论上证明,这种线性相位拉伸的逆变换相位近似于原图的归一化二阶梯度,将高频特征传统的梯度极值表达转换为角度表达,从而更有利于凸显、增强图像中的高频特征.同时,该算法还结合相对总变分理论,将像素的邻域总变分测度与邻域内在变分测度用于增强过程,使算法更好地突出边缘轮廓与结构纹理,抑制细碎杂乱纹理与背景噪声,克服了目前方法存在的不足.利用Matlab软件平台对DeepLesion, OASIS等数据集中的部分图像数据进行实验,与传统相位拉伸变换增强算法、基于相位一致性的血管造影图像锐化算法等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增强后图像上细小血管明显清晰,背景噪声得到有效的抑制,平均梯度和信息熵提高均在50%左右,证明了算法的优越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相位拉伸变换 相对总变分 血管造影图像 图像锐化增强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裂后期断裂作用:迁移、转换及其动力学 被引量:22
16
作者 叶青 施和生 +4 位作者 梅廉夫 舒誉 刘海伦 田巍 颜豪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5-118,共14页
珠江口盆地裂后期断裂作用对新近系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但人们对其发育特征及动力学演化规律的认识一直不够.利用钻井约束的高精度三维及二维地震资料对珠一坳陷裂后期断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珠一坳陷裂后期存... 珠江口盆地裂后期断裂作用对新近系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但人们对其发育特征及动力学演化规律的认识一直不够.利用钻井约束的高精度三维及二维地震资料对珠一坳陷裂后期断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珠一坳陷裂后期存在南海期和东沙期两期断裂作用,从南海期断裂作用到东沙期断裂作用,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以及动力学机制均发生了转换.南海期断裂作用具有从南向北迁移的特征;而东沙期断裂具有由东向西迁移的特征.两期断裂都以伸展为主,其中东沙期断裂具有微弱扭性特征.南海期断裂区域伸展方向为NNE10°~15°,东沙期为NNE20°~25°,区域伸展方向发生了5°~10°的顺时针偏转.南海期断裂作用发生于南海同扩张期,可能与南海扩张期间北部陆缘残留的伸展作用有关.东沙期断裂作用形成于南海后扩张期的东沙运动,该时期区域主应力轴σ_2方向与吕宋岛弧和欧亚大陆的挤压碰撞方向一致.东沙期断裂特征进一步证实了东沙运动是中中新世以来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碰撞的结果.研究结果对整个南海地区裂后期南海运动与东沙运动的进一步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一坳陷 裂后期 断裂 迁移 转换 构造.
原文传递
珠江口盆地陆架坡折区地层岩性圈闭形成条件及发育模式--以珠江组地层为例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维涛 施和生 +1 位作者 杜家元 何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9-627,共9页
新近纪珠江口盆地发生断坳转换之后,陆架坡折带一直位于番禺低隆起南侧—白云凹陷北坡地区,珠江组作为该区的主力产气层段,具有形成地层岩性圈闭的有利条件。以三维地震资料和已钻井为基础,结合周边的部分二维测线,对研究区进行了层序... 新近纪珠江口盆地发生断坳转换之后,陆架坡折带一直位于番禺低隆起南侧—白云凹陷北坡地区,珠江组作为该区的主力产气层段,具有形成地层岩性圈闭的有利条件。以三维地震资料和已钻井为基础,结合周边的部分二维测线,对研究区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和沉积相分析,认为:1古珠江流域面积广、携带陆源粗碎屑物质丰富;2多期次构造运动造成古珠江流域地表物质疏松活化;3相对规模较大的海平面下降使得古珠江三角洲一直推进到陆架坡折带附近。上述3个因素的耦合叠加为番禺低隆起南侧—白云北坡地区发育粗碎屑沉积物提供了保障,这些沉积物在陆架坡折区所具有的特殊古地貌背景的控制下,在珠江组形成2套有利的储盖组合和多种类型的沉积砂体,从而为地层岩性圈闭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中强制性海退体系域陆架边缘三角洲和低位体系域斜坡扇、盆底扇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最为有利,而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形成地层岩性圈闭的条件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岩性圈闭 珠江组 新近系 陆架坡折区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