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下OTSC吻合夹与金属钛夹在难治性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4
1
作者 许家珂 史冬涛 蔡丽莉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2年第11期1487-1489,1524,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吻合夹系统(OTSC)吻合夹与金属钛夹在难治性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20年8月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难治性ANVUGIB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n... 目的探讨内镜吻合夹系统(OTSC)吻合夹与金属钛夹在难治性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20年8月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难治性ANVUGIB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n=37例)和研究组(内镜下OTSC吻合夹止血,n=41例)。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止血时间、住院时间、首次止血成功率、7 d再出血率,临床疗效,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清皮质醇(Cor)、生长激素(GH)、抗利尿激素(ADH)水平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平均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首次止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7 d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PT、APT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or、GH、ADH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更低(均P<0.05);两组均未出现消化道瘘、消化道穿孔。结论内镜下OTSC吻合夹止血用于难治性ANVUGIB患者能够缩短平均止血时间、住院时间,提高首次止血成功率,疗效确切,同时能够改善凝血功能,减轻应激反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 内镜 内镜吻合夹系统吻合夹 金属钛夹
下载PDF
消化道痿内镜处理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幸 周书成 +3 位作者 史冬涛 张德庆 李锐 陈卫昌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8-102,共5页
目的评估内镜下空肠管置入术、钛夹夹闭术及耙状金属夹系统(OTSC)对消化道瘘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8例消化道瘘患者资料,其中单纯行内镜下空肠管置入术(空肠管组)13例,行内镜... 目的评估内镜下空肠管置入术、钛夹夹闭术及耙状金属夹系统(OTSC)对消化道瘘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8例消化道瘘患者资料,其中单纯行内镜下空肠管置入术(空肠管组)13例,行内镜下钛夹夹闭术(钛夹组)20例,OTSC闭合(OTSC组)5例。对患者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治愈率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了内镜下治疗,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内镜操作相关并发症。空肠管组4例瘘口完全愈合,3例瘘口较前缩小,5例瘘口未见明显变化,1例死亡,完全治愈率30.8%(4/13);患者术后住院(47.4±14.1)d。钛夹组16例瘘口完全愈合,3例瘘口未见缩小,1例死亡,完全治愈率80.0%(16/20);术后住院(17.9±8.9)d。OTSC组5例患者均完全治愈,完全治愈率100.0%(5/5)。其中1例难治性食管瘘患者采用多次OTSC联合钛夹夹闭的方式逐步缩小瘘口直至完全愈合,瘘口愈合时长为102d,剩余4例患者采用单纯OTSC治疗,术后住院(5.3±1.7)d。OTSC组与钛夹组及空肠管组相比较,其瘘口完全愈合率更高(P=0.03,P<0.001),术后住院时长更短(P=0.04,P<0.001)。结论内镜下微创技术可有效治疗消化道瘘,且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愈合快、安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痿 内镜治疗 空肠管置入 内镜下钛夹夹闭术 耙状金属夹系统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治疗胃角巨大黏膜病变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幸 史冬涛 +6 位作者 李锐 陈卫昌 刘鹏飞 白飞虎 吴旭东 成翠娥 施瑞华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32-735,共4页
目的评估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ESTD)在治疗胃角巨大黏膜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在6家中心接受ESTD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87例胃角大面积黏膜病变患者资料,其中ESTD组32例,ESD组55例。比... 目的评估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ESTD)在治疗胃角巨大黏膜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在6家中心接受ESTD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87例胃角大面积黏膜病变患者资料,其中ESTD组32例,ESD组55例。比较2组剥离时间、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ESTD组剥离时间较ESD组短[(87.3±32.6)min比(136.7±64.5)min,P〈0.01],剥离速度明显快于ESD组[(0.18±0.07)cm2/min比(0.08±0.05)cm2/min,P〈0.01],ESTD组较ESD组整块切除率[100%(32/32)比87.3%(48/55),P=0.035]及治愈性切除率[100%(32/32)比85.5%(47/55),P=0.024]高。ESD组术中均有出血发生,有8例出现肌层损伤;而ESTD组术中出血率仅59.4%(19/32),且无肌层损伤发生(P均〈0.0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32)比1.9%(1/54),P=0.443]。结论ESTD在治疗胃角巨大黏膜病变时具有更高的剥除效率,同时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角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有效性 安全性
原文传递
止血粉预防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8
4
作者 于阳 史冬涛 +3 位作者 张德庆 陈卫昌 刘小玉 李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0-104,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创面喷洒止血粉对迟发性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总院、榆林市第二医院接受ESD治疗者作为研究对象,计划纳入试验组、对...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创面喷洒止血粉对迟发性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总院、榆林市第二医院接受ESD治疗者作为研究对象,计划纳入试验组、对照组各100例,以随机信封方式在ESD手术开始后进行分组,ESD结束后试验组创面予止血粉喷洒,对照组则不予处理。主要观察试验组止血粉喷洒用时、用量及其不良事件,并对比分析2组的手术时间、迟发性出血(术后30 d内)发生率、早期迟发性出血(术后48 h内)发生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初始纳入200例患者,有1例中途退出、3例转外科手术,最终共有196例纳入数据分析,其中试验组97例、对照组99例,2组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均>0.05)。试验组止血粉喷洒时间(68.78±19.75)s,用量(2.51±0.93)g,有1例(1.03%)出现止血粉输送管路堵塞,术后随访30 d未发生止血粉相关不良事件。手术时间试验组为(61.92±11.71)min,对照组为(59.76±11.01)min(t=1.330,P=0.185);迟发性出血发生率试验组为1.03%(1/97),对照组为8.08%(8/99)(P=0.035);试验组无早期迟发性出血,对照组发生率为6.06%(6/99)(P=0.029);试验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57±0.85)d,对照组为(4.86±1.37)d(t=1.778,P=0.077)。结论ESD术后创面喷洒止血粉能有效预防迟发性出血的发生,尤其是对早期迟发性出血的预防作用更为显著,但喷洒装置的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对照试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迟发性出血 止血粉
原文传递
两种黏膜切开刀在食管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陶然 史冬涛 +2 位作者 张德庆 陈卫昌 李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20-424,共5页
目的比较单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电刀(简称T刀)与Dual刀在ESD治疗食管病变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6月—2019年1月期间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食管病变且行ESD治疗的59例患... 目的比较单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电刀(简称T刀)与Dual刀在ESD治疗食管病变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6月—2019年1月期间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食管病变且行ESD治疗的59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ual刀组(30例)及T刀组(29例)。比较两组操作时间、切除速度、完全切除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T刀组与Dual刀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刀组、Dual刀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7.86±24.62)min和(66.28±29.4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9,P=0.024);切除速度分别为(22.80±7.31)mm2/min和(16.20±7.24)mm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4,P=0.001);病灶完全切除率分别为86.2%(25/29)和86.7%(26/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8,P=0.742)。T刀组出现并发症2例(6.9%),Dual刀组并发症共5例(16.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4,P=0.449)。两组均未见术后穿孔、出血情况。结论在食管病变ESD中,T刀相较于Dual刀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切除速度,安全性、有效性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率 有效性 安全性 食管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高频切开刀
原文传递
西甲硅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对胃肠激素、肠道菌群及NLRP3炎性小体介导的炎性过程的影响
6
作者 凌鑫 钱佳萍 +2 位作者 史冬涛 杨军 费培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41,共5页
目的探讨西甲硅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对胃肠激素、肠道菌群及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介导的炎性过程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120例IB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西甲硅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对胃肠激素、肠道菌群及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介导的炎性过程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120例IB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复方嗜酸乳杆菌治疗,观察组采用西甲硅油+复方嗜酸乳杆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治果,治疗前后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生长抑素(SS)和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NLRP3炎性小体、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肠道菌群数量,以及治疗期间安全性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SR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S和VIP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水平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肠道菌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LRP3炎性小体、IL-8和IL-1β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NLRP3炎性小体、IL-8和IL-1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副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甲硅油应用于IBS的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胃肠症状与胃肠激素,对肠道菌群和NLRP3炎性小体介导的炎性过程无明显影响,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甲硅油 肠易激综合征 胃肠激素 肠道菌群 NOD样受体蛋白3炎性小体
下载PDF
原发性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熊羽佳 刘小玉 +9 位作者 成翠娥 陈晨 孙逸斌 谈辰欢 刘义婷 冯吉 马亦凡 史冬涛 李锐 汤琪云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7-302,共6页
目的:比较胃神经内分泌肿瘤(NEN)各临床分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中胃神经内分泌癌(NEC)及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8例胃NEN按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协会... 目的:比较胃神经内分泌肿瘤(NEN)各临床分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中胃神经内分泌癌(NEC)及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8例胃NEN按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协会(ENETS)临床分型标准分为Ⅰ型、Ⅱ型、Ⅲ型,比较各型胃NEN的临床、胃镜及病理特征,分别采用Kaplan-Meier检验、Cox回归模型对其中108例病理分级为G3级的胃NEN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纳入的Ⅰ型、Ⅱ型、Ⅲ型NEN患者分别为37例(25.0%)、5例(3.4%)和106例(71.6%)。Ⅰ型有28例(75.7%)为胃底/胃体病变,29例(78.4%)为隆起灶,4例(10.8%)有淋巴结受累,余均为局限性病变,26例(70.3%)内镜治疗,11例(29.7%)接受外科手术。5例Ⅱ型胃NEN的瘤体均位于胃底/胃体,4例为溃疡灶,均予内镜治疗;患者中合并胃泌素瘤3例,另2例合并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Ⅰ型。Ⅲ型中56例(52.8%)为贲门病变,81例(76.4%)表现为溃疡,单发病灶为102例(96.2%),淋巴结受累或器官转移共94例(88.7%)。本研究中病理分级G1/G2级的40例胃NEN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发生;108例G3级NEN患者中死亡42例。生存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0岁、肿瘤有淋巴结或器官转移与G3级NEN患者不良预后有关联(P=0.041,0.025)。结论:不同临床分型胃NEN的性别分布、年龄、胃镜特征、浸润转移情况、病理分级差异较大,高龄和肿瘤发生转移浸润是G3级胃NEN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瘤 临床分型 病理学 预后
原文传递
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嵇梦玥 史冬涛 +4 位作者 胡端敏 张德庆 李锐 吴兵 陈卫昌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38-643,共6页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吴中区人民医院3家医院从2008年1月到2016年12月间经外科手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31例直肠间质瘤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吴中区人民医院3家医院从2008年1月到2016年12月间经外科手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31例直肠间质瘤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31例患者中16例行局部切除术,15例行肿瘤根治术,两种术式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8%(15/16)比73.3%(11/15),P=0.135]。局部切除术组中口服伊马替尼与不口服伊马替尼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5.0%(3/4)和100.0%(12/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肿瘤根治术组中口服伊马替尼与不日服伊马替尼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7.8%(7/9)和66.7%(4/6),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579)。局部切除术组与肿瘤根治术组的术后复发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3%(5/16)比53.3%(8/15),P=0.213]。结论直肠间质瘤外科手术术式的选择对患者生存情况及术后复发无显著影响;口服伊马替尼与否对患者的生存情况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直肠 临床特征 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及其衍生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孙家宁 许青芃 +7 位作者 马亦凡 刘浩然 徐林宁 薛沁菲 潘汉超 张思越 史冬涛 李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3年第11期940-945,共6页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是一种通过切开食管下括约肌,改善贲门失弛缓症临床症状的微创内镜技术。作为近年来的新兴内镜技术,POEM症状缓解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且具有恢复快、费用低等优势。随着研究者们...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是一种通过切开食管下括约肌,改善贲门失弛缓症临床症状的微创内镜技术。作为近年来的新兴内镜技术,POEM症状缓解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且具有恢复快、费用低等优势。随着研究者们对POEM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有关POEM的手术方式有了新的研究进展,本文就POEM标准术式的改进、改良术式及衍生术式作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失弛症 贲门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改良术式 衍生术式
原文传递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长病程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研究
10
作者 孙家宁 许青芃 +7 位作者 马亦凡 刘浩然 徐林宁 薛沁菲 潘汉超 张思越 史冬涛 李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3年第8期630-634,共5页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治疗长病程贲门失弛缓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22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POEM治疗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共159例,按其病程长度分为长病程组(病程≥1...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治疗长病程贲门失弛缓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22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POEM治疗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共159例,按其病程长度分为长病程组(病程≥10年)与非长病程组(病程<10年),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手术情况和术后复发情况,并进一步探究长病程组复发者与未复发者的组间差异。结果长病程组患者年龄[(57.09±14.30)岁比(42.08±15.68)岁,t=5.569,P<0.001]、既往治疗比例[28.9%(13/45)比9.6%(11/114),χ^(2)=9.319,P=0.020]及HendersonⅢ级食管患者比例[17.8%(8/45)比6.1%(7/114),χ^(2)=7.020,P=0.030]显著高于非长病程组。长病程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显著高于非长病程组[33.3%(15/45)比14.9%(17/114),χ^(2)=6.811,P=0.009]。长病程组中,术后复发者年龄[(62.50±16.94)岁比(53.77±12.95)岁,t=-2.121,P=0.040]及既往治疗史比例[53.3%(8/15)比16.7%(5/30),χ^(2)=6.544,P=0.016]均高于无复发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OEM对于长病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安全有效。长病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中,高龄及有既往治疗史的患者更容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病程 失弛缓 治疗
原文传递
克罗恩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研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楠 陆慧敏 +4 位作者 汪茜雅 史冬涛 李锐 朱兰香 陈卫昌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2年第6期489-492,共4页
为探讨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患者心理症状及影响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因素,调查CD组及健康对照组人群各50例,分别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 为探讨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患者心理症状及影响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因素,调查CD组及健康对照组人群各50例,分别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炎症性肠病专用量表(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questionnaire,IBDQ)、健康调查简表(short from-36 health survey,SF-36)进行测评。结果显示,焦虑、抑郁发生率CD组SAS[(40.3±8.5)分]、SDS[(47.1±11.1)分]与健康对照组[SAS(37.6±7.0)分,SDS(41.8±9.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P<0.05;t=10.6,P<0.05)。IBDQ各维度得分,CD活动期患者为肠道症状(49.50±7.62)分,全身症状(23.92±5.07)分,情感功能(57.13±15.62)分,社会功能(22.15±9.08)分;CD缓解期患者为肠道症状(60.12±4.01)分,全身症状(26.24±3.97)分,情感功能(67.34±15.17)分,社会功能(25.44±2.03)分,2组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F-36量表各维度如躯体功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情感角色、总的心理健康和总的躯体健康等方面得分,CD组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缓解期患者在躯体功能、一般健康状况和总的心理健康维度的得分均高于CD活动期患者(P<0.05);出现营养不良的患者在总的躯体健康和活力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无营养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生存质量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疾病分期、营养风险对IBDQ总分有明显影响(P<0.05),其他因素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背景、医疗费用、生物制剂治疗、手术治疗对IBDQ评分无明显影响(P>0.05)。综上,对CD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活动期积极治疗,有望改善CD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心理生理学 抑郁障碍 焦虑 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胆囊息肉的保胆微创治疗方法与展望
12
作者 刘浩然 孙家宁 +5 位作者 徐林宁 许青芃 薛沁菲 马亦凡 史冬涛 李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3年第6期501-504,共4页
胆囊息肉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良性胆道系统疾病,目前对此类疾病的治疗以胆囊切除术为主。鉴于胆囊切除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及患者保胆期望愈发强烈,经皮经肝胆道镜、胆道镜保胆取息肉术、经自然腔道内镜保胆息肉切除术等保胆微创方法... 胆囊息肉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良性胆道系统疾病,目前对此类疾病的治疗以胆囊切除术为主。鉴于胆囊切除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及患者保胆期望愈发强烈,经皮经肝胆道镜、胆道镜保胆取息肉术、经自然腔道内镜保胆息肉切除术等保胆微创方法相继提出。本文旨在对目前文献报道的胆囊息肉保胆微创治疗的手术方式、临床疗效等进行整理归纳,为临床上非肿瘤性胆囊息肉的治疗提供保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 息肉 保胆 微创 胆道镜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原文传递
多聚糖术中止血装置用于上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动物实验研究
13
作者 孙逸斌 陈晨 +8 位作者 熊羽佳 谈辰欢 刘义婷 冯吉 马亦凡 史冬涛 张德庆 李岭 李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2年第7期559-563,共5页
目的验证EndoClot多聚糖术中止血装置(EndoClot polysaccharide hemostatic system,EndoClot PHS)用于肝素化上消化道动脉性出血(ForrestⅠa)内镜下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只巴拿马猪以计算机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 目的验证EndoClot多聚糖术中止血装置(EndoClot polysaccharide hemostatic system,EndoClot PHS)用于肝素化上消化道动脉性出血(ForrestⅠa)内镜下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只巴拿马猪以计算机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建立胃动脉性出血动物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Endoclot PHS和Hemospray喷洒创面止血,胃镜下持续观察30 min,比较2组达到有效止血的时间、止血颗粒使用量、送粉管堵塞及更换次数等。术后观察实验猪存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等。10 d后,所有实验猪行安乐死并行病理解剖。结果12只实验猪均达到喷射性或搏动性出血。实验组和对照组达到有效止血的时间[(8.75±0.84)min比(9.83±0.62)min,t=-2.53,P=0.030]及达到有效止血的止血颗粒使用量[(6.71±0.39)g比(14.10±1.62)g,t=-10.86,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送粉管堵塞及更换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4±0.02)次比(0.67±0.04)次,t=-1.64,P=0.131]。实验组气源更稳定,内镜下视野更清晰。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胃损伤、穿孔及气栓形成,血糖、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均正常,均未出现主要器官的血栓形成及栓塞。结论EndoClot PHS用于肝素化上消化道动脉性出血(ForrestⅠa)动物模型的内镜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出血 止血 内窥镜 有效性 安全性 多聚糖术中止血装置
原文传递
流速对光棘球海胆行为和生长的影响
14
作者 施栋涛 赵冲 +2 位作者 尹东红 陈阳 常亚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160-4168,共9页
海胆在海藻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入理解流速对海胆摄食和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研究价值。研究了长时间(49 d)不同流速(2 cm/s, 10 cm/s和20 cm/s)对光棘球海胆幼胆(Mesocentrotus nudus,壳径:约20 mm)摄食... 海胆在海藻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入理解流速对海胆摄食和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研究价值。研究了长时间(49 d)不同流速(2 cm/s, 10 cm/s和20 cm/s)对光棘球海胆幼胆(Mesocentrotus nudus,壳径:约20 mm)摄食行为、摄食量和生长的影响,以评估不同流速下,海胆摄食行为和生长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流速对光棘球海胆的存活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其生长。2 cm/s下海胆的壳径和体重显著大于10和20 cm/s。在实验开始后的第2周和第3周,2 cm/s下海胆的体重和壳径已显著高于20 cm/s。流速显著影响光棘球海胆的摄食量(P<0.001)和觅食行为(20 cm/s,P=0.004),但口器咬合行为未受显著影响(P=0.113)。管足附着时间在流速为10 cm/s和20 cm/s下显著长于其在2 cm/s。同样的,相较于2 cm/s(P=0.02)和10 cm/s(P=0.03),20 cm/s的流速可显著削弱光棘球海胆的翻正行为。综上,高流速(20 cm/s)通过影响海胆管足活动削弱其觅食行为(而非摄食行为),进而降低其摄食量和生长;流速为2—10 cm/s的海区更适合光棘球海胆的野外生存和底播增殖。对了解光棘球海胆的生态习性和优化其底播增殖技术提供了可参考的流速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棘球海胆 流速 行为 生长
下载PDF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风险预测评分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严海荣 严苏 +1 位作者 李锐 史冬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48-1353,共6页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发生迟发性出血风险的预测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20年1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行ESD术治疗的296例E...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发生迟发性出血风险的预测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20年1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行ESD术治疗的296例EGC(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资料,经多因素分析找出影响EGC 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根据其回归系数对独立危险因素进行赋分,建立术后迟发性出血风险预测评分系统,且根据评分及迟发性出血发生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根据评分进行危险分层。结果:病灶黏膜下层纤维化(OR=12.163,95%CI:2.735~54.102)、切除标本直径>4 cm(OR=19.091,95%CI:3.726~97.819)、使用抗凝药和/或抗血小板药(OR=5.334,95%CI:1.013~28.088)是EGC 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评分系统:使用抗凝药和/或抗血小板药为1分,病灶黏膜下层纤维化为2分,切除标本直径>4 cm为2分。根据评分和迟发性出血发生率绘制ROC曲线,其AUC值为0.85(95%CI:0.753~0.947,P<0.001),最佳截断值为1.5分,以评分0~1分定义为低危组,评分2~5分定义为高危组,评分为低危组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1.03%(2/194),评分为高危组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16.67%(17/10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208,P<0.001)。结论:病灶黏膜下层纤维化、切除标本直径大于4 cm、使用抗凝药和/或抗血小板药,这3个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能够有效识别EGC 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高风险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迟发性出血 预测评分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