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肥市能见度与相对湿度、PM_(2.5)质量浓度的定量关系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浩 石春娥 +1 位作者 吴必文 杨元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01-1008,共8页
为了研究合肥市能见度影响规律,为改善城市大气能见度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合肥市2013年1月—2015年12月的气象观测数据和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合肥市大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和PM_(2.5)质量浓度的定量关系,以及不同等... 为了研究合肥市能见度影响规律,为改善城市大气能见度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合肥市2013年1月—2015年12月的气象观测数据和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合肥市大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和PM_(2.5)质量浓度的定量关系,以及不同等级能见度下相对湿度和PM_(2.5)浓度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PM_(2.5)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共同影响合肥市大气能见度变化,较低相对湿度下(RH<60%),能见度降低主要受PM_(2.5)质量浓度升高的影响;较高湿度条件下(RH≥60%),能见度降低主要是由于相对湿度增加造成的大气粒子吸湿增长导致消光性能增大,且这种作用在污染程度较轻时更加突出。RH≥60%时,相对湿度每增加1%,平均能见度降低0.172 km;当RH≥90%时,平均能见度基本在5 km以下。PM_(2.5)质量浓度与能见度呈幂函数关系,40%≤RH<60%时,PM_(2.5)的影响作用最显著;PM_(2.5)质量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阈值随相对湿度增加而减小,当PM_(2.5)质量浓度低于46μg?m^(-3)时,能见度随着PM_(2.5)质量浓度降低而迅速增大。随着相对湿度增加,或者PM_(2.5)质量浓度增加,低能见度出现频率呈上升趋势;高湿度、高细颗粒物浓度均可导致低能见度的出现。当前一日能见度低于7km,当日相对湿度大于75%,且PM_(2.5)质量浓度大于65μg?m^(-3),当日能见度超过75%的比例在5 km以下。当前一日PM_(2.5)质量浓度达到中度及以上污染,当日能见度随着相对湿度增加逐渐减小,RH≥80%时,能见度低于5 km的比例达到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相对湿度 PM2.5质量浓度 定量关系 合肥
下载PDF
安徽省臭氧污染特征及其气象成因 被引量:8
2
作者 石春娥 杨关盈 +4 位作者 张浩 张宏群 余金龙 黄勇 张晓红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20年第3期71-84,共14页
自2013年起,中国采取了以降低PM2.5质量浓度为首要目标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该措施的实施在颗粒物治理方面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但近地层臭氧(O3)污染问题却愈发突出。文中基于多源资料,结合气团后向轨迹分析与多种统计分析研究了2017—201... 自2013年起,中国采取了以降低PM2.5质量浓度为首要目标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该措施的实施在颗粒物治理方面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但近地层臭氧(O3)污染问题却愈发突出。文中基于多源资料,结合气团后向轨迹分析与多种统计分析研究了2017—2019年安徽省O3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O3污染形成的局地气象条件及输送路径。空间上,安徽省O3-8h超标天数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空间差异显著;淮河以北和沿江东部为2个O3污染高发区,夏半年(4—9月)年均超标天数超过60 d;江南为O3污染低发区,年均超标天数不到10 d。2017—2019年,O3超标率的空间差异缩小。时间上,O3-8h浓度年变化呈双峰型分布,双峰分别位于6月和8月或9月;O3超标天数主要集中在夏半年,夏半年的O3-8h超标天数占全年O3-8h超标天数的95%,6月O3-8h超标率最高;O3浓度日变化为单峰型,谷值、峰值分别在07时和15时。根据4—9月的资料,导致O3-8h超标的局地气象条件为高温、低湿和微风,如日最高气温高于30℃(淮河以北)或28℃(江淮之间和沿江东部)、日最低相对湿度低于60%、风速2~4 m/s有利于O3污染形成。气温和相对湿度对O3-8h超标率的影响与地域有关。O3污染高发区的代表性城市O3输送路径分析结果表明,O3污染与不利的输送条件密切相关,主要输送路径包括东北方向和偏东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污染 气象因子 输送路径 安徽省
下载PDF
基于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安徽省冬季霾预测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浩 石春娥 杨元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7-414,共8页
东亚冬季风强度与中国中东部冬季霾日数的变化在年际尺度上密切相关,这为霾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可能的物理因子。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安徽省1980-2016年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安徽省1月霾日数与同期不同东亚季风指... 东亚冬季风强度与中国中东部冬季霾日数的变化在年际尺度上密切相关,这为霾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可能的物理因子。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安徽省1980-2016年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安徽省1月霾日数与同期不同东亚季风指数的关系,确定了安徽省不同区域冬季霾的主要季风指数预测因子,建立安徽省冬季霾的月尺度预测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1月气候霾日数与6类东亚冬季风指数均呈反相关关系,其中淮河以北、江淮之间两个区东亚大槽强度指数与气候霾日数的相关系数在各项指数中最高,沿江江南为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与气候霾日数的相关系数在各项指数中最高。(2)不同分区建立的1月气候霾日数的预测模型均通过了α=0. 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证结果表明,霾日数预测等级与实况等级基本一致,各区均未出现预测错误的情况,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表现。(3)在安徽省冬季霾实际预测业务中,相比NCEPCFS2模式输出的环流预报场,ECMWFSYSTEM4模式输出环流预报场的预测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霾 东亚冬季风 相关关系 预测模型 安徽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西部地区PM2.5输送轨迹分类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周述学 王兴 +1 位作者 弓中强 石春娥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96-1010,共15页
长三角4个省会(直辖市)城市(上海、南京、合肥、杭州)中,合肥与南京的PM_(2.5)浓度演变有较高的一致性。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2013—2015年合肥非降水日(日降水量低于10 mm)100 m高度(代表近地层)和1000 m高度(代表边界层中上部)的72 h... 长三角4个省会(直辖市)城市(上海、南京、合肥、杭州)中,合肥与南京的PM_(2.5)浓度演变有较高的一致性。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2013—2015年合肥非降水日(日降水量低于10 mm)100 m高度(代表近地层)和1000 m高度(代表边界层中上部)的72 h后向轨迹进行分类,结合合肥2013—2015年PM_(2.5)日均浓度资料,探讨近地层和边界层中上部输送轨迹与长三角西部PM_(2.5)浓度的关系。近地层和边界层中上部分别得到7组和6组不同的后向轨迹;不同输送轨迹对应的PM_(2.5)浓度、重污染(重度以上污染,PM_(2.5)日均浓度大于150μg/m3)天数、能见度、地面风速、相对湿度等都有显著不同,尤其是在近地层。100 m高度,平均长度最短、来向偏东的轨迹组对应的PM_(2.5)浓度均值最高(约是组内均值最低值的2倍)、重污染天数最多,且占比最高(30%),重污染日对应的气流在过去72 h下降高度均值仅28 m,明显低于其他PM_(2.5)污染等级日;来向偏西北、长度较短的轨迹组,PM_(2.5)浓度均值和重污染天数为第2高,这一类轨迹占比14%,气流到达本地前存在明显的下沉运动,反映了远距离输送加剧本地PM_(2.5)重污染的特征。这两类轨迹常对应PM_(2.5)日均浓度的上升。PM_(2.5)平均浓度最低的2个轨迹组分别是来自东北和西南的较长轨迹组,所占比例分别为6.4%和10.3%,这2类轨迹往往对应着PM_(2.5)日均浓度下降。1000 m高度的结果与100 m高度结果类似,但PM_(2.5)平均浓度的组间差异不及100 m高度,与2001—2005年PM10浓度与输送轨迹的关系不同。对3 a中84个重污染日两个高度的后向轨迹进行聚类,近地层和边界层中上部各得到7类和6类PM_(2.5)重污染日的天气形势。近地层92%的重污染日对应的海平面气压形势场上,从华北到华东属于均压区,气压梯度小,轨迹来向以偏东到偏北方向为主,垂直方向延伸高度在950 hPa以下。1000 m高度,77%的重污染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西部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天气形势 PM2.5浓度
下载PDF
2022年末安徽一次大气重污染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
5
作者 张浩 于彩霞 +1 位作者 杨关盈 石春娥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26,共7页
综合利用多源数据,应用HYSPLIT4轨迹分析、颗粒物区域传输分析等方法对2022年末安徽一次大气重污染过程变化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污染前期,受弱冷空气影响,有利于污染物输送至安徽地区;污染期间,地面处于弱气压场,混合层厚度较... 综合利用多源数据,应用HYSPLIT4轨迹分析、颗粒物区域传输分析等方法对2022年末安徽一次大气重污染过程变化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污染前期,受弱冷空气影响,有利于污染物输送至安徽地区;污染期间,地面处于弱气压场,混合层厚度较低,存在持续性逆温,且地面风速小、相对湿度较高、基本无降水,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清除,受区域输送叠加本地污染排放累积共同影响,污染程度加剧;2023年1月2日地面以东北、偏东风为主,风速增大、相对湿度下降、混合层厚度抬升,扩散条件转好,污染程度减轻。在此次污染过程中,山东、江苏、河南对安徽累积的区域输送贡献率占比为48.5%,高于安徽本地污染的贡献率(2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重污染过程 成因分析 气象条件 区域输送 安徽
下载PDF
基于深度自动编码器的轴承故障信号诊断及有效性测试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小娟 夏运东 +2 位作者 张明 马利华 史春娥 《机械设计与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4-137,共4页
为了提高轴承智能故障诊断能力,利用深度迁移自动编码器处理方法来实现轴承故障智能诊断。通过指数型线性缩放与非负约束处理技术能够促使自动编码器达到更优控制效果,设置足够源域数据预训练深度自动编码器模型,并测试各类该模型故障... 为了提高轴承智能故障诊断能力,利用深度迁移自动编码器处理方法来实现轴承故障智能诊断。通过指数型线性缩放与非负约束处理技术能够促使自动编码器达到更优控制效果,设置足够源域数据预训练深度自动编码器模型,并测试各类该模型故障诊断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存在噪声因素对结果造成的较大影响,使得源域和目标域都呈现差异很大的分布特征。实验测试诊断准确率均值达到88.46%,有助于对目标域新数据达到更好地匹配状态,再对源域知识实施转换转变至目标域。迁移模型诊断测试获得了89.42%的准确率,与其它迁移模型相比具备更高准确率;达到了0.341的标准差,达到了稳定的测试要求。该研究可以适用于其它的机械传动系统,具有很好的理论支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升深度自动编码器 轴承故障 迁移诊断 准确率
原文传递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the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Prediction of the Thermal History and Solidification Microstructure of Inconel 718 Products Made by Laser Powder-Bed Fusion 被引量:9
7
作者 Patcharapit Promoppatum shi-chune Yao +1 位作者 P. Chris Pistorius Anthony D. Rollett 《Engineering》 SCIE EI 2017年第5期685-694,共10页
The finite-element (FE) model and the Rosenthal equation are used to study the thermal and microstructural phenomena in the laser powder-bed fusion of lnconel 718. A primary aim is to comprehend the advantages and d... The finite-element (FE) model and the Rosenthal equation are used to study the thermal and microstructural phenomena in the laser powder-bed fusion of lnconel 718. A primary aim is to comprehe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Rosenthal equation (which provides an analytical alternative to FE analysi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underlying assumptions on estimated results. Various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compared among the FE model, Rosenthal equation, and experiments. The predicted melt pool shapes compared with reported experimental results from the literature show that both the FE model and the analytical (Rosenthal) equation provide a reasonably accurate estimation. At high heat input, under conditions leading to keyholing, the reported melt width is narrower than predicted by the analytical equation. Moreover, a sensitivity analysis based on choices of the absorptivity is performed, which shows that the Rosenthal approach is more sensitive to absorptivity, compared with the FE approach. The primary reason could be the effect of radiative and convective losses, which are assumed to be negligible in the Rosenthal equation. In addition, both methods predict a columnar solidification microstructure, which agrees well with experimental reports, and the primary dendrite arm spacing (PDAS) predicted with the two approaches is comparable with measur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inite-element modeling Rosenthal equation Microstructure Thermal behavior Inconel 718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ingle bubble boiling behavior 被引量:1
8
作者 Junjie Liu Guoqing Wang +3 位作者 Lijun Zhang Ying shi Hua Zhang shi-chune Yao 《Propulsion and Power Research》 SCIE 2017年第2期117-125,共9页
The phenomena of a single bubble boiling process are studied with numerical modeling.The mass,momentum,energy and level set equations are solved using COMSOL and temperature field in time are analyzed,and reasonable r... The phenomena of a single bubble boiling process are studied with numerical modeling.The mass,momentum,energy and level set equations are solved using COMSOL and temperature field in time are analyzed,and reasonable results are obtained.The numeral model is validated by the empirical equation of Fritz and could be used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 bubble Boiling heat transfer Numerical simulation Contact angl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